市政道路雨污水深管溝開挖施工方案(2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61121
2023-05-24
23頁
1.69MB
1、深管溝開挖施工方案跟據xx達地區的氣候情況,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為當地的雨季,現場施工已進入雨季施工階段,日前我項目部剩余的管溝主要以大市政101、201、105、106路的雨污水管溝,管溝開挖深度較深,且101、201路污水管道開挖深度最深處達到了9米,且其中101路的污水管道中心到路邊H4樓房水平距離只有8米,跟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和各種不同開挖深度的管溝,制定了以下管溝開挖方案,保證管溝邊坡穩定、已建房屋的穩定和施工人員的安全。一、雨污水管溝開挖方法1、中線放樣跟據導線控制點用全站儀放出管道中心樁和檢查井中心樁,直線上每20m定管道中心樁,為了便于恢復中線將中心樁引測到路外不影響施工且不2、易破壞處。采用30-40cm鋼筋定樁,標明里程樁號和檢查井井號、保證施工過程中不松動、位移。2、高程控制網采用DSZ-2水準儀(精度0.2mm/km往返測)對所提供和加密的水準基點進行復測。水準點閉合差在允許范圍內方可使用,測設一條閉合水準路線,聯測高程控制點,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條件。高程控 制網測設水準測量閉合差為12mm。 3、施工測量與管溝槽放樣管溝開挖施工前,先用水準儀進行原地面高程測量,根據設計槽底標高與實測原地面高程之差確定開挖深度,再根據管溝槽底寬度及坡度確定槽頂開挖寬度,并用白灰灑出開挖邊線,以準確控制開挖尺寸。開挖完成或每完成一道工序后及時進行中樁及邊樁恢復。3、上口開挖寬度=溝槽底部寬度+2放坡寬度,開挖方法根據開挖深度不同,適當放坡度,放坡原則為:5mH2m,設一級邊坡,放坡系數按1:0.5;7mH5m,設二級邊坡,第一級邊坡1:0.5,第二級邊坡1:0. 5,在溝底以上4m高度處設一個1米寬的平臺。9.5mH7m,設三級邊坡,第一級邊坡1:0.5(溝底以上4m處),第二級邊坡1:0. 5(溝底以上8m處),第三級邊坡1:0.75,每級邊坡處設1m中間平臺。注:放坡系數根據開挖深度和土質而定。H為開挖深度。溝槽底部的開挖寬度:根據管道外徑及工作寬度進行計算后確定。(槽底寬度B=D0+1000mm(D0500mm)、B= D0+1200mm(500m4、mD01000mm)、B= D0+1400mm(1000mmD01500mm)、B= D0+1600mm(1500mmD03000mm),D0是管外徑;槽底中線每側寬度不小于B/2。)定出檢查井的基坑位置,根據基礎尺寸和高程適當加大加深。4、管溝土方開挖機械跟據基槽的放線平面尺寸及開挖坡度開挖,嚴格控制開挖基底高程,禁止超挖、欠挖現象,并防止深開挖段塌方情況發生。土方開挖采用機械分段、分層開挖(每層開挖深度控制在4米內),人工輔助的方式進行,隨時跟蹤測量開挖深度,槽底留10cm厚的土層暫不挖,人工配合清理槽底至設計標高,以確保槽底土壤結構不被擾動和破壞,人工清理出的土及時用挖機運出溝內。土方隨5、挖隨運,挖出的土方直接裝車外運至指定地點集中堆放,嚴禁將土方堆放在溝槽兩側,且開挖過程中溝槽兩側3米范圍內重型機械、車輛不得通行或停放,開挖過程中經常檢查管溝壁的穩定情況做好原始記錄,發現有安全隱患應該立刻停止施工。每隔300m或每個開挖段落端部挖進入溝底的行人坡道,用人工修筑臺階,坡道邊釘鋼筋,拉警示帶,設警示標志,防止施工人員通行時滑落。5、基坑底碾壓報檢:基底原狀土平整、壓實:槽底達到設計標高后進行原基土翻松后灑水悶料,水車灑水時應距離溝邊距離不小于3米,人工用水管灑水;檢測含水量合格用3T振動壓路機碾壓基底4-5遍,自檢壓實度合格后經報請質量監控辦和BDM監理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6、道工序。6、管溝施工臨時排水管溝開挖時在管溝兩側距離1米的位置修筑寬度、高度均為50cm的攔水土埂,并在土埂外側修臨時排水溝,溝槽四周的土埂及排水溝應全部連通,在每個施工段落最低處設排水出口,將溝槽外側的臨時積水排至指定地方,防止雨水流入溝槽。溝槽內在道路交叉口或每個施工段落最低處挖1m*1m*1m臨時積水坑,雨天溝槽內積水匯集至積水坑,雨后及時人工用水泵將溝槽內積水抽出基坑外排水溝排走。7、溝槽臨邊安全防護溝槽開挖邊線放線后,沿邊線外1.5米用紅白漆鋼管搭設安全防護欄,防護立桿采用長度為1.3米,直徑為50mm鋼管,釘入土內深度不得小于30cm,間距不大于4m;水平桿采用50mm鋼管或40m7、m*40mm方鋼管搭設,橫桿離地高度為1.2m。在每段管溝端頭設警示牌和路名牌,并派專人巡視指揮交通,以免發生安全事故。二、101路雨污水管溝專項施工方案:1、管溝開挖:101雨水管埋深36m,且雨水管設在道路的中心,離樓房25m,按二級放坡,坡度1:0.5(高:寬),在離溝底4m高度處設置1m的中間平臺,在溝頂設置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并且溝頂以外的地面雨水排向溝外。(詳見后附圖方案一)。101路污水管道開挖深度較深,管溝中心到溝邊樓房外墻距離為8米,為防止雨水對溝槽形成影響,計劃在四月份后的旱季施工,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管道開挖深度可以分為四個施工段落,根據不同的施工段8、落制定不同的方案進行管溝開挖及支護,保證溝槽邊坡的穩定及施工的安全。(1)段落一:(K0+000-K0+060段)此段開挖深度為8.5-9.45米,此段管溝兩側距樓區19.4m,考慮采取三級放坡方法進行開挖,第一級邊坡1:0.5(溝底以上4m處),第二級邊坡1:0. 5(溝底以上8m處),第三級邊坡1:0.75,每級邊坡處設1m的中間平臺。并且在管溝兩側距溝邊1米處設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防止雨水不流入溝內沖刷邊坡。(詳見附圖方案三)(2)段落二:(K0+060-K0+900段)此段開挖深度為3.97米,按最大深度算開挖后坡頂距樓房34.5m,在溝頂地表采取塑料布覆蓋,在9、塑料布表面覆蓋20cm砂土保護塑料布,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滲入邊坡,保護邊坡穩定。因此按二級放坡,坡度1:0.5(高:寬),在離溝底4m高度處設置1m的中間平臺,在溝頂設置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并且溝頂以外的地面雨水排向溝外。(詳見附圖方案一)。(3)段落三:(K0+900-K1+747段)該段位于203路與207路之間,由于征地問題還未施工,計劃安排在四月份以后旱季施工,有利于邊坡的穩定。此段開挖深度為79米,管道中心與H4樓房距離為8米,距離較近,且3、4號地塊靠路邊較近的H4樓區主體10棟完成砌筑,6棟H4樓因征地問題還未施工,因此采用二種方案,第一種情況是對于已施工10、了樓房并且主體已完成的段落采用二級放坡,第一級邊坡采用1:0.5的坡度,第二級邊坡采用1:0.4的邊坡,為了加強邊坡穩定在第二級邊坡處設置直徑為10鋼筋作為錨桿,錨桿間距為1.5m*1.5m,錨入邊坡深度為36m,角度20,錨桿間用6400mm的鋼筋網片全部連接成一體,噴設M10水泥砂漿護壁,護壁厚度5cm。(詳見后附圖方案二)第二種情況是在溝邊還未砌筑樓房主體的段落采取二三級邊放坡方法進行開挖,第一級邊坡1:0.5,第二級邊坡按1:0.5,第三級邊坡按1:0.75放坡,在每級邊坡相接處設一個1m寬的平臺,并且在管溝兩側距溝邊1米處設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保證雨水不流入溝11、內對邊坡造成沖刷。(詳見后附圖方案三)(4)土釘墻支護施工工藝: 基坑開挖2m 土釘成孔插入錨筋灌漿 綁扎鋼筋網噴射砂漿面層 砂漿強度達到70%后繼續向下開挖并重復以上步驟至一級邊坡平臺。基坑開挖:為了便于施工采取每開挖2m修整邊坡;成孔:土釘成孔傾角取20,深度為36m,采用人工持洛陽鏟成孔,成孔后對孔內松土清理干凈;插入錨筋:錨筋上每隔1m焊一個定位支架,使錨筋處于孔洞中心保證錨筋的保護層厚度,將錨筋插入孔內;灌漿:采用M10水泥砂漿,水灰比宜取0.400.45,灰砂比宜取0.51.0,拌和用砂宜選用中粗砂,用活塞泵將砂漿壓入孔內,注漿管端部至孔底的距離不宜大于200mm;注漿及拔管過程中12、,注漿管口應始終埋入注漿液面內,應在水泥漿液從孔口溢出后停止注漿;注漿后,當漿液液面下降時,應進行孔口補漿;綁扎鋼筋網噴射砂漿面層:當土釘砂漿灌注2天后開始綁扎鋼筋和噴射砂漿面層。繼續邊坡開挖:對土釘墻,應在土釘、噴射混凝土面層的養護時間大于2d后,方可開挖下層土方。開挖時挖土機械不得碰撞或損害錨桿、土釘墻墻面、內支撐及其連接件等構件;三、201路雨污水管溝開挖施工方案:由于201路改線后的雨污水中心間距3.7m,因此考慮雨污水管溝同槽開挖,污水管道比雨水管道低1.7m左右,計劃先施工污水管道,回填到與雨水基底平齊后再進行雨水管道或雨水方涵施工。贊谷北側201路污水管道從K1+200K2+3013、0段埋深為67.5m,K2+300K2+522管道埋深為7.5m9.5m,污水管道中心距樓房23.5m,按最大埋深9.5m計算的開挖寬度為8.6m,坡頂距樓房14.9m,在溝頂以外低洼處(201路K1+280處與102相交路口最低)設置大的集水坑用水泵將水排走,防止雨水流到溝邊沖刷邊坡。根據管道埋深采取二三級邊放坡方法進行開挖。段落一:K1+200K2+300段埋深為67.5m,采用二級邊坡,第一級邊坡1:0.5,第二級邊坡按1:0.5,在每級邊坡相接處設一個1m寬的平臺,并且在管溝兩側距溝邊1米處設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保證雨水不流入溝內對邊坡造成沖刷。(詳見后附圖方案14、四)段落二:K2+300K2+522管道埋深為7.5m9.5m,第一級邊坡1:0.5,第二級邊坡按1:0.5,第三級邊坡按1:0.75放坡,在每級邊坡相接處設一個1m寬的平臺,并且在管溝兩側距溝邊1米處設1m*1m攔水埂和0.5m*0.3m截水溝,保證雨水不流入溝內對邊坡造成沖刷。(詳見后附圖方案五)四、質量保證措施1、檢查井混凝土澆筑施工措施由于管溝較深,高差大,為防止混凝土產生離析采用溜槽澆筑,在檢查井頂面鋪設木板,混凝土先堆積到木板上,再由人工將混凝土鏟到檢查井模板內,分層澆筑和振搗,每層澆筑厚度為50cm。2、污水管混凝土管擺放、安裝措施混凝土管運至現場后采用25T吊車將管吊運至管溝底15、,以二個檢查井之間為一段,確定每段需要擺放的混凝土管數量,混凝土管呈斜向約20角擺放,采用滾入式安裝,插口插入的方向與水流方向一致,承口不得進檢查井,安裝時套在插口上的橡膠圈應平直、無扭曲且位置正確,校正管道軸線和高程合格后進行下一節混凝土管的安裝。3、管溝回填措施管道閉水報驗合格后進行管溝回填,101路污水管溝埋深在49m,回填采用汽車將土運到離溝邊2米以上堆放,堆放高度不超過2米,用挖掘機將土放在溝邊坡上,讓土沿邊坡滑落,控制每次甩土量,用人工平整碾壓或夯實,每層回填厚度30cm。4、嚴格按照制定的管溝開挖方案實施,合理的安排基坑開挖時間,開挖深度大于7m的管溝避開雨季再施工。5、合理銜接16、好各道施工工序,管溝開挖后及時完成各道工序后進行回填,防止管溝放置時間過長引起塌方。6、針對深管溝施工,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和計劃,對參與現場的施工人員進行培訓學習教育,加強全員質量、安全、文明施工意識,每道工序施工前都對各班組人員進行書面和口頭交底。7、每天早上召開班前會議,總結前一天的問題和合理布排當天的工作,防止質量問題的發生。為了防止溝槽內集水浸泡溝槽土基應采取溝槽內每隔200米設一個集水坑,集水坑長*寬*深=1*1*1m,8、溝槽頂面兩邊開挖時必須修筑攔水土埂和截水溝,溝槽內隔段挖積水坑,用水泵將水抽到臨時排水溝排出施工現場,防止雨水流入溝槽內,或積水浸泡溝槽土基引起溝壁坍塌,溝槽兩側17、嚴禁堆土,減小溝壁兩側的施工荷載。9、對于重點路段101路,施工污水管道時增加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保證材料充足,縮短施工工期。五、施工應急預案1、施工前應按審批各分部分項工程的雨季施工方案和技術交底實施,定期對作業人員進行雨季施工培訓,加強施工人員防雨、防雷電、防暑降溫工作的安全教育和監督檢查,并不定期檢查落實情況;成立雨季應急小組,責任明確到人,落實片區負責人帶頭管理作用。2、制定雨期做業的應急預案,增添雨季排水設備、機械設備及使用工具,雨季施工期間給施工人員配備雨鞋、雨衣、蓬布等防雨物品。3、關注當天天氣預報,雨天設專職巡邏車,發現問題及時調集應急預案小組人員進行排水、導流。4、提前對現場18、所有動力及照明線路、供配電電氣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線路老化、安裝不良、瓷瓶裂紋、絕緣降低以及漏跑電現象,必須及時修理和更換,嚴禁遷就使用。5、管槽開挖后對于邊坡不穩定段采用錨桿和砂漿護壁進行防護。提高邊坡的穩定性,雨天設專人加強對開挖的溝槽及溝槽邊的堆土穩定狀態的巡視,巡視安全后才允許施工人員下溝進行施工,如發現裂縫、滑坡塌方或其它危險跡象立即撤離溝內施工人員,并第一時間向領導報告,周圍設安全圍擋,禁止人員進入,待邊坡穩定后采用小型機械或人工對塌方土和被擾動的土方進行清理。6、施工車輛和機械作業時應在溝槽坡頂保持3米以外的安全距離,并對機械手進行交底。六、沉降觀測1、房屋沉降觀測:為了檢測19、房屋在管溝開挖后是否產生變形、沉降,在管溝開挖前在每棟房屋外墻角設置二個沉降觀測點,對新挖的溝槽邊房屋每周對沉降觀測點測量2次,一周后每周觀測一次,下雨過后每天觀測二次,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觀測的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認為房屋已進入穩定階段(后附詳圖)。2、管溝沉降觀測:對坑邊地面沉降、支護結構深部水平位移、支護結構沉降、進行監測時,監測點應布設在鄰近建筑物、基坑各邊中部及地質條件較差的部位,監測點或監測面不宜少于3個。坑邊地面沉降監測點應設置在支護結構外側的土層表面或柔性地面上。與支護結構的水平距離宜在基坑深度的0.2倍范圍以內。有條件時,宜沿坑邊垂直方向在基坑深度的1220、倍范圍內設置多測點的監測面,每個監測面的測點不宜少于5個。各監測項目應在基坑開挖前或測點安裝后測得穩定的初始值,且次數不應少于兩次。3、支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的監測頻次應符合下列要求:1 基坑向下開挖期間,監測不應少于每天一次,直至開挖停止后連續三天的監測數值穩定;2 當地面、支護結構或周邊建筑物出現裂縫、沉降,遇到降雨,坑外地面荷載增加等各種環境條件變化或異常情況時,應立即進行連續監測,直至連續三天的監測數值穩定;3 當位移速率大于或等于前次監測的位移速率時,則應進行連續監測;4 在監測數值穩定期間,尚應根據水平位移穩定值的大小及工程實際情況定期進行監測,當監測數值比前次數值增長時,應進行連續21、監測,直至數值穩定。4、在支護結構施工、基坑開挖期間以及支護結構使用期內,應對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的狀況隨時進行巡查,現場巡查時應檢查有無下列現象及其發展情況: 基坑外地面和道路開裂、沉陷; 基坑周邊建筑物開裂、傾斜; 擋土構件表面開裂; 錨桿錨頭松動,錨桿桿體滑動,腰梁和錨桿支座變形,連接破損等; 支撐構件變形、開裂; 土釘墻土釘滑脫,土釘墻面層開裂和錯動; 降水井抽水不正常,基坑排水不通暢。5、 基坑監測數據、現場巡查結果應及時整理和反饋。當出現下列危險征兆時應立即報告,并迅速將施工人員、機械拆離危險地段: 支護結構位移達到設計規定的位移限值,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 支護結構位移速率增長且不收斂; 支護結構構件的內力超過其設計值; 基坑周邊建筑物、道路、地面的沉降達到設計規定的沉降限值,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基坑周邊建筑物、道路、地面出現裂縫,或其沉降、傾斜達到相關規范的變形允許值; 支護結構構件出現影響整體結構安全性的損壞; 基坑出現局部坍塌; 開挖面出現隆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