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隧道工程隧道監控量測施工方案(2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663329
2023-05-26
28頁
193.20KB
1、目 錄一、 工程概況2二、 編制目的4三、 監控量測計劃與內容5四、 監測方法及測點埋設71、地質及支護狀況觀察描述72、凈空收斂73、拱頂下沉84、地表下沉85、錨桿拉拔力96、圍巖內部位移(洞內埋設)107、圍巖內部位移(地表埋設)128、接觸壓力129、鋼拱架應力1210、襯砌內力1311、錨桿軸力1312、中墻內力1313、拱與中墻的相對變位1414、中墻和襯砌裂縫1415、邊坡穩定監測15五、 監控量測作業16六、 監控量測控制基準及位移管理等級19七、 資料的整理與反饋21八、 工程安全性評價及應對措施22九、 監控量測記錄表格26隧道監控量測施工方案一、 工程簡介1、工程概況xx2、隧道橫洞橫洞(DI2K42+300,L=250米)位于xx環城快鐵東北環段(白云至龍里北聯絡線)的小碧線路所龍里北站區間,隧道地處多山丘陵地區,地勢起伏較大,植被一般,相對高差較大。線路設計為人字坡,其中進口端為5上坡;出口端為18。5下坡。進、出口均位于直線上。全隧最大埋深220m,橫洞施工270m,明洞20m,, III級圍巖共165m,IV級圍巖共45m,V級圍巖共40m.2水文氣象條件該隧道靠近播水河的主要支流三道河。水網密集,水資源較豐富,水位基本穩定 ,無明顯沖刷現象。沿線地下水位埋藏較淺,主要由大氣降水及河流補給,地下水屬潛水型,水位隨季節性的變化而變化。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潛水、3、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最大涌水量3。7104m3/d.地下水對砼無侵蝕性.本隧道屬龍里縣地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冬季受北部寒潮影響較弱,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具有溫和濕潤的氣候特征.東南季風每年有規律的進退造成干濕季節比較分明。由于境內地勢較高,空氣比較稀薄。雨季一般開始于4 月中下旬,結束于10 月中下旬。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夏季58 月,以大雨、暴雨為主要降水形式。境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雪稍多,潮濕陰冷。年平均氣溫14。816。1;極端最高氣溫34.439。5;極端最低氣溫-9。56.9,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21478.8mm;年平均風速1。52。62m/s,4、最大風速13.023.0 m/s;年蒸發量776.01329。6mm;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6。982;年霧日數1537。9 日;最大積雪深1022c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069.11412。6 時.3、隧道工程地質情況該隧道地處云貴高原東斜坡上,屬高原溶盆區,溶蝕峰叢與溶丘洼地區相間地貌為主,海拔高程在10001400m 間,一般相對高差100220m.隧道下伏基巖灰巖、燧石灰巖、灰巖夾白云巖、灰巖、白云巖、灰巖、石英砂巖夾頁巖、炭質頁巖及煤線。段內傷覆第四系全新統坡殘積黏土。下伏基巖為二疊系下統棲霞組、茅口組石碳系中統黃龍群,石碳系下統擺佐組、石炭系下統大塘階、各層巖土特征如下:(1)黏土:黃5、褐灰黃色,硬塑狀,含約少量灰巖角礫普遍分布于丘坡面,厚02m,屬II級普通土.(2)灰巖、燧石灰巖:灰色、深灰色,厚層夾中厚層狀,灰巖及燧石灰巖巖質堅硬;該層局部夾深灰色頁巖。地表溶蝕作用強烈,溶溝、溶槽、落水洞多見.地表出露均為弱風化帶,屬V級次堅石.、(3)灰巖夾白云巖:深灰色、淺灰色,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巖質堅硬、性脆。夾灰白色白云巖,地表巖溶中等發育,地表出露多為弱風化帶,屬V級次堅石,B組填料。(4)灰巖、白云巖:深灰色、灰白色、淺灰色,隱晶質結構,厚層狀構造,巖質堅硬、性脆。地表巖溶中等發育,地表出露多為弱風化帶,屬V級次堅石,B組填料.(5)灰巖、石英砂巖夾頁巖、炭質頁巖及6、煤線:該層顏色雜,巖性也雜,灰巖為灰色,石英砂巖為灰黃色,細粒結構,硅質膠結,中厚層狀,巖質堅硬;頁巖為灰黃色、淺黃色,炭質頁巖及煤線為灰黑色,質軟。全風化帶呈角礫土狀,厚03m,屬III級硬土,D組或C組填料; 強化風帶呈碎石狀結構,厚010m,屬V級次堅石,D組或C組填料;弱風化帶屬VI級堅石,B組填料。二、 編制目的依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Z204-2008和鐵路隧道監控測量技術規程TB1021-2007規定,為保證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結構安全,確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在隧道修建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監控量測,以實現信息化施工.監控量測工作是隧道新奧法施工的眼睛,不但可以為隧道的動態7、設計和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據,確保施工的安全,還可為隧道設計理論的發展積累經驗,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施工現場監測掌握圍巖和支護在施工過程中的力學動態及穩定程度,為評價和修改初期支護參數、力學分析及二次襯砌施作時間提供信息依據;通過信息反饋及預測預報來優化施工組織設計,指導現場施工,確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與質量和工程項目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三、 監控量測計劃與內容監控量測計劃應根據隧道的規模、地形地質條件、支護類型和參數、開挖方式等制定.監控量測作業應根據監控測量流程圖所示的監控量測流程進行。監控量測流程圖調整設計參數,提出變更建議隧道設計控制測量實施細則隧道施工監控量測環境及工程安全性評價環境8、及安全是否滿足要求現場調查與資料調研判定基準理論分析經驗類比特殊要求是否報監理、業主、設計院變更設計監控量測計劃的內容包括:量測項目及方法、量測儀器的選擇、測點布置、量測頻率、數據處理及量測作業人員的組織等。施工中,當地質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及時修改量測計劃。1、監控量測應符合下列要求:(1)掌握圍巖和支護動態,進行日常施工管理;(2)了解支護構件的作用及效果;(3)確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4)將監控量測結果反饋設計及施工中;(5)了解隧道施工對附近建筑物的影響;(6)積累資料,作為以后設計,施工參考。2、監控量測可分為必測項目和選測項目兩類。必測項目是隧道工程必須進行的日常監控量測9、項目;選測項目是為滿足隧道設計與施工的特殊要求,根據圍巖性質、隧道埋置深度、開挖方式等條件確定進行的監控量測項目.(1)必測項目應包括下表所列項目:序號監控量測項目常用量測儀器備注1洞內、外觀察現場觀察、數碼相機、羅盤儀2拱頂下沉水準儀、鋼掛尺或全站儀3凈空變化熟練計、全站儀4地表沉降水準儀、鋼掛尺或全站儀隧道淺埋段(2)選測項目應包括下表所列項目:序號監控量測項目常用量測儀器1圍巖壓力壓力盒2鋼架內力鋼筋計、應變計3混凝土內力混凝土應變計4二次襯砌內力混凝土應變計、鋼筋計5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間接觸壓力壓力盒6錨桿軸力鋼筋計7圍巖內部位移多點位移計8隧底隆起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9爆破振動振動10、傳感器,記錄儀10孔隙水壓力水壓計11水量三角堰、流量計12縱向位移多點位移計、全站儀(3)隧道開挖后應及時進行地質素描及數碼成像,必要時進行物理力學實驗,(4)初期支護完成后應進行噴層表面裂縫及其發展、滲水、變形觀測和記錄。(5)為圍巖為土砂質時可對圍巖內部位移、錨桿軸力、初期支護內力、錨桿拉拔試驗等進行量測.(8)對一般硬巖質、軟巖認為可以優化設計,減少支護結構數量時,可對錨桿軸力,圍巖壓力,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間接觸壓力等進行量測。3、當淺埋隧道上方有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線等,而且需要采用鉆爆法開挖時,應進行爆破振動監測。四、 監測方法及測點埋設 1、地質及支護狀況觀察描述觀察并描述隧道圍巖11、地質、地下水情況,襯砌支護情況。 使用儀器、材料、工具:地質羅盤、地質錘、鋼卷尺、放大鏡、秒表、手電、照相機或攝像機。 2、凈空收斂1)、測點布設: 收斂量測是最基本的主要量測項目之一.與拱頂下沉點布置在同一斷面。埋設測點時,先在測點處用人工挖孔或鑿巖機開挖孔徑為4080mm,深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滿水泥砂漿后插入收斂預埋件,盡量使兩預埋件軸線在基線方向上,并使預埋件銷孔軸線處于鉛垂位置,上好保護帽,待砂漿凝固后即可量測。2)、量測。采用高精度全站儀或BJSD2型激光隧道限界檢測儀進行自動數據采集。 3、拱頂下沉1)、測點布設: 拱頂下沉主要用于確認圍巖的穩定性。在每個量測斷面的拱頂中心埋12、設一自制的鋼筋預埋件。埋設前,先用小型鉆機在待測部位成孔,然后將預埋件放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量測。2)、量測。采用高精度全站儀或BJSD2型激光隧道限界檢測儀進行自動數據采集。 4、地表下沉1)基點布設:埋設在隧道開挖縱橫向各(35)倍洞徑外的區域,埋設5個基點,以便互相校核,參照標準水準點埋設,所有基點應和附近水準點聯測取得原始高程。2)測點布設:在測點位置挖長、寬、深均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測點預埋件(自制),測點一般采用2030mm、200300mm的平圓頭鋼筋制成。測點四周用砼填實,待砼固結后即可量測。3)量測:用高精度全站儀進行觀測.要求a)觀測應在儀器檢驗13、合格后方可進行,且避免在測站和標尺有振動時進行;b)盡量選擇在每一天同一時間內進行觀測;觀測堅持四固定原則,即:施測人員固定,測站位置固定,測量延續時間固定,施測順序固定,且應每隔30天用精密水準測量的方法進行基點與水準點的聯測,其誤差不得超過0。5 mm(n為測站數).4)數據簡要分析:可繪制時間-位移與距離位移圖,曲線正常則說明位移隨施工的進行漸趨穩定.如果出現反常,出現反彎點,說明地表下沉出現點驟增加現象,表明圍巖和支護已呈不穩狀況,應立即采取措施。 5、錨桿拉拔力1)使用前,在具有一定資質的實驗室對儀器進行標定;2)測試前,現場加工一塊鐵(或鋼)墊板,中間孔徑不小于錨桿直徑,一側帶有凹14、槽,凹槽長、寬及厚度稍大于錨桿墊板的相應尺寸;3)測試時,將預先加工的墊板放在錨桿墊板上,其帶有凹槽的一面朝向巖石墻面;4)將錨桿拉拔計的接口與待測錨桿的外露端連接緊固;5)拉拔計百分表歸零,然后人工搖動油泵手柄,使油泵壓力逐漸升高;6)油泵壓力達到15噸,可停止繼續加壓,記錄錨桿位置及油泵壓力值,油泵卸壓,如果油泵壓力未達到15噸,錨桿破壞,則該錨桿可認為安裝質量不合格; 7)量測結束,填寫錨桿拉拔測試報表,檢查核實后,上報主管部門。8)根據錨桿拉拔試驗的油泵壓力與試驗標定數據或曲線即可換算出錨桿拉拔力。 6、圍巖內部位移(洞內埋設)用于監測隧道圍巖的徑向位移分布和松弛區域范圍,獲得決定錨桿15、長度的判斷資料、隧道每一量測斷面布設5組測點。1)儀器設備 多點位移使用4點鉆孔伸長計進行量測。它由四個鉆孔錨頭、四根量測鋼絲、一個測筒、四個電感式傳感器和它的量測儀器數字位移計組成。2)測點安裝a在預定量測部位,用特制直徑140mm鉆頭,鉆一深40cm的鉆孔,然后再在此鉆孔內鉆一同心的直徑為48mm的小孔,孔深由試驗要求確定,鉆孔要求平直,并用水沖洗干凈。b矯直鋼絲,并截成預定長度,將鋼絲連接在鉆孔錨頭上。c把錨頭末端插入安裝桿,然后將錨頭推進到預定深度,在操作時要注意定向,避免安裝桿旋轉,千萬不能將安裝桿后退,以免安裝桿和錨頭脫落。d緊固錨頭,若用楔形彈簧式錨頭,則用3050公斤力拉鋼絲,16、如果錨頭不滑動,即可認為錨頭已經鎖緊;若用壓縮木錨頭,則等待壓縮木吸水膨脹后,亦用3050公斤力拉鋼絲,若拉不動,則可認為錨頭已經緊固。e重復以上2、3、4操作步驟,安裝剩余錨頭,每根鋼絲必須穿過楔形彈簧式錨頭上的環或壓縮木錨頭中間的鐵管,要注意避免鋼絲互相纏繞。f把與各錨頭連接的鋼絲分別穿過測筒上的各個導桿,并把測筒的上筒用固定螺絲、木楔及水泥砂漿固定在孔內,然后拉緊鋼絲,并用螺母夾緊在各個導桿上,這時要注意調整導桿距離,使之有15mm的伸長量。g把下筒與上筒相接,并用木楔塞緊,若是電測下筒,還需仔細安裝,調整電感式位移傳感器的量程,并引出電纜,蓋上蓋板。當試驗點離開挖面很近時,必須采取防護17、措施,以防止爆破飛石損壞電纜及測筒。h開始初讀數(如果用百分表測讀,應每次打開蓋板)。為保證讀數的穩定性,第一次讀數的建立應不小于24小時。i開始階段,每天應至少進行一次測度測讀,隨著開挖面的遠離,測讀間隔時間可以酌情延長。3)量測與計算將鉆孔伸縮計測筒上的電感式位移傳感器與數字位移計連接,并打開位移計電源開關,即可進行讀數。然后根據實際位移與讀數的標定數字回歸方程,即可算出鉆孔伸縮計四個測點的實際位移。 7、圍巖內部位移(地表埋設)測試原理與多點位移監測(地表埋設)完全相同,只不過鉆孔和設備埋設由地表進行. 8、接觸壓力測點布設應把測點布設在具有代表性的斷面的關鍵部位上(如拱頂、拱腰、拱腳、18、邊墻仰拱等),每一斷面宜布置8個測點,并對各測點逐一進行編號.分別埋設于圍巖和初襯之間以及初襯和二襯之間。埋設壓力盒時,要使壓力盒的受壓面向著圍巖。在隧道壁面,當測圍巖施加給噴砼層的徑向壓力時,先用水泥砂漿或石膏把壓力盒固定在巖面上,再謹慎施作噴砼層,不要使噴砼與壓力盒之間有間隙,保證圍巖與壓力盒受壓面貼緊。 9、鋼拱架應力和圍巖應力布設在同一量測斷面上,每環格柵鋼拱架布設8組鋼筋計,分別沿鋼架的內外邊緣成對布設。安裝前,在鋼拱架待測部位并聯焊接鋼弦式鋼筋計,在焊接過程中注意對鋼筋計淋水降溫,然后將鋼拱架由工人搬至洞內立好,記下鋼筋計型號,并將鋼筋計編號,用透明膠布將寫在紙上的編號緊密粘貼在導19、線上。注意將導線集結成束保護好,避免在洞內被施工所破壞。根據鋼筋計的頻率軸力標定曲線可將量測數據來直接換算出相應的軸力值,然后根據鋼筋混凝土結構有關計算方法可算出鋼筋軸力計所在的拱架斷面的彎矩,并在隧道橫斷面上按一定的比例把軸力、彎矩值點畫在各軸力計分布位置,并將各點連接形成隧道鋼拱架軸力及彎矩分布圖. 10、襯砌內力和圍巖應力布設在同一量測斷面上,每環二襯鋼筋布設8組鋼筋計,分別沿主筋的內外邊緣成對布設。安裝前,在主筋待測部位并聯焊接鋼弦式鋼筋計,在焊接過程中注意對鋼筋計淋水降溫,記下鋼筋計型號,并將鋼筋計編號,用透明膠布將寫在紙上的編號緊密粘貼在導線上。注意將導線集結成束保護好,避免在洞內20、被施工所破壞。根據鋼筋計的頻率軸力標定曲線可將量測數據來直接換算出相應的軸力值,然后根據鋼筋混凝土結構有關計算方法可算出鋼筋軸力計所在的主筋斷面的彎矩,并在隧道橫斷面上按一定的比例把軸力、彎矩值點畫在各軸力計分布位置,并將各點連接形成隧道主筋軸力及彎矩分布圖。 11、錨桿軸力錨桿軸力計安裝如與拱架應力基本安裝相同,在錨桿待測部位并聯焊接鋼筋計,焊接時應對軸力計采取降溫措施。 12、中墻內力和襯砌內力的安裝與測試基本相同,每斷面布設4組,布設于中墻主筋上. 13、拱與中墻的相對變位拱與中墻相對變位量測用于監測隧道中隔墻不均勻受力時拱腳和中隔墻頂夾角的變化。1)儀器設備 采用測縫計及頻率計。數量根21、據工程需要確定。2)測點安裝與測量埋設測點時,先在待測裂縫量端用鑿巖機開挖孔徑為4080mm,深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滿水泥砂漿后插入測縫計固定預埋件,盡量使兩預埋件軸線與中隔墻-拱腳交線或裂縫斜交,安裝測縫計,保護好引線,待砂漿凝固后即可量測。 14、中墻和襯砌裂縫裂縫量測用于監測隧道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控制性裂縫及其發展趨勢。1)儀器設備 襯砌裂縫簡易測量使用水泥鋼釘和游標卡尺,測點數量初步定為20個。裂縫一維監測采用鋼弦式測縫計,二維、三維裂縫監測采用自制的組合鋼板式測縫計及游標卡尺,數量根據工程需要確定。2)測點安裝與測量a鋼弦式測縫計安裝埋設測點時,先在待測裂縫量端用鑿巖機開挖孔徑為422、080mm,深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滿水泥砂漿后插入測縫計固定預埋件,盡量使兩預埋件軸線與中隔墻-拱腳交線或裂縫斜交,安裝測縫計,保護好引線,待砂漿凝固后即可量測。b鋼釘簡易測縫計安裝在待測裂縫關鍵點的兩側各打入一個水泥鋼釘,采用游標卡尺初測讀數后,通過測量兩釘間距離的變化來監測裂縫的變化規律。c二維、三維組合鋼板測縫計安裝按照裂縫寬度及可能變化趨勢設計好測縫計后,用鑿巖機在裂縫兩側開孔,用水泥砂漿固定測縫計鋼板,采用游標卡尺初測讀數后,通過測量各鋼板間距離的變化來監測裂縫的二維、三維變化規律。 15、邊坡穩定監測1)基點布設:根據邊坡的具體情況,埋設在隧道洞門邊坡立面橫向(35)倍洞徑外的23、區域,埋設9個基點,以便互相校核,參照標準水準點埋設,所有基點應和附近水準點聯測取得原始高程。2)測點布設:在測點位置挖長、寬、深均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測點預埋件(自制),測點一般采用2030mm、200300mm的平圓頭鋼筋制成.測點四周用砼填實,待砼固結后即可量測.3)量測:用全站儀進行觀測。要求a)觀測應在全站儀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且避免在測站和標尺有振動時進行;b)盡量選擇在每一天同一時間內進行觀測;觀測堅持四固定原則,即:施測人員固定,測站位置固定,測量延續時間固定,施測順序固定,且應每隔30天用精密水準測量的方法進行基點與水準點的聯測,其誤差不得超過0。5 mm(n為測站24、數).4)數據簡要分析:可繪制時間-位移與距離位移圖,曲線正常則說明位移隨施工的進行漸趨穩定.如果出現反常,出現反彎點,說明邊坡的位移出現驟然增加現象,表明邊坡已呈不穩狀況,應立即采取措施。五、 監控量測作業1、洞內觀測可分為開挖工作面觀察和已施工區段觀察兩部分。開挖工作面觀察應在每次開挖后進行一次。當地質情況基本無變化時,可每天進行一次。觀察后應繪制開挖工作面略圖(地質素描),填寫工作面狀態記錄表及圍巖級別判定卡。在觀察中如發現條件惡化,應立即通知施工負責人采取應急措施。對已施工區段的觀察也應每天至少進行一次,觀察內容包括噴射混凝土、錨桿、干鋼架的狀況。洞外觀察包括對洞口地表情況、地表沉陷、25、邊坡及仰坡的穩定、地表水滲透的觀察.2、凈空變形量測斷面的間距應根據圍巖級別、隧道斷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等確定,宜為1015m,在I、II級圍巖的隧道中可根據需要酌情設置測點,在洞口段應適當減少。3、凈空變形量測應在每次開挖后盡早進行,初讀數應在開挖后12h內讀取,最遲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環開挖前.必須完成初期變形值的讀數.4、測點應牢固可靠,易于識別并妥為保護。拱頂量測后視測量點必須埋設在穩定巖面上,并和洞內水準點建立聯系。5、量測應選擇精度適當、性能可靠、使用及攜帶方便的儀器.如拱頂下沉測量,每斷面宜布置13點,應采用水準儀、水準尺和掛鉤鋼尺等,有條件時周邊位移非接觸監測儀26、進行量測。錨桿或圍巖內部變形量測可采用單點或多點式錨頭和傳遞桿,配以機械式或分表式點測位移計。變形量測可選用電阻或電感應器,儀器使用前必須經過嚴格標定。6、水平相對凈空變化量測線的布置應根據施工方法、地質條件、測量斷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條件確定.在地質條件良好,采用全斷面開挖方式時,可設一條水平測線。當采用臺階開挖方式時,可在拱腰和邊墻部位各設一條水平測線。凈空收斂量測測線數 地段 開挖方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斷面法一條水平測線臺階法每臺階一條水平測線每臺階一條水平測線,兩條斜線7、拱頂下沉量測應與水平相對凈空量測的同一量測斷面內進行,可采用水準儀等測定下沉量。當地質條件復雜,下沉量大或偏27、壓明顯時,除量測拱頂下沉外,尚應量測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拱頂下沉點和凈空收斂點應布置在同一斷面上.監控量測斷面按下表要求布置。圍巖級別斷面間距(m)V510IV1030III3050拱頂下沉測點原則上設置在拱頂軸線附近。當隧道跨度較大時,應結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設測點,參照下圖布置。斷面測量測點,測線示意8、必測項目的監控量測頻率應根據點距開挖面的距離及位移速度分別按下表確定。由位移速度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和有距開挖面的距離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之中,原則上采用較高的頻率值.出現異常情況和不良地質時,應增大監控量測頻率.表中B為隧道開挖寬度.按距開挖面距離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量測斷面距開挖工作面的距離28、(m)量測頻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大于5B1次/7d按位移速度確定的監控量測頻率位移速度(mm/d)量測頻率不小于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小于0.21次/7d9、地表下沉量測應根據隧道埋置深度、地質條件、地表有無建筑物、所采用的開挖方式等因素確定。地表下沉量側斷面的間距可按下表采用.地表下沉量測測點縱向間距埋置深度H地表下沉量測斷面間距(m)H2B2050BH2B1020HB10注:(1)無地表建筑物時取表中上限值; (2)B表示開挖寬度。橫斷面方向地表下沉量測的測點間隔應取25m,在一個量測斷面內應設711個測點.29、地表下沉量測應在開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處開始,知道襯砌結構封閉、下沉基本停止為止.地表下沉的量測頻率應和拱頂下沉及水平相對凈空變化的量測頻率相同。10、各項量測作業均應持續到變形基本穩定后13周。11、錨桿軸力、圍巖壓力、襯砌應力等的量測,開始時應和同一斷面的變形量測頻率相同,當量測值變化不大時,可降低量測頻率,從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直到無變化為止。六、 監控量測控制基準及位移管理等級監控量測控制基準應根據地質條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結構的長期穩定性以及周圍建筑物特點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包括隧道內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動等。位移控制基準根據測點距開挖面的距離,由初期支30、護極限相對位移按下表要求確定:表8 位移控制基準類別據開挖斷面1B(U1B)據開挖斷面2B(U2B)據開挖斷面較遠允許值65% U090% U0100 U0 注: B-隧道開挖寬度; U0極限相對位移值,在缺乏實測資料時,可先按本圖預留變形量作為U0控制,在施工中加以調整.根據位移控制基準,位移管理按下表分為三個等級:位移管理等級及應對措施管理等級距開挖斷面1B據開挖斷面2B對應措施IIIUU1B/3UU2B/3正常施工IIU1B/3U2 U1B/3U2B/3U2 U2B/3綜合評價設計施工措施,加強監測,必要時采取相應工程措施IU2U1B/3U2U2B/3暫停施工,采取相應工程措施,如補強支31、護等注:U-實測位移值.地表沉降控制基準根據地層穩定性、周圍建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別確定,取最小值。鋼架內力、噴混凝土內力、二次襯砌內力、圍巖壓力(換算成內力),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間接觸壓力(換算成內力),錨桿軸力等控制基準應滿足鐵路隧道設計規范相關規定:1、根據控制基準及時態曲線形態綜合判別圍巖與支護結構穩定性。2、一般情況下,二次襯砌的施做應在滿足下列要求時進行:(1)隧道水平凈空變化速度及拱頂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顯下降;(2)隧道位移相對值已達到總想對位移量的90%以上.對淺埋、軟弱圍巖等特殊地質,應視現場具體情況確定二次襯砌施做時間。七、 資料的整理與反饋1、掌子面地質狀況表、周邊收斂、拱32、頂下沉測試數據按鐵路隧道監控量測設計規程附表A、B、C格式記錄。2、應及時根據量測數據繪制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拱頂下沉時態曲線及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拱頂下沉、拱頂下沉與距開挖工作面的關系圖等。根據現場量測數據繪制位移時間曲線或散點圖,在位移-時間曲線趨平緩時應進行回歸分析,選擇與實測數據擬合好的函數進行回歸,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拱頂下沉及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并推算最終位移和掌握位移變化規律.當位移時間曲線出現反彎點,即位移出現反常的急劇增加現象,表明圍巖和支護已呈不穩定狀態,應及時加強支護必要時停止掘進,采用取必要的安全措施。3、根據位移變化速率判斷圍巖穩定狀況,變形基本穩定應符合下列條件:隧道水平33、凈空變化速度及拱頂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顯下降;隧道位移相對值已達到總相對位移量的90%以上。3、圍巖支護的穩定性應根據開挖工作面的狀態、凈空水平收斂值及拱頂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綜合判斷,并及時反饋與設計和施工中,根據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進行判斷時,應符合現行鐵路隧道監控量測設計規程的有關規定,并結合隧道跨度修正考慮.5、向設計單位提供的監控量測數據反分析求算初始應力、巖體似彈模、塑性區范圍,作用在二次襯砌上的荷載及巖體流變參數等,為動態設計提供信息和資料.6、測量過稱如發現異常現象或與設計不符時,應及時提出,以便修改支護參數。7、根據兩側結果及鐵路隧道監控量測設計規程的有關規定,可按表位移管理等級34、及應對措施指導施工。八、 工程安全性評價及應對措施根據監控量測數據分析結果,對工程安全性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工程對策建議,以此作為設計施工變更最重要的依據,做到信息化設計與施工.根據位移管理等級,將工程安全性評價相應分為三級進行,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工程安全性評價按下圖進行:監控量測監控量測結果位移(應力)是否超過III級管理位移(應力)是否超過II級管理位移(應力)達到I級管理綜合評價設計施工措施,加強監控測量繼 續 施 工暫 停 施 工工程對策否是安全不安全是是1、根據量測數據應及時繪制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拱頂相對下沉和地表下沉的時態曲線及其開挖工作面距離的關系圖等。2、初期支護時態曲35、線應進行回歸分析,選擇與實測數據擬合性好的函數進行回歸,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3、據量測結果應按下列要求進行隧道穩定性綜合判別:(1)、實測最大位移值或預測最大位移值不大于表下所列極限相對位移值的2/3,可認為初期支護達到基本穩定。單線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埋 深(m)5050300300500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0.200。600。100。500。400。700.601。500.200.700。502。602.403.500。301。000。803.503。005.00拱頂相對下沉0.010。050。040。080.010.040。030.110。100.250。030。036、70.060.150.100.060。060.120.100。600。51。20注:、本表適用于單線復合式襯砌的初期支護。硬巖取表中較小值,軟巖取表中最大值。表中數值可在施工中通過實測資料積累作適當修正。、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指兩拱腳測點間水平凈空變化值與其距離之比;、拱頂相對下沉指拱頂下沉值減去隧道下沉值后與原拱頂至隧底高度之比。、墻腰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限值可按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限值乘以1。21。3后采用。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埋 深(m)5050300300500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0。010.030.010.080。030。100。080。400。030。600.100。3037、0。200。080。701.200。200。500.402。001.803.00續表 圍巖級別埋 深(m)5050300300500拱頂相對下沉0。030.060.050.12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0。080。.080。160.141.100。801。40注:、本表適用于單線復合式襯砌的初期支護。硬巖取表中較小值,軟巖取表中最大值。表中數值可在施工中通過實測資料積累作適當修正。、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指兩拱腳測點間水平凈空變化值與其距離之比;、拱頂相對下沉指拱頂下沉值減去隧道下沉值后與原拱頂至隧底高度之比。、墻腰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38、限值可按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2)、根據位移變化速度,當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速度大于1020/mmd時,表明圍巖處于急劇變形狀態;當變化速度小于0.2mm/d時,可認為圍巖達到基本穩定。(3)、根據回歸后位移時態曲線的形態,當圍巖位移速度不斷下降時表示圍巖趨于穩定狀態;當位移速度保持不變時表示圍巖不穩定;當位移速度不斷上升時表示圍巖進入危險狀態。根據量測結果可按變形管理等級指導施工。變形管理等級管理等級管理位移施工狀態UU0/3可正常施工U0U2U0/3應加強支護U2U0/3應采取特殊措施 注:U實測位移值; U0最大容許位移值。九、 監控量測記錄表格1、洞內收斂量測記錄表2、圍巖收斂量測數據的處理與回歸分析3、地表下沉及拱頂下沉數據的處理與回歸分析4、地表下沉量測記錄表5、拱頂下沉量測記錄表拱 頂 下 沉 量 測 記 錄 表編號:標段名稱施工單位單位工程工程部位測點編號 埋設里程 埋設位置 埋設日期日 期后 視視線高前 視標 高下沉量(mm)總下沉量(mm)備 注技術負責人施工負責人質檢工程師監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