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礦產資源規劃方案(2021-2025年)(2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72321
2023-06-13
24頁
47.18KB
1、天津市濱海新區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總 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礦產資源對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與保障能力,推動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礦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2、景目標綱要濱海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要點(自然資辦發202019號)等要求,編制天津市濱海新區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落實國家、市和濱海新區礦產資源安全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的指導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保護、勘查、開采活動的重要依據。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以2025年為目標年,展望到2035年。規劃適用濱海新區所轄行政區。 23 第一章 規劃背景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83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3、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區的海上門戶,是“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對促進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節 礦產資源現狀濱海新區主要礦產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地熱以及固體粘土礦產。固體礦山已全面關停,由濱海新區管理、在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僅有地熱。一、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現狀濱海新區地熱資源為中低溫沉積盆地型,廣泛分布于全區。地熱資源按賦存層位和熱儲特征劃分為孔隙型熱儲(包括新近系明化鎮組、館陶組和古近系東營組)、巖溶裂隙型熱儲(包括奧陶系、寒武系和薊縣系霧迷山組),其中主力開采熱儲層(館陶組和霧迷山組)在回灌條件下地熱流體可開采量為1730萬立方米/年。二、地熱4、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截至2020年底,全區有地熱探礦權10個,地熱采礦權89個。地熱開采井89眼,回灌井34眼,地熱采灌系統33處。2020年地熱流體開采總量773.11萬立方米,回灌總量314.39萬立方米,總體回灌率40.67%。地熱資源主要用于供熱,供熱面積653.12萬平方米。2020年度,主力開采熱儲層館陶組開采量668.27萬立方米,回灌量257.19萬立方米,回灌率38.50%;霧迷山組開采量57.58萬立方米,回灌量57.20萬立方米,回灌率99.34%。三、礦產資源動態監測現狀濱海新區地熱井實現動態監測全覆蓋。地熱井基本實現流量自動化監測,14眼地熱井實現水位自動化監測、占5、天津市水位自動化監測井數的40%,8眼地熱井實現井口流溫自動化監測、占天津市井口流溫自動化監測井數的16%;水質監測井19眼,覆蓋全區所有熱儲層和不同地質構造單元;熱儲溫度監測井1眼,監測熱儲層為館陶組。各熱儲層壓力(水位)下降趨勢減緩,部分地區水位呈回升態勢。2020年度,明化鎮組熱儲層靜水位埋深60108.95米,水位年降幅-10.50米;館陶組熱儲層靜水位埋深為88125.70米,水位年降幅-1.964.52米,與2019年降幅0.774.97米相比降幅趨緩;霧迷山組熱儲層靜水位埋深約139米,水位年降幅-10米。四、礦產資源管理現狀經政府職能“放管服”改革后,濱海新區對轄區內的地熱資源6、進行獨立管理。礦產資源管理部門依法行政、規范管理,采取了“補建回灌井”“關停無證井”“建設專用觀測井”等一系列地熱資源管理措施,維護了良好的地熱行業秩序,保障了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第二節 面臨的形勢與挑戰“雙碳”目標實現亟需提升清潔能源保障能力。藍綠交融、港產城融合、綠色宜居美麗濱海新城的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維持在高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清潔能源占比,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需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與評價工作,深挖資源潛力,保障地熱資源的供給能力。高質量發展要求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新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需求不斷提高,為推進濱海新區礦產資源高質量發展,保障資源的可持續開7、發利用,要加強地熱資源保護,不斷提高地熱資源回灌率,研究地熱高效利用技術,逐步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加快礦產資源管理服務模式創新。全面運用系統觀念、系統方法、系統思維,加強政策的綜合集成,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服務模式創新,提升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實現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8、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實現“一基地三區”核心區功能定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為抓手,以提高新發展格局下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為主線,統籌礦產資源勘查評價與開發利用活動,強化清潔能源供給,踐行“雙碳”目標戰略,為促進天津市高質量發展、創建美麗濱海新城保駕護航。第二節 基本原則秉承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構建綠色開發格局,以“雙碳”目標為導向,大力發展和推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推9、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強資源保護,節約集約開發。堅持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資源觀,保護優先、因地制宜,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強化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強礦產資源保護和管理政策研究,為資源可持續開發、礦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堅持創新引領,實現成果共享。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工作管理中的創造力,持續推動地質資料信息化集成,不斷提升社會力量的參與度,突出成果的轉化應用與社會共享。第三節 規劃目標落實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對濱海新區提出的規劃期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目標和任10、務,保持固體礦產的關停保護,不新增勘查開發工作;加強地熱資源的勘查力度,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合理設定采礦權數量,制定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調控目標;優化地熱井采灌布局、促進地熱資源合理配置,不斷提升地熱資源回灌率、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完善地熱動態監測體系,優化監測網絡,逐步提高自動化監測水平;健全完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合理有序出讓礦業權,不斷加大保護監管力度,實現礦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2025年規劃目標(一)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目標落實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部署,結合濱海新區國土空間規劃,在行政區劃內,對薊縣系霧迷山組等基巖熱儲層開展進一步的勘查工作;開展全區地熱資源潛力評價工作,重點評價館陶組熱儲11、資源量。設置地熱資源勘查規劃區塊18個。(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目標濱海新區地熱資源開采總量預期為1300萬立方米/年;全區地熱探礦權總數控制在28個以內,地熱采礦權總數控制在108個以內;逐步提高總體回灌量,提升地熱資源回灌率;建設地熱資源高質量開發示范區1處。(三)礦產資源監測目標濱海新區地熱井動態監測全覆蓋,流量自動化監測率100%,溫度自動化監測井數達28眼,水位自動化監測井數達20眼。(四)礦產資源管理目標探索適合濱海新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保護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管理能力。專欄一 主要規劃指標類別指標名稱規劃指標指標屬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調控地熱資12、源開采總量1300萬立方米/年預期性地熱資源采礦權數量108個預期性礦產資源利用高質量示范基地1處預期性地熱資源動態監測地熱井動態監測率100%預期性流量自動化監測率100%預期性溫度自動化監測地熱井28眼預期性水位自動化監測地熱井20眼預期性二、2035年展望目標持續推進礦業健康高質量發展;加強孔隙型熱儲回灌技術研究,探索孔隙型熱儲非原水回灌技術,實現補給與消耗的動態平衡;探索中深層地熱換熱技術、逐步推廣淺層地熱能,實現地熱資源多樣化利用,提升能源結構中地熱資源的占比;持續提升自動化監測水平,創新礦產資源管理模式、完善礦產資源管理體系,推動地熱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第三章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13、布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從市國土空間發展戰略,落實“雙城”發展布局,結合濱海新區“一主兩副灣區面海、雙軸延伸組團發展”的城市功能空間格局,明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調控方向,確定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合理區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實施分區管理,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第一節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調控方向落實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部署,結合濱海新區實際,地熱資源利用方式以供熱為主體,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擴大地熱資源供熱規模;規劃期內明化鎮組熱儲不新增勘查開發工作,重點規劃館陶組和霧迷山組熱儲層。推進地熱資源勘查開發技術進步,積極提升中深層地熱資源勘查精度,在勘查程度較低區域和勘查空白區內補充勘查工作14、,開展全區地熱資源潛力評價;規范礦業權人準入條件,提高地熱資源勘查開發質量和水平。第二節 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遵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布局基本原則以及天津市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根據濱海新區礦產資源分布特點和礦業開發基本格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礦產資源條件為基礎,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重點培植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形成與濱海新區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礦產資源開發區域布局。一、館陶組地熱資源重點發展區“濱城核心區”“大港副城”“油田組團”區域地熱資源開發集中,“漢沽副城”“國際航運組團”“臨港產業區組團”“南港工業區組團”及周邊城鎮發展對地熱資源需求度大,設置為館陶組重點發展區。二、霧迷山組15、地熱資源重點發展區北部孟家瞿阝 -楊家泊-看財莊區域和西南部趙連莊-萬家碼頭-大安村區域的霧迷山組熱儲資源潛力大、品質優、需求多,設置為霧迷山組重點發展區。第三節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區域布局服務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逐步好轉,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緊密圍繞城鄉發展需求,結合濱海新區地熱資源賦存特征及開發利用程度,部署勘查開發保護工作。一、發揮市域城鎮資源優勢“濱城核心區”“大港副城”地熱資源勘查精度高,開采強度大,規劃期內加強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監測、回灌及管理,優化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漢沽副城”及其北部加強深部基巖型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限制水源熱泵型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國際航運組16、團”“臨港產業區組團”“南港工業區組團”加強孔隙型地熱資源勘查評價;“油田組團”加強已有采礦權的整合優化,探索利用廢棄油井改造為地熱井;逐步提升濱海新區地熱資源保障能力,合理投放地熱礦業權,為集中供熱提供必要的補充,著力提升清潔能源服務社會能力。二、突出農業農村資源特色加強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和綜合利用,合理投放地熱礦業權,為集中供熱未覆蓋區域補充基礎熱源。在用熱集中、資源潛力大的農村地區進行地熱資源勘查開發,試點小城鎮、特色小鎮“地熱+”開發利用模式,推進鄉村城鎮清潔低碳供熱,助力美麗鄉村建設。三、控制生態涵養區資源開發支撐“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態格局構建,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減少礦產開發利用活動;17、生態保護區、高鐵沿線兩側各1km范圍內,以礦產資源保護為主,嚴禁新增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行為。第四章 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以濱海新區礦產資源賦存條件和勘查程度為基礎,結合城市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礦產資源勘查分區與開采分區,扎實推進礦產資源勘查評價與開發工作,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助力天津市實現“雙碳”目標。第一節 礦產資源勘查一、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加強薊縣系霧迷山組熱儲層等基巖熱儲層淺埋區的勘查與開發工作,探尋深部熱儲富集帶。開展全區范圍的館陶組地熱資源潛力評價,確定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潛力,更好地為城市清潔能源供熱提供支撐。二、勘查規劃分區以地熱資源賦存條件和18、勘查程度為基礎,依據國土空間布局及對地熱資源的需求,開展地熱資源勘查工作。主要勘查熱儲層館陶組和霧迷山組劃分為控制勘查區、重點勘查區和一般勘查區。(一)控制勘查區館陶組控制勘查區為熱儲靜水位埋深大于120米的區域,包括建工新村、塘沽農場、天津塘沽站、新河街等區域,面積約88平方千米。霧迷山組控制勘查區為熱儲靜水位埋深大于160米的區域,濱海新區無霧迷山組控制勘查區。(二)重點勘查區具有可持續開發潛力且規劃期地熱資源勘查需求較集中的熱儲分布區。館陶組熱儲重點勘查區包括濱城核心區、東疆港、大港油田、五車地-黃港水庫等區域,面積約970平方千米。霧迷山組熱儲重點勘查區包括北部孟家瞿阝-楊家泊-看財莊19、區域和西南部趙連莊-萬家碼-大安村等區域,面積約177平方千米。(三)一般勘查區具有資源可持續開發潛力但規劃期地熱資源勘查需求較少的熱儲分布區。館陶組熱儲一般勘查區包括大港城區以南大部分區域、臨港、南疆港、天津港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其以北的中新生態城-漢沽等大片區域,面積約1193平方千米。霧迷山組熱儲一般勘查區包括大港油田-遠景二村-太平村等區域,面積約162平方千米。(四)分區管理措施規劃期內,除國家或市重點項目需要,控制勘查區不新增勘查工作;重點勘查區可布置更高精度和深部熱儲的勘查工作;一般勘查區可布置更高精度和勘查空白區的勘查工作。其中重點勘查區作為探礦權主要投放區域,投放比例為820、9%;一般勘查區內適度投放探礦權,投放比例為11%。三、勘查規劃區塊按照科學布局和規模開發的要求,充分考慮礦產資源賦存特點、資源儲量和開發利用需求等因素,合理劃定勘查工作的基本空間單元,即勘查規劃區塊。(一)勘查規劃區塊準入條件1礦產資源賦存條件良好,具有可持續開發利用潛力;2生態保護區、高鐵沿線兩側各1km范圍以外的區域;3上一年度重點勘查區和一般勘查區內館陶組熱儲靜水位埋深不超過120米的區域和霧迷山組熱儲靜水位埋深不超過160米的區域;4需要地熱資源解決供熱需求的重要建設區。(二)勘查規劃區塊設置原則1勘查規劃區塊在垂直投影范圍內原則上不得與已有礦業權重疊;2在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控制的前提21、下,合理設置礦業權數量;3在重點勘查區地熱資源需求較大的勘查空白區,鼓勵整裝勘查,單個勘查規劃區塊內可適當設置多對地熱采灌對井;4結合具體需求和資源條件選擇勘查目標層位。(三)勘查規劃區塊設置依據地熱資源的流體特性,在控制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的前提下,根據開發利用需求,因地制宜、適時、合理投放勘查規劃區塊。規劃期內擬新增勘查規劃區塊18個,其中館陶組15個、霧迷山組3個(專欄二)。專欄二 地熱資源勘查規劃區塊設置熱儲層已設勘查規劃區塊數量(個)擬新增勘查規劃區塊數量(個)館陶組815霧迷山組23合計101828第二節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向根據濱海新區礦產資源賦存特征和城市功能空22、間格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規模開發地熱資源。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遵循“保民生、保供暖”的要求,利用方式以供熱為主,鼓勵地熱資源作為基礎熱源與其他熱源進行多能互補聯合供熱,積極推進綠色城鎮建設。二、開采規劃分區以地熱資源的賦存條件和開發利用現狀為基礎,依據開采強度和水位等要素,將開采規劃分區劃分為控制開采區、重點開采區和一般開采區。依據地熱資源的勘查開發特點,開發利用和勘查程度高度契合,控制開采區、重點開采區和一般開采區分別同控制勘查區、重點勘查區和一般勘查區范圍一致。(一)控制開采區以資源保護為主,區域內除已有探礦權轉采礦權外,不新增礦產資源開采指標,不符合管理規定的采礦權逐步退出。(二)重點開23、采區規劃期內新增礦產資源開采指標較多的區域。(三)一般開采區規劃期內新增礦產資源開采指標較少的區域。(四)分區管控措施控制開采區:除已有探礦權轉采礦權外,只允許新增回灌井,增加回灌量,提高回灌率;加強地熱資源動態監測和管理。重點開采區、一般開采區:堅持總量目標控制,以資源潛力為前提,合理規劃新增供熱用途的地熱井;按照“以灌定采”的原則,確定地熱資源開采規模;合理布置地熱井位置;加強地熱資源動態監測和管理。三、開采規劃區塊(一)開采規劃區塊設置原則1開采規劃區塊對應勘查規劃區塊設置;2擬新增地熱開采規劃區塊用途僅限用于供熱。(二)開采規劃區塊設置規劃期內對應地熱資源勘查規劃區塊設置開采規劃區塊數24、量28個(對應已設勘查規劃區塊設置的開采規劃區塊數量10個,對應擬新增勘查規劃區塊設置的開采規劃區塊數量18個)。四、采礦權數量地熱采礦權數量不超過108個,其中現有地熱采礦權數量89個,新增地熱采礦權數量不超過19個。第五章 礦產資源保護與管理堅持“保護優先、突出重點、總量調控、高效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保護和管理礦產資源,以促進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第一節 礦產資源保護一、明確地熱資源保護措施堅持“總量控制、采灌平衡”的原則開發地熱資源,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手段,提高地熱回灌率和利用率。因歷史原因,濱海新區存在無回灌井的單井開采模式,部分地熱井存在直供模式,濱海新區將通過補建回灌井25、,整合、關閉單井等整改方式,力爭在2025年底達到市級規劃要求的回灌目標。二、調控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到2025年,地熱流體開采總量預期在1300萬立方米/年。通過治理開采單井、監督回灌井規范回灌、鼓勵推廣“一采多灌”開發模式、新增采礦權和已有采礦權辦理延續時嚴格按照“以灌定采”審批開采量、探索孔隙型熱儲非原水回灌技術等措施,逐步增加回灌量、提高回灌率,減少地熱資源的凈消耗量。三、加強地熱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濱海核心區、油田組團區域加強現有地熱井的管理、整合、提升改造,優化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布局;進一步縮減消耗性用途的地熱資源利用規模,整合地熱單井和補建回灌井,增加回灌量,保障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26、。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評價,推廣梯級利用技術,提升地熱資源節約集約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廣淺層地熱能、探索中深孔換熱,鼓勵“地熱能+”多能互補的供暖模式。四、提升地熱資源自動化監測水平到2025年,地熱資源動態監測系統在流量、溫度、水位及水質監測指標全覆蓋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動化監測水平,其中流量監測全部實現自動化,溫度自動化監測地熱井數不低于28眼,水位自動化監測地熱井數不低于20眼。第二節 礦產資源管理一、推行采礦權綜合整治釋放儲量的再利用規劃期內,因地熱單采井整治、生態紅線管控、消耗性用途開采量壓縮等政策性因素注銷地熱采礦權所涉及的開采量指標,可在保證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總量調控目標實27、現的基礎上,經科學研判、合理規劃,試點“退一補一”政策盤活釋放的開采量指標,以保障重點建設項目、支撐綠色鄉村建設、補充基礎熱源的需求,實現濱海新區地熱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二、強化礦產資源規范管理梳理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規章制度,探索適合濱海新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保護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合理布設勘查規劃區塊,試行大區塊出讓;整合已有采礦權、試行大礦權管理;科學分配地熱井綜合整治后釋放的資源儲量,實現注銷礦權資源量的有序結轉再利用;加強礦產資源的證后監管。第六章 礦產資源綠色發展科學有效的大力開發濱海新區地熱資源,提高清潔能源供熱占比和利用效率,提升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碳達28、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第一節 提升地熱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優化地熱資源開采布局和利用結構,提高地熱供熱規模,鼓勵推廣“地熱+”多能互補的供熱模式,促進市政供熱能源結構調整。持續提高回灌率,縮減地熱流體凈消耗量,實現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第二節 建設地熱勘查開發高質量示范區探索“多能互補、梯級利用、高效互聯、安全可靠”的綜合利用模式,建設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高質量示范基地(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經驗,為天津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提供示范。第三節 推動地熱綠色礦山建設按照天津市制定的地熱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鼓勵礦山企業能效提升改造,加強監督管理,推進地熱資源“三率”指標核查與評價常態化,強化核29、查結果應用,推動地熱礦山綠色發展。第七章 重點項目落實市級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結合濱海新區實際,部署礦產資源勘查評價、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綠色發展的重點項目。第一節 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基于濱海新區地熱井綜合整改工作完成后,相關條件具備前提下,嘗試開展城鎮鄉村統籌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摸清資源家底,提升資源保障能力(專欄三)。專欄三 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項目方向目標任務進度安排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進一步開展基巖淺埋區深部熱儲勘查工作,摸清資源底數、增加資源儲備,為后續整裝開發利用奠定基礎;開展全區地熱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掌握最新資源家底;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進行地熱資源勘查開發,試點推廣小城鎮地熱集30、中供暖,助力美麗鄉村建設。20212025年第二節 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持續加強礦產資源監測與保護,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倡導礦山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管理機制,提高礦產資源管理精細化程度(專欄四)。專欄四 礦產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項目方向目標任務進度安排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開展已有采礦權統籌整合工作,提高濱海新區館陶組熱儲層整體回灌率,實現地熱資源優化配置;配合市規劃資源局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動態監測,支撐礦業權管理。20212025年礦產資源規范管理梳理天津市礦產資源管理規章制度,探索適合濱海新區的礦產資源管理模式;研究地熱資源集中開發利用礦業權設置、證后監管31、等管理政策體系,逐步創新地熱規模化利用的管理模式,促進資源健康有序開發。20212025年建設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高質量示范區以“多能互補、梯級利用、高效互聯、安全可靠”的綜合利用模式,在濱海新區行政轄區內建設一處地熱資源勘查開發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工程)。20212025年第八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規劃落實在濱海新區政府統一部署下,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調配合,認真履行管理職責,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合力。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提出規劃調整和完善建議,強化過程監管,抓好規劃落實。第二節 拓寬資金渠道,保障規劃實施積極爭取財政資金,保障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開展。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堅持市場開放機制,倡導多元投資、多方合作、協調有序的開發模式,保障重點項目落地實施。第三節 推動體系建設,實施規劃評估積極推動濱海新區政府領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規劃實施監督體系建設,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活動的監督管理。按期實施規劃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和相關規定適時調整規劃,促進規劃有效實施。附 則本規劃經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批準后實施。本規劃一經批準,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執行。在實施過程中確需調整規劃的,需報經批準機關同意。本規劃由天津市濱海新區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24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6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