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建工程環境保護專項施工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73577
2023-06-14
14頁
69.22KB
1、國道xx線xx至海子山段公路改建工程環境保護專項施工方案環境保護專項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 1、國家和部頒的有關施工、設計規范、規程和標準及四川地方政府及業主頒布的有關法規性文件。 2、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對國道xx線xx至海子山段公路改建工程D11合同段(K139+800K164+428。06)設計圖紙。 3、國道xx線xx至海子山段公路改建工程D11合同段(K139+800K164+428。06)招標文件。 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 F80/12004 5、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6、我項目部組織的現場勘察。二、工程概況 本項目路線起于四川省雅江縣2、xx,止于四川省理塘縣海子山.本合同段起至樁號為K139+800K164+428.06,路線全長 24。52公里.具體工程數量如下: 1、橋梁1座; 2、涵洞通道776.01米/70座; 3、路基土方291830m3、石方234920m3.4、路肩墻:M10漿砌片石墻身基礎23269m3,C15片石砼墻身基礎10268m3,C15片石砼墊基1412m3.5、路塹墻:M10漿砌片石18035。3m3,回填碎石土(碎石含量40)4559m3。6、矮墻:M10漿砌片石491m3,回填碎石土(碎石含量40)370m3。7、護肩:M10漿砌片石3935m3。8、拱形護坡:M10漿砌片石886m3,M103、砌c20混凝土塊35m3.9、崩塌路段(主動網):處治長度2176m,面積36648m2。10、原有公路擋墻拆除:漿砌片石擋墻2388m3,干砌片石150m3。11、原有公路瀝青表處拆除:長度23278m,寬度7m,面積162946m2。12、特殊路基:(1)、錨桿框架梁植草2216m2.(2)、凍土路基:挖土方118861m3,回填表土4887m3,挖方回填碎石118861m3,填方填筑碎石17097m3,防滲土工布198293m2,滲水土工布32468m2,路床補充碾壓142695m2。13、便道:1030m.三、環保目標: 遵守國家、地方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嚴格執行GB4、/T240012004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實施環境保護目標,合理組織施工活動,不因施工活動使項目施工區及周圍環境質量明顯降低,保護施工區域環境空氣質量、聲環境和區域人群健康。保護生態、綠化環境、改善施工環境。四、環保組織機構及管理體系: 1、組織機構 為了搞好本工程的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各項工作,我方項目經理部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同時設置環保工程師一名,組長: 項目經理 副組長:總工程師 環保工程師:汪艾成員:安質環保部部長、工程技術部部長、物資機械部部長、綜合業務部部長、計劃財務部部長、環保工程師、各分部經理。 領導小組職責: 負責領導和組織本工程施工的環境保護工作; 制定環境管理目標和管5、理措施; 檢查和督促措施的實施; 協調各部門的關系,保證物資及機具的供給,安質環保部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2、環保保證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組織結構圖項目部環境管理負責人項目部環境管理員環境管理員環境管理員環保保證體系圖如下保證體系環境監理i檢查糾正措施環保規劃環保方針方案法律要求目標指標記錄違章糾正環境監測制度保證技術保證組織保證思想保證領導小組宣傳教育部門法律法規安質環保部ISO14001實施細則措施落實提高環保意識內部管理制度實施與運行應急響應準備施工運行控制文件資料管理信息技術交流持續改進實現環保目標3、環保程序 環境管理的程序及監察計劃按以下流程圖進行: 環境管理的程序及監察計劃流程圖分析6、本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因素制定環境保護措施和環境管理計劃 未批準審批修正環境管理計劃批準環境監察記錄施工現場環境控制配置環保設備臨時駐地環境控制配置環保設備環保培訓環保檢查評審 未通過 通過執行下階段環境管理計劃控制文件歸檔五、工程環保分析: 1、本工程可能對環境有影響的因素分析 1.1 投入施工的各種車輛、工具; 1。2 臨時設施的修建; 1.3 臨時設施的生活廢氣、污水、垃圾等; 1.4 打孔、運輸作業時的塵埃; 1。5 各種施工過程中的剩余材料、廢棄材料及隧道棄碴。 1。6 工地用餐的生活垃圾; 1。7 工程完工后臨時設施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1.8 隧道施工工程中產生的噪音(本合同7、段無隧道)。 1。9 施工過程中產生廢水。 1。10 施工工作中可能產生不良地質及腐蝕性水質等。 2、環境保護管理計劃 2.1 項目部通過對本工程中可能影響環境的因素的具體分析,制定應對措施,制定環境保護管理方法和實施細則,編制環境管理計劃,經業主審批后付諸實施。 2.2 項目部在工程施工中貫徹執行環境管理計劃,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環保措施,定期、不定期進行環境監察,執行階段性環保檢查評審,并持續改進,確保符合國家、交通部以及建設方有關環境保護法規及條例的要求;將施工中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小,保護生態環境,為沿線居民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環保控制管理內容如下: 2.2.1 環保培訓 2。2.2 配置8、環保設備 2.2。3 施工工藝改進 2.2。4 工程中的環境控制,包括:施工現場的環境控制和臨時駐地的環境控制; 2.2。5 定期、不定期環境監察;2。2.6 階段性的環境保護檢查評審及持續改進;2.2.7 環保文件、資料及環境監察記錄管理。六、環保措施: 1、人員環保培訓及意識教育 、 項目部堅持貫徹國家環境保護法土地法及交通部、項目辦及地方省市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定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并建立獎懲制度,將環保的具體措施落實到人頭.現場安質環保部長在項目經理、副經理和總工程師指導下,組織編制環境保護管理手冊,經業主審核批準后印制成冊,所有施工人員人手一冊.并制定環保培訓計劃,對職工進9、行環境保護教育,學習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使職工明白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了解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自覺的遵守國家及呼和項目辦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組織全體職工中深入開展“我為綠化獻愛心”活動、愛護環境、保護綠化,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 環保培訓計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1.1環境保護法及國家和交通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的學習; 1.2 本工程中可能對環境有影響的因素分析及對策;1.3 本項目的環境管理方案,環境保護職責及相應的獎懲制度的發布; 1。4 具體環保措施的落實; 1。5 環保監察計劃的實施及環保控制記錄的管理;1.6 環保檢查評審方案的發布。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棄土(渣)場的10、處理: 工程設計中對棄土(渣)場采取修筑擋土墻、漿砌石排水溝以及混凝土排水溝的工程措施來防護。本合同段共設置5處棄土(渣)場,分別是QK1:K139+800右側,臨時用地22畝,便道50米;QK2:K147+250左側,臨時用地46畝,便道30米;QK3:K148+600左側,臨時用地5畝,便道30米;QK4:K152+800右側,臨時用地13畝,便道20米;QK5:K159+000右側,臨時用地59畝,便道50米。在棄渣過程中應該先把表層土(30cm )清理暫存以備棄渣完畢后回填綠化之用。 同時,凡是合同段內所有棄土、棄渣等必須使用機械設備運輸至指定的棄土場集中堆放,嚴禁隨意傾倒,以保持施工11、紅線外水土不流失。需要強調的是,必須加強和落實填方路段的防護措施。同時確保施工人員不在規劃的棄土場以外的場所隨意取棄土. 2.2 排水工程: 邊坡的崩塌、滑坡等現象主要是由于雨水滲透和涌水所致。所以邊坡保護工程,可以說是一項水的治理工程,因此,凡是大面積切割山坡,應在其上方 2m 以外設截水溝,避免暴雨來臨時流水從坡頂一些土體的節理和裂隙滲蝕而引起滑坡及泥石流,從而保證路面兩側區域排水的暢通和快捷。 洞內做好排水工作,反坡開挖的須設集水坑,再統一抽排出隧道。洞內外排水系統相連,便于排水,靜止洞外水流入洞內。 2。3路基土石方工程: 在進行路基土石方開挖過程中,現用機械設備將開挖紅線范圍以內的表12、層土開挖運至棄土場集中堆放和處理,以便工程完工后用作復耕、恢復植被或綠化。2.4防護工程: 在進行防護工程施工時,基坑開挖的松土、凍土、腐殖土等必須按照要求用車輛運輸至指定范圍內的棄土場集中堆放和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在河溝內或路基外。3、空氣污染防治措施 3。1 本工程所處地區為林區,砂石料若采取外購,則要注意在汽車運輸過程中, 防止砂石料粉塵對環境空氣造成明顯不良影響。 實行密閉措施,若采取就地利用洞挖材料作為施工道路的材料,則需在石料加工點實行嚴格的管理,對加工點采取定期灑水、封閉作業等有效防塵措施,破碎施工點要遠離居民點、學校和農田,以防噪聲和粉塵對居民的嚴重干擾和影響以及粉塵對農田農作物13、的影響。 3。2 拌合場設置應遠離居民生活區,周圍 500m 范圍內、特別是下風向區域內不能有居民生活區。設計中拌合場選址要符合要求。施工中要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不能隨意更改施工地點. 3。3 據施工現場的實測結果,施工路段使用灑水車灑水,可使揚塵減少 70左右.在道路施工期要灑水作業,尤其是灰土攪拌站和道路挖掘與路基填充時更是如此,要灑水以壓實材料,在材料壓實后,將定期灑水,以防起塵。對汽油等易揮發品的存放要密閉,并盡量縮短開啟時間.4、降低噪音、防止擾民措施 4.1 施工期主要設備噪聲源應符合 GB12523-90 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 中的有關標準,防止建筑工人受噪聲侵害,靠近強聲源的工14、人將戴上耳塞和頭盔,并限制工作時間。 4.2 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盡量降低夜間車輛出入頻率,夜間施工避免使用噪音很大的機械,盡量避免機械過于集中形成噪音疊加。150m內有居民區的施工場所,嘈雜的施工工作不能在夜間(22:006:00)進行 4.3 加強對機械和車輛的維修以使它們保持較低的噪聲,車輛運輸中盡量避免鳴笛,減輕對居民的影響和干擾。機械車輛途經居住場所時減速慢行,不鳴喇叭.在比較固定的機械設備附近,修建臨時隔音屏障,減少噪音傳播.鄰近居民點夜間施工時,燈光照明限在工地范圍內. 5、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措施 5.1 為保護林地免受破壞,不允許在林地取土、堆放材料和建臨時營地。公路臨時用地15、大多為旱地和荒地,為使對生態系統和農業的影響最小,對于臨時用地施工結束后應該采取必要的復墾措施,表層耕作土(30cm)應妥善堆放,并在施工完成后回填。 5.2 棄土場在棄土前應清除種植土,推在一邊妥善集中堆放,待棄土后,對棄土場進行平整,再將種植土返回,保持原有的土地肥力。 5。3 拌和場在施工結束后剩余的石料需清理干凈,短期內恢復種植條件,復耕或植樹種草。 5.4 及時在公路兩側和臨時道路及被占林地附近補種樹苗和草皮,盡快恢復植被,減輕環境影響。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植樹、種草等綠化。5.5 施工車輛應走臨時便道以免損壞農田、林地等。6、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施工廢水、泥漿、垃圾處理措施 6。1 加16、強施工材料的管理,嚴禁石料、油料等堆放在河流、溝槽邊。以避免堵塞河床引起對水質的不利影響。 6.2 拌合場應設置圍墻,避免筑路材料被雨水沖刷流失,必須防止材料隨地表徑流流入河流、保成河及沿線小溪流。臨時營地生活區,應設室外干廁.防止施工中產生的污水直接進入河道和灌溉水渠。垃圾應收集在固定場所的垃圾箱內并定期統一清運。 6.3 施工廢水,生活污水采用沉淀池、化糞池等生化辦法處理,未經檢測合格不得直接排放到河流、溝渠中。施工污染清洗集料或含有油污的廢水采用集油池的方式處理。6.4 施工營地和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應集中堆放在有防雨棚和地表經過硬化處理的臨時垃圾池內,并及時集中清運.6.5 17、施工中有毒有害的危險品,實行專人管理,嚴防泄露。 6.6 完工后及時清理場地,作到工完料凈,不給周圍環境遺留工程垃圾. 7、不良地質體的環境保護對策 7.1 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對不良地質體一一處理,消除隱患,為施工期及運營期間公路的安全運營打下良好的基礎. 7。2 施工過程中認真落實監測檢驗工作,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強環境管理和環境監理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或及時上報協商解決。 7.3 此外,在開挖爆破過程中應用采先進的爆破技術,防止爆破振動對臨近地質造成影響而導致事故的發生。8、施工后期的場地恢復措施、毀損道路的恢復措施 8。1 工程施工完畢后及時對既有的道路和施工便道的進行路面清理平整,保證施18、工道路的寬度和道路密實度和平整度,還當地一條合格的道路。 8。2 對既有道路兩側的在施工期間損壞排水溝及時修復,對道路兩側植樹損壞的及時復載,恢復道路兩側的綠化.8。3 在耕地上臨時租用修建的施工道路,施工完畢后及時進行復耕處理,清除施工道路上的碎石碾壓層,對土壤進行有機土換填,確保土壤恢復種植成土,適合農作物種植。 8.4 施工過程中的廢棄物等,應在工程完工時及時清除干凈,以免堵塞河道和妨礙交通。 8.5 工程竣工后,在一個月內拆除工地及四周圍欄,安全防護設施,和其他臨時設施,并將工地四周環境清理整潔。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 8。6 臨建工程臨建工程的恢復處理原則是:及時拆除,恢復原有地貌。 正式工程實施完成后及時將臨時工程拆除。生產生活用房拆除并將水泥地面進行破碎外運至附近的棄土場或就地掩埋處理; 將臨時建筑拆除完成后,就地將表層腐質土翻松種草籽以恢復植被。 距離線路較遠的部分臨時房屋建筑物(如項目部駐地等)在不影響大廣高速公路景觀的情況下,根據當地需要和原有協議移交村社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