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三號線車站主體結構蓋挖逆作法施工方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77966
2023-06-15
17頁
362.11KB
1、 xx項目部xx站福強路段蓋挖逆作法施工方案XX站福強路段蓋挖逆作法施工方案1編制依據(jù)1。1xx市軌道交通三號線西延線xx標段施工承包合同;1.2xx市軌道交通3號線xx標段xx站主體圍護結構施工圖紙; 1.3國家、xx省、xx市現(xiàn)行有關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規(guī)程、標準;1.4國家、xx省和xx市有關城市建設、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規(guī)定;1.5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2-2002);1.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1。7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99);1。8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120-94);1.9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與2、施工規(guī)程(CECS28:90);1。10鋼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 50205-2001)。2適用范圍本方案適用于xx地鐵xx線xx標段xx站蓋挖逆作段主體結構的施工。3工程簡介3.1工程概況xx站福強路段局部蓋挖逆筑段基坑東西側采用800mm厚地下連續(xù)墻,地下連續(xù)墻同內襯墻聯(lián)成整體形成疊合框架結構,蓋挖中柱采用800鋼管砼柱,樁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擴底樁,嵌入中風化巖層不小于1。0m,人工挖孔樁周圍設置兩圈咬合旋噴樁止水帷幕,旋噴樁直徑600mm間距400mm。同時利用降水井降水。頂板基坑開挖時在南側圍護采用樁長為10m的鉆孔灌注排樁加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北側按1:1放坡開挖。蓋挖逆筑段起點里3、程ZDK3+379。9,終點里程ZD3+412。4,長度32.5m。車站主體分上下兩層,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3。2主要設計參數(shù)3。2。1結構類型蓋挖逆筑段主體結構地下二層為雙跨結構、地下一層為三跨結構。3.2.2工程材料(1) 人工挖孔樁:護壁C20早強混凝土;樁身C30商品混凝土。 (2)南側鉆孔樁:C25混凝土。 (3)鋼管柱:C50混凝土;鋼管800mm16mm。 (4)主體結構: (5)鋼筋:HPB235,HRB400。 (6)鋼材:Q235。3。2.3蓋挖逆筑段結構尺寸及相關設計參數(shù)(1)結構頂板尺寸(BLH):23。8m32.5m0.8m。(2)結構中板尺寸(BLH4、):23。8m32.5m0。6m。(3)結構底板尺寸(BLH):16.5m32。5m1.0m。 (4)人工挖孔樁:樁徑2000mm;鋼筋保護層70mm。 (5)南側鉆孔樁:樁徑600mm;鋼筋保護層50mm.(6)中立柱:800鋼管柱,柱頂處鋼筋籠保護層80mm。3.3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3.3。1工程地質3.3。1.1地形地貌xx站福強路段地面高程為5m左右。3.3。1.2巖、土分層及其特征根據(jù)地質勘察鉆孔揭示,蓋挖逆作段由地面至下,巖、土分層及特征依層如下:1-1素填土,主要由礫質、砂質粘土組成,夾少量的碎石及礫砂,可塑硬塑狀,稍經壓實。表層0.10.6m為砼路面.場地內廣泛分布于地表,厚35、m8。2m。23中、粗砂,灰黃、灰白、深灰等色,飽和、松散稍密狀,級配較好,含少量淤泥。厚0。56。6m,埋深4。711。8m。礫(砂)質粘性土,褐紅、褐黃色、灰白色,硬塑狀,局部可塑狀。質地不均勻,含較多石英礫,由下伏花崗巖殘積而成.巖芯呈土柱狀。主要呈層狀分布在海積層及6-1層之下,基巖面之上,厚1.512.8m,埋深716.5m。121全風化花崗巖,褐紅、褐黃、青灰色,巖石風化強烈,組織結構可辨析,巖芯呈堅硬土柱狀,遇水軟化。礦物成分除石英質殘留外,其他已基本風化呈土狀。場地內層狀分布于殘積土之下,厚度變化大,厚1.311。7m,埋深7。125.5m。12-21強風化花崗巖,褐黃、暗灰、6、褐紅等色,巖石風化強烈,巖心呈砂土狀為主,風化不均勻,夾約5角礫狀強風化碎石,手可折斷,遇水軟化崩解。場地內透鏡體狀分布于及62之下,厚度及埋深變化大,埋深13.933。1m。3.3.2水文地質車站范圍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巖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海積砂層及沿線砂(礫)質粘土層中。地下水位埋深1。83。8m,以孔隙微承壓水為主。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受季節(jié)影響、潮汐差異,車站附近有海水入侵,使得地下水均微咸。第四系孔隙水,水量較豐富,水質易被污染。巖層裂隙水較發(fā)育,但廣泛分布在花崗巖的中強風化帶及構造節(jié)理裂隙密集帶中。富水性因基巖裂隙發(fā)育程度、貫通度及膠結程度、與地表水源的連通性7、而變化,主要由大氣降水、孔隙潛水補給,局部具有承壓性。3.3.2.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及動態(tài)特征地表水、松散巖類孔隙水相互間的水力聯(lián)系較為密切,相互補給,二者同基巖裂隙水聯(lián)系較弱,同時還受大氣降水、蒸發(fā)、植物蒸騰的影響.通常降水充沛的豐水期,一般是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相反,在降水稀少的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地表水。地下水的滲流方向主要受地形控制,從地下水位反映的形態(tài)看,地勢高則地下水水位高,反之則地下水位低。站區(qū)地下水徑流方向為由北向南,地下水直接流入大海。地下水的動態(tài)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松散巖類孔隙潛水主要為日間周期變化型,受河水影響,水位變化頻率較高,升降幅度不大;基巖裂隙水多為年周期變化型8、,一年之內有一個水位高峰和一個水位低谷,滯后于降雨時間較長,水位升降幅度較大。3。4施工現(xiàn)場條件蓋挖逆作段位于已圍擋的福強路施工場地內,場地較為開闊,但由于橫穿基坑的管線影響,蓋挖逆作段需要分兩階段進行施工。4蓋挖逆作總體施工方案蓋挖逆筑段基坑圍護為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方法與明挖段相同。結構頂板基坑開挖采用挖掘機,基坑南側圍護鉆孔灌注樁采用沖擊鉆機鉆孔,優(yōu)質泥漿護壁,孔口采用鋼板護筒,鋼筋籠在現(xiàn)場整體加工制作,采用履帶吊整體進行吊裝。鋼管中立柱在工廠加工制作,現(xiàn)場拼接,雙機起吊進行安裝,鋼管中立柱基礎人工挖孔擴底樁采用人工開挖,出渣與送料采用地面設置單軌小型電動葫蘆(200kg)簡易提升架。孔內照9、明采用24v低壓電壓;孔內通風采用300軟風管和低噪音型SSF-N06軸流風機實行壓入式通風。人員上下采用每3m設置一個休息平臺,外設鋼筋護欄的直爬梯。護壁鋼筋在現(xiàn)場加工,在孔內綁扎。護壁模板,在直壁段采用鋼模板,模板支撐采用三道間距為400mm的水平可調式鋼圈;擴大段采用木模板,支撐設置三道間距為400mm,利用調整后的直壁段水平鋼圈;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利用灰斗下放到孔內,人工入模,使用ZX25型插入式振動棒進行搗固,養(yǎng)護采用掛簾灑水的方法.主體結構頂板、中板及下翻梁均采用地模;鋼筋在現(xiàn)場加工制作與綁扎;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振搗采用插入式振動器,養(yǎng)護采用覆蓋灑水的方式。施工降10、水采用管井井點降水,降水井設置與明挖段統(tǒng)一考慮.孔內排水采用潛水泵。5主要施工方法與施工步驟5.1施工步驟蓋挖逆筑段主體圍護結構施工(南側鉆孔樁及旋噴樁施工)人工挖孔樁外圍旋噴樁施工人工挖孔樁施工鋼管立柱施工頂板以上覆土開挖頂板施工管線遷改覆土回填恢復路面5.2主要施工方法5.2.1主體圍護結構施工方法參見xx站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方案。5。2.2人工挖孔樁及鋼管柱施工方法參見人工挖孔樁及鋼管柱施工方案。5.2.3蓋挖逆筑段基坑開挖與支護施工方法福強路蓋挖逆筑段開挖與支護施工在該段主體圍護結構地下連續(xù)墻施工完成后,分兩個階段組織施工,第一階段:5.2。3.1橫跨基坑管線改移及該部分主體結構頂板施工 11、根據(jù)管線設計圖紙,在連續(xù)墻WW65,66,WE65,66;WE84,85,WW73,WE73,WW92處有管線橫跨基坑,后期遷改后,自WW67,68,69;WE87,88及WW67,68,69連續(xù)墻位置主體結構頂板預留的管廊位置處橫跨基坑.由上述情況,該部分結構施工安排如下:1、完成WE67,68,69;WE87,88,89,90及WW67,68,69連續(xù)墻及結構柱施工。2、施工南側鉆孔排樁及旋噴樁對基坑南側土體進行圍護止水.3、對南側未施作WE65,66;WE84,85,WW65,66連續(xù)墻的部位分別向東西兩側進行放坡開挖,放坡坡度控制在1:1。4、北側基坑開挖時向基坑北端放坡,放坡坡度控制12、在1:1。5、放坡開挖時,如遇邊坡失穩(wěn)的情況,需要立即對邊坡采取噴射混凝土加固的方法,增強邊坡穩(wěn)定性。第一階段開挖與支護從地面至主體結構頂板底部位置后,進行主體結構頂板施工,主體結構頂板完成后,進行主體結構頂板以上防水、回填土、改移管線、恢復路面與交通等工序。其余部分蓋挖逆作法施工第二階段在相鄰的南北兩側明挖段主體圍護結構完成后,按先明后暗交替的順序進行開挖與支護施工。先分層開挖與支護兩側明挖段,再開挖蓋挖段,并由明挖段出土。兩側明挖段開挖與支護至主體結構負一層中板標高后,暫時停止開挖,待蓋挖段開挖至負一層中板后,進行負一層中板的施工,等中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按先開挖明挖段至基底,再開13、挖蓋挖段至基坑底。 開挖采用小型挖掘機,明暗挖接合部位挖掘機直接挖土裝入渣斗內,中部采用挖掘機倒翻土方的方式。基底預留20cm由人工挖除。施工示意見后附圖.5。2。3.3蓋挖逆筑段主體結構施工工藝與工藝流程1)蓋挖逆筑段主體結構施工工藝流程蓋挖逆筑段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準備開挖土方至頂板底面標高頂板澆注頂板防水、回填土、改移管線、恢復路面與交通開挖土方至負一層底板(中板)澆注中板開挖土方至結構底板底板澆注。蓋挖逆筑段結構施工步序圖施工步序示意圖說明第一步:放坡開挖至蓋挖逆筑段頂板下0。4米左右;施工頂板、下翻梁及0。8米側墻。1、基坑開挖時,北側按1:1放坡開挖;2、開挖到基底面時,及時進行換填14、并施工墊層.第二步:路面恢復后,從蓋挖逆筑段兩側的明挖段向蓋挖段放坡取土,至中板位置處,施工中板.中板施工方法同蓋挖逆筑段頂板。第三步:從蓋挖逆筑段兩側的明挖段向蓋挖段放坡取土,至底板位置處,施工底板。底板施工方法同明挖段底板。2)蓋挖逆筑段主體結構施工工藝(1)施工準備 根據(jù)蓋挖逆筑施工的特點編制施工技術交底和安全技術交底,并向全體施工人員進行認真的施工技術交底和安全技術交底。 測設高程和平面控制樁點 做好機具設備和勞動力組織安排工作.(2)結構頂板及下翻梁施工方法頂板及下翻梁地模施工方法基坑開挖至頂板底面標高后,及時進行下翻梁基槽的開挖,基槽開挖完成后,采用錘擊試驗進行基底承載力檢測,如基15、底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立即進行封底并澆注C15墊層混凝土,如基底承載力不能達到設計要求,則在基底換填300mm厚碎石層,其上澆注50mm的C15混凝土作為基槽底模,在其上澆注基槽兩側50mm厚的C15混凝土側墻作為下翻梁的側模。為保證順利脫模,在其上鋪設一層12mm厚的木膠合板,(或采用粘貼1mm厚的塑料薄膜的方法)。在下翻梁地模完成后,及時進行頂板地模的施工,頂板地模基底換填300mm厚碎石層,碎石層上澆注50cm厚,C15混凝土墊層,墊層上鋪設12mm厚木膠合板(或粘貼1mm塑料薄膜的方法)。開挖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對基底的擾動,當基底承載力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應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采取加厚碎石墊16、層進行處理。頂板鋼筋施工方法a頂板上下層橫向鋼筋與地下連續(xù)墻預埋鋼筋接駁器連接。b施工頂板和墻體先澆部分時墻體通長布置的鋼筋,采用鉆孔預留的方法,即在墻體通長鋼筋的位置鉆設比鋼筋直徑大3mm的孔,將鋼筋插入孔內,鉆孔深度按鋼筋搭接要求確定。頂板與內襯墻接頭部位施工措施頂板與內襯墻接頭部位施工措施如下:a頂板施工時,頂板和內襯墻的先澆段同時施工,先澆段的最小長度應滿足后澆段的施工需要,不小于0.8m;b內襯墻先澆段的地模施工方法與下翻梁相同;c頂板與內襯墻接頭采用漏斗澆注法:將先澆段的下方內側做成25度的倒角,在后澆段的上部設置20cm高的漏斗型澆注口,當混凝土澆注到此高度時依靠澆注壓力和振動器17、將混凝土縫隙填充密實,待漏斗部分的混凝土硬化后,將表面修鑿平整.中板與內襯墻接頭和頂板與內襯接頭施工措施相同.(3)結構中板施工方法結構中板施工方法與頂板施工方法相同。可參見頂板施工內容。(4)結構底板施工方法結構底板施工方法與明挖段底板施工方法相同。可參見明挖段底板施工內容.(5)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鋼管柱的連接鋼管柱與頂梁的連接施工頂梁前,鋼管柱頂與柱帽連接處應磨光頂緊,確保水平,然后將預制柱帽套在鋼管柱上,靠焊在鋼管柱上的擋塊進行定位,定位后通過塞焊孔將柱帽與鋼管柱塞焊在一起.鋼管柱與中縱梁、板連接焊接抗拉鋼板支撐板和可抗剪牛腿,再焊接抗拉鋼板和抗剪鋼板.節(jié)點的平整度對整個結構的影響很大,施18、工時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施工規(guī)范進行施工。鋼管柱與底板連接焊接上部抗剪牛腿和抗剪鋼板,同時焊接下部抗拉鋼板支撐板和抗拉鋼板。6施工組織6.1施工安排蓋挖逆作法施工分為兩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施工管線后期橫跨車站段頂板。第二階段:管線遷改后蓋挖逆作段頂板施工完畢,恢復福強路交通,進入正常階段的蓋挖逆筑施工。 6。2勞動組織根據(jù)總體工期要求,xx站北端80m(含蓋挖段32.5m)盾構井必須于2009年4月底前提供盾構始發(fā)場地,因此09年3月底前必須完成蓋挖段主體結構施工,工期緊張,工序緊湊。施工高峰期勞動力需求安排如下:勞動力安排編號工種工作人數(shù)一管理人員1隊長負責施工管理12副隊長協(xié)助隊長施工管19、理23技術負責人負責施工技術管理14技術人員負責技術管理35領工員負責現(xiàn)場施工管理36專職安全員負責施工安全管理與監(jiān)督17專職質量員負責施工質量管理18試驗員負責工程試驗19小計12二作業(yè)人員1挖機司機基坑開挖,三班倒122電焊工鋼筋籠制作153鋼筋工鋼筋籠制作104混凝土工混凝土灌注85電工現(xiàn)場施工用電作業(yè)與管理26龍門吊司機提升土方,三班67機械工吊車、挖掘機等機械操作配合69木工側墻施工支架、模板安裝與拆除等1010普通工協(xié)助施工作業(yè),三班30合計99 勞動力按月份安排如下月份人數(shù)項目08年8月08年9月08年10月08年11月08年12月09年1月09年2月09年3月備注地下連續(xù)墻1720、17人工挖孔樁及中間柱102020土方作業(yè)隊305070987040結構作業(yè)隊2030454545總人數(shù)2737507010014311585 勞動力安排柱狀圖6.3主要機具設備配置序號機具設備名稱規(guī)格、型號單位數(shù)量1混凝土輸送泵車德國“大象”BSF36。14臺12挖掘機PC200臺43裝載機ZLC40B臺14機動翻斗車JS1J臺155電焊機BX6臺106鋼筋切斷機GQ40A臺27鋼筋彎曲機GJT-40臺28插入式振動器ZN50臺59平板振動器臺210門式起重機單懸臂起重量210t臺17施工安全技術措施7.1施工現(xiàn)場安全生產要求施工前,技術人員應認真閱讀施工圖紙、設計文件和巖土勘察報告并作好施21、工調查,充分了解和掌握設計要求,工程特點,施工條件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情況。 (2)編制詳細的安全技術交底書,并向全體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3)所有進入施工現(xiàn)場的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現(xiàn)場管理制度.(4)施工機械進場必須進行嚴格的進場驗收。(5)開挖時嚴格按車站基坑監(jiān)控量測施工方案進行監(jiān)測,確保基坑安全。 (6)施工用電必須嚴格遵守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電施工規(guī)定,嚴禁無證人員進行電氣作業(yè). (7)起重作業(yè)應嚴格按起重施工方案和起重作業(yè)規(guī)定進行。 (8)各類施工機械必須嚴格按機械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嚴禁非操作人員操作。 (9)現(xiàn)場基坑外側必須設置防護護欄,并張掛密目網,防止墜落事故發(fā)生。 (10)場內機22、械必須嚴格遵守現(xiàn)場安全生產規(guī)定,按指定的道路行駛和停放.(11)施工現(xiàn)場劃分區(qū)域并設置醒目的相應標志。(12)施工場地進行硬化處理并作好場地排水設施。7。2機械設備使用安全要求嚴禁無證人員上崗進行機械操作。機械操作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運作機器,不得違規(guī)操作。 機械操作司機對機械的各個傳動部分、操作控制部分經常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必須馬上報告設備部門及有關人員維修,嚴禁行車帶病工作。愛護機械設備,做好機械的保養(yǎng)和清潔工作。在機械運作范圍內嚴禁非機械操作人員滯留。機械設備應停放在指定地點,嚴禁亂停、亂放。做好機械運作記錄,定期進行機械檢修、保養(yǎng).定期組織機電設備、車輛安全大檢查。7.3起重施工安全要23、求起重安裝作業(yè)前清除工地所經道路的障礙物,做到工地整潔、道路暢通。根據(jù)起吊物的起吊重量與起吊方式,通過計算合理選擇能滿足施工要求的起重設備.對鋼筋等長大件的起吊事先設計好吊點位置,驗算吊具的承載力,確保起吊安全。司索工必須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信號作業(yè),并做到正確、清楚。吊運機械使用前對鋼絲繩、卡具等進行檢查驗收,符合要求時才能使用。司索工必須在上班前嚴格檢查起重使用的鋼絲繩、索具、卸甲,發(fā)現(xiàn)不符合安全使用規(guī)定的索具、卸甲應立即更換.司索工必須嚴格執(zhí)行“十不吊”并遵守“吊物下嚴禁站人制度。起吊時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統(tǒng)一信號發(fā)出信號以警示人員及時避讓。吊運散件必須用索具及箱體,吊運檢查安全可靠后,方可進行吊運工24、作。在起吊時,司機認真操作,嚴禁吊斗撞擊工作井內設施。夜間施工有充足的照明,遇到暴雨、大風、地面下沉等情況時停止吊運。 (10)起重作業(yè)人員必須持有效證件,方可上崗。 8環(huán)保措施 噪音、振動控制:通過設隔音罩、減震底座,盡量使用環(huán)保機具等措施,將施工期間施工機械的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滿足國家和xx市有關法規(guī)要求,符合建筑施工場地噪聲限界(GB1252390)。 采取有效措施將施工產生的振動減小到最低幅度,以使施工不影響周圍建筑物安全,不對有關單位精密儀器正常精度產生影響和影響居民身體健康,控制標準符合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震動標準(GB1007088)的要求. 淤泥、污水排放管理:淤泥和廢漿定點堆放,采取必要的固化措施后及時外運,并做到泥漿不亂流,淤泥不亂遺。外運棄置采用專用密閉型車輛.離場前對車輛進行認真沖洗,防止污染城市交通道路。 施工及生活用的廢水、污水經過沉淀、初步凈化后排入排污系統(tǒng)。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不使有害物質(如燃料、油料、化學品、以及超過允許量的有害氣體和塵埃、棄碴等)污染場地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草地和樹木。 夜間施工應按xx市有關規(guī)定辦理夜間施工許可證。9應急措施施工前編制詳細的應急預案,成立突發(fā)事件應急搶險隊伍,施工現(xiàn)場備足搶險物資和設備,以確保在緊急意外情況下能迅速、及時處理,防止事態(tài)的進一步擴大,以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