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層住宅及地下車庫項目塔吊防碰撞施工方案(1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686942
2023-07-03
15頁
55.04KB
1、塔吊防碰撞方案工程名稱:xx項目xx區(一期) F1、F2#、F3樓 目 錄 一、工程概況二 、編制依據三、吊車運行管理機構四、吊車交叉作業防碰撞措施五、安全技術交底措施六、其他安全措施七、吊車事故的應急措施一、工程概況1、參建單位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2、工程性質及概況本工程為長春市xx項目xx區【F1#樓、F2樓、F3#樓】,總建筑面積為25809.61。其中:A:F1樓,地上十八層(局部一層),建筑面積7810。28,層高為2.9米,基礎類型為靜壓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場地標準凍深為2。0米。B:F2樓,地上十八層(局部一2、層),建筑面積7789。31,層高為2。9米,基礎類型為靜壓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場地標準凍深為2。0米。C:F3樓,地上十八層(局部一層),建筑面積10210.02,層高為2。9米,基礎類型為靜壓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場地標準凍深為2。0米。二 、編制依據2。1塔式起重機安全規程(GB51442006)2。2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11)2。3 現行的國家、行業規范及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的規定.三、吊車運行管理機構3。1 組 長: 岳華 (項目經理)副組長:孔祥玲(施工負責人)組 員: 3、胡玉、段相發、宋光、郎玉旭3.2崗位職責:3.2.1組長:項目經理作為項目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為保障吊車的安全運行,全面負責落實本項目吊車防碰撞方案中的各項安全和技術措施。3。2。2副組長:項目工程師負責制定吊車防碰撞應急預案并由工長定期組織演練,負責對吊車的日常運行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向組長匯報并監督整改。3.2。3組員:3。2。3。1安全員:定期組織對吊車司機、指揮人員實施安全技術交底,對吊車的操作、維修保養、交接班、日常檢查進行監督,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責令整改。3。2。3.2小組長:全面落實本方案中的各項安全和技術措施,并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對吊車的安全運行編制具體的實施細則并組織落實,定4、期組織對吊車實施安全檢查,負責落實吊車的維修保養和交接班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制定安全整改措施并監督整改。3.3吊車司機、司索、指揮等人員的管理3.3.1人員素質和能力是保證吊車安全運行的關鍵,吊車作業人員必須持有效操作證并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再培訓上崗證方可獨立操作.嚴禁無證上崗。3.3.2定期組織對司機、指揮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讓他們熟練掌握塔機的性能和工作原理,對不能勝任本職崗位的作業人員要及時予以清退。3。3。3嚴格執行定人、定機、定崗三定制度,做到專人指揮、專人操作,未經項目經理同意,不得私自換崗.指揮過程中嚴格執行應答機制,即指揮人員發出動作指令前,先呼叫被指揮吊車,待司機應答后,指揮5、人員方可發出吊車動作指令。指揮口令必須簡潔清晰。指揮人員須時刻環顧相鄰吊車機的工作狀態,并發出作業指令,塔機進入交叉作業區域前要向相鄰塔機鳴笛示意,并有序進入低速作業。3.3。4落實吊車交接班制度,落實吊車班前檢查制度,嚴禁吊車帶病作業。3.3。5吊車司機每天作業時間不得超過10小時,嚴禁疲勞作業。夏天若工作環境溫度超過35攝氏度,需配備防暑降溫藥品,并在駕駛室配備電風扇,以防中暑。3.3。6安全員要定期對作業人員實施安全技術交底制度,交底內容必須要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3。3。7嚴格落實“十不吊制度” 即超負荷不吊;歪拉斜吊不吊;指揮信號不明不吊;安全裝置失靈不吊;重物越人頭不吊;光線不明或看6、不清不吊;埋地物件不吊;吊物上站人不吊;捆綁不牢不吊;重物邊緣鋒利無防護措施不吊。3.3。8健全報告檢查制度.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及時檢查,及時報告,并合理安排維護保養時間,確保塔機經常處于完好狀態.四、吊車交叉作業防碰撞措施本工程吊車存在交叉服務業區域(例如2號吊車和3號吊車),為防止兩臺吊車在作業過程中發生碰撞事故,確保吊車作業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4。1。由于本工程吊車平衡臂存在相交,為安全運行吊車,始終保持相鄰吊車的安裝高度至少相差吊車2個標準節,保證吊車的最低位置的部件(吊鉤升至最高點或最高位置的平衡重)與其它吊車中處于高位置部件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少于2米,防止發生碰撞。另在各吊車7、吊物時錯開旋轉位。4.2.對塔機配備有效的障礙燈,特別是起重臂尖位置,障礙燈必須長期有效,防止夜間作業碰撞;4。3.在吊車的頂升套架平臺上安裝鏑燈,保證夜間施工時的能見度。4.4.對吊車設置專用電纜和配電箱,保證塔機不間斷供電;4。5.兩臺或兩臺以上吊車在交叉作業時必須遵守以下原則:4。5。1低塔讓高塔:低塔在轉臂進入交叉作業區域前應觀察高塔的運行情況,向高塔明笛示意確認安全后再運行;4.5.2后塔讓先塔:后進入交叉作業區域的塔機應避讓先進入該區域的塔機;4。5。3動塔讓靜塔:塔機在交叉作業區域內吊臂無回轉、小車無行走、吊鉤無運轉時,另一塔機吊臂有回轉或小車有行走時,動吊車應避讓靜吊車;4.58、。4輕塔讓重塔:兩臺塔機在同時運行時,輕載荷的塔機應避讓重載荷的塔機;4.5。5客塔讓主塔:以不同棟號的實際工作區域劃分,當客塔要經過主塔區域時,必須注意主塔的作業情況并有地面指揮人員通知主塔司機;4.5。6嚴格執行吊車項升告知制度:安裝單位在頂升吊車前必須填寫吊車頂升申請表,經總包單位、監理單位審批后執行。處于低位的吊車在頂升、附墻作業時必須鎖定吊臂回轉,高位吊車嚴禁進入交叉作業區域。遇到4級以上大風時嚴禁頂升作業;4.5。7在工作完成停機后,變幅小車要收至起重臂中,吊鉤要收起不允許吊掛物體,然后關閉配電箱總電源并鎖好;4。5。8定期檢查吊車的各部件有無松動,鋼絲繩是否滿足使用要求,并定期對9、吊車進行保養;4。5。9塔機司機、指揮人員定期進行安全技術交底;4。5。10各吊車之間司機、指揮人員要經常溝通,確立好各自的聯絡信號;4。5。11指派專人進行現場指揮,指揮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嚴格遵守吊車“十不吊”原則,并嚴格落實有關崗位責任人;4。5.12高壓線處靠建筑物側設置必要的警標設施;五、安全技術交底措施項目工程師組織全體吊車司機及吊車指揮學習本方案內容及吊車操作規程等措施內容,并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5。1。本工程的多臺吊車大臂分別相交重合,主要通過高低差來避免碰撞,各吊車高低距離控制為5m以上,另為防止吊車小車到大臂最前端發生碰撞,各吊車司機與指揮作業時,必須注意觀察,服從地10、面指揮的調度,相互避讓,保證安全交叉作業。5。2。作業人員必須持有效特種操作證上崗,各吊車司機和吊車指揮人員工作時思想應高度集中,以防碰撞。5.3.指揮人員上班前必須觀察施工現場,如發現較矮的塔機起重臂進入相互覆蓋范圍區時,較高的塔機回轉時小車要停在相互覆蓋范圍區外,當較高的塔機起重臂對準裝卸點時,司機要觀察較低的塔機起重臂,確認不會發生碰撞后,才能將小車進入覆蓋范圍區進行裝卸,裝卸完成必須將小車開離相互覆蓋范圍區,才能回轉起重臂。當司機觀察施工現場發現相互覆蓋范圍區內起重可能發生碰撞時,司機必須要控制起重臂離開相互覆蓋區范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發生碰撞事故.5。4.下班后塔機禁止在吊鉤上掛11、鋼索及吊具,小車必須回收離開覆蓋區范圍。5.5。作業中如遇到暴風驟雨應立即停止作業,將回轉機構的制動器完全松開,如駕駛員必須離開駕駛室時,必須切斷電源。5。6。作業后應完全松回轉制動器,將控制器拔回零位,依次斷開各開關,關閉駕駛室,下機后斷開電源總開關.5。7。項目部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塔機司機、指揮人員的監管,認真對其進行安全、技術交底,落實好各項安全措施,并承擔管理責任.5.8。塔機司機、指揮人員應加強學習,提高安全知識,遇到突發情況要冷靜、謹慎對待,并立即通知有關管理人員,做好日檢、周檢工作,保證塔機的安全使用和正常運轉.5。9。吊車司機操作時必須隨時注意相鄰塔機的起重臂方向,以及其小車的行12、走幅度,避免起重臂與該塔機的吊重鋼絲繩碰撞。5.10。操作塔機的吊車司機在操作的時候一定要隨時注意塔機起重臂的位置和將要轉動的方向,當必須與對方吊車交錯作業時,一定要先把吊鉤起升到最高的位置同時變幅小車開回到起重臂根部附近,再轉過對方塔機的起重臂。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塔機起重鋼絲繩碰撞到對方塔機的起重臂而造成意外事故。5。11。下班前,塔機上的司機一定要先把變幅小車開回起重臂根附近小于25米處,同時把吊鉤起升到最高位置.5。12。塔機的司機也要隨時注意對方塔機的起重臂的位置和將要轉動的方向,如必須與對方交差作業時應先等對方收回變幅小車和起鉤并轉開起重臂后方可進行施工作業。以避免己方的起重臂碰撞到13、對方的起重鋼絲繩造成事故.5.13。塔機司機在下班前先把吊鉤起到最高的位置,以免碰觸到地面上的施工材料以及電氣設備等物體而造成事故。5.14.塔機的操作司機和地面指揮人員的對講機應能夠互相通訊聯絡,己方塔機將要轉向對方作業時,必須先向對方發出危險信號.地面指揮人員要做好交錯作業區的施工協調工作,一定要避免塔機互相干涉造成安全事故.六、其他安全措施6。1。吊車司機,指揮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嚴格執行塔機的保養、使用及安全操作規程,嚴禁無證操作。同時要遵守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事故的規章制度.6。2。吊車必須有良好的電氣接地措施,雷電時嚴禁在底架處附近走動。6。3.塔機的工作溫度為20 40。塔機工作時14、,風力不得大于6級,整機拆除時風力不得大于4級.如遇到雷電、大暴雨和濃霧天氣,塔機應停止作業.6.4塔機出現臨時故障需要檢修時,必須切斷地面的總電源,不允許帶電作業。6。5。每次頂升加節完成后,保證各連接螺栓按規定緊固好。6。6。吊車司機在得到地面指揮信號后,方可進行操作。操作前必須響鈴,操作時要集中精力,隨時觀察吊鉤的進行情況和位置.6.7.應當經常對塔機進行檢查、維護和保養.機械轉動部分應有足夠的潤滑,對各連接螺栓,尤其對有震動的零部件要經常檢查是否發生松動,應每十五天對塔機進行一次檢查。6。8.鋼構件如果在屈服性變形和銹蝕嚴重時及時修復或更換后方可使用。6。9.經常檢查結構件的連接螺栓、15、焊縫以及結構件是否完好,發現不安全隱患應立即采取措施,不允許拖延勉強使用。6。10。夜間工作時,必須具備良好的照明條件。6.11.吊車司機要做好保養記錄和交接班記錄.七、吊車事故的應急措施7.1可能發生事故的確定和影響:吊車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故有倒塌、傾覆,吊裝設備、構件、材料墜落傷人,人體高空墜落,高空墜物傷人,電擊傷人、高壓線撞擊、建筑物撞擊等。7。1。1出現事故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因吊車使用高度和吊臂長度較大,如出現傾覆或高空墜物事故,極有可能影響周邊建筑物、輸電線路、庫場等。7。1。2應急程序:7.1.2。1重大事故首先發現者大聲呼救,切斷電源,同時用手機或對講機立即報告工地負責人16、條件許可緊急施救報告聯絡有關人員(緊急時立刻報警,打求助電話)成立指揮部必要時向社會發出救援請求實施應急救援,上報有關部門、保護事故現場善后處理。7。1.2。2一般傷害事故首先發現者大聲呼救,切斷電源條件許可緊急施救報告聯系有關人員實施緊急救援、保護事故現場等事故調查處理.72事故的應急處置:7.2.1傾覆倒塌:當事故發生后或發現事故預兆時,發現者立即用對講機向有關人員匯報或報警,切斷相關電源;按照應急程序處理,指揮部門迅速成立;有關人員迅速與就近的門診部聯系要求派遣醫生到工地和聯系120急救中心;迅速判斷事故的發展狀態和現場情況,采取正確的方法施救.在救護過程中要注意二次倒塌傷人,必要時要對17、危險的地方采取一定的措施;急救人員按照有關救護知識救護傷員,在等待醫生救治或送往醫院搶救過程中,不要停止和放棄施救,是否死亡應由醫生來判斷;現場不具備搶救條件時,立即向社會求救;分析事故發生原因和塌機影響范圍,迅速組織疏散無關人員撤離現場,并組織治安人員建立警戒,不讓無關人員進入事故影響范圍,同時疏通救護車通道;發現事故預兆后,應急救援技術組應根據情況迅速制定搶救措施,并以最快速度實施搶救,密切注意周邊環境。如一旦有事故發生,判斷對其影響的危險程度,并通知相關人員做好防范措施。必然要時報警110、報消防電話119或市應急救援指揮部。及時疏散無關人員并作警戒,預防事故進一步擴大;當110、11918、120等專業人員實施救援并聽從他們的指揮.7。2。2吊車構件摔落傷人:發現者大聲呼救,并根據情況可采取正確方法施救,如給傷者及時止血,向有關人員報告或報警;按照應急程序處置,指揮部門迅速成立;迅速解救傷員。因此類傷害多有骨折現象發生,因此在施救過程中要特別防止給傷員造成二次傷害。7。2.3吊裝設備構件材料墜落傷人或擠壓碰撞:發現者大聲呼救,并根據情況可采取正確方法施救,如給傷者及時止血,向有關人員報告或報警;按照應急程序處置,指揮部門迅速成立;迅速解救傷員。因此類傷害多有骨折現象發生,因此在施救過程中要特別防止給傷員造成二次傷害。7。2.4高空墜物:發現者大聲呼救,并根據情況可采取正確方法施19、救,如給傷者及時止血,向有關人員報告或報警;按照應急程序處置,指揮部門迅速成立;迅速解救傷員.因此類傷害多有骨折現象發生,因此在施救過程中要特別防止給傷員造成二次傷害。7。2。5觸電傷人:最早發現者大聲呼救,并根據情況可采取正確方法施救,是觸電者迅速脫離電源。方法:條件許可應首先切斷電源開關;用干燥的絕緣木將電源線從觸電者身上抜離電源。按應急程序處置,指揮部門迅速成立;觸電者脫離電源后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是一時昏迷,但未失去知覺,讓傷員在空氣清新、流通的地面靜臥休息;如已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或雖有呼吸但比較困難,應立即采用人工呼吸和心臟按摩進行搶救;有關人員迅速與就近醫院聯系或報120急20、救中心;急救人員按照救護常識救護傷員,在等待醫生救治或送往醫院過程中,不要放棄和停止施救,是否死亡應由醫生判斷。7.2。6對周邊環境影響的救援措施: 觸碰高壓線路:當事故發生后或發現事故預兆時,發現者立即用對講機向有關人員匯報或報警,如有可能切斷相關電源;按照應急程序處置,指揮部門迅速成立;有關人員迅速與就近門診部聯系要求派遣醫生到工地和聯系到120急救中心;迅速判斷事故的發展狀態和現場情況,采取正確的方法施救.在救護過程中要注意地面跨步是否壓電擊傷人,必要時要先對危險的地方采取一定的措施;指揮部迅速派出工地電工聯系供電部門,切斷該區高壓線路電源,以免進一步擴大事故.在未能確認電源被斷開前,由電工指揮治安保衛人員在以高壓線落地點為中心,半徑20米范圍內設置警戒區域,任何人不得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