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層住宅樓基建工程基坑邊坡修復施工方案(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q**
編號:687132
2023-07-04
16頁
75.04KB
1、 基 坑 邊 坡 修 復 施 工 方 案20xx年7月31日目 錄一、工程概況1二、重要編制依據1三、水文地質情況2四、施工組織部署8五、人力資源計劃及施工機械設備和材料計劃10六、施工技術措施10七、施工意外情況解決措施11八、土方回填11九、成品保護措施13十、安全文明施工13一、工程概況由商城二期三期項目,其用地范圍內興建xx國貿商城項目,總用地面積:31670.1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16374.7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17045.88平方米。擬建兩棟住宅樓(32層,呈長方形,長91.2m,寬約16.2m,一棟酒店(25層,呈長方形,長約48m,寬約19m),及與上述三棟樓相連的商2、業裙樓(5層)。下設兩層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埋深約10m,框剪結構,厚度為1500或者600的筏板基礎。負一層為大潤發超市,負二層為設備用房和停車場。由于本次的臺風和暴雨,導致局部基坑塌方,塌方位置即為基坑修復的工作面,祥基坑修復平面布置圖。二、 重要編制依據1、國家現行施工及驗收規范、強制性條文、質量驗收統一標準。2、國家及地方對文明施工、環境保護、噪音、消防等方面的相關規定。3、本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4. 本項目的施工圖紙和現場情況。5.合用于本工程的重要技術規范:(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xx)(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xx)(3)建筑地基基礎施工質量驗3、收規范(GB50202-20xx)(4)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xx)(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xx)(6)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xx)(7)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xx)(8)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xx)(9)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10)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術規范JGJ180-20xx。三、 水文地質情況1.xx縣位于廣西南陲,瀕臨北部灣,xx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是大西南的門戶和大通道。地理坐標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2. 區域氣象條件xx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4、風氣候,其特點是高溫多雨,干濕分明,夏秋之間臺風、暴雨較為頻繁。數年平均氣溫22.4,極端最高氣溫37.7,最低氣溫-0.8。每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3%,至翌年4月為枯水季節,降雨量占全年的17%,數年平均降雨量1667mm,數年平均蒸發量1869.6mm,數年平均相對濕度81%。夏秋兩季常受臺風影響,每年影響06次,風力一般為56級,最大12級,臺風最大風速40m/s,臺風一般伴有大雨,當遇上大潮時,會形成風暴潮。常年主導風向為北向,頻率21%;次常風向為南西向,頻率16%;靜風頻為12%,49月為季風轉換期。基本風壓值0.75kPa。3. 區域地質、構造及地形地貌勘察場地在區5、域地質構造上位于xx斷陷盆地上,根據以往區域地質資料及巖土工程勘察資料表白,場地上覆土層為第四系的砂礫石層和含粘性土礫砂層等松散沉積物,下伏巖層為志留系粉砂質泥巖。屬河流沖洪積階地地貌,地面較平坦開闊。4.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4.1 場地地形地貌勘察場地在地貌上屬河流沖洪積階地,地形比較簡樸,地面高程5.436.58m(黃海高程)。場地內未發現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4.2 場地巖土層工程地質特性根據本次勘察鉆探揭露,場地土層共分為5層。現將其分布及特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雜填土(Q4ml): 雜色,稍濕,松散狀態。重要由粘性土類、砂土類及建筑垃圾混合組成。該層分布連續,層厚1.05.6m,6、平均2.56m。該層在1、2、4、5、8、20號鉆孔附近厚度較大(厚3.55.6m)。(2)淤泥質土(Q4l) 灰黑色、深灰色,軟塑狀態,飽和。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石英砂,含較多有機質。為淤泥沉積而成,具較強的觸變性。該層僅在場地西側有揭露,作重型動力觸探實驗2.7m,實測擊數一般為N63.5=14擊/10cm,平均2.1擊/10cm。層厚0.72.9m,平均1.62m。(3)含粘性土礫砂(Q2b2):褐黃、淺黃色,濕,稍密中密狀態,局部松散。以石英粗、礫砂為主,顆粒直徑一般24mm,顆粒呈次棱角次圓狀。粘粒自上而下漸減少,與下部礫砂層呈逐漸過渡關系。該層作標貫實驗16次,實測擊數N=824擊7、/30cm,平均14.3擊/30cm。該層分布不連續,層厚0.63.2m,平均1.89m。(4)礫砂(Q1al+pl): 淺黃色、灰白色,濕飽和,中密狀態為主。顆粒級配較好,以石英質礫、粗為主,粒徑一般0.53mm,次棱角狀。該層作重型動力觸探實驗21.2m,實測擊數一般為N63.5=412擊/10cm,平均9.2擊/10cm。該層層厚0.53.7m,平均2.14m。(5)圓礫(Q1al+pl):灰白色,飽和,中密狀態為主。以直徑為0.22cm石英礫為主,占50%以上,另一方面為石英中、粗砂,局部為石英卵石。礫砂呈次棱角圓狀。該層作重型動力觸探實驗46.0m,實測擊數一般為N63.5=620擊8、/10cm,平均12.9擊/10cm。該層場地內均有分布,未揭穿,揭露層厚12.844.8m,平均31.69m。5. 巖土參數的記錄及承載力特性值的擬定本次勘察分別在各土層采用土樣做室內實驗,并在現場作了標準貫入實驗和重型動力觸探實驗工作。根據測試結果,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xx,20xx年版)中的相關規定和公式進行了數理記錄,其結果見附表:“重要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登記表”、“原位測試結果登記表”。根據實驗指標的記錄結果,參考相關規范以及現場鑒別,并結合場地附近以往的勘察和建筑經驗,綜合給出本工程中各地基土層的承載力特性值fak和壓縮模量Es等重要設計參數如下表3.3-1。69、. 場地水文地質特性在勘探深度范圍內揭露一層地下水,地下水重要賦存于礫砂及圓礫中,水量較豐。勘察時為旱季,測得地下水穩定水位埋深為3.6m4.6m,高程為1.71m2.34m。場地地下水重要受西門江江水的補給、大氣降雨入滲補及場地周邊地下水的側向補給,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雨季水位較高,水位年變幅23m。礫砂滲透系數K=4060m/d,圓礫滲透系數K=5070m/d。根據水質分析報告結果: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弱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3.5 場地地基土的腐蝕性根據土化驗報告及本地建筑經驗,場地地下水水位以上土層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微腐蝕性,10、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性。4.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4.1 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的分析4.1.1 地震效應分析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xx)附錄A及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xx),北海市(含xx縣)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擬建場地地形較平坦,重要地基土層土質較均勻,層位及厚度較穩定。除雜填土、淤泥質土層外,其余土層的地質年代均為第四紀中更新世(Q2)或以前的土層,由此可鑒定場地內飽和砂土層為不液化土層。場地周邊地形較平坦,屬抗震一般地段。4.1.2 場地地基土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的鑒定本次勘察選擇在3、1511、26號鉆孔做了現場剪切波速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并參考鄰近勘察場地的波速測試結果,給出擬建場地各地基土層的剪切波速Vs值如下:雜填土:Vs=98m/s, 軟弱土; 淤泥質土:Vs=130m/s(經驗值), 軟弱土;含粘性土礫砂:Vs=265m/s, 中硬土;礫砂:Vs=245m/s, 中軟土;圓礫: Vs=376m/s, 中硬土。根據場地勘察資料及區域地質資料,擬建場地覆蓋層厚度大于50m,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xx)第4.1.4條,場地的等效剪切波速計算深度取d0 = 20m進行計算 ,計算得場地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為Vse =xx3m/s,在250Vse140m/s范圍。根據1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xx)第四章表4.1.6鑒定,擬建建筑場地類別為類,設計特性周期值為0.45。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xx)的有關條文: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可不作液化判別。4.1.3 場地穩定性及適宜性評價擬建場地位于xx盆地沖洪積階地上,地面較平坦開闊,無區域性斷裂通過,亦無全新世活動斷裂帶通過,區域穩定性較好。場地及附近未發現滑坡、地面塌陷、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存在。場地內雖然存在有軟弱土層:雜填土、淤泥質土(局部分布),但該兩土層均在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場地內重要地基土層分布連續穩定,擬建場地的穩定性較好,適宜進行擬建工程建設。13、4.2 場地地基土評價(1)雜填土:分布于地表,結構松散,物理力學性質不穩定,不能作為擬建建筑物的基礎持力層。(2)淤泥質土:分布于場地西側,結構松散,物理力學性質不穩定,在地下室開挖深度范圍內。(3)含粘性土礫砂:分布不連續,層位不夠穩定,呈稍密狀態為主,承載力較高,壓縮變形小,在地下室開挖深度范圍內。(4)礫砂:層位較穩定,呈稍密狀態為主,承載力較高,壓縮變形小,在地下室開挖深度范圍內。(5)圓礫:分布連續,層位較穩定,厚度大,呈中密狀態為主,承載力高,壓縮變形小。是擬建建筑物良好的基礎持力層,也可作為樁基礎的持力層。本工程邊坡修復需在基坑穩定的情況下進行,且需要進行沉降和位移觀測。本工程14、基坑分為三個修復工作面,其中這次臺風暴雨塌方處為2號和3號施工修復工作面,其具體施工措施見后。施工難點與對策:本工程基坑垮塌處按照筏板外邊線和現場的實際情況,以最短的時間做好外墻剪力墻然后回填基坑,注意安排好人力和物力,以及施工機械。施工時進行流水施工作業。 基坑邊坡修復采用“由遠及近,區內分層”的方式進行修復,預計土方開挖修復需挖掘機2臺,泥頭車6臺。四、 施工組織部署基坑垮塌處周邊均做好沉降和位移觀測,路面圍擋同時進行施工,方便行人和車輛通行。本項目基坑修復分3個工作修復區,具體見圖紙。東面:第一個基坑邊坡修復區南面:第二個基坑邊坡修復區西面酒店:為第三個基坑邊坡修復區基坑回填分三次進行,15、第一次在已經做好的筏板外側運用邊坡修復的土方進行回填至筏板,不能超過筏板頂高度。第二次回填到外墻剪力墻高度約3米左右。土方邊坡修復需要在8月5日完畢,周邊剪力墻需在8月12日完畢,在8月15日前回填筏板上約3米高的土方。第三次回填至設計標高。 基坑土方回填前要做好如下工作: 1.墻面清理涉及割掉外墻的止水螺桿和鋼筋等;2.外墻做好防水和保護層;3.電線電纜及配電箱的移位4.辦好隱檢手續。修復和回填根據現場情況,組織一只獨立的施工隊伍兩臺挖掘機同時進行挖土,多余的土方運至棄土場。 挖機在修復和施工過程中應特別謹慎,要有專人指揮。工人施工時上面要有專人進行觀測基坑的變形,并且保持信息暢通,如有情況16、,立即撤離人員。避免挖斷電纜、光纜、通訊電纜、水管等其它埋置物。第一階基坑修復段:東面:由于本來已經修復過,且通過臺風和暴雨的沖刷,沒有出現位移和沉降,但也需要盡快砌筑好擋墻,回填土方。第二階基坑修復段:南面:路面修復:由于路面下受污水管水的沖刷,致使路面垮塌寬度約4.5米,在路面垮塌處澆筑砼在坡底處壘沙包,沙包底寬度約2米,上面約1.5米,高度約6米,里面進行回填泥巴進行分層夯實至原路面墊層處,且在原污水管的標高處接通好污水管,上面澆筑C35抗折砼進行收光,磨平,養護和割縫。南面的xx27軸/AE軸已經做好筏板,在基坑修復時暫時填土至筏板面下,不能高出筏板,筏板以外垮塌處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17、以建筑物筏板的外邊線和邊坡的穩定性進行修坡,路面垮塌處已經修復好,恢復原樣,可以在下周星期一通車,邊坡修復時要有專人指揮,且基坑上部要有專人觀測基坑的安全性,做到安全第一,信息互通,保證施工安全,修復好之后即進行筏板和剪力墻的施工,為保證邊坡的穩定性,先施工外墻剪力墻進行土方回填,保證基坑邊的穩定性。第三階基坑修復段:西面:酒店由于暫時不施工,已經進行砂石回填至止水樁,坡度約1:1.3左右,再進行全面回填至止水樁面平。西面:2#樓基坑范圍由于已經按設計做好錨桿加固,且筏板已經做好了一半的磚胎膜,通過臺風和暴雨的考驗,沒有什么風險,不需要解決。五、人力資源計劃及施工機械設備和材料計劃項目部組織結18、構本工程由 xx 任項目經理,各項目部管理人員配備詳見項目部組織機構圖。5.1工期安排本基坑修復工程計劃工期為 20 天。5.2要經濟技術指標 5.3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修坡,保證其邊坡穩定和路面安全性,使施工保證安全。(邊坡修復之后,用篷布蓋好,直至基坑回填)1、人力資源計劃序號工種人數備注1施工管理人員3需持證上崗2專職安全員2需持證上崗普工8修坡和填土3測量放線2需持證上崗4電工2需持證上崗2、材料需要計劃序號工種單位備注1篷布1000m22沙包8000個3木樁200根3、施工機械設備序號需用機械型號/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挖土機1m3臺22手推車輛23運土車20m3輛64移動式水泵揚程519、0米,速率30方/小時臺5六、施工技術措施1、測量基坑修復階段按施工設計圖紙及施工方案進行定位,采用白灰放出基坑筏板邊線。 2、土方工程采用普通挖機(斗容量1方)開挖修復,土方開挖應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分段修復坡度,修復時注意邊坡穩定,修坡時注意地下的水管和其它管線。3、基坑邊坡排水根據項目所在地地質情況分析,施工中注意邊坡排水,坡度修復好之后,要進行篷布覆蓋,基坑挖下去水量太大時進行打木樁和壘沙包。4、基坑監測基坑在修復過程中,必須規定對基坑位移和沉降進行監測,有專人負責貫徹。5、施工工藝根據基坑周邊的環境情況及開挖深度,為保證基坑修復施工的順利進行,做到發現情況及時解決,擬對基坑的監20、測作以下規定:序號項目監測目的1位移、沉降觀測點基坑周邊土體的位移2圍護結構測斜點圍護結構的傾斜3水位觀測監測基坑周邊地下水七、施工意外情況解決措施1、遇大暴雨措施1.1 遇大暴雨應停止挖土施工,及時集中一定數量移動式水泵,在易塌方地段,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所有邊坡,并在坑內增長水泵抽水。暴雨前應提前作好準備。1.2 暴雨前對基坑現狀進行記錄,在變形或危險地段做好標記,暴雨期間和暴雨后,隨時監測變形情況。2、若基坑變形過大,達成報警值,且變形仍未收斂,應采用應急措施;重要措施有坑底反壓砂袋和坑頂卸載。 3、在地面出現裂縫區域,采用水灰比為0.5的純水泥漿填充封堵4、。現場備足搶險設備和材料,如挖掘21、機、砂袋、型鋼、水泥等八、土方回填1. 施工部署土方回填分三次回填:第一次;為保證基坑以最快的速度保證其安全性,根據現場的情況,第一個工作面回填至筏板面稍低,加強止水樁側壁或者坡底的穩定性。第二次回填,回填至筏板上3米左右。第三次回填至設計標高。 2.機具及人員打夯機,鐵鏟,施工線,卷材,小推車等,根據現場情況實際備用。3. 作業條件1)回填前對基礎進行檢查驗收,并且要辦好隱檢和結構驗罷手續。2)組織工人對其進行技術交底,安全交底和其它注意事項。4.質量標準1)基底解決前的分項工程,必須符合設計及規范規定。2)填的土料,必須符合設計及規范規定。3)回填土必須按規定分層夯實,取樣測定土的干土質量22、密度。用環刀取樣法擬定。4)回填土夯實不密,可以采用灌水法。5 注意事項1)夜間施工時,合理安排施工順序,設立足夠的照明設施。2)車輛卸土時,注意土方回填邊坡的穩定性,注意陷車。3)回填土必須按規定分層夯實,符合設計規定后,方可攤鋪上層,夯實密度不小于百分之90。4)如挖土機進行最后的挖填找平,注意不要碰到剪力墻或者柱,且要有專人指揮。5)土方回填要對稱回填,以免基礎受力不勻。4. 安全及文明施工九、成品保護措施對現場基坑修復的邊坡區域做出明顯的標志,挖機行進時應有專人看護指揮,對挖機操作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使其熟悉開挖修復工作內容,做好成品保護工作。十、安全文明施工9.1安全管理制度根據施23、工方案規定和現場實際情況,各級管理人員需親自逐級進行書面交底。一旦出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險情,要立即停工,同時即刻上報項目領導,及時采用措施排除險情。特殊工種必需持有有效特殊工種操作證,嚴禁無證操作。9.2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嚴格遵照施工技術措施規定的有關安全措施組織施工。重要有以下工作內容。9.2.1、安全防護1、坑上口安全注意事項在基坑四周設立防護欄桿夜間紅燈示警,垮塌處沒有欄桿的進行修復。欄桿構造應符合臨邊和洞口作業的安全規定。深基坑四周,在坑上的地面荷載,應按照施工方案的規定執行,并有專人進行管理,不得隨意放置機具和物料。嚴格規定不得向坑下投物。2、坑內作業的注意事項修復必須嚴格按照施工24、方案規定的程序進行,每層挖土前認真檢查坑壁和土壁的可靠性,并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對邊坡及臨近建筑定期進行測試和檢查。進坑的動力及照明電線應使用電纜,其走向應專門設計,在支撐或坑壁上要可靠地進行固定。坑內坑外有聯系的作業,必須設指揮人員,規定專用訊號,嚴格按指揮訊號作業。9.2.2臨時用電系統的使用、管理與維護:應保持配電線路及配電箱和開關箱內電纜、導線對地絕緣良好,不得有破損、硬傷、帶電體裸露、電線受擠壓、腐蝕、漏電等隱患,以防忽然出事。工地所有配電箱都要標明箱的名稱、所控制的各線路稱謂、編號、用途等。要做到“六有”,在現場施工,當停止作業一小時以上時,應將動力開關箱斷電上鎖。平時應經常查看配電箱25、的進出線有沒有承受外力,被金屬銳器劃破絕緣,配電箱內電器的螺絲有沒有松動,動力設備有沒有缺相運營的聲音等。9.2.3文明施工、環境保護措施施工現場應有排水措施,運送道路要平整堅實、暢通無阻,不準有積水。土方開挖前各現場出入口洗車池需施工完畢,并配備高壓水槍。3、開挖土方時,應有專人指揮,防止機械傷人或墜土傷人,挖土機的工作范圍內,不準進行其它工作。4、基坑開挖時,兩人操作間距應大于2.5M。多臺機械開挖,挖土機間距應大于10M。在挖土機工作范圍內,不許進行其他作業。6、坑上人員不得向坑內扔拋物品,避免物體打擊事故。7、土方開挖或者修復時,嚴禁酒后作業,嚴禁嬉戲打鬧,嚴禁操作與自己無關的機械設備。8、新工人進場要和安全教育一起進行防火教育。 9、施工現場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并做到布局合理,經常維護、保養,采用防凍保溫措施,保證消防器材靈敏有效。10、回填土在施工和運送過程中,要適當灑水或覆蓋,避免塵土飛揚。11、施工作業人員進入現場必須帶好安全帽。12、打夯機要有專人接線,專人電工負責。13、高溫天氣施工,注意防暑降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