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頰河大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694427
2023-07-10
5頁
83.50KB
1、馬頰河大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工程概況:馬頰河特大橋重要為新增二線跨越馬頰河而設,與營業邯濟鐵路平行,線間距10m。橋梁中心里程為K124+389.05,起止里程樁號為K124+095.3K124+683.3,橋梁全長588米,位于-4的坡道及直線上,孔跨布置為1-2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17-32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橋臺采用T臺,橋墩采用圓端形實體墩,墩高5-8m(包含墩身、托盤和頂帽),混凝土總方量1477m3,墩身混凝土型號為C35/C50,每個墩身、頂帽方量為100m3左右,橋臺混凝土方量為150m3左右,計劃采用一次性澆筑。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由于結構尺寸大,水2、泥水化熱引起混凝土溫度升高,熱量不易及時散發而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度差,較大的溫度差引起混凝土體積變化的差異,使混凝土各部位受到約束而不能自由伸縮,當溫度變形產生的拉應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應力時,便產生了裂縫。為解決混凝土施工產生的水化熱、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和混凝土澆筑等問題,特制定本方案。混凝土澆筑完畢后轉入養護階段。防止混凝土開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盡也許使新澆筑混凝土少失水分及內外溫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不大于25)。混凝土表面干燥或水分蒸發過快和溫度下降幅度較大時,都足以引起表面混凝土開裂,且裂縫會向內發展。因此,要盡量長時間的保溫和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以使其表面緩慢冷卻、干燥,使混凝土可以產生足3、夠的強度以抵抗溫度拉應力。一、混凝土澆筑模板安裝和鋼筋綁扎經檢查合格后,在原材料準備和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須立即進行混凝土澆筑。由于混凝土方量大,為加快澆筑速度,擬采用泵送,這樣既減輕了施工中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也節省了混凝土轉運的時間。1、根據面積大小和混凝土供應能力,本次混凝土澆筑采用全面分層的施工方法:即在第一層全面澆筑所有澆筑完畢后,再回頭澆筑第二層,分層厚度300500mm 且不大于震動棒長1.25倍。此時應使第一層混凝土尚未初凝,如此逐層連續澆筑,直至竣工為止。為了保證結構的整體性,規定次層混凝土在前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畢。2、混凝土澆筑從低處開始,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動,4、逐層上升。澆筑時,要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上一層混凝土,避免產生冷縫,并將表面泌水及時排走。3、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摻用高效減水劑,能大幅度減少用水量和提高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從而減少了混凝土水化反映產生的水化熱。4、混凝土的密實成型: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混凝土時,應垂直插入,并插入下層混凝土50mm,以促使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應使混凝土充足搗實(振動時間1015s,以混凝土泛漿不再溢出氣泡為準,不可過振)。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搗實普通混凝土的移動間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徑的1.5倍。搗實輕骨料混凝土的間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徑的1倍,振動器與摸板的距離不宜大于振動器作用半徑的15、2,并應盡量避免碰撞鋼筋、摸板、預埋件等。插點的位置分布必須按照行列式或交錯式進行選擇,不可漏振。5、泌水解決: 大體積混凝土另一特點是上、下澆筑層施工間歇時間較長,各分層之間易產生泌水層,它將會導致混凝土強度減少,酥軟、脫皮起砂等不良后果。采用自流方式排除泌水,會帶走一部分水泥漿,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本次施工除上述措施外,在混凝土澆筑時,在混凝土拌和物中摻減水劑,減少泌水現象的發生。二、混凝土的表面解決 解決程序:1、初凝前一次抹壓臨時覆蓋塑料膜混凝土終凝前12h掀膜二次抹壓覆膜2、混凝土表面泌水應及時引導集中排除。 3、混凝土表面浮漿較厚時,應在混凝土初凝前加粒徑為24cm的石子漿,均勻撤布6、在混凝土表面用抹子輕輕拍平。 4、混凝土硬化后的表面塑性收縮裂縫可灌注水泥素漿刮平。 三、混凝土的養護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加強表面的保溫、保濕養護,對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具有重大作用。本次施工季節集中在11、12、1月份,平均溫度0左右,混凝土澆筑及二次抹面壓實后應立即覆蓋保溫,采用一層塑料薄膜二層草包作保溫保濕養護,草包迭縫,騎馬鋪放。保水材料或草簾等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后適當澆水,使混凝土在一定的時間內在濕潤狀態下硬化。澆水次數應使混凝土保持具有足夠的濕潤狀態。養護初期,水泥的水化反映較快,需水也較多,所以規定要特別注意澆筑后前幾天的養護工作。且根據混凝土內表溫差和降溫速率,及時調整養護措施。7、拆模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蓋,防止驟冷氣候影響,以控制內表溫差,防止混凝土初期和中期裂縫。采用長時間的養護,養護及拆模時間為滿足28d混凝土齡期,以此達成延緩降溫時間和速度,充足發揮混凝土的應力松馳效應。養護期內(含撤除保溫層后)混凝土表面應始終保持溫熱潮濕狀態(塑料膜內應有凝結水),對摻有膨脹劑的混凝土尤應富水養護;但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養護。混凝土的拆模時間控制:混凝土在實際溫度養護的條件下,強度達成設計強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與表面最低溫度控制在25以內,預計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溫降不超過9以上允許拆模。混凝土拆模后立即涂刷養護劑,養護劑在混凝土表面固化形成一層薄膜,大幅度減少水分從混凝土8、表面蒸發損失。利于混凝土內部水化作用的進行,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強度。混凝土終凝后,盡快回填土土是砼最佳的養護材料之一。目前這是砼保溫保濕養護的最有效方法,對防止裂縫是非常有益的。這樣可以延緩混凝土內部水化熱的降溫速率,縮小混凝土中心和表面的溫度差值。從而可以控制混凝土的裂縫開展。混凝土養護期間需進行其他作業時,應掀開保溫層盡快完畢隨即恢復保溫層。 四、混凝土溫度監控在大體積混凝土的凝結硬化過程中,應隨時摸清大體積混凝土不同深度處溫度場升或降的變化規律,及時監測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情況,并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保證混凝土不產生過大的溫度應力。砼測溫采用預埋15的薄壁鋼管,每個測溫點分別埋設深度為19509、1000、50各一根露出砼面50,用溫度計進行測溫。測溫時間從砼澆筑后610h開始,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升溫和峰值連續階段,即開始的34天,每隔2小時測溫1次;待升溫趨于平穩后的降溫階段,每4小時測溫1次。在測量混凝土內部溫度的同時,測量外界的環境溫度。根據測點編號順序,記錄所測溫度數據,當測位的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并趨于穩定期為止,擬定溫測連續時間為14天。邯鄲承臺的測溫點共分3層布置,每層6個測點。砼內部溫度和應力的監測點布設示意圖見下圖:采用溫度監控,為施工提供準確的溫度變化數據,使之可以及時根據溫差的變化,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混凝土硬化期的實測溫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混凝土內部10、溫差(中心與表面下100或50mm 處)不大于20; 2) 混凝土表面溫度(表面以下100或50mm)與混凝土表面外50mm 處的溫度差不大于25;對補償收縮混凝土,允許介于3035之間; 3) 混凝土降溫速度不大于1.5/d ; 4) 撤除保溫層時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大于20。 當實測溫度不符合上述規定期則應及時調整保溫層或采用其他措施使其滿足溫度及溫差的規定。通過對邯鄲東半幅承臺的溫度監控,現場采集大量數據,繪出混凝土水化熱溫度場分布圖和混凝土各測點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溫度變化曲線,總結出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場的基本規律,為后續的濟南臺以及1-17號墩身施工提供技術經驗。五、安全、質量保證措施11、及施工注意事項1、由于混凝土方量大,施工時間長,承臺混凝土施工多跨夜間施工,現場作業人員較多,為保證施工安全、順利進行,需進行統一的組織,上崗人員均須進行崗前培訓。現場作業人員安全防護用品須佩帶齊全,現場電路布置要規范,各種電氣設備使用前須進行檢查、調試,各種機電設備必須有備用件;2、由于混凝土體積較大,承臺灌注連續時間較長。在混凝土澆筑前須了解天氣變化情況,以防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利天氣,導致施工中斷。3、在澆筑過程中,現場技術人員、質檢人員和實驗人員必須在拌合站和施工現場全程值班,發現問題及時予以解決。混凝土通過長距離運送后,塌落度損失較大,導致混凝土泵送和振搗困難,實驗人員應根據現場12、反饋的情況,在拌合站予以及時調整。4、混凝土振搗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關鍵。需選擇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混凝土工進行振搗,并固定專人負責,不宜頻繁更換,振搗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振搗器工作點要均勻,間隔距離不得超過有效振動半徑的1.5倍,且應避免與鋼筋和循環水管、測溫片等預埋件進行碰撞,防止預埋件偏離原定位置;(2)混凝土澆注每30cm應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振搗一次。每層混凝土振搗時須插入下層混凝土510cm,以使上下層砼結合成整體,避免產生工作縫。混凝土振搗應作到“快插慢提”,以防振動器快速提出后其周邊混凝土產生空洞。對每一振動部位,必須振動到該部位混凝土密實為止,密實的標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氣泡,表面呈現平坦、泛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