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護與降排水工程專項安全施工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694596
2023-07-10
11頁
40KB
1、云南建工麻昭高速D1工區基坑支護與降排水工程安全施工方案云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麻昭高速公路D1工區二0一三年七月目 錄一、 編制依據二、 工程概況三、 基坑支護工程安全施工方案四、 降排水工程安全施工方案一、主要編制依據(1)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3) 道路設計文件、地質報告;(4) 地下管線、周邊建筑物等情況調查報告。二、工程概況:D1工區起止樁號為K69+000K74+200(斷鏈:長鏈46。42米),全線長5.24642km,位于昭陽區北閘鎮境內,途經昭通德云建材總公司西側、官寨西側、跨昭彝公路、北閘水庫下游、紅路村東側2、等,設計時速為8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為24.5米,采用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其中包含北閘隧道1座(K69+000K70+425左幅及K69+000K70+465右幅)、大橋2座(K71+435大橋、K73+642大橋)、路基、排水、防護工程等內容。主要工程數量為:隧道單幅共長2890米,路基挖方:208643立方米,填方:116150立方米,防護工程砌體:6008立方米,橋梁樁基212棵共計7838米,30米T梁510片,60米鋼箱梁2跨,涵洞、通道5道共160米。D1工區控制性工程為:北閘隧道、K71+435大橋和K73+642 大橋。三、基坑支護工程安全施工方案本工程按常規放坡開挖的方3、式進行施工。1、基坑開挖1.1工藝流程確定開挖的順序和坡度沿灰線切出槽邊輪廓線分層、分塊開挖修整槽邊清底支擋工程施工邊坡防護工程施工1。2基坑開挖前,應根據該工程結構結構型式、基坑深度、地質條件、氣候條件、周圍環境、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和地面荷載等有關資料,確定基坑開挖方案和地下水控制施工方案。1.3基坑開挖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支護結構的齡期、機械選擇、基坑開挖時間、分層開挖深度及開挖順序、坡道位置和車輛進出場道路、施工進度和勞動組織安排、降排水措施、監測方案、質量和安全措施,以及基坑開挖對周圍建筑物需采取保護的措施等。 1。4基坑邊緣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邊緣移動運輸工具和機械,一般應距基4、坑上部邊緣不少于2m,棄土堆置高度不應超過1.5m,并且不能超過設計荷載值,在垂直的坑壁邊,此安全距離還應適當加大.軟土地區不宜在基坑邊堆置棄土。 1.5施工中機具設備停放的位置必須平穩,大、中型施工機具距坑邊距離應根據設備重量、土質情況等,經計長時期確定. 1.6采用機械開挖土方時,需保持坑底土體原狀結構,應在基坑底及坑壁留150300mm厚土層,由人工挖掘修整。同時,要設集水井,及時用泵排除坑底積水。 1.7基坑開挖時,應對平面控制樁、水準點、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標高、邊坡坡度等經常復測檢查。 1.8基坑周圍地面應進行防水、排水處理、嚴防雨水等地面水浸入基坑周邊土體。 1.8基坑開挖完成后,5、應及時清底驗槽,減少暴露時間,防止暴曬和雨水浸刷破壞地基土的原狀結構. 1。9基坑驗槽后,及時澆好墊層封閉基坑;墊層要做到基坑滿封閉。基坑中工程樁樁頭處理宜在墊層鋪設后進行。 1。10土方開挖過程中,特別是冬季、雨季、汛期施工時,注意氣候、降雨、地震、降溫等預報,按施工方案的規定,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2、基坑支護。2。1對于開挖深度小于1M且地質較好的的基坑。采取無放坡開挖。2。2對于上面松散的雜填土應采取基坑支護措施,具體做法是采用5CM木板沿坑槽壁隔50CM一道,對于坑槽壁薄弱處應密布然后用10CM5CM方木做頂撐加壓頂緊.并隨時觀察加固。2.3臨邊防護:挖出的土嚴禁堆在坑槽邊,離坑槽6、邊不小于1M,周圍用圍護欄桿連續設置.并懸掛警示牌,并根據施工需要坑槽上口搭設跳板設置專用通道。四、降排水工程安全施工方案1、降水工程危險源識別與監控1。1降水工程事故的類型1。1。1坑內土體失穩;1。1。2坑內涌砂;1.1。3水位不下降;1。1.4水位降深太多.影響周邊建筑物;1.1。5水質渾濁;出現異常情況,如基坑局部出現流砂或邊坡開裂.1。2引發事故的主要原因基坑內、外水位差較大,或支護結構未進入不透水層;含水層中濾料填入不妥;1。2.3鉆孔、成孔時,泥漿稠、泥皮厚或洗井措施不當,使地下水向井內滲透的通道不暢;濾網和砂濾料未按實際土層情況選用,使其滲透能力降低;水文地質資料與實際不符,井7、點濾管位置不在透水性好的含水層中;由于局部地段的井點數量不足,或抽水泵型號選用不當,排水能力低可水文地質資料不確切,實際涌水量超過計算涌水量。井點濾網破損或井點濾網和砂濾料太粗,土層中的泥砂隨地下水被抽出。1。2。6邊坡一側有大量井點管堵塞,基坑靠近河流或有積水的深水溝,地下水補給豐富,基坑附近地面堆載過大或機械振動,引起地表裂縫;1。2。7井點整體布局不合理,數量過多,抽水泵功率過大,排水能力過剩,引起周邊已有建筑物的沉降、開裂等事故;1。2。8未對上部結構壓重驗算,過早停止地下水的抽排,引起向止水壓力增加,導致已施工結構破壞。1。3危險源監控項目1。3。1流量觀測;1。3.2地下水位觀測;8、1。3.3孔隙水壓力觀測;1。3。4地面沉降及分層沉降觀測。2、降水工程安全技術設計2。1一般規定2.1。1地下水控制的設計和施工應滿足支護結構設計要求,應根據場地及周邊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伯和環境條件并結合基坑支護和基礎施工方案綜合分析、確定.井點數量和布置的確定應進行降水量和降水坡度計算。保證降水的適度,防止過量降水成為新的危險源。對井口的封堵、停泵和最后取泵堵井應在對上部結構壓重進行計算復驗基礎上確定時間計劃。2。1.2降低地下水及地下水控制方法選擇詳見下表:方法名稱土 類滲透系數(m/d)降水深度(m)水文地質集水明排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20(0。5)5(2)上層滯水或水量不大9、的潛水降水真空井點0。120單級6多20噴射井點0.12020管井粉土、砂土、碎石土、可溶巖、破碎帶12005含水豐富截水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巖溶巖不限不限0.1時電滲點井降水回灌填土、粉土、砂土、碎石土0.1200不限2.1。3當因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邊環境安全時,宜采用截水或回灌的方法.截水后,基坑中的水量或水壓較大時,宜采用基坑內降水。2。1.4當基坑底為隔水層且層底作用有承壓水時,應進行坑底突涌驗算,必要時可采用水平封底隔滲或鉆孔減壓措施保證坑底土層穩定.2。1.5集水明排法在地下水位較高地區開挖基坑,會遇到地下水問題。若涌入基坑內的地下水不能及時排出,不但土方開挖困難,邊坡易于10、塌方,而且會使地基被水浸泡,擾動地基土,造成竣工后的建筑物產生不均勻沉降.為此,在基坑開挖時要及時排出涌入的地下水。當基坑開挖深度不大,基坑涌水量不大時,集水明排法是應用最廣泛,也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降水降水井宜在基坑外緣采用封閉式布置,井間距應大于15倍井管直徑,在地下水補給方向應適當加密;當基坑面積較大、開挖較深時,也可在基坑內設置降水井。降水井的深度應根據降水深度、含水層的埋藏分布和降水井的出水能力確定。設計降水深度在基坑內不宜低于0.5m。在降水漏斗范圍內應降水引起計算沉降量可按分層總和法計算。抽水設備主要為深井泵和深井潛水泵,水泵的出水量應根據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大小選用,應大于設11、計值的2030.水泵應置于設計深度,水泵吸水口應保持在動水位以下。2。2構造要求2。2.1管井出水量可按經驗公式確定。2。2。2井管過濾器長度宜與含水層厚度一致。2.3設計計算管井應計算基坑涌水量、降水井數量、過濾器長度、基坑中心點水位降低深度;當基坑底為隔水層且層底作用有承壓水時,應進行坑底突涌驗算。3、降水工程施工要求3。1施工準備對于降水工程有一項重要的施工準備是備用電源,降水工程不可間斷。3.2施工要求3。2.1管井井管直徑應與根據含水層的富水性及水泵性能選取,且井管外徑不宜小于200mm,井管內徑宜大于水泵外徑50mm。3。2.2沉砂管長度不宜小于3m.鋼制、鑄鐵和鋼筋骨架過濾器的孔12、隙分別不宜小于30、23和50。3。2.4井管外濾料宜選用磨圓度較好的硬質巖石,不宜采用棱角狀石渣料、風化料或其他黏質巖石。對于砂土含水層,濾料規格為 D50=(68)d50,對于d202mm的碎石類含水層,濾料規格為 D50=(68)d20。濾料應保證不均勻系數小于2。3。2。5管井成孔宜采用清水鉆井,若采用泥漿管井,井管下沉后必須充分洗井,保持濾網的暢通。3。2.6降水工程質量檢查與驗收成井后應進行單井試抽檢查降水效果,必要時應調整降水方案。降水過程中,應定期取樣測試含砂量,保證含砂量不大于0.05.4、降水工程安全管理與日常維護對于重大工程,除設置井點外,還應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如下:4。13、1流量觀測一般可用流量表觀測,若發現流量過大而水位降低緩慢甚至降不下去時,應考慮改用流量較大的離心泵,反之,改用小泵以避免離心泵發熱并節約電力。4.2地下水位觀測可利用井點管作觀測井,開始抽水時,每隔48h觀測一次,以觀測整個系統的降水功能,3d后或降水達到預定標高前,每天觀測12次;降到預定標高后,可一周觀測1次,但若遇到下雨須加密觀測.4.3孔隙水壓力觀測通常每天觀測1次,如有異常現象出現,如邊坡出現裂縫或基坑附近建筑物沉降較大或產生裂縫時,須加密觀測次數,每日不少于2次.4.4地面沉降及分層沉降觀測觀測降水工程的水準點應設置在井點影響以外的位置,以便用為降水過程中對附近地面及建筑物沉降的基準點。另外,對影響范圍或降水工程附近的建筑的也應布置沉降觀測點。沉降觀測次數與孔隙水壓觀力觀測次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