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面層試驗段施工方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697425
2023-07-10
13頁
68.50KB
1、三岔經洛東至宜州公路工程(一期)3協議段K23+000K33+100.167 水泥混凝土面層實驗路段 施工方案編制: 審核:審批:江西有色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三岔經洛東至宜州公路工程(一期) 3協議段項目經理部編制十一月三岔經洛東至宜州公路工程(一期)3協議段水泥混凝土面層實驗路段施工方案目錄一、工程概況1二、計劃開工日期及施工部位:1三、機械設備:1四、實驗目的2五、施工組織及資源調配2六、施工方法2七、需驗證內容的操作方法5八、質量標準6九、質量保證措施7十、安全保證措施:8十一、環保措施:8三岔經洛東至宜州公路工程(一期)3協議段水泥混凝土面層實驗路段施工方案一、 工程概況1、三岔經洛東至2、宜州公路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宜州市境內,起點K0+000位于三岔龍江大橋橋頭,經三岔鎮,沿舊鐵路布線,在K7+700處接上縣道862,沿縣道布線經尋田村、洛東鄉、洛西鎮、洛壽村,在東屏村米糧山穿出,根據宜州市規劃走新線,在K33+100.167處接上劉三姐大道(為一期終點),本協議段起訖樁號為K23+000K33+100.167。2、本項目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40km/h或60km/h,路基寬度采用8.5m,相應結構形式為:行車道23.5米,硬路肩20.75米。水泥混凝土面層設計抗彎拉強度5.0 MPa,厚度24cm,面板采用橫向兩塊板結構,加寬路段加寬值大于1.5米處在加寬位3、置增長一個板塊。3、縱向縮縫設立一道位于道路中線位置,加寬路段加寬值大于1.5米處加寬位置與中間板塊間設立加設一道。橫向縮縫間距為5.0米,縱向縮縫構造形式采用平縫加拉桿型。橫向縮縫采用鋸縫成縫形式。4、與其他道路或構造物相交處,加寬值大于1.5m的平曲線起終點,均設立脹縫;明涵或小橋兩端各設一道漲縫,中橋兩端各設立2道漲縫。5、在漲縫、施工縫處,臨近漲縫和自由端部三道橫向縮縫設立傳力桿,其余橫縫不設傳力桿。6、涵洞、通道頂面在路面板內加設鋼筋補強,砼路面與橋梁接縫處,在橋臺搭板與砼面板之間兩側各設7米鋼筋砼面板過渡。二、 計劃開工日期及施工部位:2023年 11月26日,竣工日期:2023年4、11 月26日,計劃實驗段設立在K23+000K23+200右幅。三、 機械設備:計劃使用混凝土拌和站(HSD50)1套,三輥軸機組一套(輥軸長4.5m),自走式排振架1臺,50KWa發電機組一臺,裝載機1臺,自卸汽車6輛,灑水車1輛。四、 實驗目的1、通過實驗段鋪筑驗證實驗配合比的合用性,通過現場坍落度檢測微調實驗配合比得出工地配合比。2、并通過工藝實驗得出需要運送車輛配置、三滾軸滾壓方法,飾面、表面壓光的時間安排,以此得到的較科學的工藝及操作方法。3、通過工藝實驗驗證各工序需要勞動力、技術及管理人員分工及合作方法。4、通過工藝實驗獲取適合本項目的施工方法,總結經驗,為后續水泥混凝土面層大規5、模施工的質量及進度保證提供依據。五、 施工組織及資源調配水泥混凝土面層拌和料場位于宜州市舊牛馬交易市場處,距攤鋪現場8公里,現已備足水泥、碎石、砂、鋼筋材料,并已做好碎石材料的篩分、壓碎值和最大干容重等實驗。碎石采用宜州韋尚群石場合生產的碎石,其級配及強度已經實驗室檢查合格;砂采用中砂,系波康鑫宜砂場產河砂,其物理性質通過實驗滿足規范規定;水泥采用廣西虎鷹水泥有限公司產P.O 42.5水泥,其物理性質通過實驗滿足規范規定;施工機械已配備到位;并為該工程配備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及勞務隊伍。六、 施工方法1、封層、材料及其他準備: a、檢查封層表面是否平整、密實,路拱和縱坡是否與面層一致等。b、做好原6、材料及配合比實驗,檢查進場的材料質量、數量是否滿足施工規定,檢查拉桿、傳力桿加工情況及防銹涂料刷涂情況。c、修理工檢查攪拌機、運送車輛、三輥軸、排震、電路、灑水車、鋸縫機等有無端障,試機查看性能是否良好。d、其他:檢查運送道路、通訊設備等。2、模板的設立及拉桿安裝混凝土面板的模板大部分采用長3米高23cm小塊拼裝型定型鋼模板,備少量兩米長模板調整用。用于施工縫的模板根據拉桿的設計位置放樣鉆孔。模板接頭處設立兩處錨固螺桿,拼裝簡樸、拆卸方便。模板外側設立扒桿,用手鉆在水穩層上鉆孔后,將45公分長M20鋼釘穿過扒桿牢固釘入鉆好孔洞內,以扒桿與鋼釘對模板進行支撐,安裝好的模板的接頭粘貼模板膠貼,模板7、與基層縫隙提前3個小時在水泥砼面板外側填塞低標號砂漿,按照圖紙的坡度和位置規定進行模板安設,立模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符合規定。立模完畢按設計圖規定安裝拉桿。3、混凝土攪拌:使用自動計量設備,保證配料精度;攪拌過程檢查砼坍落度、砼凝結時間等指標。并且砼拌和物必須均勻,攪拌時間不能短于試拌擬定的時間。 4、砼運送:a、砼運送時間應小于規定最長時間。b、運送砼的車輛裝料時防止離析,運送過程防止漏漿、漏料和污染路面,運送車輛每次裝砼前應將車廂清洗并灑水。5、砼的攤鋪a、砼布料必須有專人指揮車輛卸料,布料應與攤鋪速度相適應,并不低于3040m/h。在攤鋪寬度范圍內,宜分多堆卸料。b、松鋪系數根據坍落度大小由8、實驗擬定,松鋪系數宜在1.081.25之間。坍落度大時,取低值,坍落度小時,取高值。超高路段橫坡高的一側取高值,橫坡低的一側取低值。布料后砼表面大體平整,不得有明顯的凹陷。6、砼的振搗砼拌和物布料長度大于10m時,方可開始振搗。密排振搗棒組間歇插入振實時,每次移動距離不宜超過振搗棒有效作用半徑的1.5倍,并不得大于500mm,振搗時間為1530s。排震連續作業時,機械行走速度宜控制在4m/min以內。 7、縱縫拉桿、橫縫傳力桿安裝a、縱縫施工 本項目縱向接縫:分兩幅施工,中央縱向縮縫采用冷接縫加拉桿型,在一方面完畢一側板塊上預埋拉桿。拉桿采用二級鋼16螺紋鋼筋,長度80cm,間距60cm。加寬9、段加寬數值大于1.5米部分,一方面在中間板塊上預埋拉桿,澆筑完中間板塊再進行加寬部分板塊施工。b、橫向縮縫施工 橫向縮縫:橫向縮縫采用鋸縫成縫,橫向縮縫不得錯開設立。橫向施工縫:天天攤鋪結束或攤鋪中斷時間超過30min時,每次施工終了或因故中斷澆筑砼時,必須設立橫向施工縫,其位置宜在脹縫或縮縫處。設在脹縫處的施工縫,其結構與脹縫相同;設在縮縫處的施工縫采用平縫加傳力桿型。傳力桿的設立:在漲縫、施工縫處,臨近漲縫和自由端部三道橫向縮縫設立傳力桿,其余橫縫不設傳力桿,傳力桿32光圓鋼筋,長度50cm,間距30cm,縮縫處傳力桿在混凝土振搗完畢后,用鋼筋制作撐桿,通過振動棒及撐桿振壓入設計位置。施工10、縫,施工縫傳力桿預先在施工縫模板上鉆孔并按孔放置,傳力桿應按設計規定涂防銹涂料。c、脹縫設立與施工與其他道路或構造物相交處,加寬值大于1.5m的平曲線起終點,均設立脹縫;明涵或小橋兩端各設一道漲縫,中橋兩端各設立2道漲縫。傳力桿為圓鋼32,長度50cm,間距30cm。脹縫板和傳力桿、支架鋼筋設立必須準擬定位。脹縫寬20mm,傳力桿一半以上長度的表面應涂防粘涂層,端部應戴活動套帽;填縫板與路中心線垂直,縫壁垂直,縫隙寬度一致,填縫板選用3cm厚無活結劈裂的軟質木材按設計圖安裝,混凝土終凝后切縫,縫寬2cm,深4cm,將鋸縫清理后用空壓機清除灰塵后填塞熱瀝青。8、三輥軸整平a、三輥軸整平機作業按作11、業單元分段整平,作業單元長度為2030m,振搗機搗實與三輥軸整平兩道工序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宜超過15min。b、整平時具有專人解決軸前料位的高低情況,過高應及時鏟除,軸下有間隙應及時補料。c、三輥軸整平機在一個作業單元長度內,應采用前進振動、后退靜滾方式作業,宜分別滾壓23遍,最佳滾壓遍數通過實驗擬定。e、滾壓完畢后,將振動輥軸抬離模板,用整平軸前后靜滾整平,直到表面不出現凹凸不平現象。9、飾面、壓光砼整平后,采用長鋁合金刮尺精平飾面,使平整度符合設計規定。10、刻紋采用刻紋機刻紋,在28天后混凝土強度達成100%時進行,按刻紋深度35,紋寬3,紋間距1224之間,隨機調整刻紋時不應掉邊角,亦不12、得半途抬起或改變方向,并保證刻紋到面板邊沿。11、砼養生:砼板在12小時候后覆蓋薄膜養生,如遇氣溫較高天氣可酌情提前覆蓋,同時灑水養生7天,同時封閉交通28天。12、鋸縫、填縫:橫向施工縫、縮縫采用鋸縫機鋸縫,采用5mm鋸片,擬在混凝土施工完畢12個小時后開始進行,最遲不超過24個小時,縫深按設計規定。砼板養生期滿后,及時填縫,填縫時先用鐵絲清理縫間雜質,再灌入熱瀝青,用抹刀將表面多余瀝青刮除。各工序按程序自檢后告知監理抽檢,并做好資料歸檔工作;施工的各個環節,填寫施工記錄和施工日記。 七、 需驗證內容的操作方法1、驗證實驗配合比a、進行砂、石含水率檢測。b、通過砂石含水率、實驗配合比計算出工13、地配合比。c、按工地配合比拌制砼,根據實測坍落度調整水摻加量。d、布料方式及長度、人工攤鋪的松鋪系數。e、通過外觀檢查拌制出混凝土的易密性、流動性、可塑性及振搗后砼表面平整密實限度,判斷配合比可行性,如比較抱負以實驗配合比作為基準計算工地配合比,如外觀檢查混凝土不甚抱負,可依照保持水泥含量及砂石總含量不變,微調砂石比例,改善混凝土質量,調整過程做記錄,以能達成最佳混凝土質量的微調后配合比作為基準計算工地配合比。2、驗證工藝操作可行性a、記錄當天氣溫、砼運送時間、攤鋪完畢時間、振搗完畢時間、滾壓完畢時間、精平完畢時間、壓光完畢時間。b、通過以上記錄數據分析各操作銜接是否流暢,如窩工,則分析窩工因14、素,并調整機械、人工配置,時間宜按本方案第6頁所列混凝土拌和物運送、鋪筑完畢允許最長時間表進行控制。c、砼施工完畢,按施工規范規定進行自檢,如自檢合格,則可以該工藝進行施工指導標準,如檢測出現不合格,則及時返工同時分析因素,并調整工藝,再次進行工藝實驗,直到得出符合規定的工藝標準。3、三輥軸預留砼高及滾壓遍數的擬定a、預留砼高度實驗:分三段,每段20m,按預留高度5mm、10mm、20mm分別設立,滾壓前、滾壓后分別量測砼與模板頂高差,對比以滾壓后砼與模板頂持平的預留高度為準。b、滾壓遍數實驗:分兩段,每段20m,按前進振動,后退靜滾,分別滾壓2遍、3遍,記錄滾壓所需時間及達成效果,觀測表面是15、否表面平整、密實、均勻,如兩遍已經滿足規定滾壓兩遍即可,若局限性滾壓3遍。4、精平、壓光時間實驗滾壓完畢后,記錄該時間與開始攪拌時間差,立即以3m刮尺進行精平,開始攪拌至精平完畢不宜超過1個半小時,至手工抹刀壓光時間宜安排在開始攪拌后23小時時段內,若該時間差較大,分析在何處窩工,改善該環節工藝后再次實驗,直到滿足規定為止。5、以上過程及記錄數據記錄在實驗路段總結中留存。八、 質量標準1、混凝土拌和物的質量檢查項目和頻率 檢查項目檢查頻度坍落度每工班測3次,有變化隨時測混凝土抗彎拉強度每工班測1次2、混凝土拌和物運送、鋪筑完畢允許最長時間 施工氣溫()運送允許最長時間(h)鋪筑完畢允許最長時間16、(h)三軸、小機具三軸、小機具591.52.010191.01.520290.751.2530350.501.03、混凝土施工基本規定a、砼的養護和施工縫解決必須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規定。b、試塊取樣、制作、養護和實驗要符合規定。用于檢查結構構件強度的試件,在砼的攤鋪地點隨機抽取。取樣與試件應符合下列規定: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時,每200m3取樣一次;當不超過1000m3時,每100m3取樣一次;不超過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樣不得少于一次。每攤鋪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其取樣不得少于一次。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根據實際需要擬定。同條件養護試件拆模后,放置在靠近相17、應部位的適當位置,并采用相同的養護方法。c、砼振搗密實,不得有蜂窩、孔洞、露筋、縫隙、夾渣等缺陷。d、施工員跟班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設專人看鋼筋、模板。e、施工前注意天氣變化,如有大雨緩時開盤并及時告知攪拌站。f、攤鋪時要有專門的人員指揮,切忌亂鋪,分派好清理人員和抹灰人員。g、做好混凝土澆筑記錄。4、水泥混凝土面層實測項目項次檢 查 項 目規定值或允許偏差值檢查方法和頻率1彎拉強度(MPa)在合格標準之內按附錄C檢查2板厚度(mm)代表值-5按附錄H檢查,每200m每車道2處合格值-103平整度2.0平整度儀:全線每道連續檢測,按每100m計算、IRIIRI(m/km)3.2最大間隙18、h(mm)53m直尺:半幅車道板帶每200m測2處10尺4抗滑構造深度(mm)一般路段小于0.5且不大于1.0,特殊路段不小小于0.6且不大于1.1鋪砂法:每200m測1處5相鄰板高差(mm)3抽量:每條脹縫2點;每200m抽縱、橫縫各2條,每條2點6縱、橫縫順直度(mm)10縱縫20m拉線,每200m 4處;橫縫沿板寬拉線,每200m 4條7中線平面偏位(mm)20經緯儀:每200m測4點8路面寬度(mm)20抽量;每200m測4處9縱斷高程(mm)15水準儀:每200m測4斷面10橫坡(%)0.25水準儀:每200m測4斷面5、外觀規定:表面光滑平整,線型直順,混凝土蜂窩麻面少,模板縫印平19、順。九、 質量保證措施1、施工前,熟悉圖紙,做好技術交底,使得施工人員允分了解設計、施工圖和施工工藝。2、把好原材料檢查關,嚴禁不合格材料用在施工中。3、配備齊全的測量、實驗、計量儀器,并定期檢校,以保證儀器準確可靠。4、嚴格執行質量檢查制度,每道工序完畢后,必須自檢合格后及時向監理工程師申請檢查,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5、認真做好施工原始記錄,為驗收和計量發明基本條件。6、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和操作技能,積極開展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十、 安全保證措施:1、堅持“安全第一、防止為主”的工作原則。加強安全教育與宣傳工作,強化安全意識,養成人人講安全,事事講20、安全的風氣,使安全生產觀念進一步人心。2、在施工現場設立安全標志標語及安全操作規程。3、設立專人組織、指揮、維護交通秩序。4、夜間施工要設立足夠的照明裝置,必要的地方,設立防護欄并懸掛信號燈和警告標志。5、加強機械操作安全管理,制定管理制度。6、施工與生活用電須有專人管理,并設立安全的漏電裝置,并按規定設立接地線;用電現場設立明顯警示標志,保證用電安全。注意防火、用火安全。7、所有施工人員必須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每項工序施工前和每日開工前要對安全設施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進行施工。8、現場合有施工人員須配戴安全帽,嚴禁酒后穿拖鞋上崗十一、 環保措施:1、重視環境保護,強化環境意識。2、除按圖紙或監理工程師事先的書面指示外,不干擾或改變現有水道、灌溉和排水系統工程的自然水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