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施工方案-超高支模對專家論證意見修改情況說明(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01302
2023-07-10
4頁
21.22KB
1、XXX有限公司XXX項目超高支模專項施工方案施工單位就專家論證意見對專項方案的修改情況:一、 對專項施工方案論證報告的修改情況:1、 進度計劃、支架搭設檢查等內容,應補充完善; 修改情況:已補充進度計劃見P12頁,完善支架檢查內容見P2830頁;2、 應補充人員上崗證,特種作業操作證等內容; 修改情況:補充人員上崗證,特種作業操作證復印件;3、 方案計算中部分技術參數、計算過程錯誤,需整改(側壓力); 修改情況:已改正錯誤參數,詳見計算書;4、 未計算的其他梁,應歸類已計算的梁,指導施工; 修改情況:已歸類,見P1719頁;5、 墊板規格應按規范規定施工,邊梁計算應考慮風荷載; 修改情況:墊板2、規格已按規范調整,見P9頁,邊梁計算增加風荷載組合;6、 部分大荷載梁應增加一道穿梁螺栓; 修改情況:已增加,見P1719頁梁模板支撐搭設表;7、 應補充完善梁下支模、梁側頂緊、包柱處理等大樣圖,以指導施工; 修改情況:已增加大樣,見超高支模立面構件圖示、連墻件詳圖C-1b;8、 其余詳見專家論證意見;二、 對XXX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1、 本方案內容較齊全,可行;2、 本方案中有些不確定的尺寸(如剪刀撐布置間距,穩固措施中的抱柱、豎向水平間距等)應針對本工程實際情況確定尺寸位置;修改情況:已確定本工程中剪刀撐布置間距,穩固措施中的抱柱、豎向水平間距等尺寸,見P9頁;3、 補充施工進度計劃;修3、改情況:已補充進度計劃,見P12頁;4、 建議超載梁部位梁底加頂撐,沿梁跨度方向間距調整為450mm;修改情況:在施工圖中已加頂撐,見2號樓、連廊超高支模支撐架平面布置圖C-2a及4-4剖面C-5b;三、 對XXX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1、 P42,模板支架荷載參數,模板與模板自重(0.35KN/m2)、砼與鋼筋自重(24.00KN/m2)、施工人員及設備荷載標準值(2.000)均有誤;修改情況:原計算有誤,重新計算,模板與模板自重取0.50KN/m2、砼與鋼筋自重取25.10KN/m2、施工人員及設備均布荷載標準值2.500 KN/m2均,見P50頁;2、 P44,板面板強度計算中,未使用集中4、荷載(2.5KN/m2)進行驗算(比較兩者所得的彎矩值取大值),模板支撐方木計算中,未進行荷載組合;修改情況:原計算有誤,重新計算,采用集中荷載(2.5KN/m2)進行驗算,見P52頁;模板支撐方木計算中,進行荷載組合,見P53頁;3、 P55,梁(400X1200)底模板計算,未進行荷載組合(其他梁計算均有此問題);修改情況:原計算未進行荷載組合,屬于軟件問題,經驗算,軟件取值較大,偏于保守,可以利用其判定結果,以梁(600X1200)底模計算為例,A、軟件中設計值計算如下新澆混凝土及鋼筋荷載設計值:q1: 1.2(24.00+1.50)0.401.20=14.688kN/m;模板結構自重荷5、載設計值:q2:1.20.500.40=0.24kN/m;施工荷載與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設計值:q3: 1.4(2.00+2.50)0.40=2.520kN/m;最大彎矩計算公式如下:Mmax=0.1(q1+ q2)l2+0.117q3l2= 0.1(14.688+0.24)20XX+0.1172.5220XX=71500Nmm;B、按規范設計值如下:新澆混凝土及鋼筋荷載標準值:鋼筋砼自重:(24.00+1.50)0.401.20=12.24kN/m;模板結構自重:0.500.40=0.2kN/m;施工均布線荷載標準值2.5 kN/m2及跨中集中荷載2.5kN考慮兩種情況分別作用;(1)施工6、均布線荷載設計值:q1= 0.91.2(12.24+0.20)+1.42.50=16.585 KN/m;q1= 0.91.35(12.24+0.20)+1.40.72.50=17.32 KN/m根據以上兩者比較取q1=17.32 KN/m作為設計依據。(2)施工集中荷載設計值:模板自重線荷載設計值 q2= 0.91.2(12.24+0.20)=13.435 kN/m跨中集中荷載設計值 P= 0.91.42.50=3.150 KN強度驗算:(1) 以施工均布線荷載設計值進行驗算:M = 0.10017.32020XX=69280Nmm(2) 以施工集中荷載設計值進行驗算:M = 0.10013.7、43520XX+0.1753.150200=53850Nmm施工均布荷載與施工集中荷載二者取較大值:M=69280Nmm結論:71500Nmm69280Nmm,即軟件計算結果Mmax 規范計算結果M,可以使用軟件判定結果。4、 P106,5.8米集中線荷載35.8KN/m高支模計算書中,構造參數中,梁底增加承重立桿根數(0)與示意圖矛盾,建議該梁底部增加1根承重立桿,以控制底模和支撐方木的變形(梁底方木參數須重新計算);修改情況:已更改,計算模型采用兩根立桿,中間不加支撐,施工中按2號樓、連廊超高支模支撐架平面布置圖C-2a所示,在底部增加一根承重立桿,以控制底模和支撐木方變形;5、 建議408、01800(P73)、3001750(P94)梁各增加一道穿梁螺栓;7801500梁(P105),穿梁螺栓的最大拉力(11.786)已非常接近其最大容許拉力值(12.92),建議加一道穿梁螺栓,以控制跑模;修改情況:4001800(P73)、3001750(P94)、7801500梁(P105)梁各增加一道穿梁螺栓,見P1719頁匯總表,同時將螺栓直徑改為14mm,以適用大截面梁;6、 附圖,2號樓(標高16.6027.40),與其相鄰的為非高支模區域(兩層樓板),須注明二者支架體系連結所采取的措施,并補充大樣圖;修改情況:補充措施說明見P23頁,補充大樣圖見3-310-10剖面圖;7、 附圖9、,2號樓(標高16.6027.40),高大模板支架基礎均為樓板,而該樓板(非高支模區)的支架設計為門型架。應在二者立桿(間距)相差較多的部位,使用鋼管進行頂撐,以防止因應力過大而損壞樓板(無負彎矩筋的部位);修改情況:施工按照方案P9頁的措施用鋼管進行頂撐;8、 每條大荷載梁下,至少布置一條豎向連續剪刀撐;修改情況:已按規范調整,詳見各區段支撐架平面布置圖 ;9、 應補充梁下支模、主楞(鋼管)做法、梁側頂緊、抱柱處理等大樣圖,以指導施工,確保安全。修改情況:梁下支模、主楞(鋼管)做法、梁側頂緊見梁計算書附圖,抱柱處理見超高支模立面構件圖示、連墻件詳圖C-1b;四、 對XXX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10、1、 補充施工進度計劃、設備計劃、材料計劃補充齊全;修改情況:補充施工進度計劃見P12頁;完善設備計劃、材料計劃見P15頁;2、 施工管理機構落實到人,補充檢查驗收、驗收的程序、組織、人員;修改情況:施工管理機構落實到人,見P47頁,補充檢查驗收、驗收的程序、組織、人員,見P26頁;3、 監測監控人員落實人頭;修改情況:支架沉降、位移和變形監測由測量工長XXX負責,見P41頁;高支撐模板支架搭設時、使用時監測由架工班長XXX負責,見P43、44頁;高支撐模板支架拆除時監測由木工班長XXX負責,見P44頁;4、 針對本工程補充連墻穩定措施,結構柱位拉結,保證支撐體系的穩定性,附抱柱圖;修改情況:11、已補充本工程連墻穩定措施,結構柱位拉結、豎向水平間距等尺寸,見P9頁;5、 補充立桿支撐底板承載力計算;修改情況:補充計算見P50頁計算書;6、 計算書中計算所代表的梁板應注明梁斷面、軸線、位置;修改情況:已完善注明梁編號、斷面及軸線位置,見P1719頁;7、 補充剖面圖節點詳圖,標清材料規格、間距、連墻位置、穿梁螺栓直徑等(支模大樣圖);修改情況:已補充剖面圖節點詳圖,在圖中標示材料規格、間距、穿梁螺栓直徑,見各梁計算書支模大樣圖;在附圖中標示連墻位置,見各區段支撐架平面布置圖 ;五、 對XXX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1、 補充專業搭設人員的上崗證;修改情況:已補充人員上崗證復印件;2、 補充項12、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施工負責人的注冊資格證書、技術職稱、專業、聯系電話;修改情況:已補充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施工負責人的注冊資格證書、技術職稱、專業、聯系電話資料;3、 補充完善驗收組織、程序、人員組成;修改情況:補充檢查驗收、驗收的程序、組織、人員,見P26頁;4、 補充明確高支模施工現場搭設工作梯位置。作業人員不得從支撐系統爬上爬下,安全員應在現場監護;修改情況:補充現場搭設工作梯位置,見支撐架平面布置圖;工作梯搭設、監護措施見P31、32頁施工技術安全措施說明;5、 高支模支撐系統變形、沉降觀測要考慮觀測人員的自身安全,要明確萬一坍塌的逃生通道。修改情況:明確了監測人員疏散通道,詳13、見監測疏散通道示意圖C-2a。6、 明確控制立桿端部可調頂托伸出長度容許值。修改情況:已明確,見P9頁頂托設置說明;7、 細化專項方案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補充防臺風、暴雨預案。修改情況:已補充,見P3439頁;8、 補充施工進度計劃。修改情況:補充施工進度計劃見P12頁;9、 補充聯墻結構大樣及措施;修改情況:在附圖中標示連墻位置,見各區段支撐架平面布置圖;補充連墻件措施見P9頁;六、 對XXX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1、 違反JGJ162-20XX第條規定:立桿可以接長,墊板厚度只有30mm;修改情況:已修改,見P22頁滿堂架搭設說明;墊板改為50mm厚,見P31頁施工技術措施。2、 高大支模計算14、數量不夠,還有其他截面的梁支撐沒有計算,也沒有做歸類處理。修改情況:已經補充完善,板計算書一個,梁計算書8個,各截面梁歸類見P1719頁;3、 高大支模計算模型是滿堂支撐架,而簡圖是滿堂腳手架,二者不符。修改情況:已更改簡圖,見各梁、板計算書;4、 立桿穩定性計算時沒有考慮風荷載影響,而且腳手架每米自重參數有誤,不應為0.129KN/m;修改情況:重新計算時已在邊梁計算中考慮風荷載;腳手架每米自重參數已按新規范JGJ130-20XX規定計算;5、 P25的檢查表內容不全;修改情況:已修改補充內容,見P28頁;6、 沒有施工形象進度安排,沒有特種工種操作證。修改情況:補充施工形象進度計劃見P12頁,補充特種工種操作證;7、 缺少大樣圖,應對每個計算模型畫出大樣圖,以利工人操作。修改情況:已補充大樣圖,見各梁、板計算書;8、 水平剪刀撐沒有準確的位置,應嚴格按JGJ162-20XX第條布置。修改情況:已完善,詳見各梁剖面圖;9、 梁底木方強度利用達到90%以上,建業調整立桿橫距或調整(減少)木方間距。修改情況:已調整立桿橫距或木方間距,在梁高1.4m時,梁底增加一道支撐立桿,支撐形式為頂托支撐,詳見P19頁搭設方式匯總表;XXX有限公司 CCC工程項目部20XX年4月15日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09-06
1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