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砼擋土墻施工方案(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02907
2023-07-10
7頁
21KB
1、(一)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準備 測量放線 基槽開挖 地基承載力檢測 立模加固 安裝泄水孔 做濾水層 澆筑混凝土 拆除模板 養護。(二)施工方案1、施工場地準備(1)測量放線,定出開挖邊界線。(2)清除擋墻用地范圍內的雜草、垃圾等所有障礙物;在基槽周圍挖設排水溝,排除地表水.2、基槽開挖采用挖掘機進行基槽開挖,開挖長度根據現場地質情況進行分段開挖,每段10或20米。機械開挖至基底設計標高以上20cm時,重新進行測量放樣,確定開挖正確不偏位的情況下改用人工進行基底清理,嚴格采用人工清理,確保基底符合相關規范要求.3、基礎施工基礎施工前,試驗室進行基底承載力試驗,若試驗承載力達到設計承載力繼續施工基礎,2、若試驗承載力達不到設計承載力要求,則對基底進行重新處理,采用換填片石、土夾石(含石量70),使承載力達到設計承載力要求.澆筑基礎混凝土采用沿槽澆筑,澆筑過程中,選用C25商品混凝土,嚴格控制配合比。采用插入式50型振動棒進行振搗,混凝土振搗密實,振搗過程中快插慢抽。無漏振,無蜂窩麻面等。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養護,防止由于內外溫差過大而產生混凝土收縮開裂.在基礎上墻身部分插入鋼筋,使基礎與墻身連接緊密。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現場取樣制作混凝土試件,標準養護28天后送中心試驗室檢測。4、墻身澆筑(1)基礎澆筑完成后,根據設計圖及現場高程放出擋墻墻身澆筑邊線。(2)模板安裝(A)模板采用膠合木模板,禁3、止使用有缺角、破損的模板.(B)保證混凝土結構和構件各部分設計形狀尺寸和相互間位置正確;(C)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能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重力側壓力及施工中可能產生的各項負荷。(D)模板的接縫不得漏漿;在澆筑混凝土前,木模板應澆水濕潤,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E)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并涂刷脫膜劑,但不得影響模板結構性能。模板使用后應按規定修整保存。(F)模板之間粘貼雙面不干膠帶,以減小模板縫防止漏漿,以保證混凝土面的觀感質量。(G)模板采用M14500螺栓與預埋鋼筋拉結配D483.5鋼架管橫、豎龍骨加固,并配以大號蝶形卡緊固,對拉螺桿按1000500的間距布置,設置時將泄水孔位置4、與螺桿緊貼布置,緊貼模板的豎向龍骨間距不得大于500。 (3)澆筑混凝土(A)混凝土澆筑前應做好如下準備工作:a)制定澆筑工藝,明確結構分段分塊的間隔澆筑順序(盡量減少后澆帶或連接縫)b)根據結構截面尺寸大小研究確定必要的防溫防裂措施。c)施工前應仔細檢查模版、預埋件的緊固程度。(B)澆筑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要求:a)混凝土采用沿槽澆筑,澆筑過程中,選用C30商品混凝土,嚴格控制配合比。混凝土應分層進行澆筑,不得隨意留置施工縫。若分幾次澆筑,施工縫處插入片石,以連接兩次澆筑的混凝土.b)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當因故間歇時,其間歇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的時間。不同混凝土的允許間歇時5、間應根據環境溫度、水泥性能。水膠比和外加劑類型等條件通過試驗確定.c)新澆混凝土與鄰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巖土介質間的溫差不得大于15。d)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或澆筑完成時,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較多,須在不擾動已澆筑混凝土的條件下,采取措施減少泌水。g)澆筑混凝土期間,應設專人檢查模板穩定情況,發現有松動、變形、移位時應及時處理。e)自高處向模板內傾卸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離析,一般應滿足下列要求:從高處直接傾卸時,混凝土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以不發生離析為度. (C)混凝土振搗a)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隨時對混凝土進行振搗并使其均勻密實。采用插入式50型振動棒進行振搗,混凝土振搗密實,振搗過程中快插慢抽6、。無漏振,無蜂窩麻面等。b)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應避免重復振搗,防止過振.應加強檢查模板支撐的穩定性和接縫的密合情況,防止在振搗混凝土過程中產生漏漿。c)采用機械振搗混凝土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混凝土時,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不宜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且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宜未50100mm,與側模應保持50100mm的距離。2)當振搗完畢需要變換振搗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時,應邊振動邊豎向緩慢提出振動棒,不得將振動棒放在拌和物內平拖。不得用振動棒驅趕混凝土.3)表面振動器的移動距離應能覆蓋已振動部分的邊緣。4)應避免碰撞模板、鋼筋及其他預埋件。5)每一振點7、的振搗延續時間宜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現氣泡、表面呈現浮漿為度,防止過振、漏振。d) 混凝土振搗完成后,應及時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漿后再抹第二遍并壓光。抹面時嚴禁灑水,并應防止過渡操作影響表面層混凝土的質量。尤其要注意施工抹面工序的質量保證。5、墻背回填及泄水孔,沉降縫設置(1)最低一排泄水孔以下用透水性材料進行回填,每層填土厚度15cm,回填30cm,用人工分層夯實。(2)當墻身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70以上時進行擋墻墻背回填,以確保片石混凝土墻體的質量.(3)墻背回填材料采用透水性填料,按30cm一層分層填筑夯實.(4)墻身于地面以上部分,每隔2米上、下、左、右交錯設置泄8、水孔。應嚴格控制泄水孔位置,保證其位置準確,橫平豎直。孔內預埋10cmPVC管伸入墻背10cm,端部20cm處用土工布包裹。最底排泄水孔下部及墻頂以下0。5米的范圍內設夯填黏土防滲層。同時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泄水孔5的流水坡度,并保證泄水孔向外排水順暢。(5)擋墻沿墻身方向結合墻高每隔10m設一道伸縮縫,縫寬2cm,擋土墻沿墻頂內外三邊填塞瀝青麻筋,填塞深度20cm。6、混凝土養護:(1)混凝土養護期間,應重點加強混凝土的濕度和溫度控制,及時對混凝土暴露面進行灑水養護,并保持暴露面持續濕潤,直至混凝土終凝為止.(2)混凝土帶模養護期間,應采取帶模包裹、澆水.通過噴淋灑水措施進行保濕、潮濕養護,保9、證模板接縫處不至失水干燥。為了保證順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澆筑2448h后略微松開模板,并繼續澆水養護至拆模后。(3)在任意養護時間,若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養護水溫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溫度,二者間溫差不得大于15。(4)混凝土養護期間,對混凝土的養護過程做詳細記錄,并建立嚴格的崗位責任制。7、混凝土拆模混凝土拆模時的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提出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側模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5Mpa以上,且表面季棱角不因拆模而損失,方可拆除。(2)混凝土的拆模時間除需考慮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應滿足上一條的規定外,還應考慮拆模時混凝土的溫度(由水泥水化熱引起)不能過高,以免混凝土接觸空氣時降溫過10、快而開裂,更不能在此時澆注涼水養護。混凝土內部開始降溫以前以及混凝土內部溫度最高時不得拆模。(3)拆模宜按立模順序逆向進行,不得損傷混凝土,并減少模板破損。當模板與混凝土脫離后,方可拆卸、調運模板。(4)拆除臨時埋設與混凝土中他預埋部件時,不得損傷混凝土.(5)拆除模板時,不得影響或中斷混凝土的養護工作.(6)拆除后的混凝土結構應在混凝土達到100的設計強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設計荷載。8、混凝土缺陷處理(1)混凝土拆模后,如表面由粗糙、不平整、蜂窩、孔洞、疏松麻面和卻棱角等缺陷或不良外觀時,應認真分析缺陷產生的原因,及時報告監理和業主,不得自行處理。(2)當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補后,修補或填充的混凝土應與本體混凝土表面緊密結合,在填充、養護、和干燥后,所有填充物應堅固、物收縮縫或產生膨形區,表面平整且與相鄰表面平齊,達到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的相應等級及標準的要求.修補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應不低于本體混凝土。(3)除監理工程師批準外,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表面不允許粉刷.(4)模板的拆除順序應按設計的順序進行。設計物規定時,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順序進行.(5)拆模時嚴禁拋扔模板.(6)模板拆除后應及時對其進行維修整理,并分類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