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層辦公樓測量施工方案(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03167
2023-07-10
6頁
165.50KB
1、工程技術文件報審表(R0309)單位名稱:*C區 編號:001選項類 別編 制 人冊數頁數施工測量施工方案項目經理: 項目技術負責人: 申報人:直營公司總工程師審批/審核意見 或 直管項目技術負責人審核意見:簽字: 年 月 日注:需要時審核/審批意見可附頁。一、工程概況:*中心C座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南路*號,地下室融為一體,地上分為兩座塔樓,塔樓之間通過懸索式鋼結構走廊相連,建筑總建筑面積94884,其中地上建筑面積65848,地下室建筑面積29036;其中地上17層,地下室二層,總高69.2m,建筑平面地下室163.3m91.4m,塔樓25.5m81m(每座)。土方及基礎墊層由甲方直接分包2、施工,進場時墊層已澆筑完成。該工程體量大、工期緊、質量要求達到北京長城杯。施工測量特點主要表現在:測量精度高、平面尺寸大、高程控制準。二、測量準備1、校對測量儀器本工程應用的經緯儀、水準儀等須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計量檢測單位校核,并確保使用時在有效檢測周期內。序號儀器名稱產地、型號精度單位數量1水準儀DS33mm臺32經緯儀J22臺23全站儀日本GTS-3322 5mm臺12、復核水準點及坐標點對規劃勘測部門或業主提供的坐標樁及水準點進行復測,確定水準點和坐標的準確性。三、 建筑物定位放線根據業主提供導線點(LM、LN),采用極坐標法,對土方測設軸線控制樁進行復核,符合規范精度要求后方可使用。3、本工程地下部分軸線均采取由基坑四周軸線控制樁向下投測的方法定位,地上采用激光鉛直儀,每層均由首層向上投測,避免誤差傳遞。根據施工段的劃分,本工程地下室施工控制軸線選為3、7、13、17及B、L軸,每層平面各軸線之間用鋼尺復核,B、L軸采用全站儀進行復核。地上部分采用1、13軸及C、K軸向內1.5m作為控制線(交點為控制點),見后附圖。四、 水準點引測1、根據業主提供的由規劃勘測部門設置的水準點引測現場施工用水準點,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數次往返閉合,敷設現場施工水準點。現場水準點布置數量為五個,以便相互校核。水準點標石埋設圖如下:周圍埋設鋼管井子架進行防護。2、現場水準點的測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根據工4、程測量規范(GB50026-93)要求,本工程的高程控制網采用三等水準測量方法測定。測量方法:采用閉合導線法測量,示意圖如下:圖8.1-2 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各線長度(km)水準儀型號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平地)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三等65D9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DS3雙面往返各一次五、施工過程測量控制1、地下結構的平面控制采用極坐標法,先在地下室墊層上引測建筑物軸線交點,然后根據地下室平面圖彈出所有軸線及建筑物外邊線。將軸線控制點外移至基坑邊,并設置木樁做為地下結構的平面控制點。示意圖如下: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對軸線控制樁每半月測一次,以防樁5、位移動,影響精度。每一層平面或每一施工段的軸線測設完后,必須進行自檢,合格后及時填寫報驗單,并附報驗內容的測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時驗證各軸線的正確性。基礎驗線時,允許偏差如下表:軸線長度(l)允許偏差mmL30m530mL90m1060mL60m1590mL202、地下結構的標高控制 底板施工時,所需標高可以從現場內水準點逐步引至槽底,并在槽邊適當位置設置水準點。地下一、二層施工時,均從現場內水準點直接引測,往返閉合,誤差控制在規范要求之內。3、地上結構的平面控制地下室頂板施工完畢后,用現場內設置的導線點,對地下室使用的定位控制樁進行復測,核實無誤后,將首層建筑軸線彈在地下室頂板上,做為首層施工6、的依據。在首層樓板上放置十個控制點(見下圖),做為上部結構軸線傳遞的基準點。設置基點采用予埋鋼板(100100),并在鋼板上刻劃“十”字做為標記。 上部結構的軸線傳遞采用激光鉛直儀。在每層結構的相應部位留置150150孔洞,以便激光通過。為確保軸線傳通的準確性,每層的軸線均從首層基點向上傳遞。為滿足控制網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將采用TOPCON-701智能全站儀,一測回測角,二測回測邊。測量時嚴格按工程測量規范中水平角觀測和光電測距的技術要求進行,并做好測量記錄。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XX)的要求,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偏差表(見下表)項 目允許偏差(mm)軸線豎向投測每層3總7、高15施工層放線允許偏差項目允許偏差(mm)外廓主軸線長度L(mm)L30530L6010609020細部軸線2承重墻、梁、柱邊線3非承重墻邊線3門窗洞口線33、地上結構的高程測量在每層的柱子及墻體澆筑完后,在電梯井筒內墻上彈出建0.5m線,用紅三角標注,并以此做為上部結構高程測量的起始點,且每層不少于2處。本工程總高74.1m,因此,采用100m鋼尺可保證每層的控制標高均從首層開始,不需要另設標高起始線,但對鋼尺必須做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修正,并往返數次測量,確保標高傳遞的準確性。在結構層內引測標高時,要使用水準儀引測,并往返測量與基準點校核,誤差要控制在規范控制范圍內。標高豎向傳遞的允許偏差見下表:高度(m)允許偏差(mm)每層3總高15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