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法綜合管廊施工方案(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704837
2023-07-10
7頁
296.95KB
1、明挖法綜合管廊施工方案1施工方案1.1施工順序測量放線土石方開挖墊層施工底板防水底板施工側墻、頂板施工防雷接地工程防水工程管廊內裝飾工程土石方回填1.2施工測量1。2.1控制點復測平面控制網測設接收到設計單位移交的平面控制網點及成果后,進行施工控制網復測和加密的準備工作.平面控制網的復測及施工控制網的布設聯合進行。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1)平面控制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2)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相一致.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布設控制點,前視后視距離保證一致。(3)施工控制網根據工程規模及建筑物施工放樣的要求確定。(4)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2、選點。(5)對控制點進行保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標記。1.2。2水準導線測量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1)為保證主路線及其他建筑物施工的豎向精度要求,在施工區域內建立高程控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的首要條件,水準控制點與平面控制點點位一致。(2)依據現場設計單位給定的水準點布設施工高程控制網.(3)根據設計單位給定的水準點,在現場適當部位引測加密水準點,形成一條附合水準路線。在整個施工區域建立高程控制網,作為道路及建筑物高程控制的依據。測設一條附合水準路線,聯測場區高程豎向控制點。1.3施工降排水根據實際情況,基坑首先考慮挖集水坑降水,在基底兩側采用人工開挖排水溝,排水溝尺寸為30cm30cm,3、排水溝采用3cm厚砂漿抹面,距離坡頂線1米處挖截水溝,截水溝尺寸為5050cm,截水溝采用3cm厚砂漿抹面,若局部地下水豐富,可采取井點降水,采取的相關措施、產生的工程量由現場簽證確認.排水溝布置示意圖如下: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若地下水位高于溝槽基礎底面可采用管井降水,雙排線狀布置,在距離基坑邊緣約2。0m處布置井點吸水管位置,井點布置間距為20m,井深10m,現場管井布置數量根據降水的效果增加或減少,降水深度距溝槽底面1m。管井采用巖心鉆機成孔,井徑50cm,濾水管內徑大于35cm,井管內徑大于水泵外徑5cm,每口深井內配置1臺深井泵.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工程量。在基礎結構施工完成以后,經監理4、工程師批準后進行停抽封井.為了保證封堵安全,在拆封前先用砂礫回填,上部0。5m填粘土夯實.管井降水示意圖1.4溝槽開挖土方開挖采用挖掘機開挖并裝25T自卸汽車運至武家灣棄土場.石方開挖采用CAT330B挖機配合液壓破碎錘開挖,并用25T自卸汽車轉運至武家灣棄土場.土石方開挖的施工順序:測量放線定出綜合管廊中線根據綜合管廊中線依據合理的放坡系數定出綜合管廊溝槽開挖邊線投入機械進行土石方開挖人工修邊檢平基坑驗槽合格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開挖準備工作基坑土石方開挖前,應根據施工方案的要求,將施工區域內的地下、地上障礙物清除和處理完畢。根據設計圖,測設管廊中心線,設立中心樁.管廊中心線須經監理復核。按圖5、紙設計的基坑寬定出邊線,開挖前用白粉劃線來控制,在基坑位置的兩側設置控制樁,并記錄兩樁與基坑中心的距離,以備校核。根據開挖放線記錄及相關規范、措施,完成技術交底.土石方開挖挖方段綜合管廊的基坑采用放坡開挖,明排水施工.基坑用反鏟挖掘機開挖,開挖時,應在設計槽底高程以上保留一定余量,避免超挖,槽底以上30cm必須用人工修整底面,槽底的松散土、淤泥、大石塊等要及時清除,并保持溝槽干燥,修整好底面,立即進行邊坡支護、基礎施工。開挖料部分堆于基坑坡頂線3m以外,多余部分棄置到武家灣棄土場。基坑應縱向分行、分層按照坡度線向下鏟挖,但每層的中心線地段應比兩邊稍高一些,以防積水。施工中需備足土袋,木樁等,以6、防止流砂。機械沿挖方邊緣移動時,機械距離邊坡上緣的寬度不得小于基坑深度的1/2。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依次進行,隨時做成一定坡勢,以利泄水。開挖溝槽時由于挖掘機臂長有限,當開挖溝槽深度大于4m時,應分兩層臺階開挖,土石方需要分兩次轉運,1臺挖機位于臺階下,將臺階上挖機工作范圍外的棄方倒運至于臺階上,臺階上再配1臺挖機挖裝棄土至25T自卸汽車上運出。在開挖過程中若遇其它管線或是古文物,應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進行協商處理。在開挖過程中,應隨時檢查槽壁和邊坡的狀態,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施工,以防坍塌。為保證施工安全,應在開挖坡壁兩側間隔15m埋設變形監控點,基坑開挖及隧道施工時,測量人員應對監控7、點進行變形觀測,并記錄,如發現變形量過大,應立即停止施工,對邊坡進行加固處理后再恢復施工。施工時,其余地段若遇到不良地質,為防止坍塌可采用噴錨支護防護措施,具體情況及混凝土用量根據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1.4。2.2填方段填方段填方時清除填方范圍內的草皮,樹根,淤泥,積水,并翻松,平整壓實地基,經監理工程師認可,實測填前標高后,方能上土填筑,選擇適宜的取料場,適宜的填筑材料,提前作好標準擊實試驗并經監理工程師批準,填至綜合管廊管頂標高并壓實后再進行溝槽開挖。根據當地地質情況及設計說明確定當基坑深度大于4m時,坑底4m以上部分坡比率為1:1.5,4m以下部分坡比率為1:1。25當基坑深度小于4m8、是坡比率為1:1.5。開挖斷面如下:溝槽開挖斷面示意圖基坑深度大于4m溝槽開挖斷面示意圖基坑深度小于4m溝槽開挖斷面示意圖1。4。3基坑監測1。4.3。1基坑監測本工程基坑深度小于6m,確定其為安全等級為三級。監測工作從維護結構施工開始直至結構施工至基坑回填結束,每兩天進行一次監測,監測點及監測儀器均應按相關要求設置,保證其整個監測過程中能正常使用。各變形監測點及各監測相應的初始值均應在基坑開挖前取得.對監測所得數據,必須立即整理分析,以圖表的方式將結果匯總。情況異常時應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1)監測項目及方法:1)水平位移監測測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時可采用視準線法、小角度法、投點法9、等;測定監測點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時可視監測點的分布情況,采用前方交會法、自由設站法、極坐標法等;當基準點距基坑較遠時,可采用GPS測量法或三角、三邊、邊角測量與基準線法相結合的綜合測量方法。當監測精度要求比較高時,可采用微變形測量雷達進行自動化全天候時時監測。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應埋設在基坑開挖深度3倍范圍以外不受施工影響的穩定區域,或利用已有穩定的施工控制點,不應埋設在低洼積水、濕陷、凍脹、脹縮等影響范圍內;基準點的埋設應按有關測量規范、規程執行.宜設置有強制對中的觀測墩;采用精密的光學對中裝置,對中誤差不宜大于0。5mm。2)沉降監測沉降監測可采用幾何水準或液體靜力水準等方法.坑底隆起(回彈10、)宜通過設置回彈監測標,采用幾何水準并配合傳遞高程的輔助設備進行監測,傳遞高程的金屬桿或鋼尺等應進行溫度、尺長和拉力等基坑圍護墻(坡)頂、墻后地表與立柱的豎向位移監測精度應根據豎向位移報警值確定。(2)應急預警值及程序當監測結果超出預警指示:基坑上口位移大于7cm時,應立即停止施工,并會同相關單位分析原因,采取補救措施,以避免工程事故,減少損失。(3)監測人員及器材1.4。3。2注意事項在挖槽過程中或雨后復工,必須檢查槽壁的穩定情況,發現有傾塌可能或松動的情況,應立即進行處理,排除隱患后才能繼續施工;同時要隨時清除槽邊上的危土、危石,消除隱患,加強防坍塌意識。操作人員不得在基坑內休息.嚴禁采用挖空底腳的操作方法。在靠近建筑物、地下管道、電桿附近必須采取安全防護措施。溝槽邊上人工動土或向槽內倒土時,必須注意坑槽下操作人員的安全,坑槽內操作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安全用電,嚴禁亂搭接電線。各種電器設備必須有接地裝置;夜間施工,增加照明設施及設置防護圍欄、警示紅燈等。在施工場地實行封閉,安排專人進行安全管理并設置明顯的安全標志,提醒過往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