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站房工程測量專項施工方案(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09100
2023-07-14
11頁
196.40KB
1、1. 測量施工方案1.1. 施工準備1.1.1. 測量及驗線人員測量及驗線人員是經過培訓、考核,持證上崗,掌握并運用國家、地方有關現行標準規范,熟悉施工現場各種測量工作和熟練使用測量儀器。隨工程進度在完成施工測量方案、水準點引測成果及施工過程中各種測量、記錄后,填寫工程定位測量、放線驗收記錄報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審核并驗線。施工測量管理內容包括:編制施工測量方案、水準點引測成果復查及施工過程中各種測量、填寫記錄(含定位測量、高程引測、基槽驗線、工程樁定位、基坑圍護定位、軸線豎向投測控制線、各層墻柱軸線控制線、墻柱邊線、門窗洞口位置線、垂直度偏差、樓層+1.0m水平控制線等)。1.1.2. 測量器2、具準備表4-1.主要測量設備器具序號儀器設備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國別產地制造年份備注1全站儀(徠卡)TCR702XR1瑞士20002全站儀(拓普康)GTS-3321日本20XX3全站儀(賓得)W-822NX2日本20XX4激光經緯儀J2-JDE5蘇州20XX5電子經緯儀TD-110L5北京20XX6水準儀NA288北京20XX7GPS接收機Trimble57001美國20XX8紅外線抄平儀6蘇州20XX注:以上各種設備均有相關的計量合格證明,且在檢驗有效期內。1.1.3. 技術準備認真組織技術、放線人員進行圖紙審核,審核圖紙與定位樁點坐標、高程、吉林站中心里程線、建筑物本身各軸線關系、幾何尺寸關系3、,出現問題均以洽商變更的形式形成記錄,作為放線依據。1.2. 平面控制網的測設1.2.1. 布網原則針對本工程特點,依據我公司施工大型站房工程的經驗,控制網按照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方法,本工程設置三級控制網。以總平面圖提供的坐標點,建立平面一級控制網,根據一級控制網向建筑中軸線引測平面二級控制網,依據二級控制網與建筑物軸線關系布置平面三級控制網。形成的各級控制網測設成果,請建設和監理單位予以復核、確認后,邀請當地規劃測量部門進行驗線,進行最終確認。該成果作為指導整個吉林站站房工程建設的重要依據。各控制點均布設在平面外的適當位置,以測量方便、易于保護為原則,平面控制點做法及保護見下4、圖。維護欄桿控制點圖4-1.平面控制樁點做法及保護1.2.2. 級控制網的測設根據場區平面規劃、設計圖紙及甲方提供的平面控制點,用“極坐標”法建立站房各分區控制網,形成平面二級控制網,各分區平面控制點在測量放線利用其相互位置關系互相校核,達到控制建筑物平面控制的目的,平面二級控制網見圖4-2。1.2.3. 三級控制網的布設二級控制網建立以后,根據各分區軸線與二級控制點的相互位置關系,利用電子全站儀采用“極坐標”法布設平面三級控制網,然后根據各構件與軸線的位置關系,測放構件位置線,進行構件定位。三級控制點一般布設在建筑物內。三級控制網根據施工進度分不同階段進行調整布設,樁基施工階段做法為在建筑物5、外圍設置混凝土樁點。圖4-2.平面二級控制網布置圖圖4-3.平面三級控制網布置圖1.2.4. 高程控制系統的設置1.2.4.1. 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1)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 在場區內建高程控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條件。(2)場區內甲方提供的有效水準點布設場高程控制網。(3)高程控制點布置間距宜小于1km,距建筑物不宜小于25m。1.2.4.2. 高程控制系統的建立依據給定的原始水準點向現場引測二級高程控制點,控制點設置在現場不受施工影響,易于引測的固定地面上,做法見下圖。圖4-4.平面高程點做法示意圖1.2.5. 定位成果復核定位樁點布設完成后,可采用對角線法、6、極坐標法復核測量成果;高程點設置完成后采用閉合法往返兩次復核,如發現矛盾或錯誤,查找原因,及時糾正放樣成果。1.2.6. 控制網的精度設計二級高程控制網的技術指標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進行引測,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于0.1mm。三級高程控制網的技術指標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進行引測,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于1.0mm。引測方法采用附和或結點水準測量。對于鋼結構,建立局部高精度控制網,以保證施工測控的精度,控制網精度下表。表4-2.控制網精度控制表等級邊長 (m)測角中誤差邊長相對中誤差相鄰兩點距離誤差二級20030051/400003mm三級100101/200003mm1.2.7、7. 標識所有控制點、監測點均設標識牌,牌中注明樁點的名稱、精度等級、點號、數據及管理單位;對于細部測設的點位、線段用油漆進行標識,注明其性質和相關數據。1.3. 建筑施工測量1.3.1. 樁基、土方施工樁基施工階段,工程樁的定位依據三級控制點和圖紙上定位現場放樣,全站儀極坐標法復核放樣成果。土方開挖,樁頭破除、墊層澆注后,控制線或軸線投測到樁頭或墊層上。1.3.2. 基礎施工基礎墊層澆注完成后,及時將控制線投測到基坑內,根據軸線關系放出建筑物軸線或細部控制線。一般設置距軸線1m的控制線,便于測量控制。1.3.3. 基礎以上施工基礎施工完成后,控制點由外控轉為內控,控制網投測到基礎底板上,每施8、工完一層結構,控制線均通過事先在樓板上設置的200*200mm的預留方洞投測到上一層結構樓板上。1.3.3.1. 投測方法(1)采用激光經緯儀及激光接收靶。(2)將激光經緯儀放好后,打開發光電源將光線投測到所需樓層面上,高束激光束得到最小光斑,適當挪動接收靶,接收靶的“十”字交點移至光斑點上,輕輕轉動激光經緯儀,激光斑在接收靶上形成一個激光圓,激光圓中心即為控制的接收點。依次投測下一點,直到所需控制點投測完畢。對接收點組成的控制網進行角度、距離閉合測量,滿足精度要求后即作為該樓層的平面控制網,并以次作為本樓層放線的依據。(3)將經緯儀架設接收靶上,后視較長邊,依次投測出主軸線,然后再校核主軸線9、軸跨及夾角,各邊角需符合施工精度規范要求后,測定其它各軸線。圖4-5.投測方法圖1.3.3.2. 激光光斑圓的直徑允許偏差表4-3.激光光斑圓的直徑允許偏差表底層到N層高度允許偏差H10m1mm10mH20m1mm20mH30m 3mm30mH40m4mm1.3.3.3. 投測面內允許偏差當樓層豎向軸線傳遞完經檢驗合格后,及時做好垂直度測量記錄報監理單位備查。投測面內允許偏差見表4-4。表4-4.投測面內允許偏差表項 目允許偏差(mm)每 層3總高HH30530H60101.3.4. 標高控制的測量方法向基坑下部引測標高時,采用水準儀,5m塔尺,根據開挖深度,分部進行測量,先將點投測到邊坡上,10、然后再繼續向基坑內投點,投點方式見圖4-6。向地面上部結構引測標高時,采用水準儀,5m塔尺和鋼卷尺進行測量,5m塔尺用于同層樓面的后視讀數,鋼卷尺用于上層樓面的前視讀數。在使用鋼卷尺過程中,應在底部懸掛一適量的重物,以使鋼卷尺保持垂直且不拉長,投測方式見下圖。向下引測時,將控制點引測到工程樁或外圍的邊坡上,向上引測引固定到每層的結構柱上(結構柱澆注前引測到柱子鋼筋上)。每次引測至少2次,取2次平均值作為標高控制點值。柱子上的控制點一般為本層結構或建筑標高的1m控制線。圖4-6.地下基坑標高引測圖圖4-7.地上部分標高引測圖1.4. 鋼結構安裝測量吉林站的鋼結構屋蓋安裝精度控制是一項非常關鍵環節11、,因此在下部主體結構定位時就考慮鋼結構安裝定位,尤其是鋼結構柱基礎安裝精度必須滿足允許偏差要求。為實現站房和雨棚整體建筑效果,各構件的安裝定位、標高測量控制及安裝校正是現場安裝能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本工程由于構件安裝高度高,給定位測量帶來一定的難度。1.4.1. 定位測量放線施工工藝定位測量放線施工工藝流程見下圖業主或監理測量開工測量組作業測量組之間技術檢查員測量技術總監業主或監理驗收編寫測量方案作業結束后的自檢測量組之間的互檢復核審核簽字認可 簽字 認可作業結束審核后,交測量隊作業符合設計要求互檢符合設計要求符合設計要求不符合設計要求符合設計要求不符合設計要求審核圖4-8.測量放線施工工藝流12、程圖1.4.2. 測量定位精度保證放線、測量工作是一項繁瑣而重要的工作,是關系整體鋼結構安裝精度和施工進度的大問題,為此應以先進合理的放線、測量方案來滿足設計對結構安裝的精度要求。所以如何控制放線、測量定位的精度,是保證整體鋼結構安裝精度的一個重要技術措施。本工程由于其安裝范圍廣、安裝測量難度大、分段高空就位難度大、在安裝過程中會易產生結構變形,必須建立科學的測量方法和措施加以控制。1.4.2.1. 鋼結構安裝放線、測量定位的內容(1)控制點、網的建立。(2)支座預埋板三維坐標、軸線的復測。(3)安裝就位過程的檢測。(4)構件吊裝過程的監控。(5)吊裝就位的監測。(6)鋼結構體系完成后的監測(13、7)放線、測量定位數據的統計、歸納、分析與處理。1.4.2.2. 鋼結構的安裝放線、測量定位準備工作(1)放線、測量定位的作業方案及技術文件的報驗、審批。(2)測量儀器的檢驗,基準尺與監理等相關單位的校準、統一。(3)其它相關技術文件的收集整理。1.4.3. 預埋板的檢測及相應措施(1)預埋板安放尺寸與水平度的精度直接影響構件安裝的精度,所以此項工作應在主體結構安裝前預先進行,并反饋到技術部門。(2)利用土建總控制網,在主體桿件投影控制點上用全站儀測出軸線的坐標中心點,在安裝構件投影中心點兩側300左右各引測一點,此三點應在一直線上,如不在一直線上應及時復測;通過激光經緯儀,放出主體構件預埋板14、的垂直線,并檢查偏移量,理論上此時各點的連線應成一直線。(3)在主體構件外側,設置控制點,利用主體構件中心點坐標與控制網中任意一點的相互關系,進行角度、坐標轉換。依據上述方法測放出十字中心線,并檢測。(4)利用高程控制點,架設水準儀及利用水平尺,測量出支座中心點及中心點四角的標高。(5)預埋板的水平度、高差如超過設計和規范允許范圍,采用加墊板的方法,使之符合要求。1.4.4. 主體結構構件的吊裝就位(1)由于本工程大量構件采取高空焊接合攏的方法。所以,吊裝前應對臨時支撐的定位進行控制。(2)根據主體結構桿件的吊裝分段尺寸,劃出臨時支撐的十字線,將預先制作好的臨時支撐吊上支架基礎,定對十字線。(15、3)把十字線駁上臨時支撐的頂端面和側面,并加以明顯標記。用全站儀檢測支撐頂標高是否控制在預定標高之內。(4)主體結構桿件的吊裝定位全部采用全站儀進行精確定位,通過平面控制網和高層控制網進行坐標的轉換,在吊裝過程中對構件兩端進行測量定位,發現誤差及時修正。1.4.5. 構架吊裝就位控制(1)一切測量工作必須按照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XX)和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XX執行。(2)用于本工程的所有測量工具必須經計量單位檢測合格才可使用,并定期對儀器進行自檢、維護。施測時儀器、棱鏡在陽光下或雨天均應打傘,做好儀器、棱鏡的防雨、防光措施。(3)不同的氣溫對測量儀器、工16、具、構件尺寸都有不同影響,測量結果也不一樣。所以,測量工作在同一氣溫內進行較為準確,根據現場施工情況一般安排在早晨和傍晚進行。(4)測量工作與其它工種應相互配合,嚴格執行三級檢查,一級審核驗收制度,對于測量工作中發現的超公差情況,必須及時給予糾正,不能讓問題影響下一道工序施工,以免影響工程進度。圖4-9.測量放線定位示意圖(5)施工機械的震動、胎架膜具的遮擋對觀測的通視、儀器穩定性等均有影響,所以,測量時應采用多種方法測量并相互校核。(6)鋼構件安裝過程中,由于自身荷載的作用,及其在拆除臨時支撐后或滑移過程中,會產生的變形。因此,應對桁架進行變形監測,并及時校正符合設計、規范要求。1.5. 測17、量控制措施、要點1.5.1.現場設置一個固定的測量工作小組和配備固定的儀器設備,對測量工作進行系統的組織和控制,以求對系統性誤差、人為誤差和儀器誤差進行控制,從而避免測量的最終誤差傳遞超出規范要求。其測量負責人應是具有豐富測量經驗的專業測量人員,并且具備相應資質證書,使用的測量儀器精度應滿足本工程的要求,并且須經具備相應資質的檢測單位年檢合格。1.5.2.場內測量控制網是以合格的工程測量成果為依據,在建筑物周邊建立的測量控制系統,作為建筑物的自然地面定位、地下投點引測、樓層測量控制網建立的依據。1.5.3.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應因地制宜,既從當前需要出發,又適當考慮發展平面控制網的建立可采用三角18、測量、導線測量和三邊測量等方法。使用的測量儀器宜采用全站儀或經緯儀加棱鏡。1.5.4.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可以跟隨平面控制網的布設一道進行,可以使用同一個點位。高程控制測量,可采用水準測量和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使用的測量儀器宜采用精密水準儀或全站儀。1.5.5.由于樓層面積大、局部樓層面積收縮且設有夾層,樓層測量控制點的位置自然要隨之變動,以滿足樓層軸線控制的要求。在測量控制點位置的轉換過程中,必須嚴格予以控制。1.5.6.測量工作具有高精度的要求,所以測量人員必須細心謹慎,同時要做好對算復核和實地復核,以確保計算數據和測量成果準確無誤。1.5.7.在測量工作中,應時刻注意外界環境因素對測量精19、度的影響,如點位偏移、風太大影響觀測等等,均要作好相應糾偏工作。1.6. 沉降觀測及水平變形觀測1.6.1. 沉降觀測基準點布設及測量沉降觀測點采用施工測量所用的高程水準點。沉降觀測點布置應該從基礎承臺開始,基礎開始設置在承臺上,待結構施工出地面后移至首層結構柱上。觀測點高度和布設間距按照設計和規范要求確定,采用澆筑混凝土前預埋鋼筋的做法。1.6.2. 沉降觀測原則應做到觀測儀器、觀測路線、觀測方法、觀測人員四個固定的原則,地上部分進行沉降觀測時必須對地下部分沉降點進行聯測,以保證沉降數據的完整性。首層沉降觀測應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做為沉降觀測點的初始值,并提供以下資料:1)作業說明;2)20、 沉降觀測記錄;3)沉降觀測平面布置圖。主體施工完成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資料報告:1)作業說明;2)沉降觀測記錄;3)沉降觀測數據分析、繪制層數、時間、沉降量曲線圖。沉降觀測點設置方法見圖4-10。圖4-10.沉降觀測點詳圖1.6.3. 變形觀測由于該工程面積較大,尤其是其長度屬超長結構,因此在后澆帶需做水平位移觀測,觀測點布置見圖4-11。圖4-11.水平變形觀測點布置示意圖1.6.4. 沉降觀測和水平觀測要求1.6.4.1. 沉降觀測要求表4-5.沉降觀測時間表施工完成部位觀測頻率地面層混凝土完成初始沉降點設置、第1次觀測1層樓面混凝土完成第2次觀測結構階段每增加1層,觀測1次磚砌體完成觀測121、次結構驗收前觀測1次裝修階段每月測1次竣工驗收前最后1次觀測,設立永久性觀測點竣工驗收后整理沉降資料交業主竣工驗收后第一年每三月測1次竣工驗收后第二年半年1次竣工驗收后第三年至下沉穩定1年1次備注:對于突然發生嚴重裂縫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況,增加觀測次數。由于各分區結構不一,施工進度存在差異,因此觀測時間也不一致。1.6.4.2. 水平變形觀測表4-6.水平變形觀測時間表施工完成部位觀測頻率本層混凝土完成設置基準線和鋼板十字線刻劃,進行第1次觀測本層完成以后每1周觀測1次后澆帶封閉前觀測1次后澆帶封閉后觀測1次磚砌體每完成一層觀測1次結構驗收前觀測1次裝修階段面層施工前每月測1次備注:變形較大時,結合沉降觀測數據,經綜合考慮后確定觀測次數和封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