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蘄春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168
2023-08-04
42頁
24.17MB
1、2023年4月草案公示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國家和湖北省、黃岡市統一要求,結合蘄春縣實際,我縣組織開展了蘄春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目前,規劃草案已編制完成,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進一步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現進行草案公示,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一、公示時間2023年4月20日-2023年5月20日,為期30天。二、公示方式蘄春縣人民政府官網:http:/ 言蘄春縣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綿延于東北,長江環繞于西南,西接浠水和英山縣,東與武穴市、黃梅縣毗連,南與黃石市隔江相望,北與2、安徽省宿松、太湖縣山水相依。蘄春轄13個鎮、1個鄉、1個辦事處,設有李時珍醫藥工業園、蘄春經濟開發區2個園區,1個赤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按照國家、湖北省和黃岡市的統一部署,蘄春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蘄春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黃岡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進行落實和深化,不斷優化空間布局、轉變發展方式,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城鄉區域和資源環境,統籌近期與遠期,統籌蘄春與黃岡全域、與武漢都市圈的關系,以國土空間布局的有序促進發展的有序,全面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為蘄春縣建設“李時珍中醫藥健康城”和“國家中3、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提供堅實支撐。規劃概述1.1 蘄春概況1.2 規劃范圍與期限目 錄 CONTENTS壹塑造高品質城區5.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5.2 產業空間布局5.3 公共服務設施5.4 藍綠網絡和開敞空間5.5 城市有機更新5.6 城市景觀風貌強化支撐體系6.1 加快現代產業轉型升級6.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6.3 提供全民共享公共服務體系6.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6.5 推進國土整治生態修復 實施保障7.1 規劃傳導落實7.2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目標愿景2.1 總體定位2.2 規劃目標 2.3 發展戰略貳叁協同區域發展3.1 融入“長江經濟帶”3.2 融入“武漢都市圈”3.4、3 融入黃岡市域格局肆統籌空間保護利用4.1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4.2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4.3 守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4 營造高效特色的農業空間4.5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4.6 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空間伍陸柒1.1蘄春概況縣域地形地貌特征蘄春縣位于湖北省東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下段北岸,是明代醫圣李時珍的故鄉,也是武漢都市圈、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長江經濟帶和大別山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蘄春縣域總面積2398.37平方公里,自然地理呈“一屏一江一河百湖庫”,現狀用地呈“六分山水三分田園一分城鄉”,自然資源優渥,風光秀美。蘄春建縣于公元前201年,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歷史人文厚重,5、是著名的“醫圣故里”“王府勝地”“教授名縣”“中國艾都”。21.2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包含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縣域:規劃范圍為蘄春縣行政轄區,面積2398.37 平方公里,包括13個鎮、1個鄉、1個辦事處。中心城區:中心城區橫跨漕河鎮、赤東鎮、橫車鎮、管窯鎮4個鄉鎮,縣政府駐漕河鎮,規劃范圍為西環路南環路東環路京九鐵路羅州城大道的圍合區域。規劃期限2021-2035年本次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目標年為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3蘄春縣域國土面積2020年常住人口79.21萬人2398.37平方公里2.1總體定位李時珍中醫藥健康城“五地”國家中醫藥適宜技術創新推廣6、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大別山藥源基地長江經濟帶中藥材加工和現代制藥基地李時珍文化國際傳播基地國家中醫藥康養目的地“一心”全國中藥材交易中心2.2規劃目標綜合實力走在全市前列和全省第二方陣前列,超額完成經濟倍增計劃,進入全國百強儲備縣行列,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走在前列,奮進百強圍繞中醫藥文化核心資源,以健康文化為主題,打造健康養生圣地,構建住有宜居、學有優教、老有頤養、病有良醫、行有暢達、游有美景的健康養生之都,基本建成現代化中等城市。基本建成7、現代化中等城市全面實現高水平現代化,綠色發展典范作用全面彰顯,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綠色智能創新要素加快集聚,交通通達能力持續提升,成為具有國際美譽度的李時珍中醫藥健康城。建成高水平國際養生城2.3發展戰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明確保護修復重點區域。區域合作,協同共進構筑多元對外交通網絡,融入區域大發展格局。產業集聚,品牌升級加快核心產業集聚,推進健康產業品牌升級。空間優化,品質提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提升城鄉空間品質。文旅聯動,文化彰顯加強文旅聯動發展,彰顯醫藥文化特色。3.1融入“長江經濟帶”蘄春位于長江中游經濟區,處于長江黃金水道重要節點,鄂皖兩省交界處,1小8、時內可達武漢、安慶、九江等大中城市。南部緊靠長江黃金水道,擁有貫穿全域的蘄河航道,未來交通、旅游、商貿、文化將迎來發展新機遇,蘄春南部片區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重點發展中醫藥物流,推進新材料加工產業集群建設。93.2融入“武漢都市圈”推進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加速交通同網,全面融入武漢一小時通行圈和一日生活圈,為武漢都市圈城市提供中醫治療、健康療養、醫藥銷售購買服務。搭好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慧健康、生命健康等產業承接大平臺。建設“離岸科創園、流動專家工作站”,建立“源頭在武漢、孵化在蘄春、生產在蘄春”的產業合作關系。開展“跨江合作”,進行物質、信息、人才、服務的交互共享,協作打造生物醫藥、裝備制9、造產業集群,統籌港產城融合發展,打造跨江合作示范區。產業平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慧健康、生命健康主導產業:物流,制藥,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主導產業:生物醫藥、科技研發、智能制造主導產業:裝備制造、健康產業、新型建材103.3 融入黃岡市域格局市域層面與周邊縣市建立區域“協作關系”,協調浠水、武穴、黃梅等縣市布局中藥材種植基地,分片融入市域發展格局。縣域層面北部環山片區融入大別山綠色發展區,重點打造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現代農業。中心城區對接黃團浠都市區,促進縣域資源集聚,強化縣域經濟發展。臨江片區融入沿江城鎮發展區,重點打造大健康產業、文化旅游、現代物流業。大別山綠色發展區黃團浠10、麻紅城鎮發展區沿江城鎮發展區114.1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形成漕河、赤東、橫車一體化發展”一主”兩翼“”三區“蘄州、八里湖、赤東和橫車、管窯、彭思分別組成東西“兩翼”南部沿江城鎮發展區、中部淺丘現代農業示范區、北部臨山生態農旅融合區13u 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u 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u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區域內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需嚴格保護的區域。u 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u 城鎮開發邊界是指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重11、點完善城鎮功能的區域邊界。u 城鎮開發邊界劃定以建設現狀為基礎,框定總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鎮無序蔓延。4.2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144.3 守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一帶”“一廊”“一區”“一屏”“多點”長江生態保護帶:落實長江大保護相關要求,加強岸線整治和資源管控;強化河湖庫水體保護管控,促進水網連通,構建“大湖+”生態網。蘄河生態廊道:以長江支流之一蘄河生態廊道為骨干綠色生態網絡,實施河道清淤、岸線修復、沿河綠道工程建設。中部農林生態區:中部沿江丘陵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生態農業,控制面源污染。橫崗山、云丹山、桐山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水土流失,修復森林植被,為長江、淮12、河中下游地區提供重要生態屏障。赤東湖、赤西湖、仙人湖等多個生態節點:嚴格控制和保護其周邊生態,加強水域環境和人工林防護以及生態斷裂點的修復。154.4 營造高效特色的農業空間一 帶蘄河生態農業高效發展帶兩區蘄南現代農業發展區、蘄北特色農業發展區多基地多個現代農業基地164.5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推動漕河、赤東、橫車一體化發展,建設服務全縣的綜合服務核心,提升中心城區服務能級。重點鎮完善公共服務與產業功能,特色鎮打造“一鎮一品”特色化發展,促進人口向城鎮聚集,提高城鎮化水平。174.6 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空間中心城區都市景觀核心、蘄州人文生態景觀核心霧云山田園風情節點、屏風寨古文化節點、云丹13、山山水人文節點等多個景觀節點濱江生態景觀帶、蘄河濱水景觀帶、大別山紅色旅游景觀帶北部農林景觀風貌區、中部都市景觀風貌區、南部濕地景觀風貌區中心城區都市景觀核蘄州人文生態景觀核景觀節點濱江生態景觀帶大別山旅游公路景觀帶蘄河濱水景觀帶風貌區18云丹山花園水庫4.6 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空間創新完善保護制度和機制,強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構建縣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系統整合文物保護單位、傳統建筑、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蘄春優秀傳統文化。p 統籌保護山、水、城、林交融一體的城市生態格局p 嚴格執行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相關控制要求p 繼承和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1914、獅子堰村5.1 城區空間結構一帶聯結,雙軸驅動“一帶”:蘄河生態景觀帶;“雙軸”:沿東璧大道形成的東西向發展主軸;沿漕河四路形成的南北向發展次軸。兩心引領,亮點打造“兩心”:河西綜合服務中心、城南綜合服務中心;“節點”:老城商貿節點、經開區產業節點。組團協調,四區共榮“四組團”:老城區、城南新區、河西園區、經濟開發區。215.2 產業空間布局以大健康產業為發力點帶動新型工業化,突出中藥材和蘄艾為特色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依托“一園一區”,做精園區,做大龍頭企業,發展一批后備中小企業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為主導,著力打造集種植、加工、創新研發、物流、銷售、科普、康養一體的中醫15、藥全產業鏈,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重點盤活存量用地,以大健康產業、智能制造、綠色建材為主導,加快園區“騰籠換鳥”,引導企業綠色化制造、智能化改造、品牌化打造、多元化創造,實現產業轉型發展;5.3 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優質均衡教育體系,結合居住用地布局,滿足學有所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縣級社區級小區級”多級醫療衛生體系。構筑層次分明文化設施體系,對有條件的文化設施鼓勵促進市場化經營。提升建設體育設施體系,推動新老小區公共體育設施全覆蓋,完善“十五分鐘”健身圈。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推動醫養結合。235.4 藍綠網絡和開敞空間兩帶多廊塑格局,兩軸四心顯特色16、山水城田相輝映,河湖渠庫景致優蘄河生態人文景觀帶、雷溪河休閑風光景觀帶兩 帶多 廊依托京九鐵路、黃黃高鐵等交通干線打造多條生態廊道東璧大道、漕河四路城市景觀軸兩 軸獨山森林公園、瀕湖公園、城南中央公園、天井湖公園四 心河湖渠庫聯通城區內湖水系,蘄河、雷溪河、十里河、南征湖、天井湖等藍色公共空間,增加雨洪調蓄能力245.5 城市更新優化功能布局,分單元實施城市更新優化完善城區功能布局,重點改造舊廠區、舊村莊和舊住區,重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強化老城與新區之間的交通聯系。推進設施配套完整、服務覆蓋均衡、職住結構高效,打造住有宜居、學有優教、老有頤養、病有良醫、行有暢達、游有美景的康養宜居之都。整合存17、量低效產業空間,實現低效用地再利用,重塑產業空間新格局,為高端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促進老城區改造,升級老舊商業區,盤活產業低效用地,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支持存量產業項目在自有土地上實施技術改造。盤活低效用地,重塑產業空間新格局舊城更新道路系統完善環境品質提升服務設施完善低效用地騰退產業能級提升重塑產業格局優化產業鏈條5.6 城市景觀風貌現代產業風貌區:整體風貌上把握以大健康醫藥園區建筑風貌為主導,創造整潔、大方、輕盈的現代化工業區新形象,形成統一的產業建筑風格。城南都市風貌區:以現代風格為主的居住、商業、行政辦公區風貌。與蘄春三館、城南公園、奧體中心構成的城市景觀軸線相呼應。老城人文風貌區18、:保留老城街巷肌理、注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活化利用、整體風貌突出蘄春傳統人文底蘊。獨山森林風貌區:突出東部獨山森林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景觀資源,營造花園式現代生活區景觀形象。加強景觀軸線整合提升,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蘄春 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打造歷史韻味的文化蘄春 加強街道界面交往互動,打造舒適宜人的活力蘄春6.1 加快現代產業轉型升級蘄春縣全力構建“1+3”產業體系1大核心產業,3大主導產業中醫藥大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農產品加工強化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鏈。加強綠色農業、健康食品、健康器械等領域。升級智能制造產業鏈。推動板材等傳統生產制造向機械裝備、智能家居等高附加值產品轉化。升級新能源新材19、料產業鏈。推動建材陶瓷等生產型制造向新型建材研發、設計等服務型制造升級。升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加強蔬菜、水果、水產品等農產品的初加工及深加工能力。286.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 構筑“三縱七橫”的快速公路網絡。打造以黃黃高鐵蘄春南站換乘中心為核心的客運站場體系,增強區域聯系,融入黃岡市域交通格局,打造黃岡市域重要交通節點、武鄂黃黃緊密聯系圈重要交通節點。三縱:蘄太高速、S205、S235七橫:G347、滬渝高速、G220、麻武高速、S406、S236、英黃高速蘄春296.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加快推進三個港(茅山港、管窯港、蘄州港)五個作業區轉型升級,提升港口吞吐能力,謀劃橫車至管窯港疏港20、鐵路,加快港區一體化發展,完善集疏運體系。結合縣域公路網絡結構和景區分布情況,打造旅游快速通道和一般旅游公路兩種旅游公路體系。旅游快速通道:快進,能快速抵達景區的對外高等級道路。一般旅游公路:慢游,能銜接景區及旅游快速通道的快慢結合道路。306.3 提供共享公共服務體系縣級鎮級村級一主四副多點N個積極引進區域性公共服務設施,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提升城市服務能級,構建縣級的城市綜合服務核心,服務于蘄春全縣。依據城鎮體系規劃,蘄州鎮、管窯鎮為沿江發展的重點鎮以及劉河鎮、張塝鎮為北部發展的潛力鎮,以四個鎮為基礎,形成四個重點鎮區服務中心。其他各鄉鎮形成公共服務節點,服務于全鎮。各個鄉鎮的村莊服務于全村21、。醫福體 鄰 墓游高中小文福體 鄰墓 游中中小文衛衛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鄰墓中中小文衛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墓中中小文衛鄰福體墓中中小文衛鄰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福體墓中中小文衛游文醫衛福體高中小墓鄰游文化設施醫院衛生服務中心社會福利設施體育設施高中初中小學公墓產業鄰里中心旅游服務設施圖例:小31福體 鄰墓 游中小文衛高福體鄰墓中中小文游高福體 鄰墓 游中小文衛高高等教育6.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給水: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飲水安全保障水平。能源:強調“清潔安全”,提升能源供應保障水平,提高能源儲備能力,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打造蘄春新能22、源綠色產業基地。信息:突出“信息賦能”,推進信息化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的應用融合,構建“縣-鄉-村”三級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排水:完善城鄉排水設施建設,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6.5 推進國土整治生態修復n 嚴格農用地整治工程標準,完善田間道路系統,優化田間道、生產路布局,加強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增強農田防洪抗旱能力。n 緩解產業發展與城鄉建設間的人地矛盾。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為主要目的,整治城鎮土地低效利用、閑置土地、城鎮存量土地等問題。n 開展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工程,優化生態用地布局,保護水源涵養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337.1 規劃傳導落實構建“市縣鄉鎮”的縱向規劃傳23、導體系,嚴格落實黃岡市國土空間規劃縣級市指引,確定約束性指標、控制線、規劃分區、城鎮職能等內容,以及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重要要素布局。相關專項規劃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傳導剛性要求,橫向協同統籌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一張圖。總體規劃縱向傳導交通水利能源生態公共服務設施醫療住房安全產業橫向協同銜接專項規劃7.2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以國土空間規劃全流程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目標,整合各部門空間規劃、項目管理、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形成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及管理建立規劃檢測評估預警制度完善“縱向傳導+橫向協同”規劃體系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績效考核和監督檢查機制其他保障機制 完善各部門國土空間基礎信息收集并確保信息實時更新。健全實時監測、定期規劃評估,動態維護規劃評估機制。嚴格落實“市縣鄉鎮”規劃傳導要求,協同合作完成專項規劃。建立合規合理的考核及監督機制,客觀評價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排定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等,保障規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