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意見征詢稿版)(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192
2023-08-04
34頁
23.31MB
1、1 2023年3月 前言 PREFACEPREFACE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是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國家、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關鍵環節和主要載體,兼具保護和發展屬性。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建設品質2、天門、共圓復興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01 01 規劃概述規劃概述 1.1 規劃背景 1.2 指導思想 1.3 規劃原則 1.4 規劃范圍與期限 02 02 目標戰略目標戰略 2.1 發展愿景 2.2 城市性質 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2.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 03 03 區域協同區域協同 3.1 對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 3.2 積極融入武漢都市圈 3.3 協同仙桃、潛江一體化發展 04 04 總體格局總體格局 4.1 集約高效的總體空間格局 4.2 山清水秀的生態保護格局 4.3 統籌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 4.4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目錄 CONTENTSCONTENTS 3、05 05 品質塑城品質塑城 5.1 打造“田園水鄉、江漢湖城”5.2 彰顯天門特色空間魅力 06 06 支撐體系支撐體系 6.1 構筑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 6.2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 6.3 提供均衡普惠的公服體系 6.4 配套高效安全的市政設施 6.5 彰顯千年歷史文化底蘊 07 07 保障機制保障機制 7.1 分級分層明確傳導內容 7.2 建立實施監督預警系統 規劃概述規劃概述 1.1 1.1 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1.2 1.2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 1.3 1.3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1.4 1.4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 1.1 規劃背景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提出支持天門建設四化同步發4、展示范區。天門要以國土空間布局的有序促進發展的有序,探索出一條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四化同步發展之路。融入武漢都市圈 促進區域協調 建設四化同步 發展示范區 加強流域綜合治理 和生態保護 武漢都市圈將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天門是武漢都市圈成員之一,但尚處于都市圈邊緣。未來要抓住沿江高鐵和武天高速建設機遇,融入武漢都市圈,實現天門跨越式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推動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是湖北省委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和統籌方法推動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5、局先行區的科學實現路徑。融入區域 動力重構 綠色發展 戰略落實、空間統籌、特色引導、傳導協調 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面臨的三大特殊要求 天門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北部,漢江下游北岸。北通荊門,西達荊州,南瀕漢江黃金水道,東距武漢90公里,是武漢都市圈成員之一。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新歷史起點上,規劃深刻把握武漢都市圈和長江、漢江經濟帶雙重戰略機遇,加強區域協同,主動融入區域格局。強化國土空間資源精細管控、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統籌推動區域和城鄉的生態要素共治共保、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構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科學合理布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促進城6、鄉高質量發展。1.2 指導思想 1.3 規劃原則 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湖北省委“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安排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強化權威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戰略引領,科學發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安全韌性,永續發展 以人為本,包容發展7、 全域統籌,融合發展 目標戰略目標戰略 2.1 2.1 發展目標發展目標 2.2 2.2 城市性質城市性質 2.3 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2.4 2.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 2.1 發展目標 堅持工業化引領,強化城鎮化支撐,注重農業現代化強基,突出信息化賦能,推動“四化”深度融合、互促互進、整體提升,圍繞“三區三基地”建設,率先探索形成四化同步發展經驗和模式。華中地區蔬菜集散基地 全省服裝電商產業基地 全省文旅融合體驗基地 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全省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 全省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2.2 城市性質 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 武漢都市8、圈西部門戶城市 江漢平原區域中心城市 文化特色鮮明的生態宜居城市 構建 安全、活力、魅力、綠色 的國土空間 實現保護與開發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特色發展 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安 全 天 門 魅 力 天 門 活 力 天 門 綠 色 天 門 嚴守生態基底和流域安全,實現高水平保護。持續推進河道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態濕地修復,協同實施退田(垸、漁)還湖等管理措施。平衡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實現高質量開發。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推進經濟建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立足資源優勢與特色設計,實現高品質利用。激活天門生態和文化資源,利用歷史人文與生態山水打造美麗、生態、宜居、宜業魅力之城。強化水土治理與魅力9、維護,實現高標準修復。通過有理、有序、有效生態修復構建人水和諧、生態文明的綠色宜居城市。雙向開放、內外聯動 積極融入國家、湖北省重大區域戰略,構建內外聯動、合作共贏的區域合作格局。全面對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開發開放格局,主動融入武漢都市圈。加快與仙桃、潛江的區域合作,共筑武漢都市圈西大門。分區管控、優化格局 尊重自然山水,構建自然資源保護總體格局,落實發展目標,構建國土空間開發總體格局。堅守底線,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明確“三線”管控要求。構建新型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生態優先、嚴控底線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概念,保10、護市域生態格局。強化生態安全底線意識,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明確生態廊道管控要求。全面推進流域生態修復、山林生態修復、礦區生態修復、耕地生態修復。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建立藍綠自然資源系統網絡。城鄉統籌、多元重塑 壯大中心城區,優化中心城區公共配套服務,提高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打造城鄉一體發展示范區。撬動小城鎮作為特色產業發展和服務農村平臺的支點作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以重塑鄉村多元價值為目標,推動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推動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地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鄉發展格局。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促進濱水公共空間活力重塑。優化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精準投放增量、提質改造低效用地,形成更高質11、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續、安全韌性的發展模式。設施完善、高效支撐 加快建設高鐵、高速等重大區域交通樞紐及設施,努力將天門建設成為武漢都市圈西向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完備災害預警系統,優化防災減災設施布局。建立智慧城市系統,構建低碳智慧城市。2.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 區域協調戰略 格局優化戰略 生態保護戰略 城鄉統籌戰略 品質營造戰略 高效支撐戰略 區域協同區域協同 3.1 3.1 對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對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 3.2 3.2 積極融入武漢都市圈積極融入武漢都市圈 3.3 3.3 協同仙桃、潛江一體化發展協同仙桃、潛江一體化發展 積極參與12、生態共建共治 落實“一江三河”(即漢江、漢北河、天門河、府澴河)連通工程。加強重要生態區域建設和保護,積極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加強源頭區和河流兩岸防護林建設,著力構建沿江綠色生態屏障和城鄉綠色生態網絡。推進湖泊綜合治理,改善湖泊生態環境。積極參與產業協同發展 以漢江和興隆水利樞紐為依托,協同荊州(荊州區)、荊門(沙洋縣)及沿江鄉鎮融合發展,共同建設漢江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打造特色農副產品品牌。以各類工業區為載體,加快特色產業集聚。積極承接武漢產業轉移,配套服務武漢都市圈,建設武漢都市圈的生態旅游區和休閑度假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合理推進區域協同供水工程,穩固與京山市供水13、合作。有效利用區域高等級電源,與周圍區域協同建設綠色安全電力輸送通道,落實重大設施的布點。利用區域氣源保障正常用氣需求。結合現狀西氣東輸二線-孝潛支線、川氣東送氣源供應,遠期引入西氣東輸三線氣源,加快長輸管網建設,加大管理協調,提高供氣可靠性。3.1 對接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 加強交通聯絡。以沿江高鐵、武天高速建設為契機,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對接,形成高速、高鐵聯合優勢的武天快速聯系通道。提升國道G348(原省道S106)、省道S214為一級公路,加強與武漢高等級公路的對接。加強功能互動和產業協調發展。打造武漢后臺服務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基地,重點建設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低成本創業基地、教14、育科研基地和物流中轉基地。加強旅游發展協調。打造武漢都市圈生態休閑度假基地,結合天門特色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及1小時通勤優勢,吸引周末及節假日休閑度假人群,并與武漢都市圈共同構建區域特色游線。加強創新發展協調。引入高端人才與創新要素,融入區域創新網絡。為先進制造、特色農產品種植與武漢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牽線,幫助制造企業加強基礎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制品開發,助力農戶提升種植技術水平和農產品品質。利用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和產業互補優勢 尋求特色化發展路徑,建設同城化創新發展先行區 3.2 積極融入武漢都市圈 統籌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多寶大橋、仙桃漢江二橋、市域(郊)鐵路建設,共同推進漢江運河發展15、,加快沿漢江港口建設。加強交通聯絡 3.3 協同仙桃、潛江一體化發展 加強跨區域平臺協調推進臨界協同區建設 以天仙潛臨界地區為抓手,對接仙桃、潛江共建天仙潛臨界協同區,帶動天仙潛次區域協調發展,共筑武漢都市圈西大門。加強產業發展協調共建區域產業聯盟 打造江漢平原特色農副產品品牌,搭建綠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研發服務平臺,為天仙潛地區提供產品加工、產品銷售及創新研發服務。聚焦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等區域共性優勢產業的合作,打造武漢仙桃天門潛江的服裝走廊,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共建區域產業聯盟。加強旅游發展協調建設漢江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帶 推進漢江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加快建設區域旅游集散服16、務中心,推動區域內旅游資源整合,突出以現代農業風情體驗為重點的旅游協調對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建沿江綠帶 構建漢江沿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共建沿江綠色保護帶。加強漢江沿岸廊道生態建設,推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天門 潛江 仙桃 總體格局總體格局 4.1 4.1 集約高效的總體空間格局集約高效的總體空間格局 4.2 4.2 山清水秀的生態保護格局山清水秀的生態保護格局 4.3 4.3 統籌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統籌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 4.4 4.4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4.1 構建集約高效的總體空間格局 落實國家和湖北省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17、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形成“一主三副、一帶兩廊五區”的全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主三副、一帶兩廊五區 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圖 一主三副:支撐全域繁榮 “一主”:中心城區 “三副”:岳口鎮區、皂市鎮區、多祥鎮區(及天門工業園)一帶兩廊:保障流域安全 “一帶”:沿漢江生態保護帶 “兩廊”:天門河、漢北河水系 五區:構建生態安全本底 江漢平原農田水網功能區 漢江流域水源涵養功能區 平原湖區水源涵養及洪水調蓄區 西北低丘生物多樣性功能維護區 沉湖林業生態示范區 江漢平原農田水網功能區 區(及天門工業園)一 帶 漢江生態保護帶 兩 廊 兩條水系生態廊道 五 區 江漢平原18、農田水網功能區、漢江流域水源涵養功能區、平原湖區水源涵 養及洪水調蓄區、西北低丘生物多樣性功能維護區、沉湖林業生態示范區 多 點 自然保護地及重要濕地保護區 構建“一帶、兩廊、五區、多點”總體生態安全格局 4.2 構建山清水秀的生態保護格局 市域生態保護格局規劃圖 江漢平原農田水網功能區江漢平原農田水網功能區 整合優化市域自然保護地體系;以張家湖、龍骨湖、華嚴湖重要濕地群為核心,以45個自然湖泊為生態節點,強化重點湖泊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以不同生態功能及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維護核心生態功能,推進生態格局優化及生態修復,實現自然資源要素功能提升。天門河、漢北河水系生態廊道。落實長江經濟帶“共19、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共建“美麗漢江”綠色保護帶,融入省域生態安全戰略格局。4.3 構建統籌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 構筑“一核引領、三副支撐、全域協同”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一核引領 一核:中心城區。以天門城區為核心,聯合城郊鄉鎮連片發展地區,作為天門市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帶動全域協同發展。三副支撐 三副:皂市鎮區、岳口鎮區和多祥鎮區(及天門工業園)三個市域副中心。皂市鎮區建設成為市域北部副中心、岳口鎮區建設成為市域南部副中心,多祥鎮區(及天門工業園)建設成為天仙協同發展綜合服務中心。三帶四區全域協同 三帶:沿皂岳線發展帶、沿荷沙線發展帶、沿漢江生態經濟帶。“三帶”是天門城鄉聯動20、軸、要素流通軸、產業集聚走廊和跨區域開放聯動帶。四區:天東生態水產集聚區、天西現代農業示范區、天南鄉村振興樣板區、天北農旅融合先行區。同一功能區內的鄉鎮村協同發展,聯合推進城鎮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 區(及天門工業園)4.4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統籌優化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市域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實行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農業、生21、態、城鎮空間布局;避讓資源環境底線、災害風險、歷史文化保護等限制性因素,守好底線;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推動城鎮緊湊發展和節約集約用地。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按照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生態有改善、布局有優化的原則,落實、細化上級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在省級下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基礎上,優化市域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品質塑城品質塑城 5.1 5.1 打造“田園水鄉、江漢湖城”打造“田園水鄉、江漢湖城”5.2 5.2 彰顯天門特色空間魅力彰顯天門特色空間魅力 5.1 打造“田園水鄉、江漢湖城”構建“一軸兩帶三片區”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三片區 北部生態宜居區:完善北湖片22、區文化休閑、商業購物、餐飲娛樂等現代化服務功能,打造高品質生態宜居片區。中部商業活力區:依托舊城更新、濱水公共空間改造、商業與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成為集商業商務、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人文活力區。南部產城融合區:依托天門高新園,重點促進產業升級,完善居住、公共服務、公園綠地等配套功能,打造產城融合片區。一軸兩帶 一軸:城市綜合發展軸。串聯三大城市片區,實現城市借力高鐵、南北聯動、產城互促發展;同時對接九真、岳口等城鎮協同發展。兩帶:天門河城市景觀帶和漢北河生態休閑帶。天門河城市景觀帶集聚城市功能、提升濱河活力;漢北河生態休閑帶以生態保護為主,植入文化旅游和休閑功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23、河田湖城”共生融合 文化塑魂,特色彰顯: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間體系 交通帶動,開放引領:構建交通與空間一體化布局 防控風險,安全韌性:搭建安全韌性的城市空間 存量盤活,提質增效:推動城區高質量集約發展 以人為本,宜居宜業:提升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 空間布局核心思路 天門市中心城區空間結構示意圖 城鄉融合 美麗鄉村 5.2 彰顯天門特色空間魅力 獨 具 魅 力 的 湖 城 多 元 特 色 的 城 區 豐富的歷史文化體驗 四湖環抱六水縈 北拓南融各不同 以水為脈織藍綠 古今輝映魅力城 構建“四湖六水、脈絡相連”的城市生態景觀框架 四湖: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六水:漢北河、天門河、諶橋河、龍咀河、楊家24、新溝和河山干渠。續建北湖公園、天門河及楊家新溝綠化景觀工程 推進龍咀河、漢北河等水系景觀工程 聯網:形成“東西貫通、南北互濟”,“引、排、蓄”體系完善的城市水網脈絡。形成“以路為廊、以水為脈、一軸七心、三區多點”的特色景觀結構 一軸:串聯新老城、南湖、北湖以及站前景觀核心,貫穿天門南北的城市景觀主軸。七心:以市中心、老城、高鐵站前為代表的城市綜合景觀核心,以東、南、西、北湖為代表的 自然景觀核心。三區:老城人文景觀風貌區、現代新城景觀風貌區、產城融合景觀風貌區。多點:城區人文和生態景觀節點。宜 人 的 開 敞 空 間 提供“古今輝映、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 城區公園 城郊公園 郊野郊野濕地公園濕25、地公園 田園聚落田園聚落 帶狀公園帶狀公園 主題公園主題公園 綠化覆蓋率45%綠地率40%公園綠地10分鐘 覆蓋率85%規劃至2035年 5.2 彰顯天門特色空間魅力 打造三位一體的公園系統和綠道網絡,塑造水鄉特色城市 打造多元主題的公園系統。推進濱河帶狀公園、城北文體公園、城南體育公園和兒童專類公園建設。鞏固國家園林城市地位,彰顯田園水鄉特色風貌。續建天門河及楊家新溝水系和綠化景觀工程,新建漢北河、楊林河等水系景觀工程,使“四湖六水”成為展現天門水鄉特色的亮麗名片。加強南部產業園區和老城區植綠補綠。結合舊城改造,見縫插綠新建街頭綠地、口袋公園等其他綠地,彌補公園綠地服務半徑的不足。石家河文化26、石家河文化 支撐體系支撐體系 6.1 6.1 構筑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構筑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 6.2 6.2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 6.3 6.3 提供均衡普惠的公服體系提供均衡普惠的公服體系 6.4 6.4 構建高效安全的市政設施構建高效安全的市政設施 6.5 6.5 彰顯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彰顯千年歷史文化底蘊 6.2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 完善交通樞紐體系 建設2處城市候機樓、1處通用機場 4個鐵路站場:天門北站、天門南站、天門東站、天門站 2座公路樞紐:天門北高鐵客運站、天門南客運站 提升現代水運樞紐建設 構建多模式交通體系 東西向(宜昌荊門天門武漢):現狀滬漢蓉鐵27、路、長荊鐵路、滬蓉高速、漢宜高速;在建沿江高鐵、武天高速;規劃升級國道G348、省道S214、省道S345。南北向(隨州天門潛江岳陽):隨岳高速、江漢平原貨運鐵路,規劃提升國道G240、省道S213、省道S342。對江漢平原貨運鐵路進行適應性改造,開行市域(郊)列車。“一環十射五聯絡”市域城鄉公路“13+3”市域城鄉公交網絡 一環:城區外環路 十射:北向(省道S213、國道G240)南向(國道G240、省道S213、縣道X003)西向(國道G348、省道S214)東向(省道S345、國道G348)五聯絡:省道S267+省道S311、省道S346+縣道X008、省道S247、縣道X006、縣道X28、009 規劃13條城鄉公交線路+3條天仙潛區域專線公交 基于全域人口出行OD 分析得出市域各鎮人口流動與出行聯系強度 基于全域人口出行OD分析 市域公共服務設施POI分布 以人群需求為導向的特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一主:1個市級綜合中心(中心城區)三副:3個副中心(皂市、岳口、多祥)四支撐:4個重點鎮公共中心 (多寶鎮、張港鎮、漁薪鎮、干驛鎮)6.3 提供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務體系 全域:建立“一主三副四支撐”分層級公共中心體系 城區:構建高效復合、共享共贏的設施圈 構建5-10-15分鐘生活圈設置配套服務設施。以人群需求為導向,充分摸清不同居民群體的活動規律,指導設施布局的空間差異性,實現設施空間29、布局與居民步行使用特征以及設施使用頻率的高效契合。構建一個步行可達、活力便捷的設施圈。中學 小學 社區行政設施 大型超市 社區文化設施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幼兒園 小型商業 菜場 兒童游樂場 公園 活動設施 老人日常設施圈:以菜場為核心,與綠地、小型商業、學校及衛生服務等設施臨近布局。兒童日常設施圈:以各類學校為核心,與兒童游樂場及課外活動等設施高度關聯。上班族周末設施圈:以文體、超市等設施形成社區文化、娛樂、購物中心,引導上班族周末回歸社區生活。中心 城區 岳口 皂市 多祥 多寶 干驛 漁薪 市級綜合中心 重點鎮公共中心 30分鐘城鄉生活服務圈 張港 6.4 構建高效安全的市政設施 推進區域共30、享、城鄉一體化的供水工程 統籌安排水資源體系,強化多水源供水格局,推動城鄉一體化供水建設。實施集散結合、適當集中污水處理系統 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合理安排污水處理設施布局,提高水環境質量。建設綠色低碳能源系統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利用,加強氣源保障。科學超前建設電網,提高供電可靠性。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構建綠色無污染的垃圾綜合處理體系 積極推動垃圾分類,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完善安全韌性的防災工程 合理避讓各類災害風險,完善防洪排澇、抗震避險、消防人防等體系建設,提高城市應急防御能力。排水工程 給水工程 能源系統 環衛工程 防災工程 6.531、 彰顯千年歷史文化底蘊 構建“兩區兩節點”的歷史文化空間保護格局 活化利用天門特色歷史文化資源 建立“天門歷史文化資源庫”,開展資源可利用評估,將保護要素資源化。結合歷史文化資源點建設主題公園廣場、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設施,展示天門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名片。依托交通線路組織旅游線路,串聯歷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打造天門歷史文化展示網絡。“兩區”“兩節點”石家河歷史文化聚集區 以石家河遺址為核心 包括神祖臺遺址、冢子臺遺址等 19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皂市古鎮歷史文化聚集區 以白龍寺為核心 包括笑城遺址、鐘惺墓等 26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依托天門中心城區、岳口鎮區重點保護歷史遺跡、特色民32、居營造天門文化旅游節點 打造天門歷史傳承示范高地 構建全域歷史文化展示與利用線路。從市域北部的拖市鎮、佛子山鎮、石家河鎮、漁薪鎮、九真鎮、皂市鎮,經中心城區至市域南部的岳口鎮,依托重要的交通廊道,聯合構建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實現文化資源與自然風景資源的銜接。保障機制保障機制 7.1 7.1 分級分層明確傳導內容分級分層明確傳導內容 7.2 7.2 建立實施監督預警系統建立實施監督預警系統 通過鄉鎮規劃任務書指導鄉鎮總規編制:天門市國土空間規劃在落實湖北省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和管控要求下,對鄉鎮級總體規劃提出戰略引導、指標約束、底線管控、空間布局、要素配置等方面的要求。通過城鎮發展單元和鄉33、村發展單元規劃指導部分重點地區詳細規劃和村莊規劃 7.1 分級分層明確傳導內容 7.2 建立實施監督預警系統“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 指標監測 指標突破預警 耕地保有量 林地保有量 國土空間開發強度 人均建設用地面積 評估調查 預警反饋 邊界突破預警 城鎮開發邊界 生態保護紅線 永久基本農田 紅線 綠線 紫線 國土空間保護 耕地保護 永久基本農田 生態建設落實 土地集約效能 國土空間開發 人口與城鎮化 城市建設發展 產業發展 空間底線 空間結構與效率 魅力彰顯 空間品質 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以“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為平臺,構建指標監督、評估調查、預警反饋為一體的監測預警體系。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區構建差異性的國土空間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天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歡迎您來建言獻策!歡迎您來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