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206
2023-08-04
32頁
10.86MB
1、通城縣人民政府通城縣人民政府通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2023年年4 4月月通城縣位于幕阜山北麓,東南與江西省修水縣交界,南與湖南省平江縣接壤,西和西北與湖南省岳陽縣、臨湘市毗鄰,北和東北與本省崇陽縣相鄰,是連通湘、鄂、贛三省的重要門戶。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平坦開闊。2020年,全縣七普常住人口42.63萬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面積1131.23平方公里。按照國家和湖北省部署要求,通城縣組織編制了通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通城縣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2、是全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行動的總綱領,為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按照省、市統一部署,為加強公眾參與并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現進行規劃公示以廣泛征求公眾意見。Contents Contents01 01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02 02 目標定位目標定位 03 03 國土空間總體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格局04 04 底線管控底線管控05 05 彰顯特色彰顯特色06 06 支撐體系支撐體系 07 07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011.1 1.1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1.2 1.2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1.3 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3、范圍和期限 全域統籌,城鄉融合開放協同,區域融合發展生態優先,永續綠色發展1.1 1.1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咸寧市委及通城縣委工作要求,為落實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部署提供空間保障,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1.2 1.2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公眾參與、共謀共治1.3 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通城縣行政轄區,含9鎮2鄉,總面積約1131.2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4、劃基期為2020年,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022.1 2.1 發展發展定位定位2.2 2.2 規劃規劃目標目標2.3 2.3 空間空間戰略戰略 2.1 2.1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幕阜山區域性中心城市力爭打造幕阜山區的經濟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旅游服務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承擔區域區域商貿物流基地、通平修旅游服務基地職能,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先進制造業基地依托通城縣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做強做優磨料磨具、云母制品、電子信息、醫藥健康、食品飲品、陶瓷建材六大支柱產業,打造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文化底蘊深厚生態宜居城市依托通城縣5、良好的自然環境本底,以“楚風瑤韻,雋秀通城”為城市文化內涵,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秀美山城。n 戰略定位n 城市性質2.2 2.2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到 2025 年,支撐高質量發展與新發展格局的主要國土空間框架基本形成。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空間矛盾沖突得到有效協調,糧食、生態、水資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顯著增強,縣域總體格局成勢見效,中心城區能級顯著提,空間品質和生態宜居水平進一步提升。到 2035 年,建成幕阜山區域性中心城市,現代化國土空間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土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顯著提高,文化價值在國土空間中全面彰顯。與國土空間格局相匹配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設完成,實現各級城鎮和城鄉協調6、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展望到 2050 年,全面建成具備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成為韌性安全、綠色永續的生態文明城市,資源配置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內生動力和區域競爭力、公共服務水平、文化影響力達到省內先進城市水平。2.3 2.3 空間戰略空間戰略產業戰略:兩點發力,多力融合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綠心”,著力打造“金三角”物流集散中心。強化龍頭引領作用,合力打造電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等綠色產業集群。區域協同戰略:融入通平修,引領南三縣積極融入“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共建長江中游區域交通樞紐,培育綠色產業一體化發展集群,實施生態環保一體7、化工程。以通城為中心引領做強咸寧市“南三縣”,共同創建“兩山”示范縣。生態戰略:生態優先,綠色崛起堅持生態優先,擴大“兩山”試點縣創建成果,促進人地關系和諧發展。響應咸寧“綠色崛起”戰略,產業結構舍“黑”創“綠”,空間布局棄“灰”調“綠”,城鄉建設“共生共榮”。空間戰略:一心引領,兩城驅動強化縣城中心地位和帶動作用,打造靈動秀美的鄂南門戶。以“大坪鄉”和“麥市鎮”為縣域發展副中心,大坪鄉圍繞中藥材打造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麥市鎮發揮“一腳踏三省”區位優勢,打造邊貿旅游新城。文化傳承戰略:引紅融綠,擦亮八佰湘鄂贛聯動打造“幕阜山中國紅色心臟”地帶,引紅融綠,全域統籌,構建縣域紅綠雙色旅游格局。與“8、四行倉庫”聯動打卡,形成“八佰壯士故里”品牌。品質營造戰略:塑造雋秀,傳承瑤韻傳承歷史文脈,提升通城縣人文魅力,塑造“雋秀”精致的人居環境。深入挖掘千年古瑤文化,提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豐富城市家具,運用“楚風瑤韻”元素點綴通城的城市細節。033.1 3.1 國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2 3.2 農業農業發展格局發展格局3.3 3.3 生態生態保護格局保護格局3.4 3.4 城鎮城鎮空間格局空間格局 3.1 3.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一帶三片區,兩廊兩高地”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開發保護格局圖開發格局:一帶三片區保護格局:兩廊兩高地一帶:特色產9、業發展帶 以國道353為軸帶,串聯沿線鄉鎮發展。三片區:城鎮發展核心區、平原糧食生產引領區、丘陵生態農業示范區 確定差異化發展方向,提升經濟水平。兩廊:雋水河、秀水河生態廊道 開展岸線治理,改善水質。兩高地:藥姑山生態保護高地、大溪-藥姑山-黃龍山生態保護高地 加強生態保護,提升生態服務功能。3.2 3.2 農業發展格局農業發展格局構建“兩園區,四片區,N基地”的農業發展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圖以中藥材和油茶種植為重點,通過規模化種植,提升品牌價值,打響通城農業品牌。兩園區: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四片區:特色藥材種植區、糧食生產功能區、生態農業功能區、特色油茶種植區N基地:10、有機茶種植基地、油茶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通城豬養殖基地結合農業種植適宜性評價和現狀農業布局,全縣分成四大功能區,差別化實現特色發展。圍繞“兩茶一藥一豬”,結合各鄉鎮特色,形成規?;N養殖基地。3.3 3.3 生態保護格局生態保護格局構建“兩廊兩區兩高地”的生態保護格局。生態保護格局圖以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開展岸線整治,修復水環境,推進水質持續改善。兩廊:雋水河生態廊道、秀水河生態廊道兩區:中部平原生態保育區、南部丘陵生態控制區兩高地:藥姑山生態保護高地、大溪-藥姑山-黃龍山生態保護高地生態保育區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控制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以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筑11、牢生態屏障,提升生態服務功能。3.4 3.4 城鎮空間格局城鎮空間格局構建“一城引領,兩核支撐,多點協同”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城鎮空間格局圖一城引領做精特色鄉鎮。以石南鎮、馬港鎮、關刀鎮、塘湖鎮、北港鎮、沙堆鎮和四莊鄉7個特色鄉鎮為支撐節點,挖掘特色,協同發展,形成合力。兩核支撐多點協同做強重點鄉鎮。以“大坪鄉”和“麥市鎮”為縣域發展副中心。“大坪鄉”圍繞中藥材打造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麥市鎮”發揮“一腳踏三省”區位優勢,打造邊貿旅游新城。做優中心城區。以雋水鎮、五里鎮、通城縣開發區為中心城區,打造商貿物流、綠色產業、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中心,提升城區服務層級與能力。044.1 4.1 統籌統籌劃12、定三條控制線劃定三條控制線4.2 4.2 嚴守嚴守管控要求管控要求 4.1 4.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32.30平方公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功能重要性全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88.18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全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2.10平方公里。4.2 4.2 嚴格管控要求嚴格管控要求永久基本農田嚴守耕地保護底線,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13、護的任務,并逐級分解,帶位置下達。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嚴格落實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21年修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年修訂)等相關法律規定;建立健全永久基本農田質量評價監測制度、動態監管制度和考核激勵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敏感脆弱區域,按照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42號)等相關規定進行管理,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14、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管理按照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中相關要求執行。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不突破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前提下,城鎮建設用地布局可在城鎮彈性發展區范圍內進行調整,同時相應核減城鎮集中建設區用地規模,調整方案由國土空間規劃審批機關的同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同意。055.1 5.1 推進推進品質城區建設品質城區建設5.2 5.2 加強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保護5.3 5.3 塑造塑造魅力城鄉風貌魅力城鄉風貌 城區綜15、合服務中心城東文化休閑中心5.1 5.1 推進品質城區建設推進品質城區建設構建“兩心兩軸六片區”的城區空間結構兩心兩軸六片區通城大道城市發展軸解放路商貿行政文化發展軸城北工業片區、城西綜合居住片區、老城商貿居住片區、城東行政文化片區、城南休閑游憩片區、五里物流片區。5.2 5.2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遺跡代表建筑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保護中國傳統村落2處保護與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址31項保護和弘揚通城優秀歷史文化,延續通城歷史文脈,傳承通城文化精神。構建全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體系,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文化、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劃定各級文物保護單16、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具體界線。明確保護內容,切實保護好村落文化特色、地方特色,保護好各類文物古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分級保護,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特點和現狀,實行傳承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區域性整體保護等分類保護制度。5.3 5.3 塑造魅力城鄉風貌塑造魅力城鄉風貌城鄉風貌定位:融合優質山水資源與瑤族故里、紅色記憶等文化積淀,打造山環水繞、生態優良、人文薈萃的雋秀之地。五里鎮馬港鎮沙堆鎮關刀鎮北港鎮四莊鄉石南鎮麥市鎮塘湖鎮大坪鄉黃袍生態丘陵風貌帶濱河景觀風貌廊道中心城區傳統農業風貌區傳統農業風貌區傳統農業風貌區黃龍山生態丘陵風貌帶藥菇山生態丘陵風貌帶城17、鄉風貌總體格局:“一主兩廊、三區三帶”一主:中心城區現代城鎮風貌區;三區:三個傳統農業風貌區;兩廊:雋水河、秀水河濱河景觀風貌廊道;三帶:藥姑山生態丘陵風貌帶、黃袍山生態丘陵風貌帶、黃龍山生態丘陵風貌帶。066.1 6.1 構建構建綜合交通規劃綜合交通規劃6.2 6.2 完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6.3 6.3 高效高效安全基礎服務設施安全基礎服務設施6.4 6.4 健全健全防災減災體系防災減災體系 6.1 6.1 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外暢內達、服務高效、布局合理、功能明確構建交通與國土空間格局協同發展方式堅持綠色安全、健康宜居、開放協調、富有活力的理念,18、科學合理地構建交通格局,塑造美麗國土空間,服務于生態保護優先的自然資源管理的要求,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服務于高品質生活實現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疏通多層次對外交通脈絡,構筑區域綜合一體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公鐵并舉”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運輸網絡上,未來構建以干線公路、鐵路(規劃)為骨架,連通性公路為補充、重要客貨運(物流)園區為承載,布局合理、銜接順暢、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鏈接山水人文資源,締造快進慢游特色旅游交通網絡依托高等級公路等構建“快進”交通網絡,提高旅游通達性和便捷性,并根據景區旅游接待規模確定公路建設標準;豐富完善全縣旅游公路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完善旅游風19、景道,根據通城縣旅游發展規劃規劃市域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游”交通設施。疏解城市過境交通,實現內外交通互不干擾梳理通城城區過境公路,建設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分流、分離組織方式,構建通城城區繞城交通環線,引導過境交通與城市交通相互分離,降低過境交通穿行城區的交通流量,減少過境交通對城市交通的干擾。構建交通與國土空間格局協同發展方式疏通多層次對外交通脈絡,構筑區域綜合一體交通運輸體系6.1 6.1 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縣域:形成“公、鐵、空、水”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公路“一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及“兩環、兩橫、兩縱、三連、三射”的干線公路網。預留常岳九鐵路線路廊道。預留通城通用機20、場用地。形成“一軸多點”的水運布局。鐵路航空水運6.1 6.1 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由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共同構成中心城區的干線路網,疏解城市對外交通流量,發揮支撐城市空間拓展和用地布局發展的作用。老城區路網延續現有路網格局,采用窄路面、密路網的形式布局路網系統,以拓寬、改造、打通斷頭路、擁堵路為主;新城區采用相對規整的路網結構。城區:形成“八橫六縱一環”主干網交通系統6.2 6.2 完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中 心 城 區 生 活 圈結合中心城區居民生活需求,確定不同層級生活圈范圍,配置職業學校、高中、文化活動中心、養老服務中心,衛生服務21、中心等。鄉 鎮 生 活 圈結合鄉鎮居民生活需求,確定鄉鎮生活圈范圍,配置中學、文化活動站、衛生室和室外綜合健身場地等。結合中心村居民生活需求,統籌布局各類服務要素,配置小學、衛生室、文化培訓、體育健身中心、金融電信服務點等。中 心 村 生 活 圈結合基層村居民生活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優先考慮幼兒及老人生活便利性,堅持集約節約原則?;?層 村 生 活 圈體有佳所學有優教老有頤養病有良醫弱有所扶文有悅享 構建“中心城區-鄉鎮-中心村-一般村”四級城鄉體系。充分考慮人口結構、空間分布、發展趨勢、行為特征等多維度特征,構建“中心城區-鄉鎮-中心村-一般村”四級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6.22、3 6.3 高效高效安全基礎服務設施安全基礎服務設施搶抓“雙碳”發展機遇,因地制宜發展水電、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2座220千伏變電站,10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35千伏變電站,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升供電保障率。電力電力加強新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重點領域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深入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加快布局5G網絡,優先推進中心城區、旅游景點、鄉鎮集鎮、美麗鄉村等區域5G建設,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通信通信 建設綠色清潔、高效穩定的基礎設施支撐網絡6.3 6.3 高效高效安全基礎服務設施安全基礎服務設施堅持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供水規?;l展方向,堅持“建大、并23、中、撤小”的原則,對農村供水進行規?;脑?。給水給水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污水治理;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留足城市生態空間和水域用地,讓城市與自然共生。排水排水規劃形成以管輸天然氣資源為主、LNG資源為輔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建設互聯互通的天然氣管網,形成“雙氣源”的供氣格局。燃氣燃氣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健全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并向社區前端延伸,形成“垃圾收集轉運填埋/焚燒/回收利用”的收運系統。環衛環衛H H 建設綠色清潔、高效穩定的基礎設施支撐網絡6.4 6.4 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建立以河道護堤、護岸工程建設、重點河段綜合治理等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強防汛指揮、洪水調度管理、防洪渠24、管理、洪水風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設,建成較為完善的防洪管控體系。防洪排澇中心城區規劃設6處消防站,以保障中心城區消防安全;鄉鎮消防隊依照現行相關規定進行建設。消防站位于責任區的中心,保障消防工作實效性。消防設施按“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和“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的城市防護工程體系、人防疏散體系及備災體系,增強城市整體防空抗毀能力及戰時應急保障能力。人防設施按照以防為主,平震結合的原則,建立抗震減災系統。規劃一般建筑按對應烈度設防,對位于城市上游的水庫、城市生命線工程、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工程及設施,提高一度重點設防??拐鹨巹?提升城市韌性,增強城市抗風險能力077.1 7.1 規劃規劃實施保障實施保障7.2 7.2 規劃規劃公示公示 建設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制定規劃實施管理的法規政策體系7.1 7.1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落實省市空間規劃傳導內容,建立由縣、鄉鎮兩級組成,覆蓋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3類規劃的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加強規劃實施傳導01建立規劃傳導路徑完善實施保障措施02制定近期行動計劃03逐步落實近期規劃任務和指標保障“十四五”重點項目用地空間需求建立空間規劃實施年度項目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