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216
2023-08-04
39頁
8.58MB
1、草案公示版荔波縣人民政府二二三年三月前 言荔波作為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之一,素有“地球綠寶石”“全球最美喀斯特”之美譽,近年來綠色發展取得矚目的成就。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關注荔波縣旅游的發展,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進一步提升旅游格調品位,奮力將荔波打造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圍繞“四新”主攻“四化”,要求荔波按照打造“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爭創全域旅游新典范”的目標定位,全力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荔波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2、下簡稱規劃)以支撐荔波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統籌謀劃全域國土空間資源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提出面向未來荔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本思路,推動荔波全縣發展。規劃是對貴州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黔南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細化落實,是荔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荔波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的空間政策,是一定時期內對縣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出的具體安排,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及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規劃范圍為荔波縣全域,面積2415.47平方公里。規劃基期年為 23、020 年,近期目標年為 2025 年,遠期目標年為 203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目 錄CONTENTS擘畫中國最美縣域新藍圖2.1 戰略定位2.2 規劃目標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2.4 區域協同發展02構建美麗國土空間新格局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 構建生態融合的總體格局3.3 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 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3.5 建設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0304建立綠色高效的新支撐4.1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4.2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保障4.3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4.4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4.5 健全安全韌性及防災減災體系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4、規劃范圍與期限0105釋放空間治理的新魅力5.1 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5.2 彰顯旅游資源的魅力5.3 統籌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5.4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5.5 開展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完善規劃傳導實施的新機制6.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6.2 強化多類型用途管控機制6.3 實行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6.4 落實近期行動和重大項目保障6.5 完善規劃政策保障機制0601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與期限1.1 指導思想5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中央和省、5、州決策部署,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面向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園區、壩區、城區、景區“四區聯動”等空間需求,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農業、生態、城鎮功能空間布局,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構建生態、文化、人文、智慧、平安“五型荔波”新格局。1.2 規劃原則一張藍圖,因地制宜建立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控規全覆蓋的聯動傳導機制6、,形成上下貫通的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與治理導向相結合,按照“問題-目標-戰略-機制”的邏輯,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方案和實施路徑,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6傳承文化,彰顯特色以生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旅游文化為亮點,以布依、水、瑤、苗四大民族文化為品牌,以文化內涵挖掘拓展為重點,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區域協同,全域統籌堅持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主體功能區等國家戰略,明確荔波發展目標與時序,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7、要求,堅持保護優先、集約節約,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協調人、地、產、城關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綠色發展的城鄉格局。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城鄉融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與定位相匹配的區域教育、醫療、文化、商貿高地,塑造更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71.3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為荔波縣全域,面積2415.47平方公里,涵蓋7個鄉鎮1個街道。規劃范圍規劃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目標年為 2025 年遠期目標年為 2035 年遠景展望期至 2050 年規劃期限02擘畫中國最美縣域新藍圖2.1 戰略定8、位2.2 規劃目標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2.4 區域協同發展民族民俗、山水相融的國際生態旅游城市黔南桂北旅游集散中心、康養度假勝地2.1 戰略定位城市職能戰略定位9細化落實黔南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要求,把握發展的戰略機遇與紅利,圍繞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兩張世界級名片,把荔波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2.2 規劃目標具有較高品質和集聚輻射能力的國際生態旅游城市和黔南桂北旅游集散中心、康養度假勝地初步建成。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旅游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生態農業效益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9、美。2025近期目標建成名副其實的國際生態旅游城市和黔南桂北旅游集散中心、康養度假勝地。建成高水平的生態荔波、文化荔波、人文荔波、平安荔波、智慧荔波,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實現質的飛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2035遠期目標全面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形成韌性安全、開放協調、集約高效、協調均衡、特色彰顯的高品質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現代化,綠色發展競爭力全國領先,成為綠色經濟創新發展典范。2050展望目標發展目標10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12城鄉融合戰略分區施策提質聚合3魅力強心戰略10、城景交融輻射聯動4推動發展模式轉型,以生態文明為導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生態引領,綜合統籌綠色發展戰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區域協同戰略融灣聚帶引領黔南統籌落實三區三線,引導生態空間相連成網、農業空間集中連片、城鎮空間集聚融合,構建美麗國土空間格局。1112在三大層級區域明確荔波發展方向: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依托珠江西江黃金水道、貴廣高速鐵路等通道,建立長期穩定的跨省區合作關系國家戰略層面落實貴州省國土空間規劃,協同黔東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帶,做好省際南門戶,串聯榕江、凱里、平塘和惠水等縣市聯動發展省域戰略層面協同11、南部各縣共建生態經濟發展區,共建三洲民族文化旅游帶、黔東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帶。打造民族民俗、山水相融的國際生態旅游城市,黔南桂北旅游集散中心、康養度假勝地。黔南戰略層面2.4 區域協同發展層級二層級一層級三03構建美麗國土空間新格局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 構建生態融合的總體格局3.3 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 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3.5 建設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1.60平方公里,均為集中建設區。以城鎮開發適宜地區為基礎,確保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結合人口變化趨勢和存量建設用地狀況,保障城市發展重點地區需求,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先劃定12、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33.45平方公里,確定耕地保護目標149.06平方公里。根據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成果,將高等優級的耕地劃入,同時利用第三次土地調查成果,在精準地籍的基礎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使其落位準確,方便管理。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205.51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49.91%。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敏感性高的區域優先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生產性、開發性開發活動。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14縣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53.2 構建生態融合的總體格局構建“一軸兩帶兩廊,一核四片多節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耙?3、軸”即指沿樟江流域的南北向中央活力發展軸。“兩帶”即指城鎮高質量發展帶和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帶。城鎮高質量發展帶是對接獨山縣城和廣西環江的甲良荔波縣城臨空經濟區茂蘭立化的城鎮發展帶;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帶是鏈接南部世界自然遺產地、主要景區及景城融合發展節點的文化旅游帶。“兩廊”即指環城景觀繡廊。一軸兩帶兩廊“一核”即指世界級旅游服務中心?!八钠奔粗肝鞑俊⒅胁俊|部、南部四大發展片區。西部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片區;中部打造森林城市綜合服務片區;東部打造生態產業示范片區;南部打造世界級生態文旅發展片區?!岸喙濣c”即指主要景城一體發展空間。一核四片多節點縣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圖3.3 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14、優化“兩帶三區六基地”的農業空間結構16縣域農業空間規劃圖兩帶樟江河谷特色種養帶、山地特色發展帶三區生態特色產業發展區:以甲良、小七孔鎮和荔波縣北部區域為基礎建設生態特色產業發展區。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區:以茂蘭、佳榮鎮,積極發展以生態農業為引領的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區。精品果蔬種植發展區:依托大小七孔風景名勝區、茂蘭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景觀資源和瑤族、水族和布依族為代表的民族風情文化,打造文旅、采摘相結合的精品果蔬種植發展區。六基地甲良生態特色種養殖產業園區、板藍根種植基地、荔波農業示范園區、野生松木菌種種植基地、百香果種植基地、桑蠶養殖基地173.3 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分類分級引導構建鄉村振興空間15、新格局因地制宜發展山地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增減掛鉤”政策,推進土地流轉規模化布局,開展土地連片整理,促進農村土地高效利用。集聚發展類完善以農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聯動模式;明確中心村莊,與周邊村莊一體化發展;集中布置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農業生產配套相應農業服務設施。整治提升類城郊融合類強化縣級產業園及鎮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鎮村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與設施共建共享。保護村莊完整性,引導原拆原建,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為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用地支撐。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拆遷類村莊分期分批引導搬遷,原村莊宅基地退宅還耕、16、還林或整理后作為產業發展用地;改造類村莊原則上不再新增村莊建設用地規模。中心村一般村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18推進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協同,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加快品種改良,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格局持續鞏固和完善“1+5+N”產業發展體系,聚焦優勢單品,大力發展桑蠶、精品水果、蔬菜、中藥材、茶葉、生態特色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個優勢產業精品水果、蔬菜、中藥材、茶17、葉、生態特色養殖桑蠶產業個特色產業陽鳳大米、堯花馬鈴薯、甲良藍莓、雙江葡萄、瑤麓小花生、八爛水蕨菜、架橋鱘魚等3.3 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 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以縣域內最大河流打狗河的一級支流樟江、打狗河干流的上游河段方村河,以及東部茂蘭三岔河形成的三條生態廊道。以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南部生態屏障、以黃江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主體的西部生態屏障、以甲良三層洞縣級自然保護區與蘭鼎山省級森林公園為主體的中部生態屏障、以北部樟江源頭涵養林縣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北部生態屏障。四屏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形成的四大山體生態保護屏障。三廊以河流水系形成的三條生態走廊構建“三廊三帶四屏”的生態安18、全格局19縣域生態空間規劃圖西部小七孔甲良、中部朝陽玉屏、東部茂蘭佳榮三條南北縱向沿山生態帶。三帶沿山生態帶強化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建設 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加大自然保護地修復力度 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3.4 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20嚴格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 加大重要生態空間保護 推動碳控源、碳減排、碳增匯 嚴格保護具有碳匯功能的自然資源完善生態廊道體系 構建多元化復合型生態廊道系統 打通生態要素流動通道維護生物多樣性 加強重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 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一般鄉鎮縣域中心縣域副中心國際化旅游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區域性文化旅游、休閑消費、商貿物流、公共服務中心,縣域政治、經濟19、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玉屏街道文化創意、信息和智能、休閑度假、健康療養、金融商務產業集聚區朝陽鎮中心鄉鎮甲良鎮、小七孔鎮、茂蘭鎮甲良鎮: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區,農產品商貿物流基地小七孔鎮:特色觀光與休閑度假基地,山水田園文化體驗區,旅游服務新業態示范基地茂蘭鎮:東部片區綜合服務中心,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聚區,農旅結合型的現代濱水小城鎮佳榮鎮、黎明關鄉、瑤山鄉佳榮鎮:水族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區,特色旅游產品加工區黎明關鄉:生態旅游與休閑度假區瑤山鄉:瑤族風情鄉村民宿,手工制作基地213.5 建設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構建協調有序的城鎮體系結構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圖22構建“1+4+N”多產業融合的產業發展體系20、生態文旅綠色食品加工醫藥制造特色農業產品特色農業種植生態農業科技美食餐飲社群消費體驗服務酒店服務旅游地產健康服務綠色工業特色農業商貿服務生態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森林療養大健康服務業康體養生康養休閑1個主導產業生態文旅產業4個支柱產業康養休閑、綠色工業、特色農業、商貿服務業N個輔助產業結合現狀基礎與未來發展趨勢確定的多個潛在產業3.5 建設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04建立綠色高效的新支撐4.1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4.2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保障4.3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4.4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4.5 健全安全韌性及防災減災體系4.1 構建綜合交通網絡24完善公鐵水多式聯運貨運交通服務網絡強化交通樞紐能21、級將荔波機場打造成西部陸海新通道航空節點加快建設航空節點全面構建“南下兩廣、北上川渝、東聯華中、西接云南”的快捷公路網絡完善對外交通網絡打造高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基礎設施聯通和服務共享,打造城鄉交通一體的縣域交通網絡暢通內部交通網絡加快新基建項目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提升電動汽車的應用比例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建成一批智慧交通設施,建設智慧停車系統,科學規劃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創新發展智慧交通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構建網絡化公共中心體系4.2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保障縣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旅游服務形成兩級旅游服務公共中心體系綜合服務構建三級綜合服務公共中心體系1縣級雙核公共中心引導玉屏和朝陽同城發展22、為集縣級文、教、體、醫療、福利為一體的公共中心N4鄉鎮級公共中心提供綜合配套服務,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衛生服務中心、中小型養老院等設施社區(村)級公共中心提供文化活動室、室外綜合健身場地等設施,實現基本服務設施15分鐘可達2鄉鎮級旅游服務公共中心結合大小七孔、茂蘭景區,推動瑤山鄉、黎明關鄉與旅游景區融合發展N景區級旅游服務公共中心規劃多處景區旅游服務公共中心,以旅游服務為導向完善設施配建2526專業人才優質住房重點人群精準保障住房困難家庭保障性住房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社區建設。建立改造長效管理機制,引進管理機構,實現小區改造后續精細化管理。更新改造分區配置產業配套移民保障423、.3 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住房包容性提升宜住宜居性“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平衡配置居住空間與產業布局,堅持住房空間結構調整和人口結構優化相匹配。住房布局與公共交通建設、就業崗位分布、公共服務配套空間聯動。中心城區適當控制新增居住用地和商品住宅開發規模,建設緊湊型居住社區。外圍鄉鎮適當控制開發強度,提高建設品質,承接新型城鎮化轉移人口。嚴格執行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搬遷政策,保障專項用地和資金需求。加強移民搬遷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節水優先、區域統籌的城鄉供水體系加強用水總量管理,全縣2035年年用水總量控制在0.80億m以內。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24、效率,提高水源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274.4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基本實現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規劃城鎮污水處理率達100%,污水回用率達20%以上。縣城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重點鎮和一般鎮逐步實施雨污分流制改造,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水資源利用。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善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規劃至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為9.86億千瓦時,最大負荷為21.9萬千瓦。加快電力設施及廊道建設,完善220kV骨干網架及變電站結構,完善110kV及以下配電網,加大農網升級改造步伐,增加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25、源消費中的比重建立以天然氣為主的燃氣供應體系,大力提高天然氣在居民、商業,以及工業用戶使用比例。規劃氣源來自中緬長輸管道天然氣,由規劃三都天然氣門站接入,加快推進三都-荔波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完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逐步實現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完善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鄉鎮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規劃生活垃圾產量為147.6噸/日。提高信息化建設標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期內基本建成寬帶化、融合化、泛在化、可管理、高可信的新一代信息傳輸網絡。加快5G網絡規劃布局和通信基站建設,中心城區及重點區域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新增通信基站共享率達到100%,26、公共資源利用率不低于95%。提升消防保障能力完善森林消防設施和森林專業消防隊伍建設,建全配齊標準化裝備器材,提高消防保障力度。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中心城區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位設防,中心鎮按二十年一遇設防;一般鄉鎮與村莊按十年一遇設防。提高防震抗震能力荔波按抗震設防烈度度設防,城市生命線工程、教育設施、醫療設施、大型公建劃為重點設防類,按高于抗震設防烈度一度設防。4.5 健全安全韌性及防災減災體系28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防御為主救援高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社會化防災救災格局目標點線面結合傳導引領區域性應急疏散及救援通道建立韌性城市以國道、省道、高速路等為支架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地質災害以防為主,防27、治結合,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加強基礎調查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監測網絡體系。加強多部門協同合作,提高預警預報水平05釋放空間治理的新魅力5.1 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5.2 彰顯旅游資源的魅力5.3 統籌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5.4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5.5 開展生態系統修復治理5.1 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30構建多元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體系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歷史文化落實州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要求,構建“一帶三區、兩線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空間結構。一帶:彰顯以樟江流域為脈絡的文化展示帶及相關歷史文化空間,構筑樟江文化展示帶三區:老城歷史風貌區、民族文化體驗區28、紅色文化集聚區兩線:結合歷史文化集聚特征,構建兩條歷史文化保護線路多點:多個歷史文化資源點塑造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5.1 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31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文保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37個8個6個加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以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荔波四大世居民族文化為核心,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綜合能力,持續推進文旅融合項目。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模式。推進喀斯特生態系統博物館、荔波縣世遺文化展示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大縣域紅軍長征活動遺址保護。依托鄧恩銘故居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荔波特色的紅色文化精品課程29、。拓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路徑民俗文化展示32加快旅游與文體融合加快旅游與康養融合推進“旅游+”融合推進重點景區提質升級挖掘民間歷史文化遺存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重點資源特色化發展打造文旅綜合服務網絡構建多元旅游品牌體系提升文化旅游服務實施精品景區創建工程策劃推出精品旅游線路配套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快旅游景區提質升級世界自然遺產地小七孔景區茂蘭景區瑤山古寨5.2 彰顯旅游資源的魅力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5.3 統籌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33高質量推進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落實耕地目標保護要求。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發揮耕地綜合價值。強化永久基本農田規模生態效益和生態30、屏障,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基礎上,建立規范的、富民優先的、城鄉統籌可持續的土地供給需求制度。加強林草資源的保護管理提升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全面保護和利用林地。嚴格實行林地用途管制,提高林地質量,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實施差異化保護策略。加強南部世界遺產地公益林建設;精準提升東北部水源涵養林與生態公益林;高效利用中部經濟林、西北部用材林;提高東部用材林、西南部商品林??茖W劃定林地保護等級,防止林地草地資源流失。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在統一開發的基礎上對濕地生態旅游區實施分區管理。提升濕地資源利用水平。制定完善的管理計劃和規章制度完善31、的管理計劃和規章制度;加強生態監測,建立管理信息系統。5.3 統籌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34增強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和戰略儲備加強礦產資源的綠色開發促進存量土地資源的盤活利用強化水資源保護。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的方針,嚴格用水管理制度,保護飲用水源。大力推動水污染防治。堅持大力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保障水利項目維護與建設。積極開展水利資源信息化建設。建立全縣水利管理數據庫,提升水資源監控能力。依法加強礦業權管理。嚴格規劃、資源、環保等準入審查。落實企業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礦產資源科學性開發。完善“礦業權出讓+登記”制度和“凈礦”出讓機制。鼓勵和支32、持礦產資源綠色勘查。發動地勘行業加強研究和推廣綠色勘查技術、工藝和方法,逐步建立綠色勘查技術體系。規范節約集約用地管理。促進用地從“新增”轉向“新增”與“改造”并重、空間布局由“形態調整”轉向“結構調整”。強化存量土地盤活利用。強化農村低效用地整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建立規范的、富民優先的、城鄉統籌可持續的土地供給需求制度。5.4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35加強土地綜合整治改造和完善農業配套基礎設施,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茖W積極推進農用地整治以補充耕地數量為基礎,以提高耕地質量為保障,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態價值為核心,科學積極33、推進農用地整治。11.2 加強礦山和地質災害治理加強礦山治理實施嚴格管控保護,嚴禁違法建設、私自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壞山體行為。加強森林修復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森林防火管理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提升森林質量及服務功能。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設施運行狀況調查。迅速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比例。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礦山開采和設施建設所進行的人工削坡、地表挖填方等活動的防治能力。5.5 開展生態系統修復治理36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森林生態修復水環境生態修復土壤污染生態修復礦山生態修復 強力推動森林系統的生態修復 積極推進造林綠化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強34、化飲用水源地生態修復 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 構建綠色生態水網 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 加強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 加強生產礦山環境監管 重點對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和進行復墾還綠推進低效存量用地改造用統一規劃、有序推進、分類實施的方式,最大化整合土地資源,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特色風貌。通過存量更新補齊設施短板結合“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和城市管網建設改造”,盤活利用存量土地。11.4 科學有序推動城市更新06完善規劃傳導實施的新機制6.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6.2 強化多類型用途管控機制6.3 實行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6.4 落實近期行動和重大項目保障6.5 完善規劃政35、策保障機制386.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專項橫向協同荔波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分區單元指引鄉鎮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專項歷史文化保護專項鄉村振興專項詳細規劃州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縱向傳導6.2 強化多類型用途管控機制健全規劃剛性管控機制建立健全以控制線管控、用途管控及指標管控為核心,剛彈結合的規劃管控體系,切實保障國土空間統一用途管制。加快完善三線、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等底線管控機制。加強規劃約束性指標的層級傳導,結合核心指標制定評估考核機制,控制資源總量和利用效率,嚴守空間管控底線。建立規劃彈性管控機制完善“規劃分區用地用海分類”的分級管控機制,明確36、規劃分區細化、與用地用海分類的銜接、規劃用途兼容與轉換等管控要求。在保障規劃剛性管控的前提下,增強規劃的彈性適應能力,靈活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制定近期行動計劃396.3 實行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接入黔南州“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政策與機制加強縣、鄉(鎮、街道)與部門協同,實現協調規劃加強公眾參與,健全規劃公開制度010203046.5 完善規劃政策保障機制制定重大項目清單加強對國土空間規劃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和實施推動。滾動編制近期行動計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制定重大建設項目安排表或相關專欄。推進實施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發展、民生基本保障、鄉村振興等專項行動計劃。6.4 落實近期行動和重大項目保障建立規劃動態維護機制建立定期評估機制 根據同期省、州、縣級發展規劃戰略安排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體檢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合理修正國土空間規劃指標體系的分階段安排。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評估機制。構建橫向協調、縱向聯動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系統。加強監督檢查,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實施績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