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233
2023-08-04
39頁
14.42MB
1、海東市樂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HAI DONG SHI LE DU QU GUO TU KONG JIAN ZONG TI GUI HUA(2 0 2 1-2 0 3 5 年)公眾征求意見稿海東市樂都區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2023年3月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時指示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扎扎2、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8月底在青海考察時指示前言樂都區 地處青海省東部,緊鄰甘肅,是海東首府、蘭西城市群核心區,擁有兩山夾一川的鮮明地貌,境內川水交錯,自然資源豐富,是河湟文化重要發祥地,南梁古國在此建都,多元文化匯聚,繪就了“彩陶故里,河湟古都”的文化名片。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市統一工作部署,樂都區組織編制了樂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3、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對青海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海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細化和落實,是對樂都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出的具體安排和部署。目錄01 總則02 目標定位03 總體格局04 河湟文化魅力空間05 中心城區空間布局06 國土空間支撐體系07 規劃實施保障總 則1.1 規劃范圍和期限 1.2 指導思想、規劃思路與規劃原則01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12.74億元全域常住人口24.0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1.9%(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樂都區樂都區域開放格局示意圖規劃范圍規劃范4、圍為樂都區行政轄區內全域國土空間,樂都區轄 2街道6鎮12鄉,全域國土面積 2480.56平方公里。規劃包括全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 2025年遠景展望至 2050年1.1規劃范圍和期限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生態文明思想,加強國土空間底線管控,統籌謀劃和優化調整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5、增強資源要素的配置效能,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和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助力“五個新海東”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將樂都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魅力首府品質城市。規劃原則1.2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引領全域管控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區域協同協調發展創新機制突出特色目標定位2.1 愿景定位2.2 規劃目標2.3 區域協同022.1愿景定位蘭西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核心區政治、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為主導的海東首府優質的文化學游和現代教育基地具備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優質服務的產業名城立 足 新 發 展 階 段,積 極 構 建 新 發 展 格 局,全 力 推 進 工 業 園 區 現 代化、中心區域城市化6、,向著成為青海新經濟增長極、蘭西城市群中部崛起重要引擎邁出堅實步伐。逐步提升城市首位度,推進樂都成為海東市產業結構升級策源地,智慧平臺增長孵化器,創新人才成長棲息地。發 揮 城 市 精 神 層 面 的 核 心 地 位,突 出 河 湟 文 化 積 淀,打 造 河 湟 文化學術交流平臺,豐富全域旅游文化載體。弘揚以“耕讀傳家、崇德尚美”的海東精神,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打造職業教育“海東樣板”。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全 面 推 動 一、二、三 產 業 發 展 和 升 級,建 設青海東部產業名城。2.2規劃目標2 0 2 5 年,生 態 保 護取得重大進展,首府城市的頭部效應進一步凸顯,高原特色富硒農業7、綠色產業、文化旅游和現代教育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交通、文化、高原特色體育支撐強勁,開放創新能力和區域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到 2 0 3 5 年,全 區 教 育、衛生、文 化、體 育、交 通 等 公 共 服務、基 礎 設 施 建 設、人 民 生 活 水平 邁 上 新 臺 階,首 府 城 市 的 頭 部效 應 更 加 突 出,蘭 西 城 市 崛 起 城市 核 心 區 功 能 基 本 完 善,“彩 陶故 里 南 涼 古 都”的 城 市 名 片 進 一步 彰 顯,建 成 生 態 綠 色、宜 居 宜業 的 魅 力 首 府 品 質 城 市,河 湟 文化 展 示 高 地,引 領 青 海 東 部 開 放門戶建8、設。2050年,生態價值全面凸顯,“彩 陶 故 里 南 涼 古 都”的文 化 名 片 形 成 國 際 影 響 力;首 府城市區域發展引領作用全面凸顯;城 鄉 特 色 化、高 品 質 服 務 功 能 全面 提 升;充 分 體 現 時 代 特 征、河湟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全面建成。2025203520502.3區域協同主動承接蘭西城市群中對用地需求較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主動疏解西寧市區域生產性物流功能,助力打造全省戰略新興產業承接基地。繼續強化與東部城市產業協作優勢,充分發揮惠山區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發掘樂都區內的特色資源和產品,推動東西部協作由單純幫扶向產業協同轉化。借助海9、東首府優勢,大力提升產業服務功能,吸引省內高校、企業落戶樂都。提升樂都與海東市域城鎮的交通聯系,積極協調跨行政區域利益關系,促進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主動融入蘭西城市群協作發展發揮東西部協同重要機遇協同推進五個新海東建設總體格局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3 農業發展空間3.4 生態保護空間3.5 城鄉發展空間03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重要和生態敏感區域,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基本原則基于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原則,全面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質保量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10、本農田保護任務,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控制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城鎮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優化,集約適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防止城鎮規模盲目擴張和建設用地無序蔓延,推動城鎮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底線思維保護優先統籌推進分類管控多規合一協調落實3.1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總體空間格局產城融合發展軸腦山農林經濟協調區淺山優勢農業發展區淺山優勢農業發展區川水特色農業發展區綜合發展軸腦山農林經濟協調區 一心 兩軸 雙屏 三區城市產業發展核心和公共服務核心。沿湟水河產城融合發展軸和沿引勝溝、崗子溝自然谷地形成的綜合發展11、軸。依托祁連山、拉脊山南北兩山的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區構筑的區域生態屏障川水特色農業發展區,淺山優勢農業發展區及腦山農林經濟協調區。打造“八園一場五基地”的農牧空間格局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園引勝溝東西部扶貧產業園發展養殖產業,生豬、羽蛋、內牛肉雞等。下營溝規模養殖產業園集民宿、餐飲、休閑農業打造三產融合。卯寨溝一二三產融合產業園形成具有生產、觀賞、游樂功能的產業園。蒲臺溝油牡丹產業園發展肉牛、飼草、蔬菜、果蔬、食用菌虎狼溝循環農牧業產業園馬鈴薯生產、加工、物流、科研等北山馬鈴薯產業園樂都櫻桃、辣椒、青蒜苗、軟爾梨等特色果蔬產業園建設小微企業孵化產業園農業小微企業產業園馬營鄉、蘆花鄉、馬廠12、鄉等鄉鎮規劃建設良種繁育中心、現代智慧牧場、家庭生態牧場、養殖小區、現代生態大牧場。北山全域生態大牧場南北山,海拔較高、耕地質量低灌溉難度大的地區建設飼草種植基地。南北山飼草基地農業產業園發展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養殖場川水奶牛基地建成集肉牛養殖、飼草種植的肉牛養殖基地南山肉牛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冷藏、物流、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牦牛產業園和發展基地。北山牦牛基地打造全省重要馬鈴薯脫毒中心和種薯繁育基地,打造帶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一流種業。北山種薯基地八園一場五基地3.3農業發展空間 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加強耕地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保護,采取更13、加有力措施,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統籌全縣耕地資源。加強鄉村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耕地“三位一體”保護3.3農業發展空間 推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土地復墾等,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進出平衡鞏固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生態系統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適度開發耕地后備資源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優化基礎教育、衛生、養老、托幼、文化、體育、旅游等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進水、電、路、氣、通信和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網絡。支持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冷鏈14、物流、休閑旅游、農業觀光、民宿經濟、健康養生、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需求,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區域內村莊發展進行分類引導,按照城郊融合、特色保護、集聚提升、穩定發展、撤并搬遷五個類型,統籌推進全區355個村莊建設。優化鄉村空間布局3.3農業發展空間大峽、老鴉峽、倉家峽、盛家峽達坂山和拉脊山生態保護屏障湟水河、引勝河、瞿曇河城市生態核心構建“一心雙屏三水四峽”格局3.4生態保護空間雙屏四峽一心三水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逐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并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到2035年,樂都區自然保護地3處,分別為“青海省上北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15、“青海省藥草臺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和“青海央宗省級森林自然公園”。推動山水林田湖海系統修復 以國有林場以及南北山為修復重點,主要實施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河湟流域干旱地區灌木造林項目、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主要開展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坡改梯和侵蝕溝綜合治理,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主要針對區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7條流域,通過林草種植等手段,提升流域水土保持能力。以重要生態區、采空塌陷區、廢棄礦山裸露山體治理為重點,明確礦山整治布局、類型和規模,提出礦山廢棄地開發利用方向,明確礦山企業改造升級、綠色礦山建設的目標與措施。以湟水河為主,開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加16、高、生態護岸等工程,以自然恢復為主,結合人工修復,因地制宜采取水體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復、動物保護等措施。3.4生態保護空間森林生態修復區水土流失防治區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水環境生態修復區3.5城鄉發展空間構建“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的五級城鄉結構體系中心城區碾伯街道崗溝街道壽樂鎮雨潤鎮高店鎮達拉土族鄉城臺鄉下營藏族鄉峰堆鄉瞿曇鎮蒲臺鄉中壩藏族鄉洪水鎮高廟鎮馬廠鄉蘆花鄉馬營鄉李家鄉中嶺鄉共和鄉馬圈溝村民族村上衙門村春灑村馬圈溝柳樹灣村河灘寨村土官溝村民族村昆侖村古城村十字村腦莊村馬圈村扎門村侯白家村大寨子村趙家莊村山桃村中嶺村中心村徐家臺村朵巴營村石坡村新莊村上營村城子村卡金門村中心17、城區 (1個):2街道4鎮,城市發展主要中心,承擔城市主要服務職能重點鎮 (1個):次中心,樂都區重點發展城鎮,全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一般鎮 (12個):主要滿足臨近鄉村地區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中心村 (45個):為全域基層村提供基礎生活服務3.6產業發展體系銜接“十四五”規劃,構建“5+N”現代化產業體系高端裝備制造電子產業高端綠色建材新材料農畜產品精深加工5 5近 期 以 鍛 造 裝 備 制 造、農 牧 業 機 械 裝 備 為 發 展 重 點,遠 期 重 點 發 展 鈦合金裝備制造、民用高端裝備制造以及其他配套裝備制造等產業。重 點 發 展 光 電 顯 示 設 備,以 及 偏 光18、 片、基 礎 元 器 件、電 子 化 學 材 料 等關鍵材料及元器件等。PC裝配式建筑、尾礦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新型建材、配套基建材料。石墨電極、新興化工材料。蔬菜、馬鈴薯、富硒大蒜、富硒長辣椒、大果櫻桃等優勢農產品加工,畜產品精深加工,飼草料加工,有機肥加工。系列配套服務N N專 業 化 發 展 現 代 物 流、金 融 服 務、電 子 商 務、專 業 服 務 等 生 產 性 服 務業,品質化發展現代商貿、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房地產業、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增強區域經濟服務能級河湟文化魅力空間4.1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4.2 塑造特色城鄉風貌4.3 加速全域旅游發展044.1完善歷史文化保護19、體系構建“三區兩軸”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構建宗教文化保護區、長城遺址保護區、傳統村落保護區三個保護分區和沿湟水河流域方向的河湟文化保護軸、沿明長城遺址衍生的長城文化保護軸兩條線性遺產,健全完善全域歷史要素保護,形成包含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類歷史要素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瞿曇寺、青海明長城、柳灣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26處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和59處樂都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3處中國傳統村落,包括蘆花鄉十字村、馬營鄉昆侖村、馬營鄉龍王崗村。加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搶救保護與傳承發展。4.2塑造特色城鄉風貌河湟古都海東首20、府高原美麗鄉村生態園林城市立體花園魅力城市形成“一脈三心、四區多點、城景一體”的文化魅力空間體系,以柳灣遺址作為河湟文化之源,樂都老城作為河湟文化之根,湟水河沿線作為河湟文化古今融合的展示地,凸顯百里河湟文化千年傳承的歷史底蘊。一脈三心:構建以湟水河為軸線的文化發展脈絡,串聯歷史文資源,形成柳灣中心(文化之源)、老城中心(文化之根)、河湟中心(文化展示地)。四區多點:充分利用城區及其周邊的文化資源,形成四大片區,集中展示海東百里河湟文化,突顯城市特色城景一體:以湟水河生態景觀建設為契機,串聯不同功能、不同風貌、不同文化的區域,結合湟水河濱水開敞空間與文化資源集合,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及活力。4.321、加速全域旅游發展構建“一心、兩軸、一環、兩板塊”的全域旅游空間結構,推進全域旅游融合發展,建設全域全景一心:即以中心城區綜合服務組團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發展中心。兩軸:即湟水河旅游產業發展軸和瞿曇引勝旅游產業發展軸。一環:即五彩鄉村自駕旅游環線。兩板塊:即南部文化旅游板塊和北部生態旅游板塊。瞿曇-引勝旅游產業發展軸湟水河旅游產業發展軸北部生態旅游板塊南部文化旅游板塊下北山生態自駕與農業觀光旅游區五彩鄉村自駕旅游環線瞿曇旅游發展次中心全域旅游發展中心壽樂旅游發展次中心引勝-倉家峽國家生態休閑旅游區松花頂山地戶外運動旅游區下營-峰堆民族風情休閑旅游區瞿曇-藥草臺國家生態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央宗黃金峽谷山22、地戶外運動旅游區中心城區空間布局5.1 優化城市功能結構5.2 打造高品質藍綠空間5.3 推進城市更新05布局優化品質提升活力激發魅力彰顯產城融合5.1優化城市功能結構構建“一軸一心四區多組團”的功能結構一軸:沿湟水河城市發展軸,既是城市拓展軸,也是城市的重要設施軸、景觀軸。沿該軸布局城市的重要公共中心,以魚骨狀的城市綠楔向南北延伸。一心:是以行政、文化、商貿、教育等為主的服務于全區的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四片:中心片區、西部雨潤和高店片區、北部壽樂片區、東部高廟和洪水片區。多組團:綜合組團、高店生態農業組團、工業園組團、壽樂組團、姜灣產業組團、高廟綜合組團、柳灣文化旅游組團。優化策略5.2打造23、高品質藍綠空間打造“綠色本底、兩山相望、軸帶相生、多園結合”的藍綠開敞空間結構,塑造“一脈湟水、多園千姿”的綠色城市形態綠色本底充分借助自然生態山水本底,全面實行綠色城區發展,增補綠地總量,補充老城區內街頭綠地構筑“綠城區”。兩山相望軸帶相生以湟水河及沿湟水河支流水系構建生態綠色廊道。強化湟水河谷城鎮核心景觀區;利用地處湟水河河谷地帶、南北兩側達坂山、青沙山的自然地理優勢,強化城市與自然資源相互結合,促進城市空間、綠色空間相互共生,完善藍綠空間體系。多園結合借助湟水河生態綠色廊道,構建郊野公園、遺址公園、城市公園,營造自然優美的城市綠色環境。5.3推進城市更新健全住房供應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24、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城市發展需求對接群眾剛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以及相應的住房建設年度計劃及其用地需求,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以城中村、城郊村為主體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城市更新整體謀劃,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識別城市更新重點地區。通過城市更新,引導完善城市功能結構、提升城市活力、優化空間品質,引領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城市更新產業類城市更新居住類城市更新設施類城市更新公共空間類城市更新綜合型城市更新老舊市政基礎設施老舊安全設施老舊廠房低效產業園區老舊商業設施老舊平房院落危舊樓房老舊小區區域綜合性城市更新綠色空間濱水空間慢行系統國土空間支撐體系5.125、 提升綜合交通服務能級5.2 完善公平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5.3 提質綠色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5.4 構筑韌性安全的綜合防災體系066.1提升綜合交通服務能級鐵路通道以現狀蘭新高速鐵路和蘭青鐵路為基礎,提升站場服務能級,謀劃蘭州經西寧至青海湖城際軌道交通項目(樂都段),協同促進蘭西城市群交通互聯。支撐青海對外開放東大門建設實現海東-西寧1小時交通圈、蘭西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城市道路體系提升中心城區道路網絡承載能力,健全朝陽山、工業區路網體系建設,加快優化既有道路建設,形成“兩橫十三縱”的城市道路骨架結構。航空體系依托西寧曹家堡機場,對接公路、鐵路交通網絡,形成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公路體系完善26、公路網絡體系,做好青海東部城市群環線銜接,提升區域路網通達度,優化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的路網結構,豐富立體交通結構。6.2完善公平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市(區)級鎮(街道)級社區級/中心村基層村”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市(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鄉鎮級公共服務設施中心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基層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集市區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社會福利設施為一體的公共中心。配置幼兒園、小學、文化大院、健身場地、衛生院、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配置幼兒園、小學教學點、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居家養老服務站等設施。配置文化活動室健身場地等基本服務設施。6.3提質綠色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建立多源互濟的供水保障格局。優化用水27、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嚴控用水總量、提升用水效率。完善城鄉排水設施,加快開展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電網重點項目落地的建設,積極發展風電、光伏、光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升級傳統電網,配置配電自動化裝置。以智能電表為載體,著力構建適應新能源電力接入的智能電網,完善網上繳費系統,打造智能服務平臺。在樂都現有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之上,以構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全面優化的公共服務為目標,聚焦城市管理、政府政務、民生服務、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全面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和產品,加快建設“智慧樂都”28、。全域統一布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城鄉結合部以及村鎮的環衛建設統一納入城市環境衛生管理體系,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完善提升能源保障體系構建安全高效的給排水系統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完善低碳循環的固廢處理系統增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建設智慧樂都6.4構筑韌性安全的綜合防災體系推進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采用GPS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專業監測,提高監測精度和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系統。明確城市防洪防澇標準,加強城鎮豎向管控,以湟水河、引勝溝等主要河流治理為重點,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加強防汛抗洪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防洪抗災能力。建立預警、29、預防和救治三級抗震體系,明確新建建筑抗震設防標準,加強先進抗震技術的應用推廣,不斷推進震害防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抗御大震巨災的保障能力和安全運行水平。平戰結合、軍民融合,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逐步建立以對外公路出口為依托,城市干道、支路為主體的人員疏散道路交通骨架。分級、分片配置消防設施,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智慧高標準消防體系。建立市、區兩級指揮聯動機制,推動指揮場所建設。完善區-街道-社區三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網絡,完善體系構建、預案制定、信息系統、指揮鏈接、物資儲備和新聞發布等方面統一的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制。落實分區分級建設和管理,合理布局防災設施,30、構建“精準評估,科學劃分,合理避讓,預留空間”的防災減災體系,綜合形成三級韌性分區。劃分安全韌性分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提高城市抗震能力建立完善高效的人防體系打造高效消防救援體系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實施保障7.1 強化規劃傳導7.2 明確近期建設清單7.3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077.1強化規劃傳導構建“區級鄉鎮”兩層級規劃傳導體系,建立“兩級七類”的專項規劃編制清單目錄樂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特定領域/特定區域專項規劃新區、工業園等功能區能源、交通、水利、礦產、市政等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單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生態功31、能單元規劃編制依據同步編制指導約束銜接明確總體規劃剛性傳導要素,形成“定性+定量+定界+定區”的規劃傳導與管控機制。核心目標具體抓手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高品質生活精準保護三空間精明配置資源要素精確提升城市品質管控要素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永久基本農田耕地保護目標基本農田儲備區生態保護紅線濕地保有率森林覆蓋率城鎮開發邊界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四線”管控結構引導功能布局立體開發重點地區中心體系交通與生態軸線規劃分區規劃用途管控開發強度地下空間設施配套特色風貌人口規模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務設施交通市政設施綜合安全設施特色風貌分區通風視線廊道重點景觀界面魅力空間節點7.2明確近期建設清單核實完善重大項目清單32、明確重大項目近遠期建設用地需求明確重大項目等級排序根據重大項目納入標準,梳理形成重大項目清單。明確重大項目的規劃范圍面積及至2025年(近期)、2035年(遠期)建設用地需求面積。根據項目立項依據,明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的項目。分類建立明細項目臺賬建立長期追蹤項目制度逐個文件進行建檔入庫,精準落實項目空間邊界、了解項目建設訴求、項目進展、規劃情況等重要項目信息。建立專人對接機制,明確項目責任單位主體,長期動態更新項目進展。7.3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制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配套制度和政策,建立規劃管控清單制度,建立健全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分工制,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完善專家咨詢33、與公眾參與的長效機制,保障規劃有效實施。強化規劃傳導完善規劃實施傳導,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規劃傳導體系。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實現各類空間性規劃銜接一致,統籌各類空間需求,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信息共享開放等提供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自然資源一張圖數據庫國土空間規劃指標模型管理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分析評價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審查與管理支撐用途管制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評估預警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分層級明確不同階段的內容和管控要求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評估和預警,滿足國家對省、省對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考核識別風險 發現問題規劃傳導與管控底線管控現狀與實施評估基礎分析評價空間規劃編制空間規劃審查規劃實施長期監督及時預警實施評估歡迎社會各界提出寶貴意見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相關圖片涉及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本材料版權及解釋權歸海東市樂都區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所有,未取得版權人的書面授權,謝絕改變、分發、發布或使用本材料圖文資料。本規劃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