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239
2023-08-04
43頁
24.03MB
1、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湖南省相關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緊密結合吉首實際,編制吉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指導吉首市長遠發展和總體空間安排的依據。為細化落實省、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謀劃發展戰略,管控全域空間要素作用為目的,對本行政區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作出具體安排;為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1.1 規劃期限和范圍規劃期限以2020年為規劃基期年,近期年為2025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規劃范圍市域規劃范圍:吉首市行政轄區范圍,2、包括12個鄉鎮(街道),國土總面積為1095.6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規劃范圍:北至吉首北站,西至西二環,南至湘西州經開區與行政邊界,東至吉首東站,約90平方公里。發展規模規劃至2035年吉首市常住人口規模約為60萬人,城鎮人口約50萬人,城鎮化率約80%。1.2 城市性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全國生態旅游名城1.3 發展目標國土空間治理初見成效,國土空間品質提升,逐漸形成科學有序的國土空間格局,人民群眾生活更加美好。全面鞏固脫貧成果,推動產業轉型,統籌各類發展空間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城區空間品質顯著提升。發揮吉首市作為湘西州州3、府和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的示范帶頭作用,州府首位度全面躍升,構建成熟穩定的國土空間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各類空間持續高質量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顯著縮小,富裕目標邁出堅實步伐,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經濟強市、旅游強市、開放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優先確定耕地保護目標,將可以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未經批準不得擅自調整。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525.63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5.04%。加 強 生 態 保 護 紅線 管 理,生 態 保 護 紅線 內 自 然 保 護 地 核 心保 護 區 外,在 符 合 4、法律 法 規 的 前 提 下,僅允 許 對 生 態 功 能 不 造成 破 壞 的 有 限 人 為 活動。劃 定 生 態 保 護 紅線24287.71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22.17%。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對中心城區及各鎮城鎮開發邊界總規模進行嚴格管控,在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層面進行細化落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6842.11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6.24%。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2.2 錨固國土空間格局以現有城鎮、產業為依托,沿G209、G319、G352發展,結合現狀水域、道路及重點建設趨勢,構建“一核一脈,兩軸兩環,五區5、聯動”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加強吉鳳合作與州級區域協調,打造全州的核心增長極,成為帶動全域發展的中心核;一脈:峒河生態綠水景觀脈。兩環:依托二環線,形成綜合服務環;依托茶旅公路,形成城鄉旅游環。兩軸:東西向民俗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軸和南北向城鄉一體經濟發展軸。五區:文化旅游區,茶旅融合區,高效農業區,生態休閑區,產城人文區。2.3 區域協同發展依托包茂高速、渝湘高鐵、吉恩高鐵(規劃)、廣清吉重高鐵(規劃)等區域性交通廊道,積極對接重慶和成渝經濟圈,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協作,提升武陵山區旅游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民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教育醫療服務中心、區域經濟中心地位。6、武陵山區與雪峰山區一脈相承,串聯恩施、秀山、張家界、懷化等地,共同維護湘鄂渝黔四省交匯地帶重要生態系統。加強整體生態保護和環境共治,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依托航空、高鐵和高速公路網這些區域性快速鏈接通道,實現吉首30分鐘互通環州府、張家界、懷化,60分鐘互通常德、益陽、婁底,90分鐘互通長株潭,全面釋放吉首的區位潛力。立足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區域共脈同源的豐富資源,借勢張家界國際旅游目的地,共同建設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以更高的站位,構建“張永吉鳳懷沅桃”旅游黃金圈。n 西延東拓,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區n 生態共治,構筑武陵山區域生態屏障n 產業協作,打造旅游黃金圈n 交通互聯,建設湖南省西北7、部門戶樞紐城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八不準”、“六嚴禁”、“五不得”。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統籌推進耕地休養聲息;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和監測。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控耕地進出平衡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嚴控耕地減少;大力實施土地整治,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嚴格補充耕地檢查驗收。3.1 耕地資源保護3.2 農業生產格局立足山地特色農業建設特點,打造“高效、精細、休閑、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兩軸五區多園”的空間發展格局。兩軸:兩軸:南北向的農產品精深8、加工運輸軸和東西向的山地休閑農業觀光軸。五區:五區:東部以丹青太平為主的鮮果生產區,西部以矮寨為主的休閑農業區,南部以河溪為主的時蔬高產區,北部以馬頸坳為主的茶旅結合區,中部以中心城區為主的加工運輸區。多園:多園: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湘西黃金茶、白云貢米、高山蔬菜、富硒柑橘、特色金秋梨為主,其他產業為補充的農產品加工體系,規劃布局10個特色農業產業標準園。3.3 全域村莊分類城郊融合類:共34個,以城鄉融合為重點,突出村莊區位優勢。綜合考慮城鎮化、工業化趨勢自身發展,承接城鎮發展外溢功能。農業發展類:共30個,以耕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為重點,突出農業產業優勢,體現農業種養9、殖等方面的特色。生態保護類:共16個,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圍繞生態康養、綠色休閑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色保護類:共16個,以統籌多元地域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利用與發展為重點,引導村莊風貌建設,倡導發展特色文化旅游,創新村莊發展模式。集聚提升類:共16個,以引導村莊內部集聚與服務周邊村莊為重點,充分發揮村莊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補齊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發耕地后備資源建設高標準農田工礦用地復墾存量土地、低效用地盤活利用不 破 壞 原 有生態環境,適度有序的通過技術手段改良部分灘涂、荒草地,開發成耕地通過土地平整和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田間防護10、林等措施,大幅度提高耕地質量對已建高標準農田進行改造提升,提升排水抗旱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廢 棄 工 礦 用地復墾與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通過調整建設用地布局,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加大對城鎮閑置土地、空閑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清查與整治力度,切實落實增減掛鉤以老城區、城中村、棚戶區、老工業區等作為改造開發重點,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3.4 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德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根據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吉首市建立以1個風景名勝區、3個自然公園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分別為德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湖南吉首矮寨國家級森林自然公園、湖南吉首峒河國家級濕地自然公園、湖南吉首11、德夯省級地質自然公園。峒河國家級濕地自然公園德夯省級地質自然公園矮寨國家級森林自然公園4.1 自然保護地體系4.2 生態保護格局以山脈水系為骨架,森林綠地為主體,農田、濕地為支撐,生態公益林、溪渠為紐帶,構建“一屏四區六廊”的生態保護格局,形成山水鑲嵌的生態斑塊。一屏:一屏:以層頭坡、蓮臺山、老虎山、人球坡、阿婆山等山脈構建生態屏障。四區:四區:以矮寨國家級森林公園、峒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德夯省級地質公園和德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構建四大自然保護地區域。六廊:六廊:以峒河、萬溶江、沱江、司馬河、丹青河、恰比河防護帶建設六條生態廊道。森林生態修復水體生態修復礦山生態修復土壤保護與污染治理實施生態建設與12、修復工程,重點加強矮寨片區林地保護修復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嚴格保護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加強自然水體保護加強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進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推進綠色水電工程建設加強水土流失防治與綜合治理推進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著重解決重點區礦山生態問題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開展耕地污染評估,加強農用地重金屬污染阻控與修復加強建設用地污染修復與防治4.3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5.1 城鎮體系規劃立足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鎮開發格局,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系,構建“一心三主三次”的城鎮空間結構。一心: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強化城區的產業和經濟帶動作業。三主:河溪、13、馬頸坳和矮寨三個建制鎮為重點鎮,結合自身特色產業發展鎮域經濟,提升完善節點城鎮的設施配套,服務周邊區域。三次:丹青鎮、太平鎮和己略鄉為一般鎮,重點完善鎮區配套設置,為廣大鄉村腹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5.2 產業空間布局按照“旅游引領、工業支撐、做強優勢、凸顯特色、培育潛能”的發展策略推進吉首產業體系構建:兩大支柱產業:以現有文化旅游和食品加工業突出地位為基礎,著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特色農產品加工兩大支柱產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五大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現有基礎較好的生物醫藥、裝配式建筑、電子信息、商貿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培育產業集群。三大特色產業:依托吉首14、獨特的景觀資源和文化底蘊,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山地運動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全域全面發展。三大前瞻產業:研判社會經濟產業發展趨勢,立足吉首自身特色,提前謀劃布局總部經濟,大健康服務和互聯網云服務業三大前瞻性產業,建立健全吉首現代產業體系。5.3 產業園區規劃吉首經濟技術開發區吉首經濟技術開發區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06年正式更名,是大湘西地區承接國家產業梯度轉移的主陣地、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吉首市產城融合示范園區。園區核準面積837.29公頃,發展區面積836.86公頃,以“一主兩輔一特”主導產業為主要發展目標,“一主”即以電子及電子信息為主導的產業;“兩輔”即食品醫藥大健康產業和15、現代商貿物流產業;“一特”即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特色產業。湖南湘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南湘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作為湘西州州府所在片區,管轄區跨吉首與鳳凰縣兩個行政區。高新區面積2975.51公頃,以“創新高地,產業新區”為總定位,著力構建以大健康為主導,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為特色,現代服務為配套,以“一主兩特一配套”為格局的現代產業體系,將高新區打造成為“節約集約和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區、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產業新區、武陵山片區協同創新發展樣板區”。嚴控建設用地總量,精準配置建設用地增量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實行城鄉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遏制土地過度開發和建設用地低效16、利用。統籌平衡建設用地供給與需求,引導和調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增量。堅持建設用地集約節約發展,積極盤活用地存量在確保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穩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減少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流量指標,統籌保障建設用地供給。充分考慮土壤污染風險,切實加強用地準入管理切實加強用地準入管理。充分考慮土壤污染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明確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需符合規劃用途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嚴格再開發建設用地管理,注重開發和使用時序。5.4 建設用地管控著力將吉首市建設成為湘西州綜合交通中心、武陵山區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湖南省西北17、部門戶樞紐。交通互聯,建設湖南省西北部門戶樞紐城市交通互聯,建設湖南省西北部門戶樞紐城市門戶提升核心快速通道網公路網絡一體化6.1 綜合交通網絡布局規劃楓香機場結合渝湘高鐵吉首北站,打造空鐵多模式立體樞紐。以張吉懷高鐵、渝湘高鐵(規劃)打造“十字型”鐵路通道,對接區域中心城市與國家主要城市群,鞏固吉首市區域樞紐地位。規劃龍吉高速南延、吉首松桃高速(規劃)與杭瑞高速組成吉首市十字形+環形的高速公路網,規劃“1+5”環吉首經濟圈的交通干線網,加強吉首市與周邊城市的連接。6.2 公共服務設施提升規劃規劃“市州級市州級-鄉鎮鄉鎮/街道級街道級-村村/社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18、系”市州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6.3 市政基礎設施完善規劃期末實現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鄉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60%,供水管網漏損率低于10%。至2025年,城鎮污水收集率達到95%,處理達標率達到100%;至2035年,城鎮污水收集率達到98%以上,處理率達標率達到100%。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落實節能減排,優化完善電力設施布局,建立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的供電系統,保障城鄉電力供應。近、中期“液化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協同供應”逐漸過渡至“管道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為輔、液化天然氣作為應急保障”的多元化氣源供應格局。按照“智慧城鄉”統籌規劃,建立起覆蓋城19、鄉的信息網絡設施,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建設,推進“三網融合”。構建垃圾分類收運的基礎上,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處置,配套設置相應的末端處理設施,并加強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以上。6.4 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防洪體系中心城區:近期按50年一遇,遠期按100年一遇設防。市域構建七大防洪保護圈。鄉鎮:鎮區、集鎮區近期按10年一遇,遠期按20年一遇設防。排澇體系中心城區:近期按20年一遇,遠期按30年一遇一日暴雨24小時排干。鄉鎮:鎮區、集鎮區按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農村:按1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消防救援根據森林20、防火需要,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預警監測和指揮通信系統,規劃建設基礎設施設備。鄉鎮負責本行政區域森林防火的監督和管理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組織。防震避難吉首市地震設防烈度為度。供水、排水、交通、通信、燃氣、醫療救護、糧食供應、消防等城市生命線系統工程按度標準設防。人防工程建立以地下聯通工程為連接、防空地下室為主體、專業配套工程為重點、綜合管廊等兼顧設防的地下空間為補充的防護工程體系,全市人均人防隱蔽面積1平方米,防空警報實際覆蓋率100%。地災防治人口集聚區和重大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區等區域進行重點排查監測,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納入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動態掌握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變化情況21、。保護吉首市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民族文化,傳承其古城古鎮古村的傳統聚落營建智慧,活化利用好吉首市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吉首市防御型古城古鎮古村特色,弘揚獨具特色的南方長城防御文化;使吉首市土家族、苗族等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得到全面保護與傳承,并呈現出鮮明的防御文化特色。建設以“文化遺產廊道-古城古鎮古村-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資源”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加強對天然山水格局、歷史景觀環境、典型歷史功能特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構建“一核兩帶一區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7.1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7.2 城鄉風貌管控反映山區特色、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構建“重巒疊22、谷水流觴,民族風情古韻彰”的市域風貌格局,凸顯吉首市“山秀、水清、瀑懸、谷幽、林密”的山水谷韻形象特色,以及“巫儺文化、祖先崇拜、節慶歌舞”等民族文化特色,優化提升全域景觀風貌。高山密林民俗風貌區:高山密林民俗風貌區:突出山林景觀風貌,重點保護以矮寨森林公園、德夯風景名勝區等為主體的亞熱帶喀斯特植被和峽谷地貌景觀。保護傳統村寨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丘崗溪谷村鎮風貌區:丘崗溪谷村鎮風貌區:保護并修復自然生態環境,還原丘崗林立、溪谷田園的原生態風光。帶狀谷韻山城風貌區:帶狀谷韻山城風貌區:建設具有湘西歷史人文底蘊的山地公園城市形象,凸顯山城市山區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強城市生態建設、建立健全城市綠23、地系統,延續生態城市的組團格局。重巒疊谷水流觴,民族風情古韻彰重巒疊谷水流觴,民族風情古韻彰東擴西優南融北延,拉開城市整體向東發展框架8.1 明確城市發展方向建成區南融-融城區域州府戰略區融城銜接地東擴-城市主要發展方向城市門戶、產業升級、科教高地、生活配套。西優-保護屏障生態屏障、休閑旅游、生態經濟。北延-特色產業北部門戶、產業園區。一心兩軸兩帶五區多組團構建“一心兩帶、雙軸五區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依托乾州新城、州府新城、高鐵新城形成的城市綜合發展核心;依托人民路和金星路形成城市綜合發展功能主軸;依托峒河和萬溶江形成城市生態民俗風情景觀帶;以峒河區、雅溪區、乾州新城、州府新城、高鐵新城形成的524、個城市功能片區;以曙光旅游組團、三岔坪康養組團、振武營產業組團、西門口特色小鎮、形成多樣化的產業發展組團。8.2 優化城市功能結構構建“15分鐘生活圈”的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突出“人民城市”理念,按照分級配置、合理布局、配置均勻為原則,構建“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的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重點加強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設施的配建。服務人口:0.5-1.2萬人規劃設置:幼兒園、文化活動站、社區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地、社區商業網點、公共廁所、垃圾收集站服務人口:1.5-2.5萬人規劃設置:小學、中型多功能運動場地、菜市場或生鮮超市、25、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市、商場服務人口:5-10萬人規劃設置:初中、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街道級社區服務中心、司法所、社區醫院、養老院、老年養護院、街道辦事處、文化活動中心8.3 完善城市服務設施崇山為屏水繞城、首府氣韻展乾坤武陵明珠 首府氣韻文化內涵民族風情多元文化空間內涵山水谷韻林城相依品質內涵武陵明珠首府氣韻動力內涵綠色產業創新高地依托“秀美的山水環境”、“豐富的人文遺存”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突出“山川形勝、古城遺蹤、湘西文化”,形成具有湘西歷史人文底蘊的山地公園城市形象。8.4 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填補基礎設施欠賬、增加與保障公共空間改善城市出行條件、改造老舊小區保護歷史文化、塑造城市26、時代風貌完善功能與提升品質和保護環境,優化中心城區功能組合運用整體視角、精細設計的更新方式城市修補8.5 推進城市更新設計落實了州級國土空間規劃下達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林地保有量等規劃核心指標,嚴格落實州級下達的規劃約束性指標的要求,不得突破各項約束性指標。州級規劃的傳導落實1引導鄉鎮規劃落實市級總規確定的規劃目標、規劃分區、重要控制線、城鎮發展定位、要素配置等規劃內容,制定鄉鎮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等主要約束性指標。鄉鎮規劃的傳導指引2專項規劃需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編制,落實相關約束性指標,并在規劃目標和重點管控內容上與總體規劃27、保持一致。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3城鎮開發邊界內:堅持問題導向,優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要制定完善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編制、實施與監管的政策制度和技術標準,強化城鎮風貌、天際線、建筑高度、容積率等空間形態控制,提升城鎮空間品質。城鎮開發邊界外:根據村莊分類和布局,以一個或幾個行政村為單元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作為詳細規劃,逐步實現全覆蓋。詳細規劃的傳導約束49.1 規劃傳導強化組織領導,建設專業隊伍由吉首市人民政府牽頭,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發揮組織協調和咨詢審查作用,完善規劃實施統籌決策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健全管控規則吉首市人民政府牽頭制定28、相關激勵、資金籌措、幫扶政策,保障民生工程及重點項目推進。對所有國土空間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因地制宜明確分區準入、用途轉換等管制規則。加強實施監測,建立監督體系強化規劃實施建設監督,構建“預警監測-實施評估-督察問責”的規劃實施監督體系,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常態化機制。應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對國土空間保護開發行為進行動態監測,動態化開展市域體檢評估,及時反饋預警,完善年度實施計劃。加強規劃宣傳,提高公眾參與度通過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多種媒體向社會公布和宣傳規劃,使全社會認識國土空間規劃,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9.2 實施保障建設一圖一庫一平臺,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積極開發建設“一張圖”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多源、多尺度、多類型數據的有序存儲。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3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