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246
2023-08-04
37頁
9.72MB
1、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草案公示稿草案公示稿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前言丁青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他念他翁山麓,人文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壯麗。國土空間規劃是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按照國家、自治區、昌都市要求,我縣組織開展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編制工作。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2、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本規劃推動城鄉、區域統籌,形成安全永續、集約高效、美麗繁榮的國土空間格局,將丁青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昌都市西北部城市副中心。目前,本規劃已形成規劃草案,為了讓公眾充分了解規劃草案內容,以便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公眾智慧,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丁青縣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12368.77平方千米。本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35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目標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目錄構建空間格局保障農牧空間目3、標和戰略123融合城鄉發展彰顯風貌魅力保護生態空間456完善支撐保障強化實施保障7801目標和戰略1.1 定位與目標1.2 發展戰略1.3 區域協同發展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1 定位與目標發展定位:昌都市西北部副中心與物貿流通中心、藏東生態文明示范區、高原生態文化旅游中心、西糧倉發展目標近期2025年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旅游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以商貿物流、民族手工業、藏藥加工等為主導的綠色工業初步形成,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遠期2035年生態文明建設與高原生態文化旅4、游事業蓬勃發展;鐵路、高等級公路建設有序推進,與周邊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城鄉發展質量顯著提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全面建成昌都市西北部城市副中心、物貿流通中心。遠景2050年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高度發展;實現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富裕文明、和諧宜居的美麗國土。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2 發展戰略科技興農戰略構建以畜牧業為主體、以種植業為保障的發展體系,推進糧食種植、畜牧業養殖技術科技創新,加快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畜產品供給,健全科技和裝備支撐保5、障,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努力建設西糧倉。產業共融戰略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建立高原綠色產業體系,實施一二三產業共融發展戰略。依托農牧業發展基礎,發展農牧產品加工業,打造綠色藏區農牧產品品牌,并以昌都市提出建設G317“魅力昌都史詩人文風情走廊”為契機,深挖沿線旅游資源,同時培育特色旅游商品,發展“旅游+”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將丁青建設全國知名的旅游勝地。城鄉融合戰略構建縣城和鄉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增強城鎮地區對鄉村的帶動能力。差異化配置公共資源,大力推動公共服務職能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6、35年)1.3 區域協同發展加快融入區域融合發展格局,建立與周邊縣市的緊密聯系加強生態環境共治共保積極參與區域生態環境協同共治,共筑怒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強化生態廊道連通性,共同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加強協同管理,推動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強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與區域交通樞紐的聯系,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平。積極推動那昌鐵路、G4217線(川藏北線高速)的前期工作,推動快速交通體系建設;加快省道S204的提升改造建設,加強與邦達機場聯系,融入昌都市立體交通網絡。加強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憑借地處昌都、那曲、玉樹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向東連接卡若、察雅、類烏齊為一體的市域核心7、發展聯動圈層;向西與那曲地區協同發展進而融入以拉薩為中心的“三小時經濟圈”;向北聯動青海玉樹積極對接蘭州-西寧城市群和陜甘青寧經濟圈,02構建空間格局2.1 主體功能分區2.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3 三條控制線管控2.4 劃定規劃分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1 主體功能分區農產品主產區以保障糧食安全、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目標,劃定尺牘鎮、覺恩鄉、沙貢鄉為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以保障生態安全、提供生態產品和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為目標,劃定桑多鄉、當堆鄉、色扎鄉、甘巖鄉、巴達鄉、嘎塔鄉、布塔鄉、木塔鄉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為目標8、,劃定丁青鎮與協雄鄉為城市化地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落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充分響應昌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的要求,統籌農牧業、生態保護和城鎮發展格局,構建“兩區、兩廊、兩心、兩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兩區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南部水源涵養區兩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廊兩廊兩心縣域中心與副中心城鎮G317、S204城鄉發展帶兩帶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3 三條控制線管控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9、地保護制度,將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保障糧食安全。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落實生態保護安全,保護縣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將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內。嚴格避讓限制性保護控制線,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空間集約高效發展為導向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4 劃定規劃分區堅持以國土空間的保護與保留、開發與利用兩大管控屬性為基礎優化配置空間資源,在縣域內形成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城鎮發展區、農田保護區、鄉村發展區5類一級分區。03保障農牧空間3.1 農牧發展格局3.2 耕地資源保護丁青縣國土空10、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1 農牧發展格局引導農牧業發展向優勢區域聚集,構建北部高原優質牧草種植區、南部糧蔬生產加工區以及圍繞嘎曲、色曲和卸曲發展的糧食主要生產帶,形成“一帶兩區”的農牧業發展格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2 耕地資源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各項耕地管控制度,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用途管制1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進出平衡2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提升耕地質量304保護生態空間4.1 生態保護格局4.2 自然資源保護4.3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4.4 生態修復治理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11、021-2035年)4.1 生態保護格局以自然生態為基底,以山脈水系為脈絡,以濕地、冰川等自然公園節點為補充,筑牢“兩廊兩區兩點”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2 自然資源保護草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保護與有序開發草地資源。建立健全草地分級保護管理體系和獎補機制,建立草地健康評價體系,監測和控制草地利用;提高居民環保意識,兼顧當地經濟發展和草原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建立實施整體保護、局部適度利用的林地資源保護利用機制,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推進營造林工程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探索開展宜林地區鄉村綠化工作,積極開展綠化美化12、行動。水系資源保護與利用合理開發水資源,穩步推進水生態保護,面向保護中華水塔功能,加強域內河流線性空間保護、湖泊點狀空間保護和冰川帶狀空間保護;嚴格落實水資源“三條紅線”,維護區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維持水環境質量。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完善全區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建立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和濕地用途管控機制,進行分類保護和管控;實施重點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河湖濕地保護與修復,穩步提高高原濕地、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3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布托湖國家級濕地自然公園及布加崗日自治區級冰川公園,提升保護水平,落實管控要求。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13、035年)4.4 生態修復治理草地生態修復針對草地退化、草畜矛盾等突出問題,應進一步明確主要誘因,有針對性的開展退化草地修復工程,通過建設草原圍欄,實施季節性輪牧休牧封育等措施,促進草地休養生息、自然恢復。林地生態修復針對林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植被覆蓋度降低的問題,根據不同退化區特點采取人工干預和自然生長相結合、喬木和灌木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等修復方式,增加森林植被資源儲量。礦山生態修復以恢復礦區植被和動植物棲息地、防止土地沙化和消除地質災害為目標,通過人工輔助和生態重塑措施,加強露天采場綜合治理、實施覆土復墾,恢復礦區植被,提升礦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改善礦區生態14、環境。05融合城鄉發展5.1 優化城鎮體系5.2 統籌產業布局5.3 建設宜居城市5.4 推進鄉村振興5.5 創建高效共享生活空間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1 優化城鎮體系構建“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鄉空間發展格局“一主”:為縣城,是縣域發展核心區“一副”:為尺牘鎮區,是縣域副中心“兩軸”:為城鄉聯動發展軸“多點”:以各鄉集鎮為中心的特色產業發展節點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2 統籌產業布局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縣域內清潔能源產業布局,重點推動丁青鎮、沙貢鄉、覺恩鄉光電產業發展。促進綠色礦業發展保護與開發并舉,構建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15、會體系,使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重點加強對自家浦煤礦、森格日烏銅多金屬礦的科學有序開采。提質建設丁青產業園區打造高原綠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藏藥材加工、民族手工業等優勢產業,與中心城區、那曲、玉樹等地形成產業聯動,促進區域發展。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3 建設宜居城市以現有城鎮建成區為依托,按照“集約節約、優化用地、延續文脈、宜居宜業”總體布局原則,確定未來縣城建設空間主要沿宗曲河向東南部拓展。后續重點完善城市公共職能,提質發展丁青產業園,助力丁青縣城成為昌都西北部城市副中心,將縣城建設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產業新區。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6、1-2035年)5.4 推進鄉村振興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引導村莊分類發展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和保留改善”分類推進村莊發展推進鄉村高質量建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完善基礎設施,形成全域覆蓋、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鄉村形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加強村莊風貌引導,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5.5 創建高效共享生活空間創建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居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民生需求城鎮社區生活圈城鎮社區生活圈主要服務于縣城區和鎮區,突出功能復合和空17、間集聚,以鎮區管轄范圍為邊界,結合居民出行特點和實際需要確定社區生活圈范圍,集中配置各類服務功能,包括配置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健康管理、為老服務、終身教育、文化活動、體育健身、商業服務、行政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鄉村社區生活圈引導與鼓勵鄉村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并依托鄉集鎮和行政村集中居民點構建鄉集鎮和村/組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加強為農服務功能,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06彰顯風貌魅力6.1 歷史文化保護6.2 城鄉風貌塑造6.3 旅游發展規劃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6.1 歷史文化保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大歷18、史文化遺存保護力度,完善并建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針對各類歷史文化遺存提出系統性保護方案,確定文物保護范圍及管控措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深入對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研究,并提出符合其發展現狀及特色的保護方式,加強保護和宣揚彰顯民族文化特色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6.2 城鄉風貌塑造彰顯丁青特色魅力,塑造“瓊布“丁青城鎮層面風貌塑造保護和利用丁青縣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在延續歷史文脈、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建設高品質、尺度宜人、豐富多彩的現代化城鎮,重點加強公共空間的設計,植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打造代表地方19、文化的風貌節點。鄉村層面風貌塑造強化交通廊道沿線景觀風貌的打造。結合特色資源制定發展策略,對特色鄉鎮的空間發展方向、特色資源保護與利用和未來發展重心做出指引。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6.3 旅游發展規劃構建“一心兩線三圈”的旅游發展格局一心丁青鎮旅游服務中心兩線G317史詩人文風情走廊,S204高原特色生態景觀走廊三圈以“地質觀光、戶外探險”為主的布迦冰川公園生態圈;以“宗教朝拜、文化體驗”為主的孜珠山非遺生態圈;以“自然風光、生態休閑”為主的怒江峽谷公園生態圈。07完善支撐體系7.1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7.2 建設安全智能的市政體系7.3 創建安全韌性的防災系統丁青20、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1 構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構建以鐵路、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以普通干線公路為基礎、以農村公路為補充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形成“強干線、重特色、一體化、全覆蓋”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積極開展那曲-昌都鐵路前期工作,推進鐵路建設。鐵路系統新增一處通用機場,提供應急救援、國防維穩、低空旅游等服務。航空系統新增高等級公路,并完善縣域內路網體系,加強與昌都市中心城區、那曲、玉樹等地區的聯系,融入區域立體交通網絡。公路系統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2 建設安全智能的市政體系提升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污水處理再生利用。至2035年,縣城及21、重點鎮集中供水普及率達100%,一般鄉集鎮不低于95%,村莊不低于9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污水再生利用達到15%。安全高效的水系統因地制宜推進光伏、風電、水電發展,提升縣域可再生電源建設;優先發展液化石油氣等清潔能源,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現狀儲配氣站規模;推進供熱系統多元化發展,滿足居民供熱需求。綠色低碳的能源系統加快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布局新一代5G通信網絡,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與全市通信設施共建共享。安全智能的信息系統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在全縣范圍內積極推行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運作模式,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22、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處置采取焚燒為主,堆肥發酵、衛生填埋相結合,綜合利用。規劃到2035年,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清潔高效的環衛系統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3 創建安全韌性的防災系統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綜合應急系統優化防災設施布局,適度提高城市防災設施建設標準,形成分級合理的防災空間設施網絡,依托干線公路網和城市干道網,建設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城市生命線系統和應急供水、應急供電、應急供氣、廣播通信設施,完善基礎設施系統的災后應急系統。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縣域防洪防澇能力縣城按3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重點23、鎮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一般鄉集鎮和村莊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完善防洪應急保障體系,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加強防洪預測、預警通訊、指揮系統的建設,完善防洪應急措施。加強軍事設施保護,提升人防工程建設推動人防工程軍民融合式發展。公路、鐵路、通信網絡、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落實人防要求,戰備公路、地下人防工程設施等兼具民用功能。人防工程建設應符合人民防空工程戰術技術要求城市居住區人民防空工程規劃規范和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等要求。抗震防災與地質災害防治縣域按照地震烈度度設防,新建、擴建、改建工程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城市重要建筑物、生命線工程應提高1度設防。重大工程24、應根據地震安全性評估,采取高于一般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防。構建全域消防救援防控體系建立完善的城鎮消防救援體系,調整優化城鎮消防安全布局,保障消防供水安全,布局縣城和尺牘鎮消防站,發揮消防體系在綜合防災救援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消防站無法覆蓋的一般鎮、20名僧侶以上的寺廟和偏遠村莊應建設志愿消防隊,并配備必要的消防裝備。建立航空消防取水點,為森林草原高火險、中火險區購置火場偵察無人機設備。08強化實施保障8.1 完善規劃編制體系8.2 構建規劃傳導體系8.3 保障近期實施規劃8.4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丁青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8.1完善規劃編制體系構建“二級三類”國土空間規25、劃體系。本縣國土空間規劃劃分為縣、鄉鎮二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三類。總體規劃包括縣級和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上級總體規劃要對下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明確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實現規劃有效管控和傳導。堅持“多規合一”,不得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或編制其他空間規劃。8.2構建規劃傳導體系按照總體規劃向各鄉(鎮)總體規劃傳導、總體規劃向專項規劃傳導、總體規劃向詳細規劃傳導的基本體系,將涉及的安全底線、空間結構等方面內容作為規劃強制性內容并制定相應管控措施,各層次規劃、各類城鄉建設行為及項目審批都應落實相應管控要求。8.3保障近期實施規劃以重點任務、重點項目為抓手,逐層分26、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目標、指標、規劃實施重點及要求,形成近期建設項目庫,統籌推動規劃意圖的逐層傳導和有序實施,引領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扎實推進。8.4國土空間“一張圖”實施監督體系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服務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全過程,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和實施監督全周期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撐。“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昌都市統建、市縣(區)共用,實現兩級各類成果數據統一匯交與集中管理,并制定系統動態運行和維護管理機制,確保系統正常有序運行,為規范規劃成果質量、提高規劃審查效率、提升規劃管理服務效能、加強規劃實施管控、實現自然資源監測預警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