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版)(2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323
2023-08-04
26頁
10.45MB
1、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 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版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前 言本次規劃是赤壁市國土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本次規劃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優化空間總體布局,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完善公服、交通、市政、防災體系建設,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護,對赤壁市的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均進行了系統性的安排。規劃一經批復,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2、更。PREFACE1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目 錄/CONTENTS規劃概況宏觀背景規劃原則規劃范圍和期限01目標定位城市發展目標城市定位02區域協調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融入武漢城市圈發展強化區域副中心城市職能打造跨區域性農旅產業集群參與區域生態維育03空間格局市域空間發展格局市域生態保護格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4城鄉統籌城鎮體系鄉村振興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5要素支撐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綜合交通規劃能源設施規劃綜合防災體系06政策保障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傳導完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建立動態監督反饋機制072 宏觀背景 規劃原則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概況0103、13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具有統籌性與權威性,實現了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各類空間規劃的“多規合一”,對各類專項規劃具有指導約束作用。按照國家、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有關要求,開展了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引領推動發展底線約束生態高效城鄉融合區域協同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圍繞發展編制規劃促進發展編規劃更好發展編規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良好人居環境凸顯山水特色格局優化整體空間4、結構融入武漢城市圈城鄉統籌鄉村振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多規合一剛彈結合處理好保護和發展處理好剛性和彈性處理好規劃矛盾1 1宏觀背景2 2規劃原則4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規劃背景規劃范圍圖赤壁市崇陽縣咸安區臨湘市規劃范圍的國土空間面積約1717.74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嘉魚縣洪湖市3 3規劃范圍和期限56 城市發展目標 城市定位目標定位02026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二、目標定位1 1城市發展目標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重大發展戰略,緊抓新的發展機遇,立足新的發展階段,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123”區域和產5、業發展布局戰略,將赤壁建設成: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市、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市。7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二、目標定位2 2城市定位鄂湘贛區域性樞紐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名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89 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 融入武漢城市圈發展 強化區域副中心城市職能 打造跨區域性農旅產業集群 參與區域生態維育區域協調03039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三、區域協調1 1搶抓長江經濟帶戰略機遇,培育臨江核心功能集聚區域充分利用西北部的空間優勢、臨江的戰略機遇優勢及赤壁長江大橋建設優勢,以中心城區為核心6、,強化垂江交通廊道向外拓展,有效整合中心主城和沿線空間資源,圍繞赤壁濱江區域,強化與武漢城市圈、江漢平原、臨湘地區長江沿岸城市的產業聯動,建設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示范區,發展生態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赤壁新的產業增長極。102 2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促進產業功能聯動發展落實國家和湖北新型城鎮化要求和發展趨勢,將赤壁市打造成區域重要節點城市,利用咸赤嘉發展走廊,武咸生態大湖區優勢,銜接咸赤嘉城鎮組群發展,發揮三國文化、茶文化等特色資源,重點發展醫療制造、康養休閑產業,打造康養休閑產業集群。3 3強化區域副中心城市職能,打造現代化區域性樞紐城市打造錯位發展的城市服務功能,依靠107國道、京港澳高速、7、京廣鐵路和武廣高鐵等交通系統,強化赤壁與咸寧在產業的、物流等方面的有機聯系,咸安區主要推進教育、醫療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而副中心赤壁則主要推進體育、文化等市級公共設施建設。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三、區域協調114 4協同周邊城市聯動發展,打造區域農旅產業優勢集群強化特色農業聯動,與洞庭湖、江漢平原地區開展產業協調和集聚發展策略,共同打造優質稻種植、水產、油料、茶葉、香蓮、獼猴桃等六大基地,形成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與荊州、洪湖、臨湘地區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推進旅游觀光產業的對接融合,著力旅游資源整合和產品編排,著手挖掘茶馬古道文化和黃蓋湖品牌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等若干精品旅游路線8、。5 5參與區域生態維育,共同保護青山綠水與咸安、嘉魚協調,共同保護西梁湖區域生態環境,保障西梁湖濕地的生態安全,充分發揮生態屏障和城市綠肺功能;與洪湖協調,共同保育長江沿線生態環境,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注重水源、林地等的保護,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將沿江地區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和城鎮空間互動互利的綜合發展區;與崇陽協調,共同保護陸水湖、陸水河生態軸線以及大幕山生態屏障,維護河道暢通,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蓋率;與臨湘協調,共同保護黃蓋湖區域生態環境,形成生態保護區。12 市域空間發展格局 市域生態保護格局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空間格局040412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四、發展格局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圖19、 1構建“一主兩帶三區”的市域空間結構赤壁市中心城區,突出一主引領,是赤壁市行政服務、商貿交易、產業集聚、旅游服務的中心,是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武咸同城”,帶動未來帶動城鄉發展的核心區域;一主三區華潤赤壁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示范區鄉村振興湯茶“三產”融合發展區鄉村振興特色農業開發區。兩帶“京珠-107”經濟帶“陸水河-長江”經濟帶;13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四、發展格局市域生態保護格局圖2 2構建“一心兩帶,兩湖三山”全域生態空間格局一心陸水湖核心保護區兩帶陸水河生態文化保護帶,長江生態保護帶兩湖保護好主要包括黃蓋湖、西涼湖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三山幕阜山脈、中部山脈、北部山脈等10、山脈,市域南部以及中部的山林生態區。14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四、發展格局3 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實行最嚴格的管控制度,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優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集中城鎮開發建設的區域。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糧食安全,實施特殊永久保護,嚴格用途管制制度。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1516 城鎮體系 鄉村振興 完善全域旅游體系 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城鄉統籌050516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五、城鄉統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1 1城鎮體系按照“城鄉統籌、分級引導”原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鄉鎮服務農民功能,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形11、成“主城重點鎮特色鎮”三級城鎮體系。中心城區主 城車埠鎮、中伙鋪鎮、官塘驛鎮、趙李橋鎮,是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的承載區域,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重點鎮赤壁鎮、神山鎮、柳山湖鎮、黃蓋湖鎮、新店鎮、茶庵嶺鎮、余家橋鄉等特色城鎮,是依托文化、旅游、農業等特色資源要素,以農業生活、生產服務、旅游服務為主導的城鎮。特色鎮17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健全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全省農業強市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2025年2035年2050年五、城鄉統籌2 2鄉村振興立足山水資源、萬里茶道文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萬里茶道文化旅游區、全國鄉村12、振興樣板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確定鄉村振興發展階段目標,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183 3推進公園城市建設識別串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網絡,基于生物遷徙、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過程,構建全域藍綠網絡,探索生態廊道、郊野公園、城市風道等主動保護的實施模式,打造濱江、濱河、濱湖、臨山公園體系,形成“湖伴城、城鑲山、山擁綠、綠映景”的自然公園體系。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五、城鄉統籌4 4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完善歷史保護體系健全“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保護體系,加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分級分類保護對國、省、市文保單位,采取分級保護的模式,針對不同級別的保護對13、象提出不同的保護措施;195 5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建立自然保護地保護體系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全市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全市河流、湖泊、水庫的水系保護控制體系。嚴格保護的生態公益林地,全面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管護責任制。健全應用水源地保護體系,全市嚴格控制一級水源地。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五、城鄉統籌5 5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推進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識別生態受損,水土流失嚴重區域,修復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恢復水生生態環境,改善水質條件,營造濕地、湖泊景觀。濕地生態修復改善土壤環境,修復污染土地,保護永久基本農田。農用地綜合整治啟動污染土地的退出機制,改善土壤環境,植14、入新功能,保障項目落地。宗地修復識別生態受損,水土流失嚴重區域,修復土壤侵蝕。森林生態修復維護生物多樣種群、構建生物遷徙廊道,保持動植物原生環境。生物多樣性維護礦山復綠,山體修復和水體修復,打造山的肌理。礦山生態修復提高土地集約節約水平,實施公共服務設施品質提升,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用地整治20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綜合交通規劃 市政設施規劃要素支撐060621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六、要素支撐1 1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按照“以人為本、城鄉覆蓋”的原則,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和覆蓋水平,補齊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公益性和普惠性。從中心體系、層級部署、設施類別三方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市級、15、街鎮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體系。以“村落30分鐘文化圈、城市社區15分鐘文化圈和城市15分鐘健身圈、農村5公里建設圈”為基本要求,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鄉社區中心。城鎮社區生活圈按照500米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等服務功能;鄉村社區生活圈布置文化活動站、綜合服務用房和體育健身點。222 2綜合交通規劃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構建“30-60-90”公路交通圈。通過赤壁長江大橋東延線、沿江快速通道、嘉崇高速、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等快速路網,構筑“30-60-90”公路交通圈。即30分鐘通達赤壁全域;60分鐘覆蓋赤壁周邊主要縣市;90到達武漢城市圈、岳陽、荊州等地區。強化垂江16、交通、優化疏港交通結構,強化多式聯運體系。結合湖北省、咸寧市高速公路系統規劃構建”三順江、兩垂江”的骨架道路系統,推動全域聯動發展;強化垂江交通、全域統籌,通過赤壁長江大橋東延線、嘉崇高速構建垂江方向交通系統,實現對赤壁、車埠、趙李橋、神山等重點鄉鎮的高等級道路全覆蓋;新增京廣鐵路至神山望峰頂礦區,并銜接嘉魚金盛蘭貨運鐵路,新增京廣鐵路至偏脊山、車埠港貨運鐵路,加快提升鐵路運輸能力,改善運輸結構。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六、要素支撐3 3市政設施規劃統籌5G新型基礎設施:保障城市通信安全運營,提供高效便捷的通信郵政服務。推進電力、供水和燃氣供應系統結構優化升級,優化電力網架結構,構建以220千伏17、變電站為骨架、110千伏變電站為脈絡的現代堅強智能輸變電網絡;完善供水網絡,提升供水能力,實現長江新水廠與城區一、二水廠的互聯互通,保障城市供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協調;統籌城鄉燃氣設施布局,實現燃氣系統全覆蓋。優化垃圾收運處理系統結構,加強環境保護,提高環衛基礎設施服務水平,轉變城鄉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城鄉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化垃圾收運處理系統結構,促進生活垃圾處理向“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方式發展。大力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和排放標準,按照“安全、資源、環境”三位一體,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系統,逐步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大力推動西涼湖、陸水河、黃蓋湖、益陽港和皤河支流水18、環境治理工程,推進陸水湖水源地保護工程。強化防洪排澇系統構建,強化防洪排澇系統構建,重點加強長江和陸水河沿線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加快排水主干通道建設,完善新城區排水設施管網,提高老城區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完善消防應急體系,以保障城市安全為核心,實現消防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加緊消防滅火救援體系的全面建設,完善消防安全布局,打造與赤壁市發展相協調的現代化應急避難體系,增強全市抗御火災能力。23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傳導 完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 建立動態監督反饋機制政策保障070724赤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七、政策保障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規劃編制體系、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健全政策法規體系。1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傳導構建“市級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傳導機制、推進“三線三區”規劃管控與傳導、建立剛彈結合管控方式。2完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合理確定開發時序、確定近期建設目標與任務、劃定近期重點建設區域范圍。3建立動態監督反饋機制建立統一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加強規劃監督與考核、建立反饋機制和動態維護機制。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