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環綠帶及沿線地區慢行空間貫通專項規劃方案(草案公示稿)(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391
2023-08-04
6頁
8.82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城市慢行及綠道系統規劃設計合集
1、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二二二年十二月外環綠帶及沿線地區慢行空間貫通專項規劃草案公示稿01 規劃背景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化公園城市發展內涵,探索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之城價值表達,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開展外環綠帶及沿線地區慢行空間貫通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統籌推進新時代外環綠帶價值挖潛與能級提升,打造人民城市理念下市民共享的綠色活力空間。外環綠帶是上海市域重要的結構性生態空間,是上海建設生態之城的重要抓手。本次專項規劃旨在全面推進外環綠帶功能提升,立足上海高密度人居環境特征,踐行“人民城市”“公園城市”“健康城2、市”發展理念,助力實現生態空間錨固、環境品質提升與生態價值轉化。02 規劃范圍與期限本次規劃以外環線內外各5公里范圍為基礎,以道路、河流等自然物理邊界為界限,基于虹橋、張江等重點功能區和大型開放空間的完整性,劃定整體規劃范圍,總面積約105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規劃范圍圖103 目標愿景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體定位,建設超大城市人民共享的開放空間體系、全球城市旗艦型國際頂級運動賽事勝地、國際大都市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人文畫卷、高密度人居環境下主城區生物多樣性地標地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空間、健康生活方式、運動休閑體驗需求,探索高密度人居環境可3、持續發展的生態與人文之城典范。通過慢行系統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融合,通過建設連續貫通的綠色生態廊道,激發產業經濟發展引擎,促進地區更新迭代,提升城市宜居環境水平,引領市民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打造活力之環、運動之環、文化之環、生命之環,凝聚城市創新資源,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空間分區規劃圖04 空間結構圍繞外環周邊生態本底特色與功能組團,依托河道、林蔭道、生態廊道等線性空間,構建“一環、八片、多節點”慢行空間網絡結構。節點體系布局規劃圖 空間分區結合行政邊界,遵循主導功能片區完整性、生態空間整體性原則,沿主要道路、河流,將規劃范圍劃分為八個主題片區。節點體系結合外環線與沿線地區發展的空間關系,聚焦4、城市門戶、核心功能以及特色景觀區域。結合慢行空間選線,打造三級節點體系。2目標愿景示意圖 選線方法穿城:串聯各片區重要城市功能板塊,將城市有價值的空間資源聯系起來。引線:依托河道、林蔭道、綠化帶、街道、公共通道打造慢行網絡。串綠:以生態資源“應進盡進、應聯盡聯”為原則,優先以河道為選線依據,串聯各級綠地,織密生命綠網。綴珠:為城市發展植入文化體驗、旅游觀光、郊野休閑、樂園暢游、動感科技等多元場景,塑造綠中有文、有體、有藝、有商、有樂、有趣,引導豐富、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05 選線布局 選線原則尊重現狀,因地制宜:選線主要依托現有步道、養護道路、防汛通道等通行空間為主,在尊重場地地形地貌的基礎5、上,進行改造提升。區域聯系,強化體系:構建層級豐富的綠道網絡,聯系區域外設施以及文化資源,加強區域間聯系,強化綠道與周邊區域的可達性。便捷可達,串聯資源:串聯周邊住區,關聯水綠空間、軌交站點、商業中心等節點空間。銜接工程,一體設計:有效協調規劃、在建市政交通等重大工程。借助工程建設契機,統籌整合慢行選線實施。慢行體系圍繞市域開放空間,構建生態聯通、活力多元的大環-中環-小環三級慢行網絡。大環強調生態涵養與森林漫步。串聯環上公園,實現就近、便利、無障礙貫通。全線高標準建設,打通各類斷點,滿足多樣化慢行需求,構建都市綠谷,提供森林漫步的生態體驗。中環強調鏈接功能與都市樂活。通過片區中環與外環綠帶相6、互聯通,激活城市功能。小環強調織補網絡與休閑可達。旨在提升外環綠帶可達性。外環綠帶及沿線地區慢行空間布局圖306 建設標準 綠道標準1.綠道寬度大環綠道寬度宜控制在3-6米,中環、小環慢行選線強調因地制宜和空間復合利用,設計應滿足步行需求,盡量兼顧騎行需求,寬度應不小于1.5米。2.綠道坡度綠道游徑縱坡宜盡量與現狀自然地形相結合,橫坡宜坡向綠化帶。有條件宜設置供無動力輪椅車、小孩推車等通行的無障礙設施。3.材質色彩路面材料宜采用暗紅色、黑色與灰色彩色瀝青,鋪裝材料應環保無害,新建道路應采用透水鋪裝。道路兩側宜設置排水井、排水溝等設施,避免道路積水。4.斷面設計根據現狀場地與慢行系統的關系,綠道7、將依托林帶、濱水、橋下空間等多樣建設方式,部分段因場地限制,協調園區、校區圍墻后退的方式貫通綠道,其道路寬度按照寬度相關控制要求實行。4依托林帶設置慢行空間斷面示意圖依托濱水設置設置慢行空間斷面示意圖依托橋下空間設置設置慢行空間斷面示意圖依托校園、園區等圍墻退讓空間設置設置慢行空間斷面示意圖06 建設標準 驛站標準建設有品質、有活力、有特色并融合于綠色空間之中的服務驛站,發揮綠道管理、綜合服務、安全保障等功能,為游客提供停留、游憩、補給等服務。1.驛站選址一級驛站主要選擇在公共交通可達性高且周邊居民區聚集的“環上”公園范圍的綠地內設置。二 級 驛 站 主 要 結 合“環上”公園的建筑和設施設置。2.建設引導一級驛站是整個綠道服務體系的核心節點,依托門戶節點、景觀地標打造綜合型服務中心。二級驛站是綠道服務體系的主要節點,服務功能較為綜合。5 生態引導1.引入生態留野區生態留野區是生態重要且人類活動密度較低的區域。服務于生態保護及留野區域,以生態措施解決生態問題,原則上保持植被現狀,進行自然保育和封閉管理,將人類活動干擾降到最低。2.考慮動物通道設計根據不同類型的動物棲息習性,提供不同的生物通道。具體包括:小型下穿式生物涵洞、大型上跨式生態廊橋等。大環沿線驛站規劃布局示意圖小型下穿式生物涵洞示意大型上跨式生態廊橋示意驛站服務功能指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