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技園安居工程項目測量施工方案(2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862
2023-08-04
22頁
2.21MB
1、人工智能科技園安居工程項目測量施工方案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目 錄一、編制依據11.1.施工組織設計11.2.設計圖紙、變更及通知單等11.3.規范、標準及規程1二、工程概況12.1.項目概況12.2.項目特點12.3.施工難點1三、施工準備23.1.技術準備23.2.儀器、設備、材料準備23.3.人員準備2四、施工安排34.1.施工部位34.2.施工內容34.3.施工部署34.4.工期安排34.5.組織機構3五、主要的施工方法和工藝45.1.測量施工流程45.2.平面控制網布設方法45.3.高程引測方法55.4.平面及高程控制點埋設55.5.建筑定位測量及軸線豎向投測65.6.結構構2、件放線115.7.建筑物樓層標高測設及高程傳遞115.8.建筑物垂直度控制125.9.沉降觀測12六、質量要求176.1.測量施工質量要求176.2.測量施工質量保證措施176.3.注意事項18七、成品保護187.1.現場施工成果保護187.2.測量記錄、資料存檔18八、安全、環保措施188.1.安全保證措施188.2.環保措施19九、成本節約措施199.1.材料設備節約措施199.2.工時工效節約措施19一、編制依據1.1.施工組織設計1.1.1.人工智能科技園安居工程施工組織設計1.2.設計圖紙、變更及通知單等1.2.1.中國華西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設計的施工圖紙1.2.2.圖紙交底、會審3、記錄及補充通知單1.2.3.建設單位提供的現場控制測量測量成果1.3.規范、標準及規程1.3.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1.3.2.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1.3.3.建筑施工手冊(第五版)。二、工程概況 2.1.項目概況人工智能科技園安居工程項目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項目南臨長韶婁高速,東臨玉赤路,西臨智達路。本工程由S1與S2兩個地塊組成,總建筑面積為317998.43,建設總工期為1095天,單體工期不超過730天。其中S1地塊由8棟高層住宅(1-8#)、1棟商業(22#)、1棟垃圾用房(23#)、1個地下室組成,總建筑面積144840.43,高層住宅面積1054、095.55,垃圾用房73.08,地下車庫面積29196.43。2.2.項目特點本項目S1地塊南側為高速公路輔道,西側及北側為未征收山地,東側為擬建市政路,場地呈不規則多邊形。項目建筑面積大,施工任務重,建設單位要求工期緊,對工程施工質量要求很高。因此,工程開工前應制定詳盡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過程中嚴格進行過程控制,把控施工質量,避免返工,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滿足建設單位工期要求。2.3.施工難點2.3.1本工程測量施工難點在于:場地呈不規則多邊形,控制點間通視條件較差,控制測量工程量大,測量精度要求高;規劃建筑及設施占據大部分場地,無法避免道路、臨建布設或材料、車輛進出場對控制點位的遮擋甚5、至破壞;建筑單體多為不規則、異形建筑,分段施工不利于樓座整體控制、校核。2.3.2為保證測量施工質量,應嚴格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及公司相關制度進行控制網布設、建筑定位、復核,做好控制點巡查、維護工作,并做好相應的測量施工記錄及巡查記錄。三、施工準備 3.1.技術準備3.1.1.校核圖紙定位依據和定位條件是否合理充分。3.1.2.熟悉施工圖紙,復算擬建建筑、用地紅線坐標、軸線尺寸及角度、樓間距是否準確。3.1.3.對進場的測量儀器設備進行計量檢定、檢修,確保儀器處于受控狀態。3.1.4.校核建設單位移交的施工測量控制點坐標及高程,檢查其精度,達到規范要求后會簽控制點交樁記6、錄。3.2.儀器、設備、材料準備表3-1 儀器、設備、材料需求表序號名稱型號精度指標數量用途備注1水準儀DSZ21.5mm/km2臺水準測量良好2全站儀NTS342R測角2,測距2+2ppm1臺測量放樣良好3鋼尺50m1把量距良好4鋼尺5m2把量距良好5垂準儀DJC-21/2000001臺豎向投點良好6記號筆3盒點位標記7墨斗2個彈線良好8計算器2個計算良好9木樁若干軸線定位3.3.人員準備3.3.1.項目配備專職測量員2名,負責平面控制網布設、復核樓座細部結構放線及標高控制。專職測量員需熟悉圖紙,能熟練操作測量儀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能獨立解決測量施工相關問題。3.3.2各專業分包單位配備7、23名施工員,負責樓座細部結構放線及標高抄測。四、施工安排 4.1.施工部位本方案適用于人工智能科技園安居工程1#8#棟、22#棟及相應地下車庫的施工測量工作。4.2.施工內容測量施工的主要內容有:控制點交樁及復核、控制點加密及標高引測、場區原始標高抄測、建筑定位、細部結構放線、軸線豎向投測及標高傳遞、建筑物垂直度及沉降觀測、裝飾裝修標高控制及平面定位等。4.3.施工部署4.3.1.進場后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交樁單位進行交樁會簽,復核控制點坐標及高程,進行控制點加密及標高引測。4.3.2.抄測場區原始標高,繪制標高方格網。4.3.3.樓座定位,復核軸線尺寸及樓間距是否與設計相符。4.3.4.8、主體施工過程中將主軸線控制網及樓層標高投測至施工面,以便進行細部放線及標高控制。4.3.5.負一層施工完后開始對各樓座進行垂直度及沉降觀測。4.3.6.施工過程中按要求填寫原始記錄、計算、處理相關數據,編寫測量施工資料,報驗并存檔。4.4.工期安排根據施工合同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本項目測量施工工期自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4.5.組織機構4.5.1.本工程由項目經理具體組織施工,項目總工程師輔助項目經理進行現場管理和技術管理。項目部建立以項目經理為主的施工管理系統和以項目總工為主的技術管理系統,設六部一室(即工程技術部、安全環保部、設備物資部、機電管理部、財務部、成本管理部、綜合9、辦公室),具體負責施工現場協調指揮、計劃安排、安全管理、物資供應、技術質量控制、勞動力調配等。4.5.2.測量施工組織機構:組 長:沈科元(項目經理),全面管理。副組長:崔波洲(總工程師),技術、質量及施工生產管理。組 員:劉義平(負責控制網布設及各區域測量放樣、數據處理、成果復核);洪佳旭(配合控制網布設及各區域測量放樣,數據記錄、資料編寫);陸 濤(負責1#4#區域內測量放樣、施工協調工作);龔 睿(負責5#8#區域內測量放樣、施工協調工作);劉金庭(負責22#棟、地下車庫區域測量放樣、施工協調工作)。安全員:黃艷飛(負責施工現場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五、主要的施工方法和工藝 5.1.測量10、施工流程控制點交樁及復核控制點加密及標高引測場區原始標高抄測樓座定位布設建筑軸線控制網結構放線及驗線樓層標高抄測軸線投測及標高傳遞垂直度及沉降觀測資料整理及歸檔。5.2.平面控制網布設方法5.2.1.按照“整體控制,分級布網”的原則,同時考慮施測的便利性,布設場區施工控制網、建筑物軸線控制網兩級控制網。場區施工控制網是建筑整體定位放線的依據,建筑物軸線控制網作為建筑物細部定位測量的控制依據。5.2.2.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場區控制點TK1TK3,結合場區實際情況,進行控制網復核并加密。用全站儀進行導線測量、平差,得到控制點 K4K7的坐標,形成場區控制網。導線網精度等級為一級,測角中誤差5,測距11、相對中誤差小于等于1/30000,方位角閉合差10n,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小于等于1/15000。圖5-1 場區施工控制網示意圖5.3.高程引測方法對建設單位提供的控制點TK1TK3,采用閉合水準測量的方法進行復核、平差,并引測到場內的加密控制點K4K9,方便后續施工。水準測量采用四等水準精度,閉合限差為6或20(注:n為測站數,L為距離)。5.4.平面及高程控制點埋設平面及高程控制樁均采用直徑20圓鋼作為標志,上刻十字線,樁周圍設半徑不小于300mmC20素砼予以保護,鋼筋樁高出砼面2cm。控制樁點周圍1.5米范圍內設鋼管圍攔,懸掛醒目標識,附近不得堆壓材料,重型機械不得靠近,以免碾壓或擾動控12、制樁。圖5-2 平面及高程控制點設置示意圖5.5.建筑定位測量及軸線豎向投測5.5.1.根據設計圖紙選擇有代表性的縱、橫軸線(盡量選擇最外側軸線)形成建筑物控制網,計算建筑物主軸線交點的坐標。用全站儀在實地放樣出建筑物的四個主軸線交點,建筑定位后需進行內角和邊長閉合檢查,以長軸線方向為基準邊進行歸化改正,使主軸線夾角誤差小于10,邊長精度1/25000, 調整樁位直至符合要求。圖5-3 1#定位示意圖圖5-4 2#定位示意圖圖5-5 3#定位示意圖圖5-6 4#定位示意圖圖5-7 5#定位示意圖圖5-8 6#定位示意圖圖5-9 7#定位示意圖圖5-10 8#定位示意圖5.5.2.根據施工現場的13、實際情況,利用經緯儀(全站儀代替)和鋼尺,將主軸線樁引測到基坑邊,形成外控制網,作為0.000以下結構施工階段的細部放線依據。5.5.3.0.000以下結構施工完畢后,將主軸線的控制線投測到一層板平面上,設置四個基準點,各點距相鄰主軸線均為1m,進行內角和邊長閉合檢查后,形成內控制網,作為0.000以上結構施工階段的放線依據。各層樓板施工時,在相應位置預留200mm*200mm測量洞口;上部樓層施工放線時利用垂準儀將控制線豎向投測到施工層,并進行內角和邊長閉合檢查、歸化改正,符合要求后方可作為上部結構放線依據,否則須重新進行軸線投測。圖5-11 1#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2 2#內控制樁示意圖14、圖5-13 3#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4 4#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5 5#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6 6#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7 7#內控制樁示意圖圖5-18 8#內控制樁示意圖5.6.結構構件放線在施工層平面投測控制線后,可以根據控制線進行結構構件放線工作,放樣出墻柱豎向結構的水平尺寸線。在結構構件尺寸線放樣過程中必須嚴格、細致、精確,放出尺寸線后還必須放出檢查線(將尺寸線平移200mm設置),并將尺寸線、檢查線交點處用紅油漆刷出紅三角。在放線過程中,各建筑物的軸線必須直接從控制線分別測設,不得從上一軸線量測,避免誤差累積。在模板支設過程中必須將控制線傳遞到樓板模板上,并放出檢查線,以便檢15、查模板工程質量(柱、梁、板、墻等尺寸和相對位置)。5.7.建筑物樓層標高測設及高程傳遞.以場區高程控制點為基準點,利用水準儀和塔尺將樓座1.000m線抄測到首層墻柱上,每棟樓不少于3處,校核調整后作為該樓座標高控制基準。5.7.2.二層以上標高采用水準儀及鋼尺從首層標高控制基準向上傳遞。每層標高傳遞完畢后,必須在施工層上用水準儀校核三點互差,如三點互差符合要求,取三點平均值作為該層標高控制依據;否則需重新進行標高傳遞。圖5-19 高程傳遞示意圖5.8.建筑物垂直度控制首層墻體施工完成后,分別在距大角兩側300mm處外墻、柱上各彈出一條豎直線,并涂上紅色三角標記,作為上層墻柱模板控制線,校準模板16、邊緣位置,以保證墻角與下一層墻角在同一鉛直線上。層層傳遞,從而保證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5.9.沉降觀測本項目沉降觀測工作分為四個部分:基準點埋設,觀測點埋設,精密水準測量和資料整理與提交。如觀測期間出現沉降異常情況,則需要增加建筑水平位移和建筑傾斜的監測。5.9.1.基準點是檢驗觀測點的依據,要求在整個觀測過程中穩定不變,故須埋設在穩定的位置,且離開被測建筑物一定的距離。為了便于校核,以驗證基準點的穩定性,基準點數目不應少于三個。根據本項目的實際情況,在遠離施工區域及道路位置埋設(20圓鋼,上端磨圓,作為觀測立尺點,鋼筋長度不小于1200mm,插入土中不小于1000mm,鋼筋周邊設邊長800m17、m、高200mm磚臺,磚臺內澆灌C20混凝土,與磚臺平齊,找平壓光。按上述方法布設三個水準點BM1、BM2及BM3作為沉降觀測的基準點。5.9.2.觀測點是固定在待測建筑物上的測量標志,須便于觀測又不易受碰撞破壞。根據規范規定,擬在樓座四角及最外側剪力墻布設沉降觀測點,間距1015m,按樓座分別編號。圖5-20 1#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1 2#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2 3#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3 4#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4 5#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5 6#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6 7#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圖5-27 8#沉降觀測點布置示意圖5.9.318、.本工程觀測點采用14mm的圓鋼預制件作為觀測立尺點。采用沖擊鉆鉆孔置入法埋設,觀測點設在負一層剪力墻或柱上,高出地坪面500mm。基準點及觀測點埋置好后,應注意保護,嚴防碰動和破壞。圖5-28 沉降點大樣圖5.9.4.精密水準測量5.9.4.1.儀器:使用蘇一光DSZ2型自動安平精密水準儀配合水準尺進行觀測。儀器標稱精度為1.5mm/km,觀測時精讀至0.1mm,估讀數取至0.01mm。儀器及標尺均在檢驗有效期內使用,并在作業期間定期進行檢查校正。5.9.4.2.觀測周期: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7天后開始首次觀測,以后每施工三層觀測一次。主體施工完成后,每隔二到三個月觀測一次。觀測應在成像清晰、19、穩定時進行,水準儀前后視距應盡量相等。根據沉降觀測記錄,計算觀測點的沉降值,并且繪制荷載時間沉降曲線圖,作為竣工資料。六、質量要求 6.1.測量施工質量要求本工程為商業及住宅樓項目,工程質量要求高。根據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的相關規定,結合本工程的特點,確定本工程的測量施工質量標準。6.1.1.建筑物定位限差與場區面積大小及工程重要性等因素來確定。本工程建筑定位允許偏差取10mm。控制網精度等級為一級,測角中誤差5,測距相對中誤差小于等于1/30000,方位角閉合差10n,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小于等于1/15000。建筑方格網精度等級為二級,測角中誤差8,邊長相對中誤差小于等于20、1/14000。6.1.2.結構構件施工允許偏差:軸線、控制線豎向傳遞精度:3mm/層,20mm/全高。本工程主要結構形式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結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柱、梁、墻定位要求較高,主軸線允許偏差10mm;細部軸線允許偏差2mm;墻柱梁相對建筑物軸線的允許偏差為3mm。6.1.3.標高測設與高程控制網精度:高程傳遞精度:3mm/層,20mm/全高。建筑設計與施工規范規定層高允許偏差為10mm,全高允許偏差30mm。6.1.4.沉降觀測精度要求:三等垂直位移監測控制網,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2mm,每站高差中誤差0.70mm,往返較差 、附合或環線閉合差1.4n。6.2.測量施工質量保21、證措施6.2.1.嚴格按照“先控制后碎部,先整體后局部”的總體原則進行測量控制,每級控制網必須從高等級的控制點引出。6.2.2.標高引測要嚴格執行往返測量的規定,在結果不超限的情況下進行平差計算,以滿足測量施工精度要求。6.2.3.采用極坐標法放樣時后視距離須大于前視,放樣完成后需重新檢核后視點坐標及歸零差,避免因外部因素造成的放樣錯誤。6.2.4.嚴格執行公司換手復測制度。每次內業計算及外業軸線及高程傳遞后須由兩名專職測量員交互檢核,采用兩種以上方法進行計算及施測。6.2.5.實行多級驗線制度。每次外業施測后由專職測量員、施工員(質量員)分別獨立驗線,技術部門驗線無誤后再報請監理驗線,確保測22、量施工質量。6.3.注意事項6.3.1.測量放樣數據應經2人以上,以不同方式計算獲得,確保數據準確無誤。6.3.2.每次施測前,均要對控制點進行校核,驗證其點位穩定可用后,才能使用。6.3.3.盡量避免在卷揚機、攪拌機等有震動影響的范圍內設站。6.3.4.測量員應持證上崗,嚴格執行公司換手復測制度。6.3.5.原始記錄應實時記錄,不得事后補錄或編造,且不得涂改。6.3.6.測量資料填寫應及時、完整、規范。七、成品保護 7.1.現場施工成果保護7.1.1.控制樁點及水準點應設在基礎穩定、方便利用的位置,做好標記及防護,基坑開挖或樁基施工中嚴禁破壞或擾動控制樁 。7.1.2.0.000m平面的控制23、基準點須有明確標記,用專門的扣板覆蓋保護,不得破壞。7.1.3.施工中不得將材料堆放在軸線、控制線區域,以免影響后續放線、驗線。7.2.測量記錄、資料存檔7.2.1.及時與甲方、監理等相關單位進行測量資料會簽。7.2.2.所有測量相關資料應做好臺賬,會簽后存入技術部門測量專用檔案,便于隨時取閱、檢查。八、安全、環保措施 8.1.安全保證措施8.1.1.進入現場按規定佩戴安全防護用具,上下基坑、樓層須走安全通道及爬梯。8.1.2.高處業須采取防墜落措施,作業時應避開機械、車輛等不安全因素。8.1.3.測量員作業時不得直視激光光源,以避免對眼睛的傷害。8.1.4.放樣定點錘擊過程中注意不要傷人。824、.1.5.儀器使用中不得離人,搬動過程需要裝箱。8.1.6.作業人員服從領導和安全檢查人員的指揮,工作時思想集中,堅守工作崗位,未經許可,不得從事本工種作業,嚴禁酒后作業。8.1.7.六級以上強風和暴雨、下雪天氣,應停止露天測量作業。8.2.環保措施8.2.1.測量施工中執行施工組織設計中的環保要求,實現項目的環保目標。8.2.2.測量放線作標記用的油漆和墨水不得隨意涂抹、揮灑,以免污染結構面,影響觀感質量。8.2.3.施工作業過程中不亂扔垃圾,放線后的空灰袋須放在指定位置。 九、成本節約措施 9.1.材料設備節約措施9.1.1.施工前編制詳盡可行的施工方案,填報合理的物資、設備需求計劃表,按需采購,避免設備閑置及材料浪費。9.1.2.每次測量外業工作完成后,檢查測量儀器、配件及工具是否齊全、完整,以免損壞或丟失。9.1.3.測量放線用的鋼筋料頭、工程線等盡量重復利用,未用完的白灰、木樁等材料應收入倉庫,不得丟棄。9.2.工時工效節約措施9.2.1.合理安排人員,測量人員配置要既滿足施工需要,又不過度增加項目成本。9.2.2.結合施工現場進度,合理安排測量施工時間。盡量不與其它工序沖突,做到一次性成活,避免返工造成的人工、材料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