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2958
2023-08-08
45頁
12.71MB
1、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羅湖管理局2023年4月(2021 2035年)(草案)深圳市羅湖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公示讀本灣區樞紐萬象羅湖前言羅湖區是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原點,承載了改革開放的諸多重要事件,留下了城市發展變化的許多標志印記,是深圳四十多年快速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先行者。時代在前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和深圳進入“雙區”建設新階段,羅湖區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嚴格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2、035年)為依據,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立足灣區、面向世界,前瞻科學描繪羅湖區2035年中長期發展空間戰略藍圖,積極探索適應小地盤、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發展轉型的規劃治理新路徑,為推動羅湖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提供有力支撐,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羅湖樣本”!基本現狀(2020年)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89號行政區范圍: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4萬人建設用地:37.68平方公里經濟規模:GDP2375億元,人均GDP約22.5萬元規劃范圍:78.8平方公里,羅湖區全域國土空間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3、0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概要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目錄丨Contents樹立標桿Page丨01-05強化灣區樞紐特色構建萬象羅湖典范優化格局Page丨06-10構建區域開放格局帶動全面均衡發展穩固生態夯實自然資源本底激發生態服務價值完善服務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強化基礎擴大交通輻射勢能穩固市政支撐系統創新發展創造和美人居環境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品質塑造城景交融風貌,彰顯多元文化特色保障實施加強監測評估預警完善配套政策機制Page丨11-14Page丨19-23Page丨30-35Page丨15-4、18Page丨24-29Page丨36-391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強化潮流引領力、資源配置力和市場輻射力,建設“灣區樞紐,萬象羅湖”,奮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01 樹立標桿強化灣區樞紐特色,構建萬象羅湖典范1980年代發展歷程2000年代羅湖區定位深圳城市定位全市中心、商業中心全市中心,金融、商貿、信息、文化、行政中心與福田組成城市主中心之一,金融、商貿服務、文化創意中心以工業為重點,綜合性經濟特區華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特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際化城市金融商貿中心區、文化娛樂旺區、網絡服務基地;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際性城區1986城市總規1996城市總規2010城市總規15、998分區規劃1990年代 發展定位演變2目標愿景到202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區,成為深港深度融合發展的試驗區、先行區。到2035年,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地、灣區樞紐典范、宜居魅力之城、可持續發展標桿。到2050年,全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宜居宜業全球標桿城區。202520352050灣區樞紐,萬象羅湖世界潮流引領力國際消費中心核心區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全球資源配置力國際市場輻射力 發展目標 發展愿景常住人口:110萬人管理服務人口:130萬人國土開發強度:50%2035年城區規模3目標愿景 城區職能4金融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現代服務6、業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深港融合發展先行區深南路夜景鳥瞰圖羅湖北站樞紐站城一體開發示意圖粵海城規劃效果圖深港邊界地區鳥瞰圖發展戰略以城市空間創新增強對高品質人才的吸納力、吸引力、承載力,以人的貢獻力、創新力、活力的外溢進一步推動產業創新與城市空間品質提升,從而實現人口與產業、功能三者之間的再平衡。以區域合作爭取關鍵要素配置,增強創新服務能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功能結構調整,加速人口結構優化,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創新城區策略構建全覆蓋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網絡順應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滿足國際化、老齡化、多子化需求,營造更加包容的社會氛圍友好城區策略框定城區發展底線與發展規模,實現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完善綜合防災減災體7、系,提高城市安全與韌性安全城區策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創新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新模式實施更精細化的生態空間管理與治理,提高生態服務水平生態城區策略02010304促進人-產-城三大要素的再平衡502 優化格局構筑全方位開放格局,實施“中優”、“東進”、“南聯”、“北拓”的區域發展策略;構建“兩軸兩帶三心四片”的城區開發格局,統籌劃定控制線,實現羅湖全域均衡協調發展。構建區域開放格局,帶動全面均衡發展引領“東進”,增強輻射帶動力積極承擔都市核心區重要職能加強與福田區、南山區的功能聯動與互補發展推動“南聯”,提升區域影響力強化“中優”,共建都市核心區推動口岸設施功能完善打造深港現代商貿業升8、級發展區加強與香港的全面深度合作強化向東樞紐地位提升創新服務水平梯度“北拓”,推進功能調整互動推動建立區域梯度分工體系聯動臨界地區共同發展加強區域協同區域協同發展格局規劃圖圖例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89號7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劃定控制線城鎮開發邊界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22.28平方公里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集中進行城市開發建設以城市功能為主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8備注:羅湖區無永久基本農田36.16平方公里兩軸中心功能拓展軸丨深港東部創新發展軸兩帶南部綜合服務帶丨北部創新發展帶三心羅湖綜合服務9、中心丨清水河產業創新中心丨大梧桐生態創新中心四片銀湖片區丨布心-水貝片區丨新秀片區丨蓮塘片區構建開發新格局在深圳市“一核多心網絡化”的開發格局基礎上“增點擴心”羅湖區“兩軸兩帶三心四片”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9備注:羅湖綜合服務中心包括人民南、蔡屋圍、東門和筍崗片區。明確功能分區生態保護區:占全域國土空間28%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生態控制區:占全域國土空間25%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城鎮發展區:占全域國土空間47%承載城鎮集中開發建設10、,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科創發展區、綠地休閑區、交通樞紐區、公用設施集中區、戰略預留區等8類二級分區。國土空間二級規劃分區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10備注:二級功能分區體現的是片區主導功能,具體用地的規劃用途以下層次法定規劃為準03 穩固生態構筑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充分發揮綠地和水系的生態支撐作用;推進森林入城、水系聯城、耕地融城,開展科學性、系統性、差異化的生態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區可持續發展。夯實自然資源本底,激發生態服務價值藍綠空間有機融合兩橫銀湖山-布心山生態保育帶、深圳河-蓮塘河廊道七縱11、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保育帶銀湖山-中心公園廊道、筆架山河廊道、布吉河廊道、正坑水-深圳水庫-排洪河廊道、大望山-梧桐山-羅芳山廊道、梧桐山河廊道五片銀湖山片區、梧桐山片區、深圳水庫片區、大望山片區、布心山片區節點東湖公園、洪湖公園、羅芳公園、翠竹公園、紅崗公園、圍嶺公園等“兩橫七縱五片多點”生態空間格局構筑生態保護格局生態空間保護格局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12攝影:孫成毅森林入城加強林地資源保護,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大力推進森林入城,加強森林與城市景觀的聯系,打造低影響、高品質的森林游憩體系。水系聯城堅守水資源承載力底線,嚴格保護飲用水源12、,構建碧水串城、開放共享的河湖水系與濕地生態網絡,提升水系與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耕地融城加強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占補平衡”、“種植用途管控”等保護要求,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耕地保護利用模式,引導發展以都市休閑、農業科普為特色的智慧生態農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外來入侵物種治理生態空間可持續發展山林生態系統修復河流水系生態修復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修復生態修復系統工程生態修復和整治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1404 創新發展科學有序供給居住空間,多手段提升居住品質,多渠道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優化產13、業用地用房結構與布局,打造經濟密度高、服務水平高、創新濃度高的高品質產業空間。創造和美人居環境,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提高居住水平穩規模提品質優結構加大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 2035 年,居住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達到30%,新增居住建筑不低于420 萬平方米新增供應住房中保障性住房的套數占比不小于60%多渠道供給保障性住房,重點保障青年人、創新人才、低收入人群等群體的居住空間提高住房建設品質,優化城中村和舊住宅區居住環境開展兒童友好和適老化改造,完善社區綜合服務16支持產業創新蔡屋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筍崗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積極培育科技創新集聚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產業鏈集聚優勢,全面提升羅湖區總部14、經濟發展能級,結合羅湖五大核心商圈發展特色,打造高品質商務辦公空間。大力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建設深港現代商貿業升級發展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17清水河科技創新集聚區水貝科技創新集聚區大望-梧桐科技創新集聚區蓮塘科技創新集聚區布心科技創新集聚區聚焦“7+1”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和資源集聚發展,布局創新錨點,建設創新街區,打造低成本高包容性創新型空間。以三大口岸片區為核心,聚焦商貿、金融、旅游等領域深度合作,打造深港跨境流量經濟空間,推動現代商貿業全面升級。分類落實產城融合配套要求促進產城融合成熟城區丨發揮發展優15、勢,深化產城融合,激發產業創新創新街區丨倡導功能混合,促進居住與就業平衡發展建筑內部丨提倡復合利用,鼓勵發展嵌入式創新空間總部基地丨加強高端配套服務供應,優化交通站點布局,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創新街區丨推動就業空間與TOD開發結合,加強創新要素和設施供應,提高服務水平推動多層次空間產城融合發展1805 完善服務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全覆蓋、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打造設施完善、活力多元、全齡友好、高效便捷的宜居社區生活圈,建設民生幸福先鋒城區。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民生幸福水平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積極發展特色新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用地10-15公頃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服務能16、力高中用地約50公頃,提供不少于28000學位大力發展高品質基礎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用地不少于132公頃,提供不少于132000學位高質量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幼托學位數不少于44000座滿足特殊教育發展需求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有優教重大教育科研設施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20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用地老年人社會福利用地文化設施用地體育設施用地不少于30公頃不少于11公頃不少于35公頃不少于35公頃街道托養床位數機構養老床位數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不少于900張不少于6900張不少于8000張21 打造區域醫療中心、“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的分級診療17、聯合體 構建國際一流的“綜合+??啤贬t療服務體系病有良醫 按照“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構建多渠道、多層級養老服務體系老有頤養 打造“文化+產業”新業態,提高文化設施服務水平、豐富市民文化體驗文化惠民 以羅湖體育休閑公園、粵海體育公園為核心,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體育場館區,增強特色體育賽事承辦能力 構建均衡布局的社區運動服務網絡活力體育更友好的社區生活圈以居住社區為單元,配置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環境宜人、活力多元、便捷通達的社區公共空間網絡,營造開放共享、全民全齡友好的社區服務體系。各類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指標項規劃指標值教育設18、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95%衛生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99%文化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99%體育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99%養老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90%各類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22更可達的公園綠地到2035年,全區公園面積超過1500公頃,人均公園面積不低于13.6平方米/人,實現居民開窗見綠、五分鐘入園、三十分鐘進林的美好場景。高品質的自然公園5個 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園15個 公園綠地5分鐘步行覆蓋率達到99%城市綠線面積達到1.25平方公里 推動建筑屋頂綠化,建設雨水花園、都市農場等綠地系統和開敞空間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19、號圖例23構建多樣化特色公園體系拓展城區綠化空間06 提升品質凸顯羅湖區山水人文資源特色,控制和引導影響城市空間形態和特色的關鍵要素;塑造系統化、人性化和多樣化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豐富文化精神。塑造城景交融風貌,彰顯多元文化特色塑造山水交融的城區風貌國際都會風貌區丨塑造現代化都市形象南湖-東門-筍崗片區打造成商業空間高度繁榮、生活空間緊湊宜人的活力中心區現代人文風貌區丨營造環境宜人的居住社區翠竹、湖貝、黃貝嶺等成熟居住區,全面推動城中村和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生態城市融合區丨建設山水城市特色空間銀湖-泥崗、清水河、布心、大望-梧桐、蓮塘等片區打造山水特色組團自然景觀20、風貌區丨營造詩意的生態游憩空間圍繞“三山一湖”(銀湖山、梧桐山、布心山和深圳水庫)打造生態綠色名片景觀風貌引導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劃定景觀風貌分區25塑造山水交融的城區風貌提升濱水空間品質促進綠道網絡連通打通關鍵節點,加強綠道連通,串聯各公園、商業步行街等重要節點增強綠道的連通性與可達性,提高綠道建設水平,全面建成超過200公里的綠道網絡打造三類65公里特色碧道,改善濱水景觀品質,增加活動節點,滿足親水的需求深圳河、蓮塘河丨活力創新型碧道布吉河及其支流丨都市型碧道梧桐山河干流、深圳水庫丨自然型碧道 構建藍綠服務骨架游憩網絡體系規劃圖本圖基于21、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26鼓勵校園空間分時共享營造特色開放的公共空間 打造共享開放的商業街道 營造包容活力的社區街道 建設高標準國際化街區 盤活邊角空間與灰空間,成為都市生活新舞臺 拓展公共空間復合功能,營造豐富的生活氛圍倡導打造開放式社區增加就業區的共享交往空間27塑造特色活力街道豐富公共空間體驗引導私有空間開放打造現代與歷史文化共生城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不可移動文物元勛舊址湖貝南坊國貿大廈歷史風貌區1處適當植入新功能,形成嶺南風韻的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8棟完善歷史建筑保護名錄開展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22、歷史建筑歷史文化遺存分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28打造現代與歷史文化共生城區游線1羅湖歷史文化思古環游線2深圳改革開放標志環游線3羅湖山水文化漫游環迎賓館懷月公祠追憶城市歷史融合現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特區文脈挖掘并弘揚特區改革開放文化精神銘記深圳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融合宗教文化、自然山水等要素增強山水城區印象與人文感受劉玉財炮樓東門老街弘法寺梧桐山羅湖口岸深圳水庫2907 強化基礎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內外通達、高效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安全韌性、智慧高效的市政系統,增強市政基礎設施綜合服務能力,保證極端災害情況下市政供應。擴大交通輻射23、勢能,穩固市政支撐系統城市運行高效暢達優化深圳站、羅湖口岸功能,打造“口岸+高鐵+城際+城市軌道”的國家級客運樞紐高標準建設集高鐵、城市軌道于一體的羅湖北站樞紐,引導樞紐與城市、產業融合發展擴展高鐵、城際軌道網絡優化口岸功能體系主動對接港深“雙城三圈”,升級改造羅湖口岸,推動文錦渡口岸功能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口岸服務能力完善國家級客運樞紐引入深汕高鐵,錨固羅湖“東進橋頭堡”的戰略地位研究預控深汕城際鐵路線位,全面融入灣區1小時交通圈 優化落實重大交通設施布局區域交通設施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31三橫南坪快速、北環大道-泥崗路-布心路、濱河大24、道-沿河路-羅沙路(快速通道)三縱清平高速-玉平大道南延段、丹平高速、東部過境通道三橫布吉西環路-布吉南環路、筍崗路-東門中路、深南路六縱坂銀通道、紅嶺路-紅崗路、清水河三路-寶崗路、文錦路、翠竹路、愛國路推動17號線、24號線、25號線等線路的規劃建設,至2035年,全區軌道交通線路13條,線路總長77.6km。城市運行高效暢達“三橫三縱”干線道路網絡“三橫六縱”主干路網構建兩級物流通道按照客貨適度分離、快進快出的原則,分別依托高快速、干線性主干道布局一級、二級物流通道道路交通規劃圖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22)040號圖例 構建內外暢達的道路網絡 形成便捷高效25、的軌道網絡32城市運轉韌性安全給水廠2座,加壓泵站8座給水水質凈化廠3座,提升泵站12座污水泵站11座,調蓄設施5處雨水新一代移動通信基站覆蓋率達到100%通信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環衛220千伏變電站7座、110千伏變電站32座電力次高-中壓調壓站3座燃氣嚴控原水管道藍線、微波通道,拆除部分110千伏高壓走廊市政廊道 優化市政設施與廊道布局城市運轉韌性安全提升防災救災綜合能力341處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丨8處傳染病后備定點救治醫院1處方艙醫院設置20處長期固定避難場所綜合應急救援醫院I級1處、II級4處、III級16處全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完善以生態綠地和河湖水系26、為主體的海綿城市空間結構建成區降雨就地消納率不低于80%布局1處森林消防設施劃定8個消防分區,構建“一級消防站+微型消防站”的聯動機制規劃9個一級消防站,3千米服務半徑覆蓋93%以上建設用地建設4處應急救援直升機起降點完善“區-街道”兩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構建陸空立體應急疏散通道網絡構筑安全可靠的城市生命線建設自然韌性海綿城市確保城市消防安全構建智慧城區信息服務網絡城市治理智慧協同創新城市智慧化治理模式建立區級信息數據樞紐,升級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實現城市全要素數字化、城市運行實時可視化、城市管理決策協同化和智能化,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持續推進5G、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及人工智能技術的27、演進升級和融合應用,為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與服務提供全域、全時、無縫的智慧化信息保障。08 保障實施建立健全規劃監測評估預警機制,開展年度評估與定期檢討;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加強配套政策與機制創新,保障規劃實施;提出近期行動計劃,指導規劃穩步推進。加強監測評估預警,完善配套政策機制規劃監測評估預警形成覆蓋全區、動態更新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一張圖”,作為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編制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基礎和依據。建立基于多源數據、全域覆蓋的動態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對羅湖區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利用行為進行動態監測。對重要控制線、重大工程等規劃實施情況和突出問題等進行及時預警。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28、一評估”的規劃實施常態化評估制度:年度城區體檢:對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年度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診斷,對下一年度的實施計劃編制、規劃管理工作進行及時反饋和修正。五年實施評估:對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實施進行全面評估,將成為五年近期行動計劃制定的重要依據。分區規劃近期行動計劃年度實施計劃五年評估年度體檢滾動實施反饋調校規劃評估體系信息積累結論支撐反饋調校國土空間分區規劃“一張圖”詳細規劃編制專項規劃部門相關行業規劃法定圖則修訂城市更新整備單元規劃公共設施專項住房專項產業專項城市更新整備專項生態修復專項 滾動實施反饋調校37動態維護國土空間分區規劃“一張圖”建立區級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監測預警機制構建分區規劃實施定期29、評估制度配套政策與機制創新完善全周期產業空間政策,以政府為主導,推動形成“分類出讓、以房招商、以租為主、租購同權”的產業空間供應市場。產業升級專項政策再開發政策與機制住房政策與保障機制人口與功能疏解政策建立人口基礎數據庫與預警機制;制定功能疏解政策,以城市功能轉型升級引導人口結構優化。完善再開發計劃管理制度,建立再開發項目實施考核機制,探索引導和激勵社會參與綜合整治和有機更新的路徑。探索制定舊住宅區綜合整治配套政策;建立存量居住空間轉化為保障性住房的可行路徑與實施機制。攝影:李玉龍38近期行動計劃跨界融合行動安全城市行動幸福家園行動藍綠織網行動空間增效行動產業聚能行動活力街區行動交通暢達行動391讓我們共同期待,羅湖2035!
物業資料
上傳時間:2021-01-15
24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