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2973
2023-08-08
43頁
15.49MB
1、康縣自然資源局2023.03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KANG XIAN GUO TU KONG JIAN ZONG TI GUI HUA公示版公示版2021-2035前言PREFACE康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是康縣面向203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康縣在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并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康縣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2、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走“綠色崛起、美麗富民”之路,把康縣打造成長江上游綠色發展示范區、甘肅省南向開放合作先行區、甘肅省美麗鄉村展示窗口,加快建設山水自然美、鄉村整體美、產業品質美、城市精致美、社會真善美的“五美”康縣。規劃范圍和期限 規劃范圍康縣行政轄區,總面積為2961.42平方公里。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2規劃范圍圖目錄01 立足資源稟賦明確國土空間戰略目標02協調區域發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03厘清空間脈絡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 開展保護修復增強生態系統服3、務能力05彰顯山地特色促進農業空間提質增效06 統籌全域要素有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07推進全域一體共創沉浸式旅游大景區08 優化用地布局建設舒適宜居中心城區09健全體制機制保障空間規劃有效實施CONTENT 發展定位與城市性質 目標愿景 開發保護戰略立足資源稟賦明確國土空間戰略目標發展定位與城市性質5 發展定位長江上游綠色發展示范區甘肅省南向開放合作先行區甘肅省美麗鄉村展示窗口 城市性質甘陜川結合部重要節點城市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補給區和生態安全屏障西部文旅康養度假基地甘肅省綠色有機農特產品供應地目標愿景6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態4、環境持續轉好,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城鄉公共服務水平整體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好實現。2025經濟實力更強、產業結構更優,人民群眾對生態和人居環境的滿意度持續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實現山水自然美、鄉村整體美、產業品質美、城市精致美、社會真善美的“五美康縣”。2035開發保護戰略7精心保護、繪就山水自然美精妙布局、打造鄉村整體美精益求精、追求產業品質美精工細作、致力城市精致美做好生態文章、推進生態優先是康縣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彰顯現代文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堅持“產業四提”不動搖,精準延鏈補鏈5、強鏈,著力優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和品質提升行動,堅持拆舊建美、優化功能、豐富業態,塑造中心城區新形象。加快融入國家戰略通道 強化與周邊城市群聯系 深化三省交接區域合作協調區域發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融入國家戰略通道9康縣積極參與蘭洽會、藥博會等,參與打造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展會、電子商務等貿易平臺;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論壇帶來的發展契機。發揮聯通西北南下川渝通道的區位優勢,依托蘭成鐵路、蘭渝高鐵和天平鐵路,積極融入國家西部國際陸海新通道戰略;支持現代中藥、特色農副產品出口,建設外向型產業集群。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與長三角地區6、重點區縣、園區合建承接產業園區,創新承接轉移方式,健全兩地利益分成機制,采取飛地經濟等形式,吸引東部地區部分產業加快向康縣轉移。參與成渝地區產業聯盟、博覽會、特色產品交易中心、生態補償交易平臺等跨區域平臺機構建設;充分挖掘康縣文化,借助成都和重慶旅游業發展優勢,合作共建“互聯網+旅游”LOTS(景區末端)平臺。推動基礎設施對接蘭西城市群,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強區域內部聯動,在產業轉移、產業培育、產業分工、園區共建等方面與蘭西城市群形成緊密互補的聯系。強化與周邊城市群聯系10蘭西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康縣深化三省交界區域合作11主動對接蘭州、西安、成都等地科研機構,加強“官、產、學、研”跨7、區域合作,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創造條件鼓勵優勢地區先進科技成果來康縣轉移轉化。通暢政府交流、企業合作、民間互動的渠道,帶動有色金屬開采、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等產業跨地區合作。嵌入三省產業體系用好三省要素資料依托山水相依、陸路相通、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等優勢,推進甘陜川結合部區域協同發展、一體化建設,加強區域產業協同、交通互聯、生態共建、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合作。推動區域一體建設康縣 形成管控有序的空間格局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厘清空間脈絡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形成管控有序的空間格局13縣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一核中心城區三 片 區(城關片區、王壩片區、岸門口片區)8、一帶燕子河生態保育和景觀帶兩廊縣域東西向發展廊道、縣域南北向發展廊道三片北部農旅融合發展片區、中部城鎮綜合發展片區、南部生態觀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片區 構建“一核一帶、兩廊三片”的總體空間結構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14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適度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到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137.07平方公里(20.56萬畝)確保到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288.35平方公里(193.25萬畝)確保到2035年城鎮建設用地面積不突破6.06平方公里(0.91萬畝)國土空間規劃分區15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9、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外,陸域部分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自然區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法確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實施特殊保護的耕地集中區域。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包括城鎮集中建設區、彈性發展區和特別用途區。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適應國家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的重要陸域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等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開展保護修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能力 構建“一心五區多點10、兩屏一帶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格局17自然保護地體系18平方公里康縣白云山省級森林公園平方公里建立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康縣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為114.78平方公里,約占縣域面積的3.88%,包括甘肅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康縣白云山省級森林公園。甘肅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保護利用19水資源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優化水資源配置;圍繞“一江十四河”,城區及全縣山洪道開展綜合治理;重點實施碾壩河、平洛河、燕子河、西漢水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開發工程。林草資源 以嚴格保護為前提,確保林地規模適度增長;采用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11、草有機結合的方式,加強草地保護管理,推進草地生態修復,促進草地資源合理利用,改善草地生態狀況。濕地資源 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野生動植物種多樣性為重點,保護河流水質,發揮濕地的調蓄和凈化服務功能;嚴格控制開發占用自然濕地,甘肅康縣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自然濕地一律禁止開墾占用或隨意改變用途。礦產資源 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持續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治理,推進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全縣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 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助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彰顯山地特色促進農業空間提質增效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21嚴守耕地保護目12、標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提升耕地質量和產能統籌耕地生態建設與保護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建立儲備區土地整備機制加強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有序開展耕地輪作休耕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糧食供給保障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進程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構建“兩園三區四帶”生態型現代農業格局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格局22三區四帶兩園北部循環農業示范區中部高效集約型農業示范區南部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康北經濟林產業帶康中中藥材及混合產業帶康中蔬菜產業帶康南茶葉及天麻產業帶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茶葉和天麻產業園 構筑現代“山地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助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23建成全省無公害茶葉基地縣13、,打造康養茶旅勝地做強做大茶葉產業加強萬畝花椒基地,持續打造花椒生產專業村做亮做穩花椒產業實現適生區核桃種植全覆蓋,建設核桃標準化基地做精做優核桃產業建設天麻、豬苓、靈芝等食藥用中藥材產業區培育壯大中藥材建設全國優質桑蠶繭主產區適宜發展桑蠶產業穩步推進香菇、黑木耳、羊肚菌和金耳等優勢主產區建設做專做特食用菌產業打造油橄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城鎮綠化景觀帶做美做亮油橄欖產業圍繞畜牧業重點發展領域,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業建成蔬菜生產基地穩步推進蔬菜產業積極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點培育特色水產養殖 城鄉空間格局 分類施策引導 優化服務體系 強化支撐體系 完善防災體系統籌全域要素有序推進城鄉融合14、發展城鄉空間格局25 構建“一核兩圈引領、兩軸三環帶動”的城鄉格局“四類、兩級”村莊分類行政村劃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其他類。進一步依據村莊的建設現狀和發展潛力,將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和特色保護類村莊進行二次分類,并通過不同的模式引導村莊發展。分類施策引導26中心集聚型集聚提升類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村莊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其他類城郊融合類村莊指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所在地和鎮政府所在地的村莊。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生態良好、風貌獨特的村莊目前暫時無法確定類別、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論證的村莊產業優化提升型縣城融合發展型城鎮融合發展型文化特色型旅游特色型 打造“城鎮”15、“鄉村”兩級生活圈優化服務體系2715分鐘生活圈城鎮社區生活圈5-10分鐘生活圈規劃共設置6個十五分鐘生活圈、11個5-10分鐘生活圈鎮區層級鄉村社區生活圈村/組層級生活圈以鎮區所在地為基礎分配鎮區層級生活圈,考慮可達性配置村/組層級生活圈 構建公路為主,鐵路、航空為輔的立體交通網強化支撐體系28爭取建設一處通用機場,發展低空旅游,提高應急救災保障能力推進天平鐵路南延段建設,爭取建設隴南至陽平關鐵路構建“一心四射一聯”的高速公路網,加強與周邊三大城市群聯系完善基礎設施及防災體系29提高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提高電網可靠性加快清潔能源供暖高標準建設環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城鄉基礎設施體系 建立安全16、韌性的城鄉基礎設施體系綜合防災體系加強消防醫療能力健全應急指揮體系完善應急避難系統加強地質、氣象災害防治能力提高物資儲備運輸能力提升森林火災防治效率 建設高效快捷的綜合防災體系 構建旅游空間格局 打造全域旅游線路 完善旅游設施配套推進全域一體共創沉浸式旅游大景區 構建“一心兩核、兩廊三區多節點”全域旅游空間格局構建旅游空間格局3132打造全域旅游線路 針對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四條區域旅游線路加強康縣與蘭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天城市群聯系,提高旅游市場腹地。打造全域旅游線路33 結合“北山南水”旅游資源,營造三條縣域旅游線路 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旅游設施配套17、34集散中心、驛站節點建立長壩、陽壩、王壩3個旅游服務中心,構建5個三級游客咨詢服務點觀景平臺及停車場規劃近期新建銅錢郝坪觀景平臺停車場、大水溝觀景臺及配套停車場住宿床位康縣住宿近期達到1.1萬張床位,遠期達到3.4萬張床位旅游公廁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力爭實現國省道、旅游公路沿線旅游廁所全覆蓋,近期新建月牙潭旅游公廁、長壩旅游公廁、大山旅游公廁導視標識設施設置康北主要為紅色文化,康中與康南主要為生態旅游標識的全域旅游指引總覽圖 規劃定位與發展規模 功能結構與布局優化 便捷宜人的交通體系優化用地布局建設舒適宜居中心城區規劃定位與發展規模36定位:以旅游服務、公共服務、綜合商貿、生活居住等功能為18、主常住人口:4.57萬人主城區定位:依托產業發展的專業型片區,以農特產品加工、中醫藥加工等特色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常住人口:0.6萬人王壩片區定位:以康養休閑度假功能為主常住人口:0.37萬人岸門口片區功能結構與布局優化37 主城區形成“兩心、兩軸、五組團”的空間結構。兩心:城鄉綜合服務中心、城鄉文體服務中心。兩軸:東西向城市主要發展軸、南北向城市次要發展軸。五組團:山水田園組團、現代服務組團、旅游度假組團、綜合服務組團、產城融合組團。王壩片區形成“一軸、一帶、四區”的功能結構 一軸:國道345。一帶:沿王壩河形成濱河景觀帶。四區:綜合服務片區、產業發展片區、生態居住片區、配套服務片區。王壩片區19、 岸門口片區形成“一帶、一軸、四區”的功能結構。一帶:沿燕子河打造濱河景觀帶。一軸:S222城市發展軸。四區:工業旅游區、教育服務區、生活居住區、休閑度假區。岸門口片區主城區 以“精細交通”“綠色交通”為目標,提升設施服務水平便捷宜人的交通體系38構建“三橫、四縱、二十二橋”的干路系統主城區分離過境交通,形成“兩橫、多聯”的道路系統王壩片區新建北濱河路,依托康陽路、南濱河路解決出行問題岸門口片區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健全空間規劃傳導機制健全體制機制保障空間規劃有效實施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40加強統籌管理和銜接協調,在全面落實省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基礎上,建立包括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20、細規劃三類,縣、鄉鎮兩級的空間規劃體系。總體規劃縣級總體規劃鎮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單元街區地塊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專項規劃資源保護利用類專項規劃專項規劃綜合交通類專項規劃基礎設施類專項規劃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類專項規劃鄉村建設類專項規劃健全空間規劃傳導機制41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空間規劃體檢評估機制建立制度化的調整完善機制建立評價及實施監管機制建設統一的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健全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應用服務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動態更新機制建立規劃定期評估制度建立動態調整完善機制合理修正國土空間規劃的分階段安排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績效評價”制度建立規劃實施監管機制熱忱期待您的參與,歡迎您建言獻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康縣自然資源局及時審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