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2977
2023-08-08
41頁
32.67MB
1、巴馬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提出的“五個更大”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巴馬縣自身資源稟賦,落實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途徑,為打造“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做好各項資源要素保障。n 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2020年,規劃近期目標年2025年,遠期目標年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n 規劃范圍規劃包括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級。CONTENTS資源稟賦與文化特征01020304050607定位目標與區域協同空間格局與底線約束資源統籌與要素2、支撐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行動計劃與實施監督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1.1 長壽文化1.2 山水文化1.3 紅色文化1.4 民族文化地磁空氣礦泉水陽光土壤高達0.5高斯,能協調腦電磁波,提高睡眠質量。負氧離子含量2-7萬/cm,能調節身體,吐故納新,是“天然氧吧”。弱堿性、小分團六角形、電位低、攜氧強、富含微量元素。日照時間長,多為遠紅外線,能激活人體組織細胞,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富含溴、碘、鋅、鋰、硒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多種礦物質。自然資源稟賦優越,長壽文化源遠流長巴馬洞天福地景區巴馬長壽島景區巴馬盤陽河景區巴馬水晶宮景區巴馬仁壽源景區l達斑斕鄉村旅游區l仁壽鄉舍鄉村旅游區巴馬盤陽河旅3、游度假區旅游資源豐富,山水文化奇特秀美境內居住著瑤、壯、漢、仫佬、毛南等12個民族同胞,素有“有瑤無處不有鼓、有鼓無處不有舞”的說法。最早設立縣級以上行政建置,始于宋朝,曾命名“岜馬”,1956年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革命老區,是廣西紅色旅游線路重要組成部分,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腹地。建制歷史悠久,紅色文化薪火傳承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2.1 定位性質2.2 發展目標2.3 發展戰略2.4 區域協同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勝地深巴合作重要開放平臺自治區大健康產業龍頭基地 發展定位 城市性質圍繞自治區賦予的三大定位要求,創新推進“四百四帶”戰略,確定三大發展定位及城市性質。全面形成具有巴馬特色的“4、安全、開放、綠色、繁榮、魅力”的高品質國土空間,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形成全面開放協同格局,國土空間更加集約、高效、有序,自然和人文魅力不斷彰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建立,生態底線得到鞏固,糧食安全實現基本保障,城鄉發展逐步平衡,人居環境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實現重大突破,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基本均衡。基本形成綠色高效、安全穩定的國土空間格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安全牢筑。城市魅力和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基礎設施達到較高服務水平,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202520352050創新驅動,打造產業興旺城鄉融合的繁榮巴馬03生態優先,創建生態安全節約低碳的綠色巴馬01開放合作5、,形成內外聯動區域協同的開放巴馬02文化融合,塑造特色彰顯品質優越的魅力巴馬04系統治理,構筑安全穩固集約高效的平安巴馬05確保生態、糧食、水資源三條紅線穩固加強區域合作,拓寬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加快生態產業體系空間落位,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構建全域旅游格局,建設魅力山水城市,打造文化融合高地實現生態穩定、安全高效的三生空間。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西部扶貧協作、東巴鳳一體化等重大歷史機遇,立足自身核心優勢和價值,圍繞自治區對巴馬的三大定位,結合相關規劃要求,突出五大國土空間保護戰略方向。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中心推進重要生態環境保護跨市聯動;推進市域重點生態區域修復整治推進重點流域6、上下游間合作發展;推進區域生態建設協同共建機制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生態環境共治共保以粵港澳雙城雙園為載體,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推進醫養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接東西部協作契機、加強產業發展互補協作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現交通立體互聯打造桂西北重要交通樞紐謀劃縱橫交錯的鐵路網絡 推進航運建設形成立體支撐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設施共建共享 打造尖端服務提升醫療康養水平緊抓東巴鳳一體化戰略、促進公服設施共建共享3.1 總體格局3.2 農業空間3.3 生態空間3.4 城鎮空間3.5 魅力空間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城鎮化發展區甲篆鎮、那社鄉、所略鄉、西山鄉、東7、山鄉和鳳凰鄉總面積1140.99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57.73%燕洞鎮、百林鄉總面積347.02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17.56%巴馬鎮、那桃鄉面積488.42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24.71%構筑“一主兩翼兩軸兩區”總體開發保護格局由縣城老城區和“深巴試驗區”組成的核心發展區,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承載縣域人口的重點區域。賜福湖發展組團和甲篆-坡月發展組團,形成“一東一西”兩大增長極,促進空間均衡發展。盤陽河發展軸和河百城鎮發展軸,形成“十字發展軸,是串聯巴馬各鄉鎮、推動巴馬縣對外合作發展的重要軸線。縣域北面的生態屏障區和南面生態發展區。規劃分區名稱規劃分區名稱面積面積(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比重8、比重管控要求管控要求生態保護區525.3826.58%嚴格保護、禁止開發,實行準入制度,嚴格控制建設行為。生態控制區118.185.98%原則上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農田保護區133.736.77%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切實保護耕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城鎮發展區14.100.71%集中連片發展,按照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嚴格控制管理。礦產能源發展區10.900.55%實行嚴格準入,礦產開發需兼顧生態環境。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1174.1559.41%引導村莊與產業布局,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范圍與規模,土地整理以農為先,嚴格管理林業發展。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9、構建縣域“6+3”的規劃分區一核:一帶:三區:構建”一核一帶三區”農業發展格局燕洞鎮農業產業項目集群核,借助“國家農業強鎮”平臺,打造巖廷村和子帽村連片的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盤陽河農旅發展帶,積極發展康養旅游、鄉村旅游、農業綜合體等農旅結合產業。以壯瑤藥材、食用菌和香豬等為主的生態態種養區(北面);以油茶、八角、核桃、富硒大米、牛羊、珍珠黃玉米等為主的特色農業區(西南);農牧結合、農林結合、林牧結合、農漁結合等新型種養模式的綜合示范區(東南)。規劃確定耕地保護任務15236.29公頃;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3372.84公頃。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按照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要求,遵循“占一10、補一,占優補優”的原則實現占補平衡。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耕地年度“進出平衡”。筑牢糧食安全底線,遏制“非糧化”“非農化”形成“兩區一帶四核多廊”生態安全格局兩區北部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南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一帶由盤陽河和賜福湖組成的區域重要生態廊道空間,自西向東貫穿縣域。四核所略水庫生態核心區、巴定水庫生態核心區、賜福湖生態核心區、弄友森林生態核心區。多廊縣域內河流水系、結構性干路所組成的主要生態廊道空間,保持山山、山水互聯互通的結構性綠廊。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2538.18公頃,占全11、縣土地總面積的26.58%。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禁開展與其主導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開發利用活動。堅守生態底線,筑牢生態屏障一心即巴馬縣城。全縣城鎮發展的經濟輻射源,利用其在全縣的中心城鎮地位和有利的區位優勢帶動縣域各集鎮實現共同發展。兩帶河百城鎮發展帶:依托河百高速形成的東西向城鎮發展軸,串聯巴馬縣城、甲篆鎮、西山鄉、所略鄉;盤陽河發展帶:依托國道G243、盤陽河、天巴高速、賀西高速形成的南北城鎮發展帶,串聯那社鄉、甲篆鎮、巴馬縣城、那桃鄉。形成”一心兩帶”的城鎮空間結構產業發展規劃打12、造“四個百億元”產業發展集群百億元健康水產業百億元數字經濟產業百億元長壽食品加工業百億元文旅康養產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構筑生態產業體系,打造“四個百億元”產業發展集群按照“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發展思路,推進水產業整合,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以食品產業建設基地、冷鏈物流中心、食品加工園區為主的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全區大健康產業龍頭基地,打造國際宜居康養旅游勝地。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高水平空間載體。建設構建“一核、一軸、四帶”的全域生態產業體系發展一核引領創新引領核心示范區以“深巴試驗區”為重要載體,通過巴馬數字基金小鎮、巴馬賜福湖國際養生養老度假區、長壽健康食品產業園、粵港13、澳大灣區巴馬大健康產業孵化中心等一批項目建設構建產業發展支撐平臺,創建生態產業引領核心示范區。一軸引領盤陽河大健康產業軸依托百魔洞、百鳥巖、命河、水晶宮等高等級景區與大型旅游設施,突出盤陽河流域“世界長壽之鄉”的主題,豐富盤陽河沿線的大健康產業業態,形成產業融合互動、功能配套銜接、資源集約共享、服務鏈條完整的發展軸。四帶支撐鄉村振興示范帶以鄉村振興四條示范帶為支撐,融合特色農業、長壽康養、紅色文旅、工業文旅,打造一批特色康養村鎮工程,助力鎮鄉村產業發展。為盤陽河魅力廊道。以盤陽河為廊道,突出巴馬歷史文化特色,彰顯“靈山秀水,天地賜福、長壽圣地、養生天堂”特色風貌。分別為城區賜福湖魅力核心、命河14、百魔洞魅力核心。以優美的湖光山色為依托,以長壽養生和大健康文化為主題。為多個人文魅力節點與自然魅力節點。包括以自然山水為特色的云盤山魅力節點、燕洞魅力節點、靈岐河魅力節點等;以紅色文化為特色的香刷洞魅力節點、恩城州遺址魅力節點等;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瑤寨魅力節點等。一廊兩核多點4.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4.2 公共服務設施體系4.3 藍綠網絡和開敞空間明確城市發展方向、優化總體空間結構以老城組團為核心沿壽鄉大道向北拓展至河百高速,向西拓展到盤陽大道兩側,向東南沿國道 G355、省道 S208 拓展到母雞山周邊,向東北組團式延伸到盤陽河西南岸。發展方向空間結構中心城區以山為屏以水為脈構建山-水城有機15、融合的空間形態形成中心城區“一軸一帶四組團”的空間結構。4.1空間結構加強基層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設施供給,補足教育設施短板。建設全年齡友好健康城市。構建“四心多點”的生活圈層級,提升巴馬中心城區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服務能力教育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設施社會福利4.2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綠地系統塑造公園為“點”的“點、線、面”相互融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水系規劃城區內構建巴馬河、壽鄉河兩條水系廊道 開敞空間構建“兩軸兩環三心多節點”的中心城區開敞空間體系4.3藍綠網絡和開敞空間建設城市藍綠空間網絡,突出濱水空間特色5.1 資源統籌保護與利用5.2 基礎設施支撐體系5.1資源統籌保護與利用堅守水資源利16、用上限,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規劃期內用水總量控制在1.2億立方米,維持水資源供需平衡。重點保障巴馬縣現有礦泉水、方解石等礦山企業的采礦權延續以及新建縣域需求量巨大的方解石、建筑石料用灰巖等礦山。引導和優化林地資源結構布局,根據生態保護和林地生產力目標要求,加強對公益林、天然林的保護和管理,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對現有林加強森林撫育,促進無林地轉化為有林地,低質低效林地轉化為高產高效林地。一是以碳匯能力提升為導向,注重對于碳匯集聚區的保護;二是以碳達峰為契機,強化建設用地總量管控,構建低效排放的建設用地格局體系。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碳匯5.2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推進鐵路、航運、航空建設,形成全17、域立體交通支撐構建“六線一環”的快速公路交通體系加快國省干線公路提級改造加快推進昆明至廈門高鐵(百色經河池至柳州段)規劃建設,形成廣西鐵路網絡西北“環線”。積極開展水運研究,推進航道建設,補足航空發展短板形成快速對外高速通道布局提升干線公路通行能力,打造高品質資源路、旅游路和產業路完善客貨運站場布局 綜合交通體系5.2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構建城鎮-鄉鎮-村組三級生活圈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提升教育設施服務水平,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豐富醫養、文化、體育服務設施體系,突出特色、補齊短板城鎮生活圈配置差異引導,實現品質提升鄉鎮生活圈依托鄉級鎮所在地鄉村生活圈按15分鐘尺度強化服務供給中心城區城18、鎮生活圈可構建“15/5分鐘”兩個層級,中心城區重點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發揮縣城區區位優勢。依托鄉集鎮所在地,構建20-30分鐘生活圈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強化鄉鎮層面公共服務供給統籌。以行政村為依托,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形成以天然氣為主、瓶裝供氣為輔的供氣格局,多渠道增加資源供應燃氣構建“高速、智能、安全、泛在、互通”的大數據通信網絡通信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鏈條垃圾治理體系環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多源安全供水給水完善排水19、設施,構建綠色生態排水系統排水優化縣域電網布局,加強電力廊道布局與管控供電5.2基礎設施支撐體系6.1 國土綜合整治6.2 生態修復6.3 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農用地整治全面開展農用地(耕地、林地和園地)整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6.1國土綜合整治6.2生態修復建設用地整治積極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針對村莊布局散、亂、差的現象嚴重的地區,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改善農村環境。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種植保水固土植被,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加強排污管理和監控,提高水質。礦山生態修復消除崩塌等安全隱患,自然修復為主,20、人工修復為輔,恢復礦山生態環境。序號序號重點區域重點區域涉及區域涉及區域重點任務重點任務1河流流域保護重點區巴馬鎮燕洞鎮保護為主,強調自然恢復2生態修復重點區燕洞鎮那社鄉東山鄉所略鄉西山鄉鳳凰鄉開展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山水林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結合當地種養殖特色產業,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開展損毀礦山綜合治理。3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區那桃鄉百林鄉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結合種植特色產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4盤陽河沿岸重點區甲篆鎮巴馬鎮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水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盤陽河油魚棲息地保護區,建設盤陽河國際長壽養生旅游度假示范區的活力濱水21、綜合帶、生態農業度假帶。6.3重點區域與重點工程7.1 行動計劃7.2 實施監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形成“二橫二縱”布局,積極推進部分國、省道的升級改造,建設鄉鄉通公路項目和高鐵能源:提高配電網供電容量,新建高壓配電網和中壓配電網,大力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水利:構建大中小協調配合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推進城市建設項目實施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巴馬基金數字小鎮、甲篆康養小鎮、甲篆養生養老小鎮等特色小鎮縣城重點建設商貿物流城、農副產品交易服務中心和城區市場升級改造優化產業發展結構繼續做大做強礦泉水產業發揮特色農產品種養殖優勢,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以“深巴試驗區”為依22、托,加快發展以數字經濟、生物技術和節能環保產業為代表的生態科技產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優化生態安全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提高全域生態抗干擾能力,守住自然安全邊界,形成生態保護空間的主體框架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實施農業畜禽糞污沼氣化處理工程加快公服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社會保障能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投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服務7.1行動計劃7.2實施保障精準實施長期監測定期評估及時預警智能編制在線審批閉環管理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為基礎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注:本次為成果草案版,所有數據、圖片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巴馬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