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4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2993
2023-08-08
48頁
9.86MB
1、西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公眾版公眾版【2021-2035年】TERRITORY SPATIAL MASTER PLAN OF XIXIATERRITORY SPATIAL MASTER PLAN OF XIXIA2023年03月前言PREFACEPREFACE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深化落實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總體安排,高效實現縣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水平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范縣新征程,西峽縣組織編制了西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深入踐2、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條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精心擎繪了西峽縣未來15年乃至30年的空間可持續發展藍圖,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本規劃是全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總綱,是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2020年末西峽縣常駐人口45.0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1%人 口人均GDP達5.7 萬元,是豫鄂陜毗鄰區經濟高地。縣域總面積3445 平方公里,位列河南省第2 區域大縣,用地呈現“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征。空 間本 底生 態本 底位于丹江口水庫流域(河南省)3、水源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地處南北向暖溫帶與北亞熱帶氣候過渡帶,資源要素富集,森林覆蓋率高達82.66%。面積大縣,工業強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西峽印象經 濟目錄CONTENTSCONTENTS規劃總則規劃總則0101打造“兩山”典范,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0202區域協同,構建開發區域協同,構建開發保護新格局保護新格局0303保護傳承,描繪水墨保護傳承,描繪水墨龍鄉新畫卷龍鄉新畫卷0808全域統籌,構建高效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韌性新支撐0909健全規劃傳導實施健全規劃傳導實施保障機制保障機制1010維育山清水秀的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生態空間044、04營造特色優質的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農業空間0505打造集約高效的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城鎮空間0606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宜居城市0707 指導思想 規劃原則 規劃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總則01 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河南省委第十一次黨代會錨定“兩個確保”“十大戰略”,牢牢把握南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機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5、念,全面落實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堅持生態立縣,守護綠水青山。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重塑區域發展動力,統籌安排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構建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著力將西峽建設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典范區,譜寫新時代西峽綠色發展的嶄新篇章。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堅持全域統籌、城鄉融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創新方法、突出特色01 規劃總則1.4 規劃期限1.5 規劃范圍本次總體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規劃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本次規劃范6、圍為西峽縣行政轄區,分為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次,包括3個街道辦和16個鄉鎮,總面積為3445.44平方公里。城市定位 規劃愿景 規劃目標 發展戰略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02 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2.1 城市定位南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豫鄂陜毗鄰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山水宜居城市02 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2.2 規劃愿景山水田園城山水田園城文旅休閑城文旅休閑城創新創業城創新創業城生態宜居城生態宜居城02 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2.3 規劃目標全面建成:河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范縣;形成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7、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教育、健康等社會服務更加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初步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南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豫鄂陜毗鄰區中心城市、山水宜居城市。基本建成:“四個強縣、一個家園”的現代化西峽,即經濟強縣、生態強縣、開放強縣、質量強縣,打造幸福美好家園。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高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范縣2025年年2035年年2050年年02 打造“兩山”典范,描繪西峽發展新愿景2.4 發展戰略守好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綠色發展根基融入區域發展大局,構建開放聯動格局聚焦城區能級提升,8、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綠色產業體系,推進特色創新引領踐行以人為本理念,提升城市宜居品質科學預留彈性空間,推動精細高效治理010203040506 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構筑全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區域協同,構建開發保護新格局03 區域協同,構建開發保護新格局3.1 融入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加強鸛河上下游生態環境協同共治,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加強伏牛山地區生態保護協作,夯實綠色生態本底。1、攜手區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積極融入大陸橋通道,推動西峽從邊緣城市走向區域中心城市。對接南陽都市區,銜接鄭州都市圈、促進西淅一體化發展。發揮菌果藥種植優勢,共創國家級綠色食品及9、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共建鄂西北、陜南區域產業合作區,做強特剛、汽車配件及相關裝備制造優勢產業。整合自身旅游資源,構建多樣化聯動發展平臺。融入區域旅游格局,凸顯西峽旅游特色。依托伏牛山旅游區,積極融入沿黃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旅游帶整體發展格局。5、促進區域旅游聯動協同2、積極融入區域發展格局3、加強區域產業協作推進豫鄂陜交通互聯互通,打造豫西南交通門戶樞紐。加強與區域內重要交通設施銜接,提升30-50-90時效圈范圍。4、推進區域交通設施互聯互通03 區域協同,構建開發保護新格局3.2 構筑全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筑牢南北生態屏障: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嚴格保護南北伏牛山生態屏障,踐行兩山理論,開展10、生態撫育提升工程,形成綠色動能轉化新空間。建設中部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穩固農業生產功能,塑造田園城市景觀。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促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核心引領,井狀串聯的城鎮體系:以井狀串聯城鎮空間,形成功能互補、服務一體、高度融合的城鄉空間網絡。構建“南北青山、中部田園、井狀串聯”縣域總體格局03 區域協同,構建開發保護新格局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劃定全縣永久基本農田21.69萬畝。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和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全縣 共 劃 定 生 態 11、保 護 紅 線1056.89平方公里。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堅持反向約束與正向約束相結合,避讓資源環境底線、災害風險、歷史文化保護等限制性因素,劃定全縣城鎮開發邊界56.29平方公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構筑生態保護格局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 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推進“兩山”價值轉化 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體系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1 構筑生態保護格局構筑“兩屏、一區、四廊”的生態保護格局“兩屏”伏牛山南北生態屏障“一區”峽谷生態農業涵養區“四廊”淇河、鸛河、蛇尾河、丁河生態廊道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西峽山水本底為依12、托,基于山地水系框架和資源要素分布特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要素,構筑生態保護格局,保障生態安全。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2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3個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公園”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區”河南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峽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寺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鸛河省級濕地公園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3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完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網絡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明確礦產開采名錄、重點開采區及禁止開采區,嚴格礦產資源管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深化落實國家13、戰略,堅決保護水源地安全、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承擔起西峽縣作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及國家重要水源涵養區的生態維育責任。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嚴格實施用途管制和林地分級管理,切實保護現有森林,確保森林資源總量相對穩定,質量穩步提高。嚴格落實總量控制與限額使用、依法占用、占補平衡、生態補償等濕地管理制度。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4 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丹江流域生態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城區內河綜合治理生態隔離帶建設水體濕地生態修復山林生態修復低效林改造14、修復國家儲備林建設綠色礦山修復秦嶺東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山洪溝災害防治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5 推進“兩山”價值轉化打造“4+4+3”的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生態資源產業化 生態香菇產業 獼猴桃產業 中藥材產業 有機綠色農業構建4 大生態農產品產業鏈 特色經濟林 林下種養殖 森林旅游 林業碳匯發展4 大林業產業 生態康養旅游 人文旅游 體育旅游培育3 大旅游產業04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4.6 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體系形成“一心一帶兩軸四區”的旅游空間布局“一心”縣城游客服務中心“一帶”以G312為主干線路,整合沿線以重陽文化、恐龍文化為代表的歷史人文資源,15、結合中心城區打造歷史人文游覽帶“兩軸”沿G208國道生態旅游軸、沿S328省道山地旅游軸“四區”北部生態休閑旅游區、近郊文化農旅休閑區、東部農旅融合示范區、西部農旅融合示范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優化重點農業空間 統籌優化鄉村空間 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05 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實施耕地恢復和開發補充強化耕地用途管制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5.1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1234505 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形成“三廊、五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5.2 優化重點農業空間三廊:五區:多點:穩定農業生產格局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構建現16、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山茱萸種植長廊、香菇種植長廊、獼猴桃種植長廊。北部特色中藥材種植區、中部食用菌特色優勢區、南部獼猴桃現代種植區、近郊都市農業發展區、東部林果種植特色區。培育全國優質香菇產業基地、全國優質獼猴桃生產基地、全國知名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全國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等。05 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重點完善鄉村基本服務單元功能,提升村莊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水平,延伸主導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落實縣及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按照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詳細規劃進行編制突出保護優先、活化利用,以“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特色產業,注重農文旅17、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完善旅游配套等方面內容。在保持原有規模的基礎上,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重點,穩步推進農村污水垃圾整治、“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補齊公共設施短板制定村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不再單獨編制村莊規劃。5.3 統籌優化鄉村空間分類優化鄉村居民點布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整治改善類集聚提升類建設美麗鄉村示范帶保障鄉村振興產業用地空間05 營造特色優質的農業空間5.4 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低效低效建設用地建設用地整治整治 農村居民點集約化治理 工礦廢棄地復墾 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農用地農用地整治整治 耕地提質改造 高標準農田建設 18、宜耕后備資源開發 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06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6.1 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構建“中心城區重點鎮(特色鎮)一般鎮”的城鎮體系培育4 個重點鎮做精3 個特色鎮做優7 個一般鎮做強中心城區丹水、雙龍、西坪、桑坪4鎮太平、重陽、丁河3鎮米坪、田關、二郎坪、石界河、軍馬河、陽城、寨根紫金、白羽、蓮花三個街道辦和五里橋鎮、回車鎮兩鎮06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6.2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一區兩園多基地”的產業格局次級服務中心(西坪鎮、雙龍鎮、丹水鎮、太平鎮)三級服務中心三級服務中心(其他鄉鎮)縣域創新服務中心(中心城區)構建三級創新服務體系“西峽縣19、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城區城東產業園”汽車配件、中藥制藥、綠色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等“田關產業園”裝備制造倉儲物流西坪生產基地、雙龍生產基地二郎坪生產基地、丹水生產基地 優化城區空間結構 建設四宜園林城市 構建宜居宜業社區生活圈 完善城區住房保障體系 加強城區整體風貌塑造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07 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以商業商務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生活片區;以工業生產為主要功能的產業片區;以科教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科教片區;以生態康養為主要功能的宜養片區。培育老城商業中心,新城商務旅游中心,北部教育科研中心,城東產業服務中心四個發展核心重點塑造白羽路城市核心發展軸及東西向世紀大道城市空間拓展軸線,統20、領城市整體發展。7.1 優化城區空間結構構建“一帶、兩軸、四心、多片區”的空間結構以水活城:打造一條濱河休閑服務帶一帶兩軸四心多片區軸向推進:強化兩條城市發展軸線重心北移:培育四個發展核心分區發展:形成“四類功能片區”07 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7.2 建設四宜園林城市“一帶”:是指依托鸛河形成的生態綠帶,“四廊”:指沿城區內主要水系泥河、丁河、八迭河、古莊河等四條自然沖溝和河流為主干的帶狀綠化帶形成四條生態廊道,“多點”:是指依托綠化景觀帶打造多處公園,包括縣級公園、社區公園等。以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構建由郊野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組成的結構完整、級配合理、均好分21、布的公園綠地體系,實現“300米見綠、500米進園”。藍綠空間結構藍綠空間結構公園綠地系統公園綠地系統構建“一帶四廊、多點輝映”的藍綠空間結構宜居、宜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游、宜養07 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7.3 構建宜居宜業社區生活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養老中心初中小學15分鐘生活圈社區商業構建“15-10-5”分鐘三級生活圈配置體系,配置涵蓋行政管理、終身教育、文化活動、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社會福利6個方面,規劃重點完善“15分鐘生活圈”設施布局,為居民提供均衡共享的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人民幸福感。全 齡友 好全 民共 享城北生活圈新城北生活圈22、新城南生活圈老城西生活圈老城東生活圈老城南生活圈龍城生活圈河西生活圈回車生活圈07 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7.4 完善城區住房保障體系優化住房供應結構,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運營和管理。堅持“增改并舉”的發展思路,老城區以改造原有住房為主,適度控制新增住宅用地供應,引導人口向外疏解。新城區科學安排用地布局,重點結合就業中心、公共活動中心等布局建設,促進職住平衡。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優化居住用地布局優化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性住房優先在交通站點、公共活動中心、就業中心周邊布局。引導保障性住房布局引導保障性住房布局23、07 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宜居城市7.5 加強城區整體風貌塑造空間形態融合城、水、河、湖、園、林等特色要素,突出“山水融城、綠廊環抱”的空間布局,形成水墨青山、城水相依的城市空間意象。1風貌分區老城傳統風貌區、新城現代風貌區、城北科教風貌區、河西生態風貌區、現代產業風貌區和工業物流風貌區。2建筑高度劃定五類建筑高度分區,構建視景優美、視廊通透的空間形態,營造豐富的空間序列和界面連續的城市天際線。3視線通廊以外圍山體、城市公園、廣場、標志點為眺望點形成多方向的感知城市景象的視廊。構建看城市、看山水、看歷史、看風景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4打造“詩意山水,富美西峽詩意山水,富美西峽”的城市風貌 保護傳承地24、域文化 彰顯特色城鄉風貌保護傳承,描繪水墨龍鄉新畫卷08 保護傳承,描繪水墨龍鄉新畫卷8.1 保護傳承地域文化構建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要素多層級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保護格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9處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中國傳統村落1個省級傳統村落傳統村落形成“一帶,一核、三區,多點”歷史文化保護格局國道G312歷史文化帶中心城區歷史文化核心老子文化、山水文化核心區,重陽文化、哪吒文化核心區,屈原文化、恐龍文化核心區08 保護傳承,描繪水墨龍鄉新畫卷8.2 彰顯特色城鄉風25、貌彰顯“高山峽谷、水墨如畫”的城鄉風貌高山峽谷風貌層巒聳翠薄云浩渺低山丘陵風貌育林補植寧靜淡雅低丘田園風貌丘陵崗坡自然質樸現代城鎮風貌城景融合濃妝淡彩以青山為基,展現自然特色風貌;以水系為脈,構建濱水景觀風貌;以文化為核,打造特色城鎮風貌;以農田為底,營造田園鄉村風貌。城鄉風貌分區全域風貌格局 打造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 提供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 構建綠色安全的市政設施體系 健全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 建設智慧低碳的新型信息化城市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09 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優化國省道道路等級體系,重點加強城鎮與中心村之間、城鎮與各景區、景點之間的公路聯系。構建“一環多放射”26、的對外交通格局 和“十二橫十二縱”的中心城區道路網絡,強化各組團互聯互通。以G312、G208、S328為城鄉公交主干線,建立城鎮村之間的快速、便捷的公交網絡。依托高鐵及普通鐵路站,建設區域性貨運綜合交通樞紐和集散中心;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客運樞紐站。合理升級道路等級作為旅游專用道,構建全域旅游環線;結合西峽縣旅游項目分布,增加騎行綠道。9.1 打造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西峽通用機場,打造鄂陜三省交匯地帶的重要交通樞紐。構建高鐵、普鐵、旅游輕軌為一體的鐵路體系。融入區域開放發展廊道打造縣域一體交通網絡提升城區道路交通服務能力提升綠色低碳公交服務能力構建高效便捷集疏交通樞紐構建山地品質旅游通道027、9 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9.2 提供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縣級社區(鄉鎮)鄰里(鄉村單元)5分鐘(村)四級教育設施體系,統籌布局縣域基礎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構建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因地制宜、城鄉一體、滿足“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健有佳所”等基本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健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中心城區衛生機構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樞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為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完善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建立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供給,健全社區養老、家庭養老設施配建28、。完善“兩場三館”縣級體育設施建設,構建縣社區(鄉鎮)鄰里(鄉村單元)5分鐘(村)四級體育設施體系,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09 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9.3 構建綠色安全的市政設施體系供熱:多源多樣供應燃氣:分區分級管控通信:提高光纖覆蓋推廣使用清潔、高效的管道天然氣,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氣目標。完善“熱電氣聯調聯供”機制,發展分布式清潔能源供熱,實現重點工業平臺全面集中供熱,逐步推廣居住區集中供熱。建立集語音、數據和圖象于一體的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實現集體用戶、住宅小區干線光纖化,最終實現用戶接入網的全部光纖化。供水:保障飲水安全29、排水:強化污水處理電力:保障電力供應優化用水結構,健全“從源頭到龍頭”的供水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區域一體、安全高效的節水型社會。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建設綠色循環、環境友好的排水系統,提升再生水的利用水平。按照“保安全、促發展”的原則適度超前規劃,完善縣域電力設施建設,積極適應農業生產和農村消費需求,全面建成結構合理、安全高效的現代農村電網。環衛:完善收運體系采用“城鄉一體化治理”和“鄉鎮集中治理”相結合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規劃期末,全域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密閉壓縮式收運和分類處理。09 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綜合防災綜合防災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30、預防為主、反應快速、策略有效”的原則,加快建立和健全現代化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確保城鄉安全。9.4 健全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抗震減災“適度超前、防控結合”,提高城市防洪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采取“擋、排、攔、蓄、分、避”等綜合措施,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洪排澇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批分期治理及避讓,縮減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建設用地指標,推進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優化消防安全布局,健全消防法規和嚴格的監督制度,加快推進縣域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統一高效的人防指31、揮體系、布局合理的防護工程體系、靈敏可靠的通信報警體系、精干過硬的專業隊伍體系,提高人民防空的整體抗毀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規劃主要對外通道及區內主要道路為疏散救援通道。充分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和學校操場等作為避震疏散場地,統籌安排應急避難所需交通、供水、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防洪排澇消防救援人防工程構建重大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完善應急預警機制優化防災分區和安全布局落實防災空間與應急設施09 全域統籌,構建高效韌性新支撐打造“面向未來、生態友好、西峽特色、科技與人文共生”高品質空間的新型智慧城市到規劃期末,智慧基礎設施保障支撐能力穩定可靠,城市數字底座穩固高效,全域32、智慧應用深度開展,智慧公共服務均等普惠,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網統管”城市治理體系和“一網通辦”政務服務體系便捷完備,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優越,數字合作往來密切。建設目標9.5 建設智慧低碳的新型信息化城市設施設備一張圖數據信息一條鏈技術平臺一條線業務應用一張網總體框架推進5G網絡建設推進智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進大數據中心、城市智算中心、數字孿生中心建設推進智慧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面向未來生態友好西峽特色共享共生建設內容推進未來社區建設四位一體三云覆蓋兩級聯動政務云企業云居民云全面覆蓋縣、鄉兩級統籌開放式智慧城市綜合體1 12 23 34 45 56 6 明確規劃落實和傳導 加強規33、劃實施保障健全規劃傳導實施保障機制4810 健全規劃傳導實施保障機制10.1 明確規劃落實和傳導提升規劃信息化水平 建設完善國土空間信息平臺 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并聯審批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建立“主體功能區一級規劃分區二級功能分區用地分類”的分級管控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實時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完善空間規劃法律法規體系 建立統籌決策與公眾參與機制10.2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鄉鎮規劃傳導各鄉鎮根據本規劃提出的發展定位與空間指引編制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細化鄉鎮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城鄉建設與資源保護等規劃要求專項規劃傳導加強協同安全防護、資源利用、要素配置、文化特色等涉及空間安排的專項規劃,在總體目標和重點管控內容上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銜接一致,不得突破約束性要求。詳細規劃傳導中心城區劃分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單元四至邊界、面積、功能定位、建設用地規模、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四線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