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014
2023-08-08
39頁
18.07MB
1、屏南縣自然資源局2022年05月(公示版)生態氧吧生態氧吧天然空調天然空調山水畫廊山水畫廊世界奇觀世界奇觀歷史悠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文薈萃文創激活文創激活再現芳華再現芳華革命老區革命老區紅旗不倒紅旗不倒屏南縣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區、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省級生態縣,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天然大空調”之美稱。屏南縣是革命老區縣,福建26個重點蘇區縣之一,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過,被譽為“紅旗不倒縣”。仍保留有閩東獨立師整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遺址、北上抗日紀念碑等二十多處革命舊址、舊居和戰斗遺址,紅色文化濃郁。廊橋2、詩韻廊橋詩韻古韻屏南古韻屏南屏南縣是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虹橋飛跨架通途。境內現存古代廊橋56座,是全國現存木拱廊橋數量最多的縣份之一。其中,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萬安橋是全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木拱廊橋。境內的萬安橋、千乘橋、廣利橋、廣福橋和龍津橋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且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屏南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擁有5A級景區“親水天堂”白水洋-鴛鴦溪景區及“宇宙之謎、世界奇觀”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白水洋園區,“植物活化石”的冰川孑遺植物水松林群落,以及“北方少有、南方僅有”的仙山草場和天湖頂高山濕地、天星山森林公園等自然3、景觀。屏南歷史悠久,境內分布大王臺等商周文化遺址14處,文明史可上溯至商周時期。屏南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戲曲)、中國紅粬黃酒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武術文化之鄉、中國本草養生文化之鄉等。屏南縣以文化創意助推鄉村振興,圍繞建設“文化大縣、文化強縣”目標,大力發展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探索文化創意促進傳統村落保護、活化與發展,走出了一條“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文創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形成雙溪安泰藝術城、漈下、廈地、龍潭、前洋、降龍、棠口、芳院等一批文創示范村落。目 錄/CONTENTS01020304050607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4、規劃范圍與期限1.1 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兩個百年發展奮斗目標計劃戰略安排作為國土空間建設的發展目標和時間節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中心城區1.2 規5、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節約,高效發展區域協同,融合發展文化傳承,特色發展多規合一,智慧發展多方參與,共享發展1.3 規劃期限及規劃范圍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1487.33平方公里為屏南縣全域,包括5鎮6鄉(即古峰鎮、棠口鎮、雙溪鎮、長橋鎮、代溪鎮及屏城鄉、甘棠鄉、熙嶺鄉、嶺下鄉、路下鄉、壽山鄉)目標戰略2.1 總體定位2.2 規劃目標2.3 發展戰略2.4 區域協同2.1 總體定位目標愿景:生態文旅康養勝地傳統文化復興樣板戰略定位:打造“清新福建、綠色屏南”的亞高原生態屏障打造“文創引領、鄉村振興”的全國示范樣板打造“藥膳之都、養生屏6、南”的國際休閑小城打造“廊橋故鄉、親水天堂”的度假康養勝地2.2 規劃目標全國一流的文旅康養基地全省一流的高山農業基地閩東北一流的山區綠色工業基地立足2025年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生態文明體制總要求,制定新時代縣域國土開發保護和利用總思路,不斷提升國土使用效率和效益;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得到顯著成效,康養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打造具有閩東北獨特的縣域品格魅力,提升縣域品牌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規劃2035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躍升,建成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建成教育強縣、文化強縣、人才強縣、健康屏南、養生屏南;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7、環境質量、美麗經濟發展處于省內領先水平,美麗屏南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展望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方面提高。堅持生態優先,以更高創新姿態,形成宜居宜游宜業城市;城鄉居民享受更加舒適安康的生活水平,城市文化內涵高度提升。2.3 發展戰略區域融入,山海協作主動融入福州都市圈、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深化與蕉城區、海滄區的對口協作,不斷提升屏南縣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能級,借力跨越發展。提升內涵,培育特質不斷挖掘和豐富屏南特色資源優勢,主打“生態、紅色文化、親水旅游、歷史保護和避暑”品牌,通過旅游+、智慧+等方式,打造具有閩東北獨特的縣域品格魅力,提升縣域品牌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8、文創振興,全域旅游進一步發揮優勢,創新工作方法,加大扶持力度,總結有益經驗,將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相融合,創新推動縣域旅游與鄉村振興事業大步向前。加快形成縣域“一區五園”產業發展空間格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綠色家居、健康食品和精細化工類產業門類,加快縣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和“飛地項目”落地。龍頭帶動,轉型升級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生態文明體制總要求,制定新時代縣域國土開發保護和利用總方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進低效用地、閑置等存量用地使用。精準供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發展所需空間。精明收縮,精準供給堅持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優三高”為原則,全域統籌,通過剛性指標層層傳導落實實現全9、域國土開發保護利用一張藍圖干到底。全域統籌,共建共享屏南縣位于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的山海協作城鎮發展軸和寧德山海休閑旅游產業帶的重要位置。屏南縣積極打造作為福州都市圈外圍生態屏障的主角定位,為區域生態安全發揮積極作用。屏南縣應大力提升承接都市圈的綠色產業外溢轉移,并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構建康養旅游度假產業體系。屏南縣緊鄰福州都市圈邊緣,融入都市圈發展的地緣優勢明顯。區域發展協作區域生態共保區域產業協作2.4 區域協同國土開發格局3.1 總體空間格局3.2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3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3.4 保障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3.5 做優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3.1 總體空間格局堅持生態優先,以人10、為本,統籌發展,基于屏南縣空間資源本底與區域發展形勢,規劃形成“一主、三副,一屏、兩軸、三區”的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總體格局。一主:指屏南縣中心城區。三副:指縣域內三個資源稟賦且未來發展作為縣域內副中心城鎮的雙溪鎮、長橋鎮和代溪鎮。一屏:指屏南縣域西北方向的鷲峰山生態屏障。兩軸:指以縣域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條國道干線形成的城鎮拓展軸。三區:指縣域西、北部的生態涵養與旅游度假發展區;縣域南部、東南部以高山特色農業+旅游業為主的發展區;縣域主要交通干線沿線狹長區域的城鄉功能一體化發展區。基本原則3.2 統籌劃定三條線從嚴核實優化永久基本農田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1、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持殊重要生態功能、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三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多規合一、協調落實底線思維、保護優先統籌推進、分類管控3.3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山體生態保護修復對森林濕地功能修復,綠色礦山修復;對地質災害點、廢棄礦山等開展監測預測和地質環境開發保護治理。水環境生態保護修復根據屏南縣9條50平方公里以上12、河道岸線及藍線,從水資源供需、防洪排澇、灌溉、供水、水利發電、流域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等7個方面對縣域內的河流進行規劃治理,不斷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土地退化與污染修復確保轄區內土壤指標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完成上級下達的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任務。林地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白水洋國家地質公園、水松林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烏溪省級森林自然公園、鴛鴦獼猴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星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范圍的林地保護建設和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區體系,自然保護區功能穩定,主要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等制度得到完善。3.4 保障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嚴格13、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貫徹國家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及防止耕地“非糧化”的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目標。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選址必需貫徹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確需占用穩定耕地的應按要求實現占補平衡。引導農村產業在縣域內統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有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要。構建“兩級四類”村莊體系兩級四類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引領人口和零散村落集聚,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倡導集中統一安置。按照城鎮集中統一管理,加大存量低效14、土地盤活力度,加強村莊服務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及產業發展。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引導原拆原建,保護村莊完整性,適度發展鄉村旅游。主要為位于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生態紅線內的村;嚴格控制新建、擴建,逐步引導搬遷。中心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一般村完善職能、改造提升、控制引導3.5 做優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城鎮發展策略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著重抓好重要城鎮化地區和縣域發展,構建呼應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自上而下”和依托地方資源條件、滿足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城鎮化空間體系。生態、特色農產品等發展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積極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引導人口、產業、高水平15、服務向縣城發展重點匯聚,促進區城集聚集約發展,實現創造性轉化,大力發展高山農業,強鏈,拓鏈,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強調綠色高質量發展,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土安全底線,促進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結合城鎮發展特征,為城鎮適量預留發展空間。品質提升。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高城鎮公共服務水平,補齊市政及防災設施短板,強化歷史文化和風貌保護。強化支撐體系4.1 綜合交通體系4.2 公共服務體系4.3 市政基礎設施體系4.4 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體系4.5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4.6 全域旅游體系立足區域,統籌布局對外交通網絡,完善縣域公路網,構建層16、次清晰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4.1 綜合交通體系圖例交通發展總體目標為“閩東北區域交通樞紐、綠色暢達之城”以屏南中心城區為中心,實現寧德市區1小時通達,閩東北城市2小時通達,3小時聯系閩西南、長三角城鎮群、長江中游城鎮群等周邊城鎮群;各鄉鎮30分鐘上高速;30分鐘內到達鐵路站點等重要區域性交通樞紐。新增屏南通用機場衢寧鐵路(已建)南麗鐵路(預留)(南平麗水)政永高速(已建)寧屏高速(預留)(寧德屏南)“一橫一縱一環”的干線公路網一橫:東西向的國道237線一縱:南北向的國道235線一環:串聯縣域8個鄉鎮(除屏城、古峰、棠口外)的環線網絡中心城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4.2 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分類17、+分級+分區+精準匹配、設施功能綜合化、扁平化”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給予增量供給,突出綜合服務職能;一般鄉鎮、村等設施應綜合考慮常住人口數、常住人口年齡結構等,精準匹配品質提升類設施(教育設施、文體設施)和兜底保障類設施(醫療設施、養老設施、殯葬設施等)。小學社區商業市政基礎設施體系4.3 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給水系統排水系統電力系統通信系統燃氣系統環衛系統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按照水資源高效利用的要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逐步建立用水合理、設施齊全、配套完善、利用高效的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加強需水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實現控制水污染,鄉鎮一級污水18、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強雨洪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區與鄉鎮鎮區實現雨污分流,8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建成以屏南和清水220千伏變電站和各發電廠為電源點,110千伏為骨架網絡,各級電網容量充足、布局合理、系統設備先進、調度靈活、運行安全的現代化城鄉供電網絡。統籌規劃通信基礎設施,加快通信業持續、加速、協調發展,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構建高效融合、綠色安全的智能信息網絡,支撐“數字屏南”建設。通過規劃建設燃氣設施和優化調整現狀燃氣管網,結合城鎮發展完善能源結構,形成科學、經濟、安全可靠的燃氣供應系統。建立完善的環衛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實現垃圾分類收集、分類清運、分類處理,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19、資源化。4.4 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體系防洪排澇加強重點流域防洪保障,科學布局防洪排澇設施,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人防工程貫徹實行“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人民防空建設方針,綜合協調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平戰結合利用。抗震消防全縣按6度設防,特殊公共建筑及生命線工程提高1度設防;規劃中心城區建設4處普通消防站,其他鄉鎮依據實際需求配置。衛生防疫重點防范傳染病疫情,強化衛生應急工作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公共衛生應急和救助體系,預防突發公共衛生危機。4.5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雙溪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大層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屏南縣境內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各具特色。在寧德市內,屏南縣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數量基本位列第2、3位。(寧德市共有9個縣級行政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歷史環境要素屏南縣境內的文物古跡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古廊橋、古牌坊、古建筑、古窯址、革命遺址、古橋、古井、古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屏南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信仰、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和傳統醫藥等,如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四平戲、平講戲、紅曲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藥膳烹制技藝、傳統武術等。歷史文化名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漈下村、漈頭村;22個中國傳統村落,18個省級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傳21、統村落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73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7處,縣級64處(包括20處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兩批歷史建筑共93處。歷史建筑五種類型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共63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5項、市級16項,縣級3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點狀精神文化實體面域著力塑造廊橋之鄉、戲曲之源、養生福地、紅色故里的醉美屏南形象,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層次的保護框架。4.6 全域旅游體系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生態文旅康養目的地建設全國一流的鄉村文旅康養基地建設全省一流的生22、態農業旅游基地促進旅游業由“觀光型”向“目的地型”轉變,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帶動,突出屏南鄉村特色,加強文旅資源整合,推動全縣景區化建設,促進旅游與全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屏南由單一觀光景區向全景、全時、全業的文旅康養基地升級,將旅游業培育為富民美縣的支柱產業,打造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度假勝地。弘揚“石牛頭”精神,依托古村特色鄉村旅游資源,著力塑造福州都市圈鄉村生態旅游中心區形象,努力創新文創助推鄉村振興的“屏南模式”。推動屏南生態優勢與品牌培育相結合,突出制造業新“生長點”和“增長點”培育,引導傳統農業向品牌農業、精致農業邁進,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圍繞“綠色興農”,打造全省一流的高23、山農業基地,大力發展休閑養生等鄉村綠色產業,建設生態農業休閑度假基地。創新產業發展5.1 產業發展戰略5.2 產業空間布局寧德時代科技大樓5.1 產業發展戰略提質增效改革創新鞏固激活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黃酒產業綠色家居產業健康食品加工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數字信息產業大智造大健康大文創融入寧德市千億級產業集群動力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及配套附屬產業構筑屏南特色綠色食品和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體系藥膳美食、黃酒、高山蔬菜、康體養生培育屏南品格的歷史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古村文創、非遺文創、影視文創電子商務產業新材料、節能環保扶持壯大特色產業特色塑造精細化工產業主動融入寧德市千億產業集群,以時代新能源等龍頭企業24、為帶動,鞏固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塑造屏南特色品牌,構筑縣域“大智造、大健康、大文創”的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智造+大健康+大文創鏈入區域產業體系激發內生動力康養產業文創產業東西綜合發展軸南北綜合發展軸中心城區綜合服務核心構建“一核兩軸三副、五區多點”的產業空間格局。雙溪綜合服務副中心長橋綜合服務副中心代溪綜合服務副中心綜合經濟發展區生態農旅發展區特色文旅發展區文創農旅發展區農工旅協同發展區多個農業產業園、工業產業園及旅游組團一核兩軸三副五區多點1 12 23 35 5NN5.2 產業空間布局建設宜居城區6.1 優化城區格局6.2 提升承載力和宜居度6.3 打造品質空間6.1 優25、化城區格局發展方向空間格局一 主主城區輻射縣域的公共服務中心一 次棠口組團服務旅游度假的公共服務中心兩 屏依托中心城區西部、東部山體作為綠色屏障兩 帶棠口溪、長坋金造溪的濱水廊道兩 軸以主城棠口組團的縱向城鎮功能拓展軸以文化路國寶大道的橫向城鎮功能拓展軸主城組團城鎮功能核心;棠口組團紅色旅游、古鎮康養度假副中心;溪角洋組團以新能源、新材料和寧德上汽上下游產業配套為主的工業集中區;漈頭組團以瑞幸咖啡為龍頭的縣域綠色食品和藥品精深加工基地和以藥膳養生為主題的城市功能新區;上源組團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物流為主的工業園。五 組 團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服務次中心公共服務次中心現狀建設約束條件交26、通引導仙山牧場6.1 優化城區格局布局策略濱水廊道與開敞空間體系建設山體保護與山水格局呼應工業退城入園、規模集聚、分類分片發展補齊體育、文化等公共設施短板暢達道路交通體系建設用地結構比例優化熙嶺鄉四坪村6.2 提升承載力和宜居度提升道路交通系統構建快捷交通環結合城市布局,調整國道235棠口至上洋頭段走向,新增國寶南路和東棠大道,形成屏南城區快捷交通環,截留分離過境交通,減少對城區內部交通的影響。打通主次干道優化城市主干路系統,形成“三橫四縱”的主干路網骨架。打通城市次干路網,提高城市空間聯系便捷度。規劃城市干路密度達4.57km/km。織密城市支路網落實“窄馬路、密路網、開放街區”理念,織密城27、市支路。規劃城市支路網密度達4.25km/km。完善交通設施保留現有客運樞紐、客運站和公交首末站,新增公交首末站、加油站、加氣站和停車場等設施。提升慢行交通依托水系、公園、綠地等建設高品質慢行體系,提升城市慢行品質,為綠色交通體系的打造提供設施基礎。優化公交系統建立以常規公交為主體,旅游公交、城鄉公交、客運出租車等為補充的城市公共客運交通體系。6.2 提升承載力和宜居度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設施配置,推進社區服務全覆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社區生活圈建設完整社區,完善十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提高城市宜居度。包容混合的住宅布局活力共享的住宅28、環境(住宅街坊2-4公頃)具有人文底蘊的住區風貌舒適的住宅建筑(應對老齡化趨勢)適宜的住宅水平安全通達的道路系統步行可達、高效復合的設施圈10-15分鐘步行可達密度0.8-1.2萬人人口1.5-2.5萬500-800米1-3平方公里屏南縣中心城區社區生活圈考慮到屏南縣山地城市的交通可達性,建議按10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社區生活的基本單元,即在10-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生活圈一般步行距離在500-800米左右、面積范圍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5-2.5萬人。從有利于營造兼具環境友好、設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29、的社區生活圈的角度,建議人口密度在0.8-1.2萬人平方公里之間。路下鄉芳院村6.2 提升承載力和宜居度優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加強韌性城市建設提高電力設施規模容量,增強電力保障。加快燃氣管網引入,提高區域天然氣普及率。完善供水系統,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公共供水保障。完善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提高通信覆蓋率,加快5G基站建設。6.3 打造品質空間現狀特色山水格局基本形成,三面群山環抱,多條水系穿城而過,形成多條生態廊道相互交織。串聯周邊近山資源和山體公園,保護生態底色,構造“生態廊道+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三級綠化體系,織密城市藍綠空間,豐富城市開敞空間。城東二公園長坋公園城30、西一公園城東一公園水景公園烈士公園麓山公園翠屏公園屏南森林植物公園峰塅風景林地岔嶺頭風景林地塔仔崗郊野公園城 市 公 園郊 野 公 園道 路 綠 帶水系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7.1 規劃傳導體系7.2 實施保障措施屏城鄉南灣村7.1 規劃傳導體系寧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橫向協調、強化管控向下指導和約束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向上承接市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實施傳導國土綜合整治專項規劃縱向傳導層層落實屏南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作出實施性安排。細化落實上級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對開發保護作出具31、體安排。構建“二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二級為縣級和鄉鎮級,三類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生態修復專項規劃村莊布局專項規劃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在特定區域(流域)、特定領域,為體現特定功能,對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作出專門安排。7.2 實施保障措施制定配套保障政策發揮規劃引領和國土政策的組合拳效應,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將規劃思路轉化為實際行動,強化規劃的落地實施性。完善規劃評估體檢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思路,建立全過程、周期性、常態化的評估體檢機制。跟蹤監測各項指標執行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對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完善。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整合各類國土空間現狀、規劃、管理數據,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動態管控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體系對所有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制,建立不同用途之間的轉換規則,形成“分區+用途+指標+名錄”的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01010202030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