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051
2023-08-08
39頁
9.98MB
1、運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運城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3年4月 草案公示稿 前 言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依據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等要求,編制運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視察山西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2、運城實踐。規劃是運城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為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規劃范圍為運城市域,國土總面積約為14183平方千米,包括運城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01 目標定位和空間戰略02 區域協調發展03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 農業空間布局05 生態空間布局06 城鎮空間布局07 文化遺產和城鄉風貌08 國土空間基礎支撐體系09 中心城區空間布局10 規劃實施保障機制目 錄1.1 目標愿景1.2 發展定3、位1.3 空間戰略目標定位和空間戰略1.1 目標愿景 總體目標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相適應,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市域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實現發展和管控的統一,構建美麗國土空間,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市性質立足運城市在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落實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對運城市發展定位要求,結合獨有的地理格局和歷史使命,確定城市性質為:黃河明珠、魅力河東晉陜豫區域協同發展重要節點華夏文明彰顯的山水人文城市-01-1.2 發展定位圍繞“轉型發展蹚新路”總體要求,積極融入4、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建設。“一區”:建設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兩城”:建強建優晉南市域中心城市、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關鍵環節城市“三高地”:構建創新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三強市”:打造新興產業強市、現代農業強市、知名旅游強市“一區兩城三強市三高地”-02-1.3 空間戰略堅持協調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塑造內外聯動、功能互補新格局02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化資源共興,建立資源特色要素保護利用新體系03堅持開放發展,推動陸、港基礎設施聯動,構建現代化立體式交通新節點04堅持共享發展,推動補短板、提品質并進,建設中部地區智慧宜居城市新樣板05堅持創5、新發展,推動傳統、新興業態協同,構筑區域經濟轉型提升發展新高地01充分挖掘資源優勢,緊緊把握新技術、新產業、新消費契機,構建以傳統工業價值提升和先進制造業強基擴能為主線,以生態化、品質化、高值化的現代農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以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總牽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綜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構建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空間結構和城鄉體系。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融入運城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融入區域宏觀生態格局。統籌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要素,延續山水城池相依營城特色,塑造“湖光山色、城湖相映”的黃河明珠。打造功能清晰的區域客運6、樞紐系統,加快空鐵聯運通道建設,加強鏈接區域的干線路網建設。完善物流運輸系統布局,構建鐵路、高速公路多層次立體交融的區域交通網絡。統籌構建城鄉生活圈,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城鄉統籌配套綠色市政基礎設施。構建城鄉一體的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03-2.1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2 重點戰略地區協同一體化發展2.3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區域協調發展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新興產業強市、現代農業強市、知名旅游強市。2.1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04-2.2 7、重點戰略地區協同一體化發展-05-與山西中部城市群及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內外聯動,積極融入城市群一體化建設,重點在基礎設施一體化、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加強區域融合發展。主動融入城市群產業分工聯動,重點在裝備制造、特色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強聯動,探索建立和實施協同發展新模式。同時,積極參與中部崛起,圍繞中部地區實現綠色崛起任務和目標,著力在農業合作、工業協同發展體系等方面加強區域合作。2.3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引領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成為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跨省交界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產業分工協作,推動生態環境共8、保共治,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聯手推進改革開放,發揮河津-韓城-萬榮、芮城-靈寶-潼關、新絳-侯馬-曲沃、永濟-大荔-華陰等次區域融合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06-3.1 市域整體空間格局3.2“三區三線”劃定3.3 主體功能區落實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市域整體空間格局 構建全域開發保護格局統籌全市保護性要素和發展性要素,形成“一水抱河東,雙軸促發展”的總體思路,營筑“一帶一屏、三廊多片區”的保護格局,構建“一核兩軸、三翼七支點”的開發格局。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07-保護片區保護片區圖例3.2“三區三線”劃定-08-全市“三區三線”劃定方案示意圖圖例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9、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以“雙評價”為基礎,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格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優化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科學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為促進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空間保障。3.3 主體功能區落實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深化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完善主體功能分區體系,將主體功能分區與“三區三線”10、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有機融合,上下傳導、逐層深化,實現國土空間綜合效益最優化。-09-4.1 農業空間4.2 鄉村振興農業空間布局 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耕地數量總體穩定,規劃期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7.66萬畝。優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質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構建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優質農產品和科技投入為依托,構建“一產為基、二產為翼、三產為力”的“三位一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以“五谷”生產體系為基、農業精深加工為翼,以農業+旅游、休閑、科技、電商等融合型產業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在沿黃河、汾河流域的11、河津市、萬榮縣、臨猗縣、永濟市、芮城縣、平陸縣、夏縣、垣曲縣共8個縣(市)建設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的能力和效益。4.1 農業空間-10-4.2 鄉村振興-11-分類引導,促進鄉村振興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搬遷撤并類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滿足村民日常需求。加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強化歷史文化資源分類保護,推動危房改造動態清零、環境整治、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提升。深入挖掘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鄉村旅游資源,促進交旅、農旅、文旅等融合發展,加強歷史文化、傳統風貌的保護和傳承,強化村莊整體風貌引導,突出村莊發展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有12、機結合。按照基礎設施城鎮化、居住管理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完成向新社區、新農民的轉變,以多種方式有序推動村莊城鎮化,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機制,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基礎作用。已列入搬遷計劃的,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并,要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制搬遷和集中上樓。分近遠期制定村莊規劃實施方案,實施搬遷整合后,盡快推進土地復墾和再利用,優先增加鄉村生產生態空間。5.1 生態安全格局5.2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空間布局5.1 生態安全格局-12-一帶一屏、三廊多片區“一帶”沿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一屏”中條山生態屏障“三廊”汾河、峨嵋嶺和涑水河生態廊道“多片13、區”多個生態和自然資源集中布局片區,包括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地、成片農田等圖例市域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5.2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對山體上可利用資源開發利用實施全面管控,有效修復受損山體,提高山體各項生態功能。加強水系資源管理,加大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力度,嚴控用水總量,調整用水結構。以山區優化、城區提升、平原增綠為方向,構建綠化林網體系,形成連續貫通的生態綠地系統。以黃河、汾河、涑水河、鹽湖、伍姓湖為核心,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利用與水網體系互聯互通。-13-6.1 新型城鎮化格局6.2 鹽臨夏一體化發展城鎮空間布局“一核兩軸、三翼七支點”“一核”:鹽臨夏一體化構成的全市綜合發展核心“兩軸”:依托大運高速14、和大西高鐵的空間發展軸、依托呼北高速和浩吉鐵路的空間發展軸“三翼”:永濟市、河津市、聞喜縣三個市域副中心城市“七支點”:萬榮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平陸縣、芮城縣共七個縣城6.1 新型城鎮化格局城鎮化格局示意圖-14-6.2 鹽臨夏一體化發展-15-“一核三軸四引擎多支撐”的空間發展格局“一核”: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創新生態集聚區為核心,輻射牽引鹽臨夏一體發展。“三軸”:以大運、運風、運臨三條通道為重點發展軸線,帶動周邊城鎮發展。“四引擎”:以運城經開區、鹽湖高新區、臨猗現代農業示范區、夏縣水頭工業園為現代產業空間載體和發展引擎。“多支撐”:著力強化多個鎮(鄉)的產業和城鎮化支撐。臨猗15、現代農業示范區鹽湖高新區運城經開區運風城鎮發展軸運臨城鎮發展軸運大城鎮發展軸夏縣水頭工業園河南省陜西省永濟市平陸縣聞喜縣垣曲縣萬榮縣圖例鹽臨夏一體化發展格局示意圖7.1 遺產保護體系7.2 城鄉風貌引導文化遺產和城鄉風貌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落實國家遺產保護空間體系,整合文化遺產保護的空間要求,以運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載體,系統整合并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有機串聯歷史文化資源,拓展發展途徑,在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體現運城擔當。促進文旅融合,加速文旅產業產品升級。堅持融合化、品牌化、全域化發展,大力推動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7.1 遺產保護體系-16-五大文化主16、題根祖文化主題池鹽文化主題關公文化主題黃河文化主題紅色革命文化主題 中心城區風貌引導和管控塑造“古今交融、城湖相映、和諧優美”的城市整體風貌。遵循風貌分區原則,中心城區劃分為三類地區進行風貌管控引導,包括歷史風貌區、本土風貌區和現代風貌區。城鎮地區風貌引導和管控塑造“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尺度宜人”的城鎮地區風貌。應順應原有地形地貌,不挖山,不填河湖,不破壞原有的山水環境,保持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既要防止盲目進行高密度高強度開發,又要防止攤大餅式無序蔓延。鄉村地區風貌引導和管控塑造“田園風光、晉南風情、時代風尚”的鄉村地區風貌。傳承村莊歷史文化,引導村莊形成與自然環境、地域特色相融合的空間形態,17、遵循鄉村地區原有自然水系、街巷格局、建筑群落等空間肌理特征,提出適宜的管控和引導。7.2 城鄉風貌引導-17-8.1 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8.2 基礎設施體系8.3 公共服務體系8.4 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空間基礎支撐體系 推進綜合防災減災設施網絡建設結合地質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將全市劃分不同的防災減災分區,實施相應的防災減災策略,持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構建多層級的疏散救援通道體系依托城市鐵路、干線公路、城市主干道路網、空中交通等,構建便捷通暢的區域、城區主干疏散通道系統。完善生命線應急保障體系完善應急供水、應急供電、應急廣播通信、應急垃圾與污水處理體系,保障生命線設施在緊急狀態下良好運行,并預留安全18、儲備。8.1 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加強地質災害和地震防治應急避難與疏散救援完善健全綜合防災建設標準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加強中心城區防洪標準,提高學校、醫院與城市生命線系統的地震設防標準,提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能力。建立以堤防為基礎、以大型水庫和蓄滯洪區為骨干的防洪設施體系。推進地質災害分區防治。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強化地震風險評估與防范、提高建設工程地震安全韌性。充分利用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學校等空間,合理布局避難場所,形成分級分類疏散系統。-18-8.2 基礎設施體系-19-建設集約高效的供水系統構建引領性的通信設施構建新型供熱系統 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綜合交通體系優化鐵路網絡布局推動多網融合19、豐富公路網層次構建一體化公路網體系踐行公交優先構筑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優化路網結構提升路網韌性完善機場布局打造服務廣泛民航網 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全面優化電網系統建立綠色可持續的環衛體系8.3 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市級縣(市、區)級街道(鄉鎮)級社區(村)級”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教育設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成優質均衡的教育體系。完善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幼兒園體系。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建成供給豐富、均衡發展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設施體育設施全面提升體育設施均等化服務水平,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體育服務體系。完善城鄉一體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優質20、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動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醫療衛生設施統籌推進各類福利設施發展,建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優化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提供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社會福利設施-20-8.4 國土綜合整治-21-建立節約集約導向的用地機制堅持節約發展,框定總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土地綜合整理、耕地質量提升、撂荒地整治,科學有序推進有潛力地區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21、方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有機更新。9.1 發展方向9.2 空間結構中心城區空間布局9.1 發展方向-22-明確主導發展方向中心城區堅持增存并舉、內涵提升的發展思路。在對城市建設用地進行評價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區域協調發展、用地發展條件、城市核心資源拉動等重要影響因素,確定市中心城區的主導發展方向為“北進、東拓”。9.2 空間結構 強化組團化發展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結合城市中心、產業園區等功能布局,依托姚暹渠、官道河等藍綠空間網絡和高速、高鐵等交通廊道,形成組團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合理確定組團規模,避免無序蔓延式發展,提高城市空間品質。-23-10.1 規劃傳導10.2 22、近期實施10.3 保障機制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發揮承上啟下的規劃傳導作用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體現綜合性、戰略性、協調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落實和深化上位規劃要求,為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10.1 規劃傳導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基礎依據引導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規劃實施監督評估運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縣(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24-10.2 近期實施-25-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對項目生成和布局的引導機制,保障重要新興產業項目、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生態修復項目等的空23、間需求。加強近期行動優化空間發展布局,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設大縣城和重點鎮,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增強中心城市承載和輻射能力等。10.3 保障機制 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以山西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建設運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通過“一張圖”匯集現狀數據、規劃數據、管理數據以及社會經濟數據等,形成國土空間規劃數據資源體系,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及監測評估的全過程,以及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建立規劃動態評估調整機制城市基礎現狀數據國土空間規劃成果數據國土規劃業務數據社會經濟數據互聯網數據第三方數據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定期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指標統計和填報制度,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26-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