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鹽邊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091
2023-08-08
40頁
16.76MB
1、鹽邊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鹽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01鹽邊縣屬攀枝花市轄縣,二灘水電站主淹沒縣,是全省首批確定的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中唯一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的縣。行政區劃:下轄6個鎮、6個鄉幅員面積:3289.0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0.94萬人常住人口:17.8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28.29億元城鎮化率:32.1%概述釩鈦磁鐵礦地質儲量42億噸,占全市的55%,居全國該礦產儲量之首;石墨礦儲量1195萬噸,占全市的43%;煤儲量1.94億噸。礦產豐富:釩鈦首縣縣境內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積蓄了豐沛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000萬千瓦以上。全2、縣小水電除去已開發部分外,可開發量為10萬千瓦。水能充足:百川之縣森林覆蓋率高,林木種類繁多,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生態優越:動植王國典型的南亞熱帶半干旱季風氣候特點。冬暖,春溫高,夏秋涼,具有地方性小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非常適宜居住。氣候宜人:康養之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動四川省“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攀枝花市“一三三三”總體發展戰略,緊扣縣委縣政府“釩鈦首縣、滋味鹽邊”發展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與安全,3、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規劃原則保護優先,底線約束人民至上,品質提升城鄉融合,統籌協調安全韌性,永續發展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鹽邊縣行政轄區,面積3289.08平方公里。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指導思想總則落實國省戰略,明確目標定位強化區域協同,提升開放水平優化國土空間,劃定三區三線構筑農業空間,推動鄉村振興筑牢生態屏障,守護綠水青山優化城鎮空間,完善城鄉配套彰顯文脈特色,展現魅力風貌完善城市布局,建設花園縣城建強基礎設施,保障安全4、韌性健全機制體制,保障規劃實施目 錄落實國省戰略 明確目標定位1 1.1總體定位釩鈦首縣滋味鹽邊落實國省戰略 明確目標定位攀西地區綠色發展示范縣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縣全域陽光康養度假示范縣現代特色農業示范縣人口規模常住人口規模22萬人用地規模堅持以水定城,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引導國土開發重心向中心城區集中。堅持以水定人,根據水資源約束,預測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22萬人,城鎮人口1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考慮人口流動性和人口發展的不確定性,按照規劃城鎮人口上浮10%配置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5、市政等基礎設施。城鎮集中建設區14平方公里落實國省戰略 明確目標定位1.2發展規模2 強化區域協同 提升開放水平對外循環,融入國家新格局2.1融入“一帶一路”南向開放格局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交匯優勢,與攀枝花市共建川西南滇西北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強化區域協同 提升開放水平攀枝花鹽邊縣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立足陽光資源、大江大河、高品質宜居城市特色,瞄準成渝市場,大力發展康養產業,發揮鹽邊“釩鈦”“康養”“農業”“生態”等優勢,努力建設成為攀枝花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支撐。協同融入,實現區域合作與互助2.2融入攀西經濟區,實現區域6、開放與協作重點協同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承載區、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國際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和四川省現代農業特色基地建設。重點考慮鹽邊縣與攀枝花一體化發展。實現區域生態共保、產業共興、交通互聯和基礎設施共建。強化區域協同 提升開放水平融入攀枝花市,共同構建“一城一市一區”融入“一城”:以鹽邊縣城、新九、紅格為依托,全面融入攀枝花都市區。鹽邊縣城承接中心城區生活居住、旅游康養等配套服務功能。融入“一區”:以鹽邊北部區域,全面融入市域西北生態經濟區。強化生態保護功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康養度假等產業,加快建設生態經濟區。3優化國土空間 劃定三區三線構建“一屏兩廊、一城兩片”的國土7、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國土空間 劃定三區三線構建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1 一屏:北部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屏障。兩廊:“三源河二灘庫區”生態廊道、“雅礱江金沙江”生態廊道。一城:鹽邊縣中心城區。兩片:中北部現代農業片區、南部都市化一體區。優化國土空間 劃定三區三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錨固生態空間將自然保護地和縣級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09.91萬畝。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鎖定城鎮空間將城鎮建成區、一定時期內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區域納入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保障國家、省市重大戰略需求8、的城鎮空間。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4.39平方公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障農業農村空間將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特殊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3.11萬畝。優化國土空間 劃定三區三線確定縣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3.3主要分布在紅格鎮、永興鎮、惠民鎮等地勢相對平坦、耕作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面積為180.82平方公里。農田保護區以一般農業、林業發展為主導功能的鄉村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域,包括村莊建9、設區、一般農業區和林業發展區,面積1181.34平方公里。鄉村發展區分布在北部山區,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及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面積734.14平方公里。生態保護區中北部農業生產與城鎮建設不適宜的區域,主要包括生態公益林、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及主要河流濕地,面積1144.36平方公里。生態控制區包括城鎮開發邊界。主要為中心城區、紅格鎮、釩鈦產業開發區、漁門鎮等區域。城鎮發展區共14.39平方公里。城鎮發展區為了支撐國家和區域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在陸域劃定的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等區域。重點保障四川攀枝花蘭朱-紅格-白馬能源資源基地建設,主要涉及新九鎮、紅格鎮,面積34.03平方公里。礦產能源區410、構筑農業空間 推動鄉村振興保護耕地資源 推動鄉村振興構建“兩中心、四片區、五支撐”農業發展格局4.1 兩中心:漁門、紅格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中心。四片區:南部都市農業產業片區、兩江流域現代農業片區、二半山區現代農業片區、北部高山現代林業和畜牧業片區。五支撐:晚熟芒果、優質蠶桑、核桃青花椒、生態養殖、綠色蔬菜五大主導產業。保護耕地資源 推動鄉村振興強化耕地保護,共保“天府第二糧倉”4.2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穩步推進耕地有序恢復,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嚴控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補劃;鞏固提升耕地質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改善耕地生態功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11、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合理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耕地”非農化”,堅持農地農用。積極引導耕地主要用于糧食、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推行“田長制”,推動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全覆蓋耕地保護監管制度,著力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構建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激勵機制,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種植動態監測。保護耕地資源 推動鄉村振興土地綜合整治,助力鄉村振興4.3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適度規模經營需要,重點在紅格鎮、永興鎮、惠民鎮等地開展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耕作條件,優化農用地布局。農用地整治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2、產生節余建設用地指標,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助推鄉村振興,優先在紅格鎮、永興鎮、新九鎮和漁門鎮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補充耕地。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采取按照“誰治理、誰收益”原則,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百姓收益”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體系。優先以復墾為主,結合采場邊坡治理、廢棄設備及渣石清理、地面平整以及復綠,加快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行動。廢棄礦山復墾合理、適度開發利用其他草地、裸土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在紅格鎮、新九鎮、永興鎮和紅果彝族鄉等地,優先開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科學安排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和村民住宅建設用地。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加快推進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轉13、型升級,打造出一批具有濃郁攀西亞熱帶特色農業的國際國內知名品牌鄉村。5筑牢生態屏障 守護綠水青山筑牢生態屏障 守護綠水青山構建“一屏、兩廊、多帶、多斑塊”生態安全格局5.1 一屏:北部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屏障。兩廊:“三源河二灘庫區”生態廊道、“雅礱江金沙江”生態廊道。多帶:多條主要河流形成的生態涵養帶。多斑塊:生態公益林、天然林等其他生態用地集中連片區和各類自然保護地、城市綠心及公園等生態斑塊。筑牢生態屏障 守護綠水青山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資源保護5.2全域形成以四川二灘濕地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四川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四川鹽邊格薩拉國家地質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總面積730.12平方公里。14、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重點保護四川二灘濕地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二灘水庫和部分周圍水域區域。開展水源地保護、河道生態治理、涵養林建設等工程。規劃重要江河湖庫水質達標率100%。嚴格保障濕地生態空間穩定林地規模,禁止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優化整合零散林地,科學開展造林綠化適宜性評估并落實造林綠化空間,推進林種樹種結構調整,提高森林質量。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嚴守水資源利用上限,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有機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河湖生態空間管控。明確水資源利用上限筑牢生態屏障 守護綠水青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5.3森林生態修15、復重點區水土流失修復區濕地生態修復區主要分布在鹽邊縣北部和中部,是鹽邊縣生態保護紅線的主要分布區域,需要承擔重要的生態功能。主要分布在鹽邊縣雅礱江、三源河等重要河流區域,采取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主要分布在鹽邊縣中部漁門鎮二灘水庫周邊,發揮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礦山生態修復區主要分布在新九鎮、紅格鎮和紅果彝族鄉。以生態修復為主,促進礦山復綠,可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礦山地質公園建設。6優化城鎮空間 完善城鄉配套優化城鎮空間 完善城鄉配套構建“五級”城鄉體系結構6.1 形成“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鄉中心村其他村”16、的城鄉體系結構。分別承擔綜合服務型、文旅服務型、農業服務型、工業服務型和生態保護型5類城鎮職能。優化城鎮空間 完善城鄉配套優化提升產業效能6.2聚焦優勢資源,做強主導產業綠色采選清潔能源釩鈦新材料耐磨鑄造強化釩鈦資源智慧開采和加工利用技術創新延伸釩鈦產業鏈條和做強中下游產業鏈產城相融,打造新型現代綠色釩鈦園區釩鈦及新材料產業釩鈦化工產業高端耐磨鑄造產業循環經濟產業生產性服務產業做強釩鈦產業開發區,構建“3+2”產業體系優化城鎮空間 完善城鄉配套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6.3分級分類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形成覆蓋城鄉、體系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城鄉基本功能,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17、性。城鎮半小時生活圈以鄉鎮、農村為主,突出公共設施共建共享。社區15分鐘生活圈推進城市內部和鄉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序號類別項目1社區管理街道辦事處、派出所2社區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社區用房、社區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3教育中學、小學、幼兒園4醫療衛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文化文化活動中心6體育綜合健身館、綜合運動場、居民健身設施7商業服務農貿市場8市政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公廁、社區公交首末站15分鐘公服圈標準7彰顯文脈特色 展現魅力風貌彰顯文脈特色 展現魅力風貌構建“一脈、三區、多點”歷史文化保護體系7.115處文物保護單位6處歷史建筑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傳統村落全域劃定各類歷史文化保護內容18、管控范圍。彰顯文脈特色 展現魅力風貌“一軸、兩線、三區、四鎮、五村”魅力空間7.2高山峽谷民族文化自然山水陽光溫泉紅格一座城、二灘一湖水、北部一片山突出紅格帶動,強化示范引領。注重山水互動,彰顯獨特魅力。狠抓融合推動,豐富康養業態。8完善城市布局 建設花園縣城完善城市布局 建設花園縣城構建“三心、三軸、三組團”的城市功能結構8.1三心:兩個城市綠心七一公園、桐源公園。落實公園城市建設理念,打造城市綠肺和活動開敞空間。一個城市中心依托東城街、鹽邊中心廣場形成公共空間核心,強化商業氛圍,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城市風貌,打造城市活力中心。三軸:東環南路、西環南路和東、西城街形成“兩縱一橫”城市主軸。三組19、團:北部康養度假居住組團中部綜合服務生活組團南部高鐵生態居住組團完善城市布局 建設花園縣城完善配套設施,構建社區生活圈8.2健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養、學有所教、文化慧明、體有康健。攀枝花都市區構建“30-40分鐘城鎮生活圈”,中心城區內部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完善城市布局 建設花園縣城城市更新,構建“三心三廊,兩園多點”綠地系統8.3多點:結合地形、城市節點形成的山體綠地、街頭綠地、口袋公園三廊:濱江綠廊、城市南北綠廊、城市東西綠廊三心:七一公園、月潭公園、桐源公園兩園:西部橄欖坡郊野公園、東部山地運動郊野公園以打造“花園縣城”20、為抓手,改造提升基礎設施,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城區風貌提升項目;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拓展綠化空間,逐步打造“一街一景、四季有花”花園縣城。9建強基礎設施 保障安全韌性建強基礎設施 保障安全韌性構建“安全、集約、便捷”的交通網絡9.1構建“外暢內達、集約低碳、多樣選擇”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強化與區域的交通銜接,共享周邊機場、鐵路等區域交通設施,形成多方式有機銜接的綜合綠色交通體系,借力融入區域。落實國省鐵路線網絡形成多層次公路系統提升航道運輸設施水平優化城市綜合交通系統“三縱一橫”:成昆復線、成昆高鐵、成昆鐵路、攀昭鐵路。攀鹽高速、京昆高速、沿江高速、繞城高速、G227、G353、S221、S2121、8、S470、S310等。提升雅礱江二灘庫區三級航道,漁門碼頭、二灘碼頭、柏枝碼頭。建立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級路網體系,落實“小街區規制”,加密支路網。建強基礎設施 保障安全韌性打造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基地9.2貫徹落實“雙碳”戰略,培育清潔能源產業生態圈,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綠色低碳產業集中承載地。推動二灘、桐子林等已建成電站穩定輸出,融入攀西經濟區能源體系,建立以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體系。積極推進水電建設大力推進環境友好型風力發電項目建設,考慮縣域北部格薩拉、溫泉、柏林風電場建設,探索分散式風電、風電與觀光旅游綜合開發建設。統籌加大風電開發加快融入攀西地區百萬千瓦級光伏發22、電基地,推進紅格、桐子林光伏基地建設,探索“光伏+采空區治理”“光伏+農林產業”“光伏+生態旅游”等示范性項目建設。深入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建設,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拓展光伏應用場景。加快推進光伏建設聚焦攀枝花“一中心兩區多點”氫能產業集群布局,承接產業功能,落實空間布局。聚力發展氫能產業建強基礎設施 保障安全韌性構建智慧高效的韌性城市9.3形成“縱橫聯通、多源互濟”的水源供水安全格局,提升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1.9634億立方米。供水系統構建全面分類、固廢高效循環的環衛系統,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環衛系統形成以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并探23、索推廣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能源系統構建集約高效、環境友好型排水體系,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100%。排水系統構建系統完善、集約高效、服務均等、智能綠色、安全優質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防洪排澇:健全由水庫、堤防、非工程措施組成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洪澇統籌,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地災防治: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健全監測預警體系,強化風險管控,推進避險搬遷與地災隱患點治理。抗震防災:提升地震監測預警、風險防御與應急救援水平,提升城市重大生命線抗震能力。消防救援:完善消防救援指揮體系,構建多級救援體系,提升消防救援效率。應急體系:完善應急指揮系統和應急避難場所布局,確定疏散救援24、通道;完善應急救援物資保障體系,推進縣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推進人防工程、人口疏散設施、人防專業隊伍、防空通信及報警系統建設。構建科學精準的防災減災體系10健全機制體制 保障規劃實施健全機制體制 保障規劃實施完善規劃體系,健全規劃傳導10.1完善規劃傳導體系嚴格底線管控、分解約束性指標,以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統籌各級各類空間規劃,構建“縣鎮(鄉)村”三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規劃傳導與管控建立縣政府組織,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相關部門橫向協調配合,縣、鄉鎮上下聯動的工作組織機制,強化高效推進規劃實施工作。實現功能傳導、格局傳導、底線管控、用途管控、指標傳導、清單管控等。專項、詳細規劃指引25、加快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編制,分解落實、深化細化總體規劃的目標、指標及各項管控要求,確保規劃內容有效傳導、方向一致、相互協調、科學有序。專項規劃經依法批準后,納入縣級國土空間“一張圖”。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將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現狀調查成果,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成果,接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構建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信息監管平臺,做好用途管制監督管理。建立國土空間動態監測指標體系,完善預警和動態監測機制。健全機制體制 保障規劃實施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10.2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建立城市發展重大問題和重大項目規劃咨詢機制,引導各領域專家和公眾在規劃編制、決策26、和實施中發揮作用。探索建立多方協商、共同締造的社區治理方式,引導和鼓勵市民、企業等參與規劃制定、決策和實施。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縣域層面實行分級審批強化規劃對接,重點統籌協調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文化傳承、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等。強化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向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傳導。完善規劃協調機制統一基礎標準,確保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各部門在同一個平臺上協同工作。完善項目生成決策機制,提高審批效率,使審批流程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導和考核,提高違法成本,完善規劃管理機構設置,健全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各鄉鎮、各部門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對規劃實施的監督作用。建立監督考核問責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并提出改進規劃管理意見,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適時向社會公開城市體檢評估報告。建立規劃評估維護機制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