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橋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134
2023-08-10
45頁
13.51MB
1、前言PREFACE大石橋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服務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重大舉措,是完善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關鍵環節,是我市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對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具有協調和指導約束作用。按照國家、遼寧省要求,我市于2020年7月組織開展了大石橋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經過近三年的努力規劃已形成草案,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現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征詢意見。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2、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發展理念;支撐構建遼寧省“一圈一帶兩區”的省域發展格局,維護遼寧“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全力打造世界級鎂制品加工基地,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加強對城市空間的控制和引導;優化城鄉空間格局,推進市域統籌和協調發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公共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品質、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尊重規律嚴守底線城鄉統籌優化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節約集約持續發展規劃范圍規劃層次為市域與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3、1612.10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即大石橋市行政轄區1612.10平方公里的地域,包括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街道(金橋街道、鋼都街道、鎂都街道和百寨街道),13個鎮,253個行政村的行政區域范圍。中心城區 161.11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總面積約為161.11平方公里。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和期限目錄CONTENTS01 明確發展目標戰略02 構筑空間總體格局03 彰顯歷史文旅特色04 優化公服人居環境05 保護利用自然資源07 嚴守分區用途管控08 提升城區綜合品質09 強化實施保障機制06 開展土地整治修復4、DASHIQIAO 發展愿景及職能定位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指標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中國鎂都,遼寧美城”將大石橋建設成為遼寧雙美之城發展愿景及職能定位遼中南精品特色農業示范區綜合型、科技化的現代工貿型城市世界級鎂制品加工基地,創新型科技示范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從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生態文明、產業創新、環境宜居五大方面,分別提出2025年、203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及2050年遠景展望。2025十四五期末2035規劃期末2050本世紀中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鎂產業進一步提質升級,雙美宜居城市品質顯著提高,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初步形成高質量發5、展的國土空間格局。鎂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建設成為世界級鎂制品加工基地,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鎂都;農業產業穩步發展,建設成為遼中南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示范區;城市發展能級進一步提高,城市發展集聚化、經濟發展現代化、鄉村發展特色化顯著提升。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的遼寧省雙美宜居新家園以及特色活力的鄉村振興新典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指標常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總量63.5萬人273.76平方公里嚴格落實底線約束要求,耕地保護優先,堅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統籌城鄉發展、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構建綠色美麗的高品質國土空間。6、永久基本農田572.70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187.42平方公里綜合考慮大石橋市產業及城市化發展,預測規劃期末全域總人口約63.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7.5%以上,全域建設用地總量為273.76平方公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綠色發展戰略戰略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筑共護大遼河生態廊道、共建共造遼東山地丘陵屏障生態職能,節約集約資源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理念,以“生態立市”為戰略基礎,全力以赴爭當生態保護排頭兵。堅持綠色發展,做到生態優先。創新發展戰略戰略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優勢產業全面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7、經濟增長動力加快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換。統籌發展戰略戰略三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促共融,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統籌銜接鄉村振興,做強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發展戰略戰略四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各鄉鎮協調聯動發展,形成功能互補、分工明確、聯系密切的有機整體;積極融入“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積極對接遼中南區域格局與沈大經濟走廊,鞏固營口市副中心城市地位,與營口市共建遼河國家公園,積極推動大老一體化戰略。構筑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打造“五化統一”的農業空間 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8、營造創新開放的產業空間 融入區域協同的發展空間“一主”指中心城區,作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主中心,是帶動全市發展的核心引擎。“兩副”分別指高坎鎮、湯池鎮,為大石橋市域東西兩大中心鎮,發揮對市域東西兩大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一軸”全域東西空間發展軸,依托岫水線串聯東西部鄉鎮,形成產業發展紐帶。“兩廊”分別指西部大遼河生態廊道與東部千山山脈生態廊道。構建科技高效的西部農業生產區。打造綠色永續的中部礦產資源發展區。嚴守純凈天然的水源涵養保護區。營造生態自然的生態農林發展區。2.1構筑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主兩副一軸兩廊四大分區構建“一主兩副,一軸兩廊,四大分區”的總體格局2.1打造“五化統一”的農業9、空間01空間化:構建三區七基地02結構化:優化農業種植結構03立體化:推進立體種植模式04科技化:推進農業科技化05品牌化:創設特色農業品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化水平2.1打造“五化統一”的農業空間嚴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嚴禁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土地用途,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不得種植造成耕地地類改變的作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嚴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和破壞耕作層的種植業10、設施。保障糧食安全及農產品供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管控要求大石橋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總面積共計57270.06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35.53%。2.1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西部大遼河生態廊道:流域主要涉及水源、石佛和溝沿三個鄉鎮。區域肩負遼河流域退田還河生態封育和遼河干流防洪提升等重任。東部千山山脈生態廊道:東部四鎮擔負著共建區域綠色屏障的任務,主要生態功能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培育東部山區生態屏障完善西部農業種植系統美化中部地區綠色空間守護中部水源涵養資源區域性生態系統支點,包括水源、溝沿、石佛大遼河沿線生態核心、三道嶺水庫、黃丫口、老轎頂、迷鎮山及南樓礦山生態修復生態等區域,維育11、基本生態服務功能,保障市域生態本底安全穩定。兩廊四區多點塑造“兩廊、四區、多點”的生態空間2.1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明確空間范圍和坐標界線。大石橋市落實生態保護紅線187.42平方公里,占大石橋市全域面積的11.25%。管控要求禁止農業開發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農業用地,鼓勵恢復生態用途。新增建設采用正面清單管理:除必要的生態保護類、特殊建設用地外,原有建設用地不得改擴建,應逐步退出。確因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保障以及必要的科研考察項目等無法避讓的,提出不可避讓論證方案,報經自然資源部門批準。維護生態安全格局,嚴格自然保護區域2.1構建12、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一主:大石橋市中心城區,涵蓋營口大石橋經濟開發區以及營口南樓經濟開發區,是全市綜合服務產業核心。兩副:西部高坎鎮與東部湯池鎮,為大石橋市西部及東部中心鎮。一主兩副五軸多點五軸:東西城鎮發展軸、沈大發展軸、大遼河發展軸、大老一體化發展軸以及老邊-高坎-旗口發展軸。多點:全域多個鄉鎮形成的城鎮發展節點。構建“一主兩副、五軸多點”的城鄉建設空間2.1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統籌劃定全域城鎮開發邊界110.42平方公里。參照城鎮體系規劃,立足鄉鎮資源稟賦,充分發揮中心鎮極核引領作用,輻射周邊區域形成聯動發展。合理分配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結合自身發展訴求,有序引導工業企業集13、聚。合理控制城鎮規模,提升國土開發保護效率2.1營造創新開放的產業空間一心兩帶三片八區一心:大石橋市中心城區,是全市行政、商貿、綜合服務配套中心,涵蓋了營口大石橋經濟開發區、營口南樓經濟開發區兩大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帶:沈大經濟走廊產業銜接帶,東西產業發展帶。三片:西部高效農業發展區,中部礦產資源發展區和東部生態農林發展區。八區:西部生態水產交易園區、東部湯池果蔬物流園區、水源瀝青倉儲產業園區、水源盼盼工業園區、虎莊畜禽產業園區、官屯菱鎂產業集聚區、永安兩軍工業園區、博洛鋪制造業加工園區。打造“一心兩帶,三片八區”的高效產業空間2.1融入區域協同的發展空間區域生態格局共筑區域產業空間共造區域交通14、空間共融共筑共護藍色生態廊道建設大遼河文化水岸,實施“人文+風景”策略,充分發揮水岸兩側歷史遺跡、濕地景觀、風景名勝資源優勢,精心打造精品文化水岸。共建共造遼東山地丘陵屏障以遼寧東部山地丘陵為基底構建生態屏障,強化森林培育,嚴格堅守和保護生態紅線,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努力建設和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嵌入遼寧沿海經濟帶上下游一體分工合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中。構建以節能環保、新材料為主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突出優勢增強競爭實力重點發展新材料、精細化工、有色金屬深加工新材料、高端鎂制品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智能物流開放帶向西南構建“遼寧沿海大通道”,以兩大經濟開發區為開放平臺支撐,發15、展一體化智能物流,打造綜合貨運樞紐物流園區。構建順暢路網銜接系統依托沈海高速、G202向南對接港口,凸顯大石橋作為營口港臨港配套中心定位。實行交通先行戰略,助力大老一體化戰略,強化同營口聯系。深度融合區域環境,強化優化協調發展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打造全域旅游文旅空間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歷史文化保護軸由北向南貫穿大石橋全域,西部民俗文化主要為遼河文化帶動多元文化發展,中部重點以紅色文化為引領形成集聚區,東部以自然環境為基礎推動生態文化發展。一軸一帶多點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軸遼河文化傳承帶三區西部民俗文化保護區中部紅色文化保護區東部生態文化保護區包括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金牛山古人類遺址,16、一處省級文保單位石棚峪石棚,以及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保護點,其余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歷史文物古跡為重要保護節點。打造“一軸、一帶、三區、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2.1打造全域旅游文旅空間一城、兩鎮一軸三帶四區多點一 城:中 心城區,為全域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兩 鎮:西 部高坎鎮旅游服務中心和東部湯池鎮旅游服務中心。一軸:岫水線為大石橋文旅結構中串聯東西鄉鎮的市域旅游產業發展主軸線。三帶:大遼河風光旅游帶;近郊休閑旅游帶;山林生態風情帶。四區:大遼河生態體驗區、農業觀光游覽區、城郊旅游休閑區和東部山林度假區。多點:全域旅游資源集聚點,主要包括水源鎮大遼河生態及溫泉體驗區、旗口農業觀17、光節點、營口大石橋經濟開發區工業研學旅游區、永安北魁生態產業園、博洛鋪農業旅游體驗區、周家水庫風情度假區、黃丫口旅游景區和迷鎮山風景區等。構建“一城兩鎮、一軸三帶、四區多點”的全域旅游格局 市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市域基礎設施規劃市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保障改善民生,共享振興發展成果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文體設施均衡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普惠化學前教育體系,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比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義務教育布局;提高高中辦學質量,加強特色高中創建;穩步提升職業中專辦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鄉鎮衛生院、村(社區)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18、立與二、三級醫院協作轉診服務機制,形成以市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鎮(街)、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級文化廣場建設,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實現一鎮一站(綜合文化站)、一村一室(文體活動室)一廣場(文體活動廣場)目標。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殯葬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兒童服務場所,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市域綜合交通規劃以提升路網通暢性為重點,實施大石橋境內國省普通干線公路低標準路段改擴建,開展國省普通干線公路穿城、穿鎮路段改線建設。推動跨市、跨縣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標準對接。積極19、融入區域高快速鐵路網布局,強化南北向普通鐵路客貨運能力。充分挖掘與利用大石橋既有鐵路資源,加快推進老舊鐵路電氣化改造,完善開展城際鐵路運營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營口市一體化物流樞紐地位,建設公鐵聯運物流園區,打造營口港臨港配套中心。依托區位優勢,合理布設客運樞紐,加強與營口蘭旗機場之間聯通,加快融入沿海經濟帶,并加強與周邊市縣交通聯系,合理布局物流園區和貨運站場。提升市域公路網體系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交通樞紐地位完善城鎮供水配套設施,全面提升城鎮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供水普及率,嚴控管網漏損率。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市域基礎設20、施規劃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全面提升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提高污水綜合治理能力規劃推進大石橋市中心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市域范圍內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應用,發展熱泵、生物質能、“煤改電”、“煤改氣”等清潔能源供熱,加快構建低碳清潔、高效安全的城市供熱體系。構建清潔安全供熱體系積極倡導“宜氣則氣”的能源消費模式,加快推進“以氣代煤”、“氣化鄉村”項目建設。完善燃氣運輸配套建設優化主干電網和區域電網結構,改造老舊變電站和輸、配電線路,推進智能綠色電網建設,提高電網運行可靠性。打造安全高效智能電網加快全光纖網絡城市建設和無線寬帶網絡建設,推進城區千兆光纖入戶,實現城區公共服務區域無線網絡全覆蓋21、。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無害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理,強化危險固體廢棄物集中處理。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自然保護地分布與體系 市域生態系統保護規劃 市域造林綠化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地分布與體系構建完成以市域內3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蟠龍山公園、迷鎮山風景區、黃丫口旅游景區)、1處地質公園和6處一級保護水源地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永續發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為保護棲息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基礎。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90%的陸地生態系統22、類型和71%的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自然保護地體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市域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對接遼中南城市群生態安全格局,實施遼河綜合治理攻堅戰,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水平。01共筑共護藍色生態廊道建設大遼河文化水岸實施“人文+風景”策略,充分發揮水岸兩側歷史遺跡、濕地景觀、風景名勝資源優勢,精心打造精品文化水岸。02共建共造遼東山地丘陵屏障以遼寧東部山地丘陵為基底構建生態屏障,強化森林培育、維護生態農林空間,嚴格堅守和保護生態紅線。03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科學綠化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國土綠化與本土化、彩色化、效益化有機結合,走好23、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統籌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科學落實造林用地,推廣使用良種壯苗,切實提高造林質量。系統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培育近自然的健康森林,提升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有效防控林業災害嚴格落實森林防火工作制度,認真履行林業系統法定職責,切實加強常態化監管措施;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全面完成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工作;加強森林防滅火一體化建設,提高防滅火專業裝備水平,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市域造林綠化空間規劃 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 礦產資源規劃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到2035年,通過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保護水平,實現全域耕地面積、耕地質量24、相對穩定。拓展耕地后備資源,力爭實現規劃期末本區域內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河流水系生態保護修復。通過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使水生態環境承載力顯著提高。有序實施工礦廢棄地復墾,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推動重大自然災害災后生態修復。以人民為中心,從實際情況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科學防治地質災害。礦產資源規劃到2035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更趨合理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完善 礦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礦產資源管理新體制和新機制。傳統礦產資源產業進一步提升改造,新的優勢礦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25、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分區 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大石橋市生態保護區劃定總面積共計18741.74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11.63%。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大 石 橋 市 農 田 保 護 區 劃 定 總 面 積 共 計57270.06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35.53%。大 石 橋 市 城 鎮 發 展 區 劃 定 總 面 積 共 計11041.90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6.85%。大 石 橋 市 鄉 村 發 展 區 劃 定 總 面 積 共 計67986.59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42.17%。生態控制區大石橋市生態控制區劃定總面積共計3085.62公26、頃,占全域總面積的1.91%。大石橋市礦產能源發展區劃定總面積共計3084.36公頃,占全域總面積的1.91%。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劃定全域規劃分區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一般生態空間原則上按照限制開發區進行管理,采用“名錄管理+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相結合的方式細化管理規定。允許在不降低生態功能、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法定程序、管制規則的前提下,允許適度開發利用。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禁開展與其主導功能定位不相27、符合的開發利用活動。嚴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土地用途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嚴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和破壞耕作層的種植業設施。城鎮集中建設區各類城鎮建設用途的準入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采用“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方式進行管理,對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體和單項指標嚴格管控,實施規劃用途管制與開發許可制度。村莊建設區的準入應符合村莊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要求,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28、的管理方式。新增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原則上禁止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無關工業企業入駐。落實國家、省、市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合理調控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嚴格執行勘查開采規劃區塊空間準入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準入要求,提升礦業集中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統籌國土空間要素,強化分區用途管控 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布局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 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塑造山水城相融藍綠空間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布局構筑“兩橫一縱、兩廊、八片區”的空間格局沿鎂都大街、青龍山大街、哈大路形成“兩橫一縱”三條城市發展軸線。依托金牛山路北段連接迷鎮山形成城市西側的景觀視廊,東部以蟠龍山與白虎山兩大29、山體制高點為視覺中心,打造主城區內部景觀視廊。形成老城區城市更新片區、南樓生活服務片區、望海新城片區、營口大石橋產業片區、南樓產業片區、金橋休閑文化片區、蟠龍山城市休閑片區、鎂都科研商貿片區。兩橫一縱兩廊八片區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城市主干道路形成“一環疏導、五橫架構、四縱貫穿”的路網格局。一環以岫水線、金牛山路和青龍山大街圍合形成的城市環路。五橫石北大街蟠龍山大街、府南大街-金橋大街-石橋大街、營大路-鎂都大街、青龍山大街以及岫水線改線向西延伸形成的五條橫向道路。四縱金牛山路、哈大路、三山路、紅旗路形成的四條縱向道路。市級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完善公平共享30、全齡友好的公共服務服務體系。以人為本,引入“生活圈”理念,建設四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能力水平,營造共建共享、充滿活力的居住生活空間,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五類公服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福利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15分鐘生活圈健身場地開敞空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兒童活動場地便民商店中型多功能活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小學衛生服務中心小型商業菜市場大型商業派出所中學以文惠民學有優教全民康體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塑造山水城相融藍綠空間構建“兩帶護兩區,雙廊連多點”的綠地水系格局。依托哈大鐵路和岫水線防護帶形成兩條生態防護隔離帶。兩31、帶以唐王河和勝利河及兩側綠化形成城市特色濱河生態綠道。雙廊以蟠龍山公園、迷鎮山公園等為代表的景觀節點。多點 規劃落實與傳導 規劃實施保障體系規劃落實與傳導按照“全域統一、上下銜接、分級管理”的原則,健全實施傳導機制。規劃實施保障體系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控體系結合“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推進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建設,切實提高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服務效能。整合各類地理空間數據,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完善規劃評估體檢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思路,建立全過程、周期性、常態化的評估體檢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公眾參與制度,讓全社會了解規劃、遵守規劃、實施規劃,發揮各級人大、政協、社會團體等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的監督作用。健全規劃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