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導則(試行)(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142
2023-08-10
25頁
707.04KB
1、 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村莊規劃設計方案 編制導則(試行)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 貴州省自然資源廳 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二二一年七月 前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提出的“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重要指示精神,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關于開展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的通知(組通字202016 號)、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財政廳關于印發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黔組通202124號)文件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全面指導和推進全省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特制2、定本導則。I 目錄 第一章 總則.-1-1.1 編制目的.-1-1.2 適用范圍.-1-1.3 規劃期限.-1-1.4 編制范圍.-1-1.5 編制層級.-2-1.6 編制原則.-2-第二章 編制要求.-4-2.1 工作流程.-4-2.2 工作底圖.-5-第三章 規劃方案內容.-6-3.1 目標定位.-6-3.2 區域紅色主題專項規劃.-6-3.3 村域國土空間用地布局與重點區域管控.-7-3.4 村域紅色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遺產保護利用體系.-7-3.5 紅色展示與教育體系.-7-3.6 產業空間引導.-8-3.7 基礎設施布局.-8-3.8 公共服務設施布局.-9-3.9 農房建設與宜居環3、境提升.-10-3.10 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11-3.11 鄉村治理與基層組織建設.-11-3.12 主體村寨與重要單元實施方案設計.-11-3.13 近期實施保障.-12-第四章 設計方案要點引導.-13-4.1 紅色遺存與傳統建筑保護利用引導.-13-4.2 建筑與空間設計引導.-13-4.3 鄉土環境設計引導.-15-4.4 生態基礎設施設計引導.-16-4.5 田園基礎設施引導.-17-4.6 設計管控要求.-17-第五章 成果表達.-18-5.1 村民版成果要求.-18-5.2 報批版成果要求.-18-5.3 研究版成果要求.-19-第六章 附則.-20-1-第一章 總則 1.14、 編制目的 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是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村莊規劃重要類型,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印發 關于開展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的通知(組通字202016 號)、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財政廳關于印發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黔組通202124 號)文件要求,為實施全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指導試點村莊規劃設計方案編制,規范工作方法、工作重點和規劃設計內容,更好地體現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重要內涵,按照貴州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及“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要求,制定本導則。1.2 適用范圍 1.2.1 本導則適用于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方案5、編制。1.2.2 紅色美麗村莊主體村寨與集鎮重疊的,相關規劃設計方案同時遵照集鎮規劃相關規范和要求,結合本導則進行編制。1.3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原則上與上位國土空間規劃一致,近期規劃內容完成時限為兩年。1.4 編制范圍 1.4.1 以相對完整的紅色遺產分布與相關歷史空間為紅色主題專項規劃范圍,根據實際包括但不限于村域范圍,可以以單項特定空間跨多個行政村局部范圍。-2-1.4.2 以行政村村域全部國土空間為統籌規劃范圍。1.4.3 以紅色遺產相對集中、有利于開展示范建設的自然村寨(以下稱“主體村寨”)及相關重要節點單元為詳細規劃與實施方案設計范圍。1.5 編制層級 根據試點村莊特性,構建“區域6、紅色主題專項規劃+村域統籌規劃+主體村寨與重點單元設計方案”三層級編制方法。1.5.1 區域紅色主題專項規劃:根據本區域相對完整的紅色遺產分布與相關歷史空間,編制以紅色遺產保護和紅色教育為主題的概念性專項規劃。1.5.2 村域統籌規劃:進行鄉村調查,深入分析鄉村資源與發展潛力,準確研判村莊的問題與挑戰,明確村莊定位與發展目標、發展模式,銜接上位國土空間規劃,落實三線劃定與分區管控要求,提出產業規劃要點,對全域空間要素進行統籌安排,明確村域生態保護、產業配套、公共設施、文化保護、基礎設施、農村住房等用地布局,重點統籌紅色遺產與歷史文化體系、村莊特色風貌與文化塑造等內容。提出鄉村治理與社區發展內容7、,突出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1.5.3 主體村寨與重點單元設計方案:針對主體村寨及重要節點單元,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實施方案設計,包括紅色遺產與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紅色教育與體驗設施的具體設計方案。1.6 編制原則 1.6.1 黨建引領,示范先行 彰顯紅色主題,突出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紅色引領,建立模式,做好示范。-3-強化鄉村治理,包括村級黨組織建設、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等重要內容。1.6.2 多規合一,統籌布局 對接上位規劃,落實“多規合一”,統籌村莊各類空間和設施布局,協調安排村莊要素,強化產業規劃布局,統籌兼顧,留有余地。1.6.3 突出重點,精細設計 圍繞紅色美麗村莊8、重點建設方向,聚焦紅色遺產、公共空間、教育設施、農房提升、宜居環境、文化風貌等核心內容,精細完成重點設計方案。1.6.4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鄉村自然生態本底、尊重鄉村原有景觀格局,強化鄉土本色。1.6.5 村民主體,鄉村本位 建立村民深度參與機制,以村民為主體,鄉村自治為目標,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共同做好規劃編制工作。從產業、文化、社區發展到村容村貌,漸進推動鄉村本色的發展之路。1.6.6 突出特色、體現多元 把握村莊地域特色、民俗風情、歷史脈絡和文化傳承,因地制宜、漸進更新,保護鄉村形態、鄉村文化和鄉村風貌的多樣性、差異性。-4-第二章 編制要求 2.1工作流程 9、2.1.1 組織領導。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工作由省級統籌、部門聯動、市縣主責、鄉鎮實施,建立專業團隊編制、駐村規劃師指導、村民參與的規劃編制工作機制,保障編制經費。2.1.2 挖掘史實。協同相關機構進行深度的紅色史實調研、紅色故事挖掘和紅色精神內涵提煉。2.1.3 駐村調研。規劃編制單位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鄉村調查及群眾動員,通過資料解讀、田野調查、駐村工作等方式,全面掌握鄉村狀況,充分了解村民意愿,形成準確的綜合研判。2.1.4 規劃編制。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吸納地方政府及各方意見,系統整理村民意愿作為規劃基礎,維護村民核心利益,以共同研究的方式制定規劃設計方案。以紅色主題10、為核心,充分融合村莊規劃的要求,結合村莊類型、地域特征、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等,與產業規劃銜接,形成完整的規劃設計方案成果。編制過程中應多次與村民討論,成果應交予村民大會審議,保障規劃設計質量。2.1.5 成果審批。經市州審核、省級專家備案把關后,由縣級主管部門按程序報批實施。規劃最終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進行管理。2.1.6 規劃實施。進入規劃實施階段后,要建立以村民為主體的村民參與、駐村規劃師和鄉村營造師全程指導的營建機制,包括村民監督機制,延續到運營維護階段,成為鄉村治理、村民自治實踐,形成長效持續機制。-5-2.2 工作底圖 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國土空間調查11、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要求細化現狀調查,統一采用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和 1985 國家高程基準作為空間定位基礎,從而實現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有條件的村莊可采用 1:500-1:2000 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6-第三章 規劃方案內容 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方案應緊扣紅色主線,突出紅色文化傳承、賡續紅色基因,堅持黨建引領,全面統籌自然生態、田園空間、村寨格局及各項建設,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和程序導向“四個導向”,落實“多規合一”要求,堅守集約節約、精細化高質量發展原則,強調具體設計方案落地,重點包含以下十三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3.1 目標定位 以紅色文12、化特色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劃分鄉村類型,合理確定村莊的產業、文化、生態、組織及人才振興目標。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和人口發展引導,以前瞻性發展為引領,研究確定村莊發展目標戰略和愿景定位,合理預測村莊人口和用地規模,科學確定村莊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塑造以鄉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黨建引領、紅色傳承塑造村民主體的自治能力和精神,樹立多樣性、示范性鄉村振興發展類型。3.2 區域紅色主題專項規劃 根據本區域相對完整的紅色遺產分布與相關歷史空間,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編制以紅色遺產及相關歷史遺產保護、紅色教育展示體驗為主題的概念性專項規劃。特別強調紅色史實確定的準確性與權威性、紅色遺產的真實性保13、護與展現,結合紅色故事挖掘,形成具有歷史真實性和體驗深度的紅色教育體系。-7-3.3 村域國土空間用地布局與重點區域管控 統籌生態、農業和建設空間發展格局,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底線管控要求,劃定村莊建設開發邊界,優化調整全域用地布局,明確生態、農業、農村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發展等村莊各類用地布局,針對不同用途分區的主導功能,制定相應用途管制要求。已有專項規劃成果的要充分吸納,同時應將生態保護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等具體內容納入本規劃。3.4 村域紅色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遺產保護利用體系 全面深入挖掘村域紅色文化遺產,結合村莊歷史文化與14、傳統文化,形成村莊文化保護傳承與展示體系。劃定村莊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的承載空間保護范圍,提出保護措施和控制引導原則。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遺產,嚴格執行相關規劃保護要求。突出貴州多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傳承和鄉土文化脈絡。注重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劃定并落實需要進行保護的各類歷史文化保護線,提出歷史文化景觀整體保護措施,明確歷史建筑或傳統風貌建筑、歷史環境要素、地質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對象名錄和保護措施。加強各類建筑風貌規劃引導,切實保護好村莊的選址要素、傳統格局、自然生態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提出村莊總體風貌管控要求。3.5 紅色15、展示與教育體系 以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充分融合的紅色展示與教育體系為目標,充分結合紅色遺存和村莊既有歷史空間、傳統空間和公共空間,開展紅色展示、紅色教育等,打造紅色課程與體驗活動,根據具體條件,進一步延伸到紅色鄉村旅游,突出紅色陣地等核心空-8-間,成為體現紅色主題的形象標志。3.6 產業空間引導 充分結合相關產業規劃,立足村莊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現狀等產業發展基礎,明確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特色種養、紅色教育、鄉村旅游、特色加工等),提出產業發展目標,構建符合村莊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體系,進行產業空間布局及相關設施規劃,明確重點建設任務,進行投資效益分析。合理安排鄉村特色產業用地布局,明確產業用16、地規模、強度等要求,確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和位置,保障產業落地空間和配套設施用地。應注意利用村莊的閑置資產,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空間。規劃可預留不大于5%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用于保障零星分散的村民居住、農村公共公益設施、農村鄉村文旅設施及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需求。對一時難以明確具體用途的建設用地,可暫不明確規劃用地性質,作為“留白用地”,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時落地機動指標、明確規劃用地性質,項目批準后更新數據庫。3.7 基礎設施布局 在縣域、鄉(鎮)域范圍內統籌考慮設施共建共享和發展布局,查缺補漏,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的基礎設施體系。3.7.1 道路系統 鄉村道路體系: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方案,細17、化路網布局,明確各類道路等級、走向和用地安排。綜合考慮農村實際需要,重點考慮與過境公路銜接的進村道路規劃,充分結合公共廣場、路邊等地,因地制宜規劃布局鄉村公交站點和停車場地,研究解決農用-9-車輛交通、停放方式。綠道步道體系:建立多樣化鄉村綠道、步道體系,充分挖掘紅色歷史要素、自然生態要素,結合紅色體驗、自然認知、農耕體驗、戶外活動等,構建包括長征道等綠道、步道體系;同時因地制宜,運用鄉土材料、優化串戶步道、入戶步道等。3.7.2 環衛設施 根據實際情況,查缺補漏,按需設置垃圾收集池等處理設施,實行鄉村特色的垃圾分類收集,統一轉運處理;建立相關運行管理機制,制定相關制度,規范化管理。3.7.318、 其它公用設施 以安全、經濟、方便使用為原則,明確給水、排水、供電、通信、能源等公用設施布局、規模和建設要求。對閑置、不達標的公用設施,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激活運行等方式有效利用。3.8 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和鄉村發展理念,結合村莊居民點布局以及村民實際需求,梳理村莊缺少及配置不達標的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確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內容和建設要求,明確各類設施的規模、布局、標準等。強調鄉村公共空間再造,根據實際需要,整合已有公共服務設施,強化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交往空間,作為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3.8.1 公共服務設施。合理配置各類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包括規范要求的農19、村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中小學、衛生室等行政管理、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和商業設施等,根據村莊規模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莊閑置空房、閑置可建設用地等,延伸建設村史館、鄉村禮堂、社區食堂、兒童之家、紅色書屋、電商平臺、-10-特產窗口、休閑空間、景觀設施等。3.8.2 紅色及擴展教育設施。充分利用紅色遺產、歷史空間和公共空間建設紅色教育空間,根據村莊現狀情況,合理擴展配置教育設施,如非遺傳承學校(教室)、戶外活動基地等,開展黨性教育、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和歷史教育、自然教育、戶外活動、運動拓展等活動。3.8.3 公共空間體系。保護傳統公共空間,結合公共服務設施,合理配置村級公共20、空間,包含活動場壩、公共花園、健身場地等,同時利用串戶路串聯村莊內部的微型公共空間,形成村莊公共空間體系。3.9 農房建設與宜居環境提升 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政策,合理確定村莊宅基地規模和范圍,新增宅基地原則上在規劃確定的村莊建設邊界內相對集中布局。充分考慮當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習慣,從以下三方面因地制宜提出管控要求。3.9.1 使用中的老舊農房。針對現狀使用中老舊住宅,制定內外兼顧的改善策略,確保室內功能劃分合理、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凈化居住環境、改善環境衛生,針對廚房、廁所、圈舍、用電、通風等五方面提出改廚、改廁、改圈、改電、通風采光改造工程要求,倡導適宜的現代材料、現代工藝應用,提升室21、內空間衛生與功能,維護和塑造良好的農房外部風貌。3.9.2 閑置住宅與閑置用地。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村內現有閑置建筑、閑置用地及破損嚴重的建筑等,通過活化利用與空間再造,形成鄉村特色文化空間或其它功能空間;探索存量空間資產轉用于村莊居住空間增量需求新途徑。3.9.3 新村建設。針對必要的新村建設,因地制宜,形成組團空間或微型鄰里空間。-11-應從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研究村莊文化特色并融入設計,探索適宜的新材料新技術應用,適應和引導生活方式的發展,注重地域風貌與現代功能的有機結合,保持地域農房建筑風貌一致,推進建設功能現代、風貌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農房。3.10 村莊安全和防災減災 綜合分析村22、域內地質災害、洪澇、消防等隱患,落實并劃定災害影響范圍和安全防護范圍,提出村莊綜合防災減災的目標以及預防和應對各類災害危害的措施。3.11 鄉村治理與基層組織建設 3.11.1 規劃應充分考慮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自覺性和主體性,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形成以村民為主體、集體化鄉村建設為路徑的鄉村治理體系。3.11.2 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建設數字化鄉村。3.12 主體村寨與重要單元實施方案設計 對主體村寨與重要單元作修建性詳細規劃深度的總圖設計、風貌設計,并對實施項目作進一步的初步方案設計,維護村莊固有肌理與格局,保護傳統風貌,充分利用已有空間、閑置空房與閑置空地,以微更新方式23、充實村莊,激發活力,強化公共空間的活力與凝聚力,維護村民自有空間的私密性、自主性。尊重現狀及村民意愿,針對非傳統建筑的風貌現實,探索新的思路與方法。特別強調對紅色空間的高品質設計,結合歷史遺產與文化脈絡,堅決防止以簡單膚淺的“紅色”表現,違反村莊應有歷史風貌與文化特色,堅決防止“一刀切”的統一模式,保護村莊地域差異特征與文化個性。防止大拆大建,堅守集約節約、精細營造原則。-12-3.13 近期實施保障 要充分考慮人口流向、設施共享、分聯結合等情況,綜合考慮人力、財力、村民需求和實施可操作性,明確規劃時序和重點項目,從紅色遺產與歷史保護、紅色教育、產業發展、生態修復、文化保護、鄉土景觀、設施配套24、農房建設、環境整治等方面建立規劃項目庫,依據有關標準和項目規模進行資金預算,明確項目名稱、空間位置、建設規模、投資額度、建設主體、建設方式、實施時序等,提出土地整治、宅基地管理、村莊保護等相關實施保障措施。-13-第四章 設計方案要點引導 4.1 紅色遺存與傳統建筑保護利用引導 全面梳理挖掘紅色史實,總結提煉紅色故事背后的深刻影響和精神文化,利用真實性歷史空間講好紅色故事,文物按照相關法規與措施嚴格進行保護,同時充分利用為紅色教育重要空間。對歷史建筑或具有相似價值的老建筑、傳統建筑進行重點保護利用,對損壞或嚴重損壞的參照文物保護相關措施進行搶救性修復,充分改善利用室內空間,特別強調利用為鄉村25、文化公共活動等功能性設施,避免過多的靜態展陳。以真實性原則保護遺址遺跡等歷史環境要素,與鄉土環境充分融合。塑造以紅色陣地等為代表的標志性紅色空間,作為紅色美麗村莊的形象標識。負面清單:仿古作假,偽造古建筑。不經過嚴謹的史實調研、權威確認,輕率表現復原歷史場景;膚淺表面地營造紅色氛圍;不尊重歷史空間、遺址遺跡的真實性,違背鄉土田野特征作低水平的人工景觀打造。4.2 建筑與空間設計引導 4.2.1 公共空間與公共服務設施。符合村民意愿和鄉村現代化發展方向,結合地域生態理念,包括零排放、綠色建筑理念,充分利用已有建筑或傳統建筑,新建公共服務設施要按照當地風貌進行建造,提升鄉村整體風貌。4.2.2 農26、房提升改造。根據居住建筑功能需求,結合傳統地域特征,采用內外兼顧、有機整體的提升改造方式,鼓勵對室內空間進行重新劃分,生活空間舒適合理,尊重村民文化習慣,清潔衛生,滿足現代生活需求。-14-清理整治“四拆”:拆除屋頂藍皮瓦、彩鋼棚等影響建筑風貌、存在安全隱患的私搭亂建構筑物;拆除使用不便、衛生環境差的室外簡易廁所;拆除影響群眾生命安全、風貌較差的遺棄危房或荒廢危房;依法拆除違法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農房。一分三凈五改:一分是指室內功能合理劃分。針對農村房屋大通間、功能混雜、環境雜亂、私密性不足等現象,對農房室內空間進行功能劃分,滿足現代生產生活需求,實現生活流線組織合理。三凈是指室內地面、墻面、頂27、面干凈。針對農房起灰揚土,環境衛生較差;反光不足,居住光環境較差;質感粗糙,居住體驗較差等現象,提出“三凈”工程。實現室內平整干凈、清新明亮。五改是指改廚、改廁、改圈、改電、通風采光改造。針對廚房布局不合理、設施不全、煙氣排放條件差;室外簡易戶廁使用不便、影響風貌、空間狹小、無法滿足淋浴等需求,糞污收集處理不規范,衛生條件較差;圈舍畜禽與人生活空間、流線發生交叉;室內電線亂搭,裸露鋪設;電線型號小,接頭不規范;插座、電器使用不規范;火災、觸電隱患大;室內通風采光不足,存在黑房間,窗戶小,室內陰暗等現象,提出“五改”工程,提升室內設施短板。負面清單:大拆大建。貪大求洋、不切實際;片面迎合旅游,脫28、離鄉村本色。民居風貌與地域文化傳統格格不入,或無理由的外來文化雜入。鋪張浪費,華而不實。4.2.3 風貌引導 在村莊規劃確定的村莊整體風貌基礎上,強化工程設計對鄉村風貌的指導和約束,明確村莊各類建筑設計在形體、色彩、體量、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的風貌管控要求,對于鄉村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與色彩應與村莊整體風貌協調。農村村民住宅和附屬設施建設風貌應符合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文化特點,總結提煉代表本地傳統風貌的建筑元素,確定建筑外觀的風格和基調,對房屋的風格、色彩、高度、層數等進行引導,確保與村容村貌、自然環境相協調。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的-15-建筑風貌應符合相關保護規劃風貌29、管控要求。要因地制宜,重視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利用,盡可能傳承傳統工藝,運用鄉土材料,使用鄉村工匠,保持鄉土味道,體現鄉土特色。充分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習慣的要求,注重有機更新和漸進改造,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要反映本土特性,實現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建造方式的融合。村民住宅改造要因地制宜,新老結合,注重傳統風貌和現代功能復合。鼓勵倡導參照經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審核通過的農房建設通用圖集結合村莊文化風貌和村民生活需求進行建設。4.3鄉土環境設計引導 充分尊重既有鄉土環境,采用鄉土生態理念與技術進行鄉土環境營造。村寨內部劃分“兩級、五類”空間:“兩級”空間分為農戶私有空間和村莊公共空間,“五類”空間30、分為生活性空間、生產性空間、公共性交通性空間、公共活動性空間和公共復合性空間。私有空間包含生活性空間和生產性空間,生活性空間是指清理和利用農戶自家宅前屋后的閑置空地,打造符合農民需要與利用要求的小花園、果園、菜圃等整潔美好的私有小庭院。生產性空間是指在私有小庭院內有秩序的擺放堆放工具、農具、木柴等,做到環境清潔、井然有序且空間集約。提升現有的村莊公共空間,充分利用村集體閑置用地,打造滿足村民文化活動、鄰里交往的休閑或活動空間,同時提升村寨內的道路、巷道、旅游步道的線性空間打造,形成村莊交通性、活動性和復合性的公共空間體系。三園、點綠、籬墻、前后樹的鄉土環境空間:因地制宜建設菜園、果園、花園,設31、置休閑、晾場、儲藏、堆放、畜禽柵圈,避免城市化園林景觀;豐富村莊色彩,掩映施-16-工粗糙、線條單一等缺點。要留住鄉土味道,實現四季蔬菜滿園,瓜果飄香,突出鄉村風貌特色,打造幸福美好的自然生活空間。“籬墻”是指花籬(綠)籬和景墻,進行公私空間劃分。“點綠”是避免不必要的硬化,盡量見縫插針地讓硬地之間處處有方寸之地的鄉野綠色。“前后樹”是結合村民意愿在房前屋后栽種果樹、花樹和景觀樹等。田園景觀設計:充分考慮村莊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原則,保護鄉村既有的鄉土田園景觀,運用鄉土手法營造村中環境,保護鄉土記憶,運用鄉土植物呈現鄉土意境,可對村莊溝渠水塘、院門山墻、庭32、院廣場、駁岸橋涵、石階鋪地等提出保護性整治設計方案,對村莊山水田園環境、公共活動空間、主要街巷等重要節點進行景觀保護與提升營造。負面清單:違反鄉土本色,城市化景觀設計手法,外來造型、材料的生硬雜入,過度硬化擠占綠色;追求設計感,違反村莊自在生成的鄉土景觀之美,“壘大戶”、“造盆景”,生造意境。4.4 生態基礎設施設計引導 包括村莊村域的河塘溪流防洪設施,邊坡安全處理設施,生態修復設施,動物遷徙廊道、自然教育認知空間等生態基礎設施,必須從功能到形式確保其生態特性與生態面貌。負面清單:河溪防洪溝渠化、生態修復人工景觀化。相關設施用人造材料仿自然材料。-17-4.5 田園基礎設施引導 包括農田基礎設33、施、經果園經果林基礎設施、山林林下種植基地基礎設施、灌溉交通設施、農機農具使用維護設施、棚畜舍、大棚等種養殖生產設施等,必須嚴格遵循相關技術標準要求,因地制宜,集約建設,重維護運營。負面清單:建設不合標準,做門面走形式,只建設不管維護,短命爛尾。4.6 設計管控要求 數字化設計。建議有條件的村莊采用 VIM(village Information Modeling)方式建立村莊信息模型,開展數字化設計。充分利用可視化、仿真性、交互式、一體化等形式,與村民進行高效溝通,提高設計效率和建設管理精準度。全過程跟蹤。駐村規劃師、鄉村營造師全程跟蹤建設過程,保障規劃設計方案落地實施,對材料施工工藝進行現34、場指導,確保建設不走樣;與村民做好溝通,涉及規劃設計方案重要內容調整的首先需經駐村規劃師同意,再按程序調整。-18-第五章 成果表達 規劃設計方案成果應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實施。鼓勵以前圖后則、圖文并茂等形式,形成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規劃成果。根據不同規劃類型,形成不同的規劃成果。5.1 村民版成果要求“村民版”成果要進一步簡化,用村民看得懂、能理解的文字、圖表來表達規劃核心內容,形成“一圖一表一則”,即村莊規劃設計方案圖、近期實施重點項目表和村莊管制規則的簡化形式,向村民講解和征求意見。5.2 報批版成果要求“報批版成果由文本、管制規則、圖件、附表和數據庫組成,完整表達相應的內容,用于部35、門審查、政府審批,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進行管控。5.2.1 規劃文本。規劃文本應符合本導則要求,內容言簡意賅。5.2.2 管制規則。包括村莊各類國土空間管制要求、農房建設管理、村容村貌提升、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措施等內容。管制規則的重點是對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建設空間、紅色遺產空間、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空間等空間提出管控要求和措施。如實反映村莊規劃中關于各類空間及其管制要求、約束性指標、村莊風貌、產業引導等內容。5.2.3 圖件。必備圖件至少包括區域紅色空間布局圖、村域綜合現狀圖、村域綜合規劃圖、村莊居民點建設規劃圖、村莊規劃設計方案圖、風貌引導圖、紅色主題規劃圖。可結合村莊規劃管理實際36、需要和編制內容深度,適當增加相關可選圖件,并注重加強圖-19-紙美化表達,突出規劃管控內容。5.2.4 附表。包括規劃指標表、國土空間用途結構調整表、近期實施重點項目表。5.2.5 數據庫。有關內容應符合本導則附錄要求,應以紅色遺產與紅色基因資料作為基礎編制紅色文化檔案。5.3 研究版成果要求 鼓勵圍繞規劃作探索性深度研究,形成支撐規劃的研究成果,內容與形式自定。-20-第六章 附則 6.1 本導則自發布之日起執行。6.2 本導則在指導紅色美麗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未涉及到的內容參照 貴州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執行。6.3.編制依據 6.3.1 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37、次修正)(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4)中華人民共和環境保護法(5)貴州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6)土地復墾條例(7)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 6.3.2 標準規范(1)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2)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3)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4)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土地分類(5)國土調查數據庫標準(2018 年試行)(6)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標準(GB/T 50357-2018)(7)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CECS 354:2013)-21-6.3.3 部門規章及相關政策文件(1)38、中共中央組織部、財政部關于開展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的通知(組通字202016 號)(2)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021 年 1 月)(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2019 年 1 月 3 日)(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 號)(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6)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關于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資發202116 號(7)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自然39、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農規發20191 號)(8)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做好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自然資辦發 202057 號)(9)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1935 號)(10)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農發201911 號)(11)自然資源部 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 2019194 號)-22-(12)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關于加快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合適整改補足和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工作的函(自然資空間規劃函40、2021121號)(13)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財政廳關于印發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黔組通202124 號)(14)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關于印發貴州省推動紅色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實施方案編制要點、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任務清單 的通知(2021年 3 月 15 日)(15)貴州省人民政府 關于做好村莊規劃加強農民建房和宅基地管理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黔府發201724 號)(16)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試行)(建規2012195 號)(17)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2021 年 3 月)(18)省自然資源廳 關于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加強過渡期村莊規劃管理的意見(黔自然資函2021314 號)(19)貴州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試行)(2021 年)(20)貴州省村莊風貌指引指南(試行)(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