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疇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219
2023-08-10
45頁
52.73MB
1、西疇北回秘境石漠綠洲西疇縣地處云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南,北回歸線橫貫縣境;東南接麻栗坡縣,西南隔盤龍河與馬關縣相望,西靠文山、硯山兩縣,東北以達馬河為界與廣南縣毗鄰。西疇縣以高原特色農業為依托,重點發展加工制造業,推動經濟發展,建成石漠化治理示范區。縣域面積:1491.17平方公里現狀常住人口:20.36萬人規劃范圍:西疇縣行政轄區縣域范圍所轄2個鎮,7個鄉規劃期限:2021-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遠期展望至 2050 年目錄01 展望未來 明確戰略目標定位02 區域協同 融入滇東南城鎮群03 格局優化 構筑國土空間格局04 鄉村振興 提高農業空間質量05 生態優化 2、守護青山綠水價值06 宜居適度 建設品質秀麗城鎮07 保護歷史 塑造特色城鄉風貌08 以人為本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09 強化支撐 構建安全韌性城市10 完善傳導 健全規劃實施保障展望未來 展望未來 明確戰略目標定位明確戰略目標定位1.1 發展愿景1.2 規劃定位1.3 規劃目標1.4 發展戰略1.11.1 發展愿景發展愿景1.21.2 規劃定位規劃定位石漠化地區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區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通往越南連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通道將西疇建設成為北回歸線上的最美縣城,石漠中的一片綠洲。1.31.3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 遠期2035 年 遠景2050 年 近3、期2025 年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力爭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上取得新成就。推進“西疇精神”教育基地、全國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走在前列。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高品質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基地,全面建成“西疇精神”教學基地,主動融入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內國際“大循環與雙循環”。形成生態優越、均衡開放、集約高效、宜居安全、魅力突出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局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縣,打造彰顯以喀斯特地貌為特色的山水盛景美好生活示范城市。人口規模至 2025 年,全縣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1.09 萬人;至 2035 年,全縣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4.04 萬人。綠色4、發展戰略產業轉型戰略土地增效戰略品質提升戰略因地制宜,注重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顯著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速優化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注重數量和速度到注重質量和效益的轉變。積極構建以特色種養業為重點的農產業體系,以旅游貿易為重點的服務業體系,構建以小商品生產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改進農業種植、養殖等傳統產業,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積極發展礦電業、建材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包裝業,著重發展現代物流、商貿、生活等支撐性服務產業,推動發展鄉村康體醫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打造西疇經濟升級版。以水土資源、生5、態環境、地質災害等各類資源環境要素評價為基礎,以限制性評價成果確定生態安全底線,構建開發與保護相銜接的國土空間格局。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修復受損國土空間功能,提升國土空間開發質量,構建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堅持國土開發與擴大城鄉就業相結合,合理安排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適應均衡發展,通過建設均衡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形成以高密度、多功能的集約型、緊湊型建設模式為主導,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為理念的新型城鎮體系。1.41.4 發展戰略發展戰略區域協同 區域協同 融入滇東南城鎮群融入滇東南城鎮群2.1 城鎮發展協同推進6、2.2 生態環境共保共治2.3 區域產業協同發展2.12.1 城鎮發展協同推進城鎮發展協同推進2.22.2 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云南將結合文山、紅河州建設滇東南城鎮群,建設內外開放的商貿樞紐,構筑“個開蒙建”和“文硯丘平”雙核心結構。西疇縣應積極融入滇東南城鎮群發展,助力打造昆明河內國際發展軸,建設成為面向東南亞的通道城市。產業選擇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產業格局構建重點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構建西疇縣域重點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構建西疇縣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共治機制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協商建加快生態7、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協商建立大氣污染、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立大氣污染、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綜合防治和利益協調機制污染綜合防治和利益協調機制指標控制論證國土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明確規劃約束論證國土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明確規劃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性和預期性指標共守底線發揮森林生態屏障作用,明確生態廊道、斑發揮森林生態屏障作用,明確生態廊道、斑塊和網絡塊和網絡2.32.3 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產業轉移腹地對越貿易前沿一區三組團(興街工業園)西疇是泛珠三角區域、東盟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戰略經濟結構體輻射區域,可利用其區位交通優勢、土地優勢及勞動力優勢,吸引珠三角、長三角地區8、企業的入駐。西疇縣背靠滇中、毗鄰口岸(麻栗坡天保國家一類公路口岸),地處對越開放前沿區域,擁有發展對外貿易的顯著優勢和機遇。西疇縣、麻栗坡縣及天保口岸共同建立麻栗坡邊境經濟合作區,由天保口岸、盤龍工業產業集聚區、興街進出口貿易加工區共同組成。其中,西疇縣興街工業園區由商貿物流及相關配套產業組團、新型建材和礦冶工業組團、進出口貿易組團三大組團組成。興街工業區作為麻栗坡邊合區的重要組成,為邊合區提供倉儲物流、進口商品落地加工等方面的支持,從而帶動西疇經濟發展。旅游產業一體化省級層面州級層面西疇位于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是兩廣地區進入云南旅游第一站。西疇位于滇東南“黃金十字”旅游經濟圈,依托沿邊9、跨境旅游經濟帶和滇東南巖溶風光跨境旅游區建設,充分發展西疇沿邊對外旅游。以“一核兩軸多極”為空間布局,圍繞以文山為核心的旅游經濟圈,西疇應結合麻栗坡建設西麻家園情懷體悟旅游片區,強化紅色文化、曲藝文學與廣西文化旅游合作、與越南國際旅游經濟合作。格局優化 格局優化 構筑國土空間格局構筑國土空間格局3.1 構建國土空間格局3.2 落實三條控制線3.3 規劃分區及用途管制3.13.1 構建國土空間格局構建國土空間格局形成“一城,二通道,三區,五基地”的總體格局總體格局圖示一城一城三區三區二通道二通道五基地五基地西灑興街同城文山經西疇到越南通道河口經西疇到粵港澳大灣區通道石漠化綜合治理研教示范區醫養康10、旅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道地藥材繁育種植示范區新時代“西疇精神”示范教育基地綠色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色石材產業基地3.23.2 落實三條控制線落實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確保全縣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 170.05 平方公里。守住生態安全,確保生態保護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全縣生態保護面積為 418.87 平方公里。劃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引導城鎮開發建設由增量向存量提升轉變,全縣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面積為 8.40 平方公里。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3.33.3 規11、劃分區及用途管制規劃分區及用途管制 將縣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鄉村發展區、城鎮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 6 類。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全縣生態保護紅線整體劃入生態保護區。區內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相關要求實行嚴格管控,重點提升生態功能,加強生態修復。面積約 418.87 平方公里。生態控制區生態控制區生態控制區是在生態保護區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按照生態用地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的原則,騰退低效建設用地;優化生態用地布局,實施生態治理,保障區域生態過12、程連續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面積約 133.35 平方公里。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是永久基本農田需要嚴格保護的區域,農田保護區面積約64.04 平方公里。區內土地利用以發展糧食生產為主,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在農田保護區內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村莊建設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林業發展區牧業發展區牧業發展區鄉村鄉村發展區發展區鄉村發展區是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集中生活及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以促進鄉村振興為主要目標,優先保障農業發展空間。嚴控大規模城鎮建設開發,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推進鄉村建設用地布局優化,重點保障農村公益13、設施、鄉村文旅設施。面積約 861.87平方公里。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城鎮彈性發展區特別用途區特別用途區城鎮城鎮發展區發展區城鎮發展區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是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縣域城鎮發展區面積為 8.40 平方公里。區內合理安排規劃指標和年度計劃,統籌增量與存量用地,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礦產能源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礦產能源礦產能源發展區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是為適應國家能源安全與礦業發展的重要陸域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等區域。本次劃定面積為 4.65 平方公里。區內應明確準入要求政策,應開展環境影響、泉域水環境、水土保14、持、安全生產、文物保護等專項評價,做好礦山生態修復,加強項目施工和運營期間的監督管理。規劃分區圖一級分區二級分區面積(公頃)生態保護區/41886.51生態控制區/13335.30農田保護區/6403.64城鎮發展區面積小計840.24城鎮集中建設區840.24城鎮彈性發展區/特別用途區/鄉村發展區面積小計86186.95村莊建設區4497.84一般農業區32028.15林業發展區48967.93牧業發展區693.03礦產能源發展區/464.59西疇縣規劃分區表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空間質量提高農業空間質量4.1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4.2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4.3 村莊分類引導鄉村發展4.15、14.1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將西疇建設成為北回歸線上的最美縣城,石漠中的一片綠洲。基于“雙評價”結果及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布局情況,形成“兩軸三區多節點”的農業發展布局。依托文天高速和那西高速形成為現代農業發展軸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軸。兩軸兩軸西部山地農業發展區;休閑農業發展區;有機農業發展區。三區三區以各鄉鎮特色農業為發展支撐點。多節點多節點農業空間格局規劃圖4.24.2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長期穩定利用耕地總量保持穩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長期穩定利用耕地總量保持穩定。耕地保有量任務26679.83 公頃1700516、.41 公頃永久基本農田強化保護管理。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年度“進出平衡”。鼓勵將地勢平坦、種植條件好的林地、園地恢復為耕地,實現空間置換、布局優化。提升耕地質量。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中低產田改良,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分布圖4.34.3 村莊分類引導鄉村發展村莊分類引導鄉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三類鄉村振興走廊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 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產城帶動型旅游帶動型特色農旅型以中心城區、中心鎮、工業園區為核心,向鄰近鄉村區域進行功能拓展,培育鄉村休閑、體育、觀光、療養等功能,打造多個城鄉景村融合發展區,構建環城鄉村休閑17、帶。以核心旅游景區為引領,沿交通、景觀廊道,提升農村聚居點旅游服務功能,打造多個農文旅協同景區,并通過旅游環線進行串聯,形成點軸聯動。通過鄉村資源規模化整合、農業配套設施完善,促進農業園區化。依托農業園區化發展,積極發展農業融合產業,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提升行動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動實施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動五類村莊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城郊融合類城郊融合類整治提升類整治提升類特色保護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生態優化生態優化守護青山綠水價值守護青山綠水價值5.1 筑牢生態安全格局5.2 優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5.3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518、.15.1 筑牢生態安全格局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形成“一屏、兩帶、多點”生態格局 一屏:即喀斯特山地生態屏障。一屏:即喀斯特山地生態屏障。兩帶:即兩條中山峽谷生態帶。兩帶:即兩條中山峽谷生態帶。多點:即北部山地生態區、東部山地生態區、南部山地生態區。多點:即北部山地生態區、東部山地生態區、南部山地生態區。生態保護格局規劃圖5.25.2 優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優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地水資源森林資源耕地資源濕地資源礦產資源落實礦產資源管控要求,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提升礦產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建立綠色礦山,促進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強化區域內重要河湖濕地保護,提升生態價值19、,實行濕地資源總量控制,嚴格保障濕地生態空間;建全濕地資源分級管理體系,強化濕地監測。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優質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嚴格落實林地保有量控制指標,實施林地分級管理制度,強化林地用途管制,統籌林地保護。嚴守水環境質量底線,嚴控水資源利用上線,強化水資源安全配置格局;優化水資源總體布局,劃定水系藍線,提升水環境質量。小橋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省級森林公園、三光石漠公園景區、香坪山景區等為核心自然保護地體系。5.35.3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山有序推進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分期分類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林合理調20、整林種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建全生態林業體系水嚴格控制污水排放,強化水體綜合治理力度,推進水生態修復田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序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湖強化盤龍河、疇陽河、八布河等重要河湖水系生態保護修復草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修復石漠化區域,遏制石漠化擴展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推進西疇縣生態修復。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過度干擾,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強化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宜居適度 宜居適度 建設品質秀麗城鎮建設品質秀麗城鎮6.1 優化城鎮體系結構6.2 完善產業空間布局6.3 打造宜居宜業21、中心城區一城雙核強化西灑鎮、興街鎮兩鎮聯動,加快同城化進程,輻射帶動全縣發展十字軸文山經西疇到越南通道河口經西疇到粵港澳大灣區通道三環網西灑鎮雞街鄉董馬鄉北部 環 網;興 街鎮蚌谷鄉蓮花塘鄉新馬街鄉西部環網;興街鎮柏林鄉法斗鄉東部環網七節點蚌谷鄉、蓮花塘鄉、新馬街鄉、柏林鄉、法斗鄉、董馬鄉、雞街鄉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6.16.1 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城鄉發展格局圖構建“雙核、十字軸、三環網、七節點”的總體發展布局6.26.2 完善產業空間布局完善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空間結構規劃圖形成“雙核驅動、兩帶聯通、三產融合”的空間格局雙核驅動:包括興街鎮和西灑鎮,形成西疇縣產業發展驅動核心兩帶聯通22、:依托文麻高速及那興高速的建成使用,積極發揮區域通道的橋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集散、產品深加工作用,著力建設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引入與培育實體經濟三產融合:一產:以陽荷、中草藥為主的生態農業;二產:以礦電、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三產:以康體養生、文化旅游、沿邊商貿經濟為主的服務業、旅游業發展6.36.3 打造宜居宜業中心城區打造宜居宜業中心城區踐行“強中心”戰略,推動城區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西疇精神”示范教育基地北回歸線康養城喀斯特地貌綠色生態園林城市北回之城 康養勝地規劃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294.85 公頃戰略定位風貌定位城市規模6.36.3 打造宜居宜業中心城區打造宜居宜業中心城區23、中心城區功能結構規劃圖構建“一軸、兩心,四片區”的中心城區空間格局一軸:南北向發展軸兩心:集政府、廣場、商業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及北部行政服務次中心四片區:綜合服務片區、生態居住片區、行政教育片區、教育科研片區保護歷史 保護歷史 塑造特色城鄉風貌塑造特色城鄉風貌7.1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7.2 構建特色魅力空間7.3 塑造特色城鄉風貌7.17.1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圖構建”一廊多心四片區“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一廊:一廊:喀斯特地貌文化展示廊;多心:多心:文物古跡、景區景點;四片區:四片區:生態旅游區(香坪山森林公園)、生態維育區(小24、橋溝國家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體驗區(三光國家石漠公園)、北回歸線文化展示區(北回歸線康養小鎮)。以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實現西疇旅游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元效益共贏。文化資源串聯回歸文化民族文化西疇精神紅色文化太陽文化文化載體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主題公園文化節慶戲劇歌舞展覽館山林景區抗戰基地文化景觀IP衍生文化體驗民俗工藝聽視嗅味動太陽文化IP西疇精神IP民族文化IP太陽主題樂園主題電影紀念徽章主題雕塑民俗特產太陽論壇7.27.2 構建特色魅力空間構建特色魅力空間魅力空間格局圖一廊:一廊:縣域中部分布了大面積的巖溶峰叢溶蝕洼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西南蜿蜒至東北25、,其間分布有眾多的水庫、河流、峰叢,構成了西疇縣百里山水畫廊。五群:五群:包括雞街鄉、西灑鎮、蚌谷鄉、蓮花塘鄉、興街鎮五處景點集群,為西疇縣魅力集中體現的區域。五區:五區:民族神韻魅力區、北回太陽魅力區、康養天堂魅力區、西疇記憶魅力區及生態農業魅力區。打造“一廊五群五區”的魅力空間格局7.37.3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塑造城鄉特色風貌鄉鎮風貌定位規劃圖立足于各鄉鎮文化資源稟賦,以自然環境為本底,塑造各鄉鎮風貌定位如下:鄉鎮名稱風貌定位特色資源鄉鎮名稱風貌定位特色資源西灑鎮北回之城,康養勝地北回歸線康養小鎮、南疆烈士陵園、仙人洞、女子太陽山、湯谷民族特色村興街鎮石漠文化,西疇史記三光石漠國家公園、疇26、陽河、岔河溶洞群、保興橋、西疇精神展覽館雞街鄉河谷秘境,農業公園陽光河谷農業公園、么所古榕樹、雞街仙人洞、紅軍長征紀念廳、萬畝草地法斗鄉森林浴場,華蓋之鄉小橋溝國家自然保護區、華蓋木、董有大廟、馬卡民居蚌谷鄉人文旅游,生態原鄉獅子山壁畫、象鼻山溶洞群、龍正水庫、蚌谷老樹、蚌谷遭遇戰遺址蓮花塘鄉芳香香坪,頤養天堂香坪山森林公園董馬鄉綠色農產,健康家園三元橋、八塊碑、觀音伐伏擊戰遺址柏林鄉紅色駐地,農特產區老山戰區駐地、牛羊太平橋、老街教澤碑、柏林城隍廟新馬街鄉革命老區,山水小鎮大江東革命老區、新馬街石拱橋、坡腳古民居四合院、江東水庫、盤龍江7.37.3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塑造城鄉特色風貌風貌分區規27、劃圖生態森林風貌空間生態森林風貌空間圍繞西疇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加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營造生態空間、通風廊道和綠色網絡。石漠國家公園空間石漠國家公園空間重點突出三光石漠化國家公園,圍繞喀斯特地貌特色彰顯公園主題、塑造建筑主體、設計休憩設施等。北回精神文化空間北回精神文化空間圍繞北回歸線康養小鎮,打造以健康養生為核心的健康中心、旅居社區、養生莊園等,共同筑造文化體驗、宜居宜業的核心風貌展示中心。三大特色文化空間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8.1 完善公共服務配套8.2 打造宜居社區生活圈8.18.1 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引導形成“縣級(中心城區)鎮28、(鄉)中心村基層村”四級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合理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縣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充分保障教育設施用地需求,完善教育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學校軟硬件設施,改善學生生活條件,提升學習環境質量,支撐建設協調發展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依托社會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機構,殯儀館,敬老院,體檢中心,救助站,托老所等設施建設,形成宜居便利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完善縣級體育設施配套,解決體育設施開放率低、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新建鄉鎮及村莊體育活動設施,打造全民運動健身體系。統籌保障會展中心,多功能文化藝術大廳、圖書館、村級文化活動室及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建設,營造均衡優質的文化設施體系。針對鄉鎮醫療條件滯后的現象29、,新建綜合醫院,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等設施,形成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福利保障8.28.2 打造宜居社區生活圈打造宜居社區生活圈15 分鐘生活圈社區中心結合交通便利地區布局,服務半徑約 1000 米5-10 分鐘生活圈社區鄰里中心結合公園綠地和交通站點布局,服務半徑不大于 500 米服務人口:1.5-2.5 萬人規劃設置:幼兒園、小學、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地、健身場地、托老所、社區商業網點、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設施。服務人口:5-10 萬人規劃設置:中學、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養老院、社區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市場。強化支30、撐 構建安全韌性城市9.1 構筑現代綜合交通網絡9.2 建設綠色安全基礎設施9.3 健全安全韌性保障體系9.1 構筑現代綜合交通網絡構筑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優化路網結構,建立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縣域綜合交通體系,提高路網的實用效率和服務水平。建立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空相匹配的綜合運輸體系。形成區域融合、網絡完善、品質高效的西疇交通新格局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構建文山州重要交通節點航空公路鐵路著力推動民用航空發展擬建 A2 類西疇興街通用機場 加快高速公路互聯互通現狀:天保高速公路在建:廣南(那灑)至西疇(興街)高速公路、沿邊高速河口至馬關至富寧高速公路擬建:西疇至硯山高速 積極推進鐵路建設文山31、富寧百色鐵路馬關西疇廣南鐵路文山天保鐵路中心城鎮一般城鎮現狀高速在建高速擬建高速規劃二級公路國道及編號省道及編號規劃范圍界限圖例9.2 建設綠色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安全基礎設施全面提高供水標準,構建統籌城鄉、服務均等的供水保障體系。規劃縣域自來水普及率達 100%。健全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提高排水系統的安全韌性優化能源結構加強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推進環衛體系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雨水防澇工程建設。積極建設海綿城市,涵養水資源、提高水安全、改善水環境。完善電網結構和設施布局,提高供電可靠性。加強天然氣輸配管網、設施建設,加快燃氣供應推動風光水等的開發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通32、信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以適應城鄉建設發展需求遵循近、遠期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的綜合通信網絡。完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實現垃圾的源頭減量化、資源化利用。9.3 健全安全韌性保障體系健全安全韌性保障體系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強化風險管控提升應急管理完善避難場所以風險評估為先導,建立安全風險分區、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梳理敏感風險因子,總體研判城市風險,加強洪澇、火災、地震、地質災害等各類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完善縣級應急指揮管理平臺,落實州、縣、鄉鎮三級指揮聯動機制,提升應急反應效率,提升應急處置水平。結合公園、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和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分級設33、置避難場所,構建以中心應急避難場所為重點,固定及緊急應急避難場所為補充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完善傳導 健全規劃實施保障10.1 明確規劃傳導與管控10.2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10.1 明確規劃傳導與管控明確規劃傳導與管控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協調各類空間規劃,全縣構建“縣級-鎮級”兩級規劃和“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三類規劃的“兩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省市級總專控規縣級村規總規鄉鎮級保護和發展編制年限+目標+重點管控內容指導性重點內容落實上位規劃約束性各項指標明確規劃重點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目標指標定位+目標主導功能控制線+用途管制傳導總體規劃專項規劃10.2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完善規劃實34、施保障加強西疇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剛性管控和戰略引領,以國土用途分區為基礎,明確各部門行政事權和專業分工,繼續發揮各部門在各自領域的專業優勢,進一步促進其自我完善。建立“一張圖”信息平臺建立體檢評估機制強化公眾參與機制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建設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測、評估為一體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為國土空間的精細化治理提供支撐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實時監測、定期規劃評估、動態維護的規劃評估機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使廣大干部群眾了解規劃、遵守規劃、參與規劃、監督實施規劃細化落實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構建有利于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的政策體系多彩西疇傾聽您的建議!本次公示內容僅為階段性成果,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西疇縣自然資源局聯系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