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閬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244
2023-08-10
40頁
20.03MB
1、閬中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閬中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20232023年年4 4月月,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上游,素有,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上游,素有“閬苑仙閬苑仙境境”“”“巴蜀要沖巴蜀要沖”之美譽;曾作為古蜀道的重要隘口和交通樞紐,如今更之美譽;曾作為古蜀道的重要隘口和交通樞紐,如今更是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節點。按照四川省、南充市工作部署,閬中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按照四川省、南充市工作部署,閬中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閬中市閬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21年年-2035-2035年)年2、)(以下簡稱(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規劃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二屆二次全會、南充市委第七屆七次全會部實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二屆二次全會、南充市委第七屆七次全會部署安排,踐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南充市署安排,踐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南充市“1+3”1+3”等新戰略新篇章,順應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要求,圍繞等新戰略新篇章,順應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要求,圍繞“世界古城旅游目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南充經濟副中心的地、南充經濟3、副中心”總目標,統籌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加總目標,統籌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加快推進閬中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快推進閬中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前,目前,規劃規劃已形成草案,現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建議,以進一已形成草案,現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建議,以進一步提升步提升規劃規劃實用性和可行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序序 言言 閬中市位于四川省盆地北緣、嘉陵江中上游,南充市與廣元市的結合閬中市位于四川省盆地北緣、嘉陵江中上游,南充市與廣元市的結合部,北接蒼溪縣,南靠南部縣,東與恩陽區、儀隴縣相鄰,西與劍閣縣毗部,北接蒼溪縣,南靠南部縣,東與恩陽區、儀隴縣相鄰,西與劍閣縣毗鄰。市轄鄰。市轄5 4、5個街道、個街道、1919個鎮和個鎮和4 4個鄉,國土面積個鄉,國土面積1876.271876.27平方公里。是全省平方公里。是全省8 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同時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同時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的縣級行政單元。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的縣級行政單元。p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62.2762.27萬人萬人p 戶籍人口:戶籍人口:81.7181.71萬人萬人p 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48.67%48.67%p GDPGDP:280.5280.5億元億元p 三次產業結構比:三次產業結構比:22.45、:33.1:44.522.4:33.1:44.5規劃總則規劃總則本規劃包括市域及中心城區兩個層次本規劃包括市域及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規劃范圍為閬中市行政管理范圍,面積市域規劃范圍為閬中市行政管理范圍,面積1876.271876.27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為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面積約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為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面積約45.3945.39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規劃基期年:規劃基期年:20202020年年規劃目標年:規劃目標年:20352035年年規劃近期年:規劃近期年:20252025年年目目 錄錄01定位與目標定位與目標1.1 1.1 定位定位目標目標1.2 1.2 開6、發保護策略開發保護策略02市域規劃市域規劃2.1 2.1 底線管控底線管控2.2 2.2 農業空間農業空間2.3 2.3 生態空間生態空間2.4 2.4 城鎮空間城鎮空間2.5 2.5 傳承文化傳承文化2.6 2.6 魅力旅游空間魅力旅游空間2.7 2.7 支撐體系支撐體系2.8 2.8 安全韌性安全韌性2.9 2.9 區域協調區域協調03中心城區規劃中心城區規劃3.1 3.1 營城理念營城理念3.2 3.2 功能結構功能結構3.3 3.3 服務體系服務體系3.4 3.4 綠地系統綠地系統3.5 3.5 城市交通城市交通3.6 3.6 綜合防災綜合防災04實施保障實施保障4.1 4.1 規劃傳7、導規劃傳導4.2 4.2 保障機制保障機制 01定位與目標1.1 定位目標總體定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融合先行區嘉陵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川東北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生活區南充市北部門戶樞紐1.1 定位目標發展目標基本建成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成功建成南充經濟副中心近期2025建成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南充經濟副中心地位完全鞏固遠期2035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世界旅游城市展望2050耕地和生態本底基本筑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持續優化;以片區為單元的鎮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初步建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耕地和生態保護8、成效顯著,嘉陵江中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建成;以片區為單元的鎮鄉融合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鄉融合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均等化,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形成耕地底線完整、生態屏障牢固、人民幸福生活、魅力特色彰顯、立體全面開放的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格局全面穩固,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和諧共榮,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有效覆蓋、全面均等化、全面現代化。1.2 開發保護策略青綠山水,牢筑“兩山為屏,嘉陵為脈”的生態底色賦能創新,建設多元融合的產業空間精致精美,打造品質宜人的城鄉空間傳承文化,彰顯相融共生的特色魅力協作協同,共建成渝北翼的區域支點02市域規劃2.1 底線管控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9、本農田587.10平方公里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24.90平方公里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53.96平方公里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三條控制線三類空間青綠山水生態空間阡陌縱橫農業空間精致精美城鎮空間2.1 底線管控落實上位規劃傳導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區構建“一帶兩屏五區、一核兩軸多點”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帶嘉陵江生態經濟發展帶兩屏大巴山生態屏障劍門山生態屏障五區五個農業發展片區一核閬中市中心城區兩軸兩條10、東西向的城鎮發展軸多點水觀、柏埡、思依等中心鎮2.1 底線管控219.54KM211.7024.90KM21.33590.26KM231.4653.97KM22.88987.33KM252.63市域分區構建“3+3+3”現代農業體系2.2 農業空間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做強“糧油、生豬、晚熟柑橘”三大基礎產業,做優“中藥材、肉牛、水產”三大特色產業,做實現代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產業支撐,構建“3+3+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1+4+5+7”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國、省、市級園區建設標準,推動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11、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園區,依托農業園區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2.2 農業空間應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統籌考慮擬搬入或新建村莊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并妥善安置移民就業。搬遷撤并后的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增加鄉村生產生態空間。鄉村振興應綜合考慮城鎮化和村莊自身條件,加快城鄉產業融合,提高為城市發展服務和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務,引導靠近城市的村莊向城市社區轉變。應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應壯大產業、優化環境、集聚人口、增12、添活力,有序推進改造提升,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采用“集中緊湊、組團生態化”的布局模式,以大型聚居點為主。建筑組合隨道路呈帶狀或組群布置。淺丘平壩區鄉村采用“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布局模式,以中、小型聚居點為主。以延伸川東北民居建筑文化為重點。采用“大分散小聚居”布局模式,以小型聚居點和散居為主。合理地利用山地地形,依照坡度差異進行建筑布局。丘陵地區鄉村低山深丘區鄉村2.3 生態空間自然保護地保護構建由四川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四川南充升鐘湖國家濕地公園、四川構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閬中國家森林公園構成的閬中市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閬中國家森13、林公園、四川構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四川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四川南充升鐘湖國家濕地公園為重點,加強閬中“一江四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整體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確保“禁漁令”落地見效。長江“十年禁漁”制度嚴格保護貓頭鷹、水老鴰、棋盤蛇、尖吻蝮、錦蛇、大鯢、水獺、赤狐、椰子貓、果子貍等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完善陸生動物生物遷徙通道建設。嚴格保護閬中國家森林公園和四川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蘇鐵、銀杏、杜仲、紅椿、喜樹等珍稀植物。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2.3 生態空間河湖空間保護落實嘉陵江、東河、西河、構溪河、白溪濠、長灘河、馬鞍河、大洄溪、裕農河、鹿角溪、濫泥溝、寶馬溝等12條縣級以上河流閬中段以及圈14、龍河等10條縣級河流的河道管理范圍。濕地空間保護堅持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除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外,原則上不得占用濕地。嚴格保護江河兩側內陸灘涂,充分發揮其抵御洪水、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加強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等重要生態區域的保護管理。2.4 城鎮空間構建“1+5+18”城鎮等級結構規劃形成以閬中中心城市為中心,5個片區中心鎮為支撐,18個特色鄉鎮為基礎協調發展的“1+5+8”城鎮等級結構。1個中心城市5個片區中心鎮洪山鎮、飛鳳鎮、天宮鎮、彭城鎮、木蘭鎮、妙高鎮、五馬鎮、金埡鎮、玉臺鎮、文成鎮、二龍鎮、石灘鎮、龍泉鎮、望埡鎮、博樹回族鄉、峰占鄉、鶴峰鄉、橋樓鄉18個特色鄉鎮閬中中心城區柏埡鎮15、老觀鎮、思依鎮、水觀鎮、千佛鎮2.4 城鎮空間市域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配置基本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構建起“縣(市)級+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支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縣(市)級以上公共服務設施向中心城區集中,在水觀、思依、千佛、老觀、柏埡5個中心鎮配置片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支持片區內或跨片區共建共享公共服務設施。以人為本補足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在中心城區保留提升現狀中小學,穩步推進高中教育進城。中心鎮建設2-3所公辦幼兒園,一般鎮各獨立建設1所公辦幼兒園。在中心城區規劃1個閬蒼南文化博覽中心、1個體育中心,其他鎮至少建有1個健身中心或多功能運動場、1個文化活動中心。在中心城區新建4座綜合醫16、院,中心鎮各建設1處市域醫療衛生次中心,一般鎮各建設1處衛生院。中心鎮各規劃1處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布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嬰幼兒照護機構,一般鎮保留現狀敬老院。區域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以推進閬中-蒼溪-南部一體化發展為抓手,依托閬中古城規劃嘉陵江川江號子實景劇場(非物質文化主題園區),在河溪街道規劃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和技師學院,依托白溪濠規劃閬蒼南醫療康養中心,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博覽城和閬中市紅軍烈士紀念園建設閬蒼南文化博覽中心,依托賽城規劃閬蒼南體育中心。2.5 傳承文化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規劃構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及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17、文化遺產”的六級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傳承歷史底蘊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閬中老觀鎮歷史文化名村 天宮鎮天宮院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水觀鎮永安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木蘭鎮白虎村、老觀鎮老龍村、柏埡鎮老房嘴村、思依鎮鏵廠河村等中國傳統村落木蘭鎮青龍近水村、千佛鎮小保寧村、橋樓鄉落陽村等四川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 漢桓侯祠歷史文化街區 華光樓歷史文化街區 南津關歷史文化街區2.5 傳承文化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文保單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保單位代表巴巴寺漢桓侯祠川北道貢院歷史建筑代表染坊客棧凝香居地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項目名稱級別類別備注1中國皮影戲(閬中18、皮影戲)聯合國人類非遺傳統戲劇2011年入選2閬中絲毯織造技藝國家傳統技藝國發201459號3保寧醋傳統釀造工藝國家傳統技藝國發20218號4巴象鼓舞省級傳統舞蹈川府函200742號5老觀燈戲省級傳統戲劇川府函200742號6閬州情歌省級傳統音樂川府函2009148號7鹽葉子牛肉烹制技藝省級傳統技藝川府函2011119號8閬州醋釀造技藝省級傳統技藝川府函2011119號9保寧壓酒釀造技藝省級傳統技藝川府函2014114號10閬中春節習俗省級民俗川府函2018206號11保寧蒸饃制作技藝地市級傳統技藝2013年南充第四批12閬中刺繡地市級傳統美術2021年南充第六批13閬中門神畫地市級傳統美術219、021年南充第六批14閬中醬桂清真月餅制作技藝地市級傳統技藝2021年南充第六批全業融合,豐富創新文旅新業態。以強文化旅游龍頭產業,深入推進“文旅+”發展模式,打造豐富文旅新業態,創新文旅新產品,推動旅游業態升級。全面提升,做優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持續做優旅游服務、提升旅游品質、做強旅游品牌,立足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能級。全域旅游,彰顯閬苑仙境魅力空間。加快全域旅游精品景區、風景廊道、服務體系建設,全方位構建閬中獨特魅力景觀旅游格局。“一帶一廊四區,一核兩道多點”的魅力景觀旅游格局2.6 魅力旅游空間旅游產業策略“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核心圈閬風閬鄉魅力景觀廊四個城鄉特色旅游分區20、古蜀道魅力景觀道綠色風景道嘉陵江濱江生態休閑旅游帶主要景區、景點、度假區、傳統村落、古跡文遺為旅游節點2.6 魅力旅游空間精品旅游線路旅游設施建設風水文化游線閬中古城天宮院國際風水文化景區西河漂流休閑運動基地江天生態農業示范園鄉村親水游線閬中古城嘉陵江山旅游度假區構溪河國家濕地公園江東晚熟柑桔現代農業產業園金洪柑橘現代農業園區水觀優質水稻現代農業園區金城寺湖廣會館永安寺古鎮養生游線閬中古城東河鄉村養老度假群落博樹回族風情小鎮東河田園自駕車營地老觀古鎮石灘湖生態旅游區岳林埡檸檬現代農業園區戶外運動游線閬中古城白溪濠竹筏漂流基地思依古寨升鐘湖休閑旅游區,閬中古城白溪濠竹筏漂流基地思依古寨崩山坪山地21、極限運動基地老牛山避暑休閑基地2.7 支撐體系對接四川省“四向八廊”的綜合交通走廊,加快對外通道建設,構建“水路空鐵”四位一體的交通格局,形成輻射全域、對接成渝、通達全國的綜合交通網絡。提高改造現有國省道,落實上位規劃新增交通線路,提升南北通道,強化東西廊道,形成東西南北四向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走廊。構建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對外:形成“1、2、3、30”的出行交通圈實現成渝雙核1小時到達,成渝地區主要城市2小時互通,全國重要省會城市3小時覆蓋,閬蒼南儀區域30分鐘通勤.對內:實現市域1小時全覆蓋基本實現市到鄉鎮場鎮1小時到達,鄉鎮場鎮到片區中心鎮半小時到達。2.7 支撐體系 建設22、蘭渝鐵路閬中火車貨運站,啟動火車貨運糧食專線、成品油專線及倉儲中心建設,融入“渝新歐”重要物流節點 以四川省“推進高速鐵路大通道建設,加快完善干線鐵路網、城際鐵路網布局”為契機,積極爭取成安鐵路過境閬中,并在機場附近設站。鐵路 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構建“兩橫兩縱”高速公路體系。規劃落實南江至鹽亭高速路公路,布局老觀出入口。規劃落實儀隴至劍閣高速(由閬中至營山高速公路和劍閣至閬中高速公路組成)、南部至綿陽,加強與周邊市縣聯系。高速公路 結合國省道升級改造建設繞城環線,形成“一環十二射”的高等級公路網絡。構建“閬蒼南半小時”交通圈和“城鎮1小時”交通圈。干線公路 持續推進閬中機場建設,將閬中機場建設23、為川東北旅游門戶機場、西部地區重要的通用航空基地。將閬中境內航道提升達級標準,積極開展東河、西河、構溪河航道疏浚。航空水運構建安全便捷、綠色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2.7 支撐體系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統籌全域城鄉供水,提升鄉鎮現有供水站供水質量,推進鄉鎮供水站管網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城鎮覆蓋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農村因地制宜的采用連片或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 形成以220千伏變電站為骨架電源,110千伏變電站為主要配電電源,10千伏形成手拉手環網,全域構建高效安全的電力保障體系。構建以高壓燃氣干線為骨架,集門站、儲配設施、調壓站及各級輸配管網為一體、多網貫通24、具有一定調峰能力的全域燃氣輸供氣系統。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支撐智慧城市建設。提升骨干網傳輸和交換能力。實現5G網絡對城鎮全覆蓋及農村基本覆蓋。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推行垃圾分類,完善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等處理體系。2.8 安全韌性全面建成嘉陵江流域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構溪河、東河、西河和白溪濠流域分期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嘉陵江干支流河湖岸線生態修復;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修復;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劣類水體治理。東河、西河、構溪河、白溪濠流域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和濕生植被恢復;水生態動植物群落多樣性構建工程。大巴山、劍門山天然林保育;閬中國家森林公園森25、林質量精準提升;水源涵養林和低效林改造。嘉陵江干支流沿岸10 公里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整治。2.8 安全韌性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避、救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防災減災體系 綜合采取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監測預警等措施,并結合生態修復工程,進行積極有效防治工作。加強城鎮內部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利用水利設施調節洪峰,提高主要河道的防洪能力。城鎮設置傳染病相關公共衛生用地和應急疫情防控用地,預留應急醫院用地。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度。加強生命線工程的抗震防護,健全地震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多層級消防救援體系。中心城區設特勤消防站和城市普通消防站。鄉鎮專職/志愿消防隊,村(社區)設微型消防站。完善26、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隊伍、應急避難場所、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建設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加強與嘉陵江流域陜甘川渝25個縣(市、區)的合作交流,共同搭建區域性旅游發展一體化新平臺;協同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引領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2.9 區域協調 充分展現嘉陵江山水生態底蘊、彰顯巴蜀文旅魅力、傳承深厚文化底蘊;力爭2027年建成國家級風景旅游道。依托大蜀道文化旅游發展聯盟,加強在遺產保護、形象宣傳、聯合促銷、產品包裝、線路推廣、渠道拓寬等方面的不斷融合,深化在資源互補、市場互動、客源互送、產品互推、信息互通、大數據互享、交流互訪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水平。共同發揮交通、人才、政策27、等方面優勢,共同深化“大蜀道”合作、提升“大蜀道”品牌、拓展“大蜀道”經濟。借助“大蜀道”平臺優勢,創新文化空間建設、促進消費經濟發展,促進文旅融合共興。以閬中為中心城市,蒼溪、南部為兩大增長極,建設沿嘉陵江文化旅游經濟帶,形成串珠成鏈的形態結構。積極發揮閬中的南充經濟副中心地位,加強與廣元的協作,夯實北部門戶地位。2.9 區域協調 以文旅聯動為引領,推進農業整合連片發展,推動工業差異化分工協作,銜接設施共建共享。打造嘉陵江及川東北全域旅游核心區。深入挖掘閬中歷史文化、儀隴紅色文化、南部親水文化,借助閬中、儀隴天府旅游名縣優勢,加快整合閬中古城、朱德故里、南部升鐘湖景區等區域旅游資源,推出精品28、旅游線路,促進區域旅游品質提升,創建旅游區域公共品牌,努力打造代表南充旅游名片的文化旅游中心。發揮南充特色文旅服務中心的帶動作用。閬中市作為南充市“旅游的龍頭、對外的名片、發展的主力”,要充分發揮在文化旅游產業的帶動示范作用,創新區域協作發展體制機制,探索推動文化、旅游、農業、體育等優勢資源跨區域配置,共同推進產業鏈建設,不斷提高區域發展能級,共同推進嘉陵江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03中心城區規劃3.1 營城理念城 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立足本地自然地理格局和文化特色,秉承“天人合一”的傳統營城理念,傳承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獨特格局、延續丹青城郭郡的城市脈絡,29、以空間為底、山為面、水為線、城為點,繪制閬中現代青綠山水城的獨特畫卷。3.2 功能結構構筑“一帶三軸、兩心七片”的空間結構一帶嘉陵江景觀帶。三軸三條城市發展軸。兩心老城商業中心新城綜合服務中心。七片古城旅游區、七里北部生活區、工業產業區、江南居住生活休閑區、江南西部倉儲物流區、河溪休閑度假旅游服務區、機場綜合服務區。3.3 服務體系構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體系統籌推進各類服務設施布局,聚焦文化旅游、醫療康養、文教體育、生態宜居四大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服務消費、體驗消費等新熱點,構建“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建設成渝地區現代服務業示范區。30、醫療康養:強化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打造川東北區域醫療康養中心。文教體育:重點創建閬蒼南文化博覽中心及賽事場館、打造職教品牌,完善基礎教育、文化活動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地的布局,提升其均衡性和便捷性。生態宜居:布局高品質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打造閬中15分鐘生態宜居生活圈。3.4 綠地系統打造“一廊九片,四軸多點”的生態綠地系統9大景區、郊野公園3個綜合公園2個專類公園9個社區公園3.5 城市交通優化城市交通格局,完善道路交通設施七里大道七里大道落下閎大道落下閎大道機場大機場大道道商城路商城路閬州大道閬州大道三臺山江底隧道三臺山江底隧道巴都大道巴都大道康美大道康美大道31、張飛大道張飛大道閬升路閬升路環城東路環城東路河溪大道河溪大道淳風大道淳風大道迎賓大迎賓大道道古信大道古信大道城市路網交通設施公交及慢性系統構建“四橫四縱”的結構性主干路系統,結合閬中機場的建設,引導城市“南延東進”。“四橫”為商城路-蟠龍路-環城東路-古信大道,落下閎大道-巴都大道-三臺山江底隧道-機場大道,長公大道,康美大道-迎賓大道。“四縱”為張飛大道-閬升路,張飛大道-七里大道,閬州大道,河溪大道-淳風大道。結合城市組團式用地布局與客運主要分布特征,設置“一主三副”公路客運樞紐站。結合蘭渝鐵路貨運站和蘭渝高速,建設江南智慧物流園,作為物流中心;在閬中機場旁的物流用地中,設置貨運站點一處。32、貫徹差別化的停車供應及收費管理政策,合理配置停車設施的建設比例和區位布局,城市中心區域側重于社會公共停車泊位適度供應,外圍區域側重于配建停車泊位足量供應。完善公共交通系統,串聯各個、交通樞紐、主要商業服務業中心和大型居住區。大力推行“步行+公交+步行”、“公交+步行+公交”的一體化交通模式。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沿江騎(步)行綠道,集自行車、游步道于一體。保留現狀碼頭、渡口,新建閬中客運碼頭、東河碼頭、水城碼頭等,發展水上游線。3.6 綜合防災加快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設集災前預防、災中減損、災后恢復為一體的韌性城市洪澇洪澇重點加強嘉陵江防洪工程建設,推進構溪河、東河等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加強山洪33、災害防治,完善非工程措施。消防消防保留古城消防站并升級為一級普通消防站,規劃新建一級普通消防站4座、特勤消防站1座。抗震抗震重要建設工程、易產生次生災害工程、生命線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防疫防疫按照“平戰結合”原則,配置應急空間或應急設施,可在非應急狀態下轉換使用功能,創造經濟社會效益,在應急狀態下,發揮公共服務設施的作用。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對地災高風險,采取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排危除險等整治措施嚴控風險;對中風險區,要落實風險管控措施,采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措施開展治理;對低風險區,要按規定落實地質災害防范措施,開展城鎮更新建設。應急救援應急救援依托城市公園、34、廣場、綠地等設固定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依托城市交通系統,構建相互貫通的網狀應急通道體系。04實施保障4.1 規劃傳導縣級縣級閬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鄉鎮級各鄉鎮級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底線管控指標約束名錄管理清單管理功能定位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城鎮開發邊界外:村級片區規劃村級片區規劃生生態態修修復復傳傳統統村村落落保保護護老老舊舊小小區區改改造造歷歷史史街街區區保保護護傳導傳導納入納入4.2 保障機制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底圖“整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所需的各類空間關聯現狀數據,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底圖”。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整合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實現各類空間管控要素精準落地,形成“全域覆蓋、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實現與南充市級平臺和系統對接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的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實施監督信息化,促進智慧規劃和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國土空間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