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富陽區湖源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5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281
2023-08-10
51頁
25.11MB
1、杭州市富陽區湖源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2023年5月01 規劃總則02 明確定位與目標03 落實空間控制線04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05 重塑產業提質路徑06 構建鎮村發展體系07 建設配套支撐體系08 彰顯歷史文化特色09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10 規劃傳導與實施目錄1.1 規劃目的1.2 規劃原則1.3 規劃期限1.4 規劃范圍011.1規劃目的1.2規劃原則落實上位規劃管控要求結合本地發展實際,加強對上位規劃管控內容的深化、細化,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基礎,通過對規劃指標、空間布局、控制線等進行深化落實,保障上位規劃管控要求的自上而下傳導,確2、保管控落地。明確各類用地功能布局在上位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格局與規劃用途分區基礎上,側重用途與地類的深化布局。以人為本,完善功能,尤其突出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公益類設施的布局完善。細化規劃實施管制規則加強規劃的實施性與操作性,明確對詳細規劃的指導要求,強化規劃實施引導。突出規劃的分期實施,制定近期實施規劃,對近期的國土開發、保護、修復、整治項目做出統籌安排。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加快建立以國土空間規劃為3、基礎、以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深化落實杭州市富陽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目標、定位、任務,結合湖源鄉的實際情況,實現鄉鎮“高水平保護,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目標,特編制此規劃。本規劃是湖源鄉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等工作的具體安排,是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1.4規劃范圍本規劃基期年為2021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2021-2025年遠景展望2050年遠期2026-2035年全域規劃總面積125.87平方公里1.3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范圍為湖源鄉全域行政范圍,包含新一、雙喜4、新綠、常南、新二、新三、上臧、窈口、石龍、楊家塢十個行政村。2.1 功能定位2.2 發展目標2.3 發展策略2.4 發展規模02充分銜接杭州市富陽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杭州市富陽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等規劃和文件,圍繞區委、區政府“一圖三立四景”總體部署,以“聚力四圖景,做深龍鱗+,描繪共美共富樂水湖源新畫卷”為發展目標,并結合自身“源”鄉特色,圍繞生態品牌,做足“水文章”。立足壺源溪流域山水資源優勢,以生態保育為抓手,以歷史人文為內涵,全面打造立足鄉村旅游-宜業立足原鄉生活-宜居立足山水養生-宜游-產業共富-城鄉共治-山水共美-集鄉5、村旅游、原鄉生活、山水養生于一體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上的“樂水湖源”共美共富鄉2.1 功能定位2.2 發展目標圍繞區委、區政府“一圖三立四景”總體部署,打造“春季云賞櫻”、“夏日嘉年華”、“秋季微度假”、“冬日云村晚”四季旅游品牌景觀,形成“景觀全域化、全域景區化”的發展目標。國家AAAA級全域景區鄉目標一: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努力建設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展示窗口。富陽南部生態文明展示窗口目標二:圍繞組團聯動發展,結合“一村一味、一村一景”活動,全方位打造生態游、民俗游、四季游、夜游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響“家在湖源”旅游目的地品牌。壺源6、溪流域源鄉風情旅居小鎮目標三:2025年初步建成富陽區鄉鎮全域景區化新樣板統籌鄉域布局,“一軸兩心,一廊三帶四片區”的全域新格局基本定型。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全面提升農村環境、完善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實現生態宜居;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實現鄉風文明;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實現高效治理;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實現生活富裕。2035年基本建成省級一流的長三角原鄉精品旅游目的地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糧食安全格局、生態保育格局及城鄉發展格局全面提升。農文旅等特色優勢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有序的全產業鏈7、發展。區域輻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建設成為壺源溪流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全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全面實現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全面彰顯,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2050年高質量建成富春山居“樂水湖源”富美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優化,綠色發展、集約發展水平達浙江省小城市前列,全面實現治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現代化。高質量打造創新活力、都市田園、山水人文、幸福宜居“四大圖景”,領銜“富春山居”場景營建,全面接軌杭州城市格局構建,成為杭州大都市區的美好生活后花園。2.2 發展目標策略一:擦亮流域生態底色牢筑生態安全屏障,探尋兩山轉化新路徑策略二:統籌山鄉用地8、空間更新盤活存量空間,精準投放增量空間策略三:聚焦全域景區謀劃做大“水”文章,激發“源”鄉新活力策略四:展現原鄉韻味生活靚化新時代鄉村顏值,構建美好生活圖景2.3 發展策略城鎮化率:45%常住人口:0.45萬人2.4 發展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至2035年:至2035年落實國家、省下達各項約束性指標,嚴守糧食安全,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存量優先,實現城鎮開發結構優化、質量提升。3.1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3.2 生態保護紅線3.3 城鎮開發邊界03落實最嚴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完善基本農田儲備區,實施現有耕地提質改造工程,促進耕地規模化、集中化。永久基本農田占全域用地9、的2.77%。3.1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科學落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圖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規劃圖348.40公頃圖例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濕地公園等區域,全域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堅持嚴格保護、分級管控、損害追責、違法嚴懲原則。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域用地的46.10%。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圖3.2 生態保護紅線優先落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圖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圖5802.27公頃基于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在一定時期內允許開展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的空間。城鎮開發邊界占全域用地的0.07%。3.3 城鎮開發邊界合理落實劃定城10、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規劃圖圖例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區8.51公頃4.1 確定國土空間總體開發保護格局4.2 統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4.3 全域用途分區規劃044.1 確定國土空間總體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一軸兩心,一廊三帶四片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廊三帶四片融合樂水活力休閑片主題文化體驗片原鄉生態山居片山野微度假片壺源溪源鄉走廊下干溪濱水休閑帶新三溪濱水休閑帶楊家溪濱水休閑帶一軸鄉鎮發展軸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規劃圖兩心綜合服務中心鄉旅副中心4.2 統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 重點保護湖源鄉山水本底資源,以壺源溪為界,依托周邊山體形成東西兩大生態屏障,并成為富陽南部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同時,沿11、壺源溪、下干溪、新三溪、楊家溪兩側預留濱水生態休閑空間,形成縱向滲透的壺源溪源鄉走廊,以及三條橫向串聯各村的濱水生態帶。筑牢生態空間生態空間規劃4.2 統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農業空間規劃保障農業空間 以保障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為指引,重點保護并適度利用壺源溪沿線的農業空間,形成濱水休閑農業發展帶。同時結合湖源鄉山谷田園帶狀分布的特色,優化布局常南村-新綠村的生態農業發展空間、新三村-新二村的特色農業示范空間、以及楊家塢村-石龍村的現代農業種植空間。4.2 統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農業空間規劃優化建設空間 落實上位規劃中的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科學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及各類用地人均指標。結合集鎮區塊配套設施12、完善及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在新一村形成集聚高效的全鄉綜合服務中心;并以新一村、窈口村為重點的,逐步優化壺源溪兩岸建設用地布局,逐步落實旅游配套服務用地,為農文旅產業發展提供空間保障。一級分區二級分區分區說明生態保護區陸域保護紅線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自然區域。生態控制區陸域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陸域部分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自然區域。農田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一般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法確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實施特殊保護的耕地集中區域。城鎮發展區商業商務區、城鎮彈性13、發展區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農田整備區、林業發展區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以及農田整備區。其他保護利用區 區域基礎設施集中建設區指其他上述分區未列明的其他保護利用區域。國土空間用途分區規劃圖圖例村莊建設區林業發展區永久基本農業一般區陸域保護紅線區陸域生態控制區一般農業區農田整備區區域基礎設施集中區商業商務區城鎮彈性發展區4.3 全域用途分區規劃5.1 共謀產業定位5.2 重塑產業體系5.3 統籌產業空間布局05形成以原鄉旅居為引擎,農業為基、山水賦能、文化鑄魂14、為重點的農文旅共融產業體系5.1 共謀產業定位“1+3”四大產業板塊5.2 重塑產業體系特色農業3類種植板栗、竹筍山地作物鐵皮石斛中藥材甜柿、獼猴桃水果2類養殖土豬、土雞家禽石斑魚水產有機餐飲電商直播農事節慶農耕體驗旅游伴手禮農產展示進一步提升板栗、鐵皮石斛、獼猴桃、甜柿、竹筍等特色種植產品,以及湖源土豬肉、土雞、石斑魚等優勢養殖農產品的知名度,以村帶面,提高湖源農副產品品牌價值。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完善農業布局,助力“湖源產”向“湖源特產”轉型。以農產展示、旅游伴手禮、電商直播、有機餐飲、農耕體驗等形式推動現代農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創品牌做產品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基地、農事體驗、農事節慶、15、特色餐飲等業態,逐步形成農旅結合的美麗經濟示范區域。壺源溪漂流-窈口村-洞穴漂流-上臧村-高山運動-石龍村-瀑布探險-楊家塢村-龍鱗水魔方-新綠村-龍鱗壩-雙喜村-5.2 重塑產業體系重點依托壺源溪,形成漂流體驗、水利觀光、山地運動、親子游樂等山水休閑項目,進一步提升樂水湖源品牌和旅游附加值,打造兩山轉化的重要實踐地。圍繞龍鱗壩,做活夜游經濟,形成與周邊鄉鎮差異化發展的夜游IP,通過水幕電影、主題燈光秀等創新項目延長游客逗留時間,促進全時段旅游發展。山水休閑龍鱗壩、漂流IP沿壺源溪創意夜游IP5.2 重塑產業體系文化體驗充分挖掘湖源鄉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引導“竹紙文化”、“李唐文化”等核心文化特16、色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重點開發研學基地、藝術工坊等旅游體驗項目,從而帶動農村文旅經濟,并反向促進民宿餐飲業發展,切實有效提高村民收益,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原鄉旅居發展以窈口村、上臧村、龍鱗壩為核心的三大民宿群。以4個已成功開辦民宿的村莊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形成獨具湖源特色、功能布局合理、內涵多元豐富的民宿經濟新格局。5.2 重塑產業體系水岸度假“輕奢休閑”“田園餐桌”“文化養生”田園野宿山居療養充分依托市域近郊的區位優勢,聚焦微度假旅游市場,重點豐富周末度假產品類型和服務供給,并逐步拓展中長期康養度假客群,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三大民宿群,以點帶面發展微度假為核心,形成旅居名片新二村17、上臧村|水上畫廊漫游村|窈口村|原鄉山居康養村|新綠村|趣石樂水休閑村|新二村|竹紙文化體驗村|新三村|竹韻生態休閑村|楊家塢村|山地運動休閑村|石龍村|野櫻花谷秘境村|常南村|生態休閑特色村|雙喜村|李唐先祖文化村|新一村|古渡慢生活小鎮|5.3 統籌產業空間布局“一村一品”匯集湖源山水、文化、農業特色+文化+休閑+農業+文化+文化+文化紙香秘境,禮遇新二竹紙文化體驗村紙壽千年,竹韻新三竹韻生態休閑村梅州溪渡,萬春雙喜李唐先祖文化村新三村雙喜村新一村新畫龍鱗一壺水,金剛古渡小樟村 古渡慢生活小鎮 同文友于天下,金蕭紅聚窈口 原鄉山居康養村 江南小九寨,上臧幸福地 水上畫廊漫游村 窈口村上臧村18、石龍村野櫻花谷,同心石龍野櫻花谷秘境村三界尖紅,石頭新綠趣石樂水休閑村常憶江南愚公志石頭灘上造新田生態休閑特色村新綠村常南村楊家塢紅色湖田山,愛心楊家塢 山地運動休閑村 6.1 強化鎮村體系結構6.2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066.1 強化鎮村體系結構中心村新一村、窈口村上臧村、新二村、新綠村、新三村、常南村、石龍村、雙喜村、楊家塢村一般村圖例中心村一般村鎮村體系規劃圖集鎮(一般鎮)新一村新一村上臧村窈口村新三村雙喜村新二村楊家塢村新綠村石龍村常南村常南村、石龍村、雙喜村、楊家塢村4個整治提升型以解決現有布局無序、農業現代化受阻滯、產業空心化、用地粗放化、生態破碎化等問題為導向,注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19、和生態修復項目安排,因地制宜優化用地布局,改善提升村莊生活、生產、生態品質。重點統籌協調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環境整治,用好各類存量并嚴控增量。4個特色保護型上臧村、新二村、新綠村、新三村全面保護傳統村落格局、自然生態肌理、歷史風貌等整體空間形態,嚴格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農業生產遺跡等自然歷史文化遺產,講好村落歷史故事,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拓展村落公共空間,妥善處理好建筑保護與當前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關系,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新一村、窈口村2個聚集建設型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20、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6.2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7.1 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7.2 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體系7.3 安全韌性的市政設施體系07至合肥落實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和干線公路布局,加強區域性道路建設,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形成“高速一省道-鄉道-村道”的綜合交通格局,提升區域內交通安全水平。優化鄉鎮交通體系,積極融入區域發展鄉域綜合交通規劃圖圖例高速公路省道鄉道村道集鎮道路充分銜接上位規劃及專項規劃的交通線網布局要求,細化落實溫義宣高速。高速遠 期 落 實 環 金 線(規劃S310)改線工程,規劃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省道重點提升小上線,與現 狀21、 小 李 線、窈 塔線、Y669鄉道共同加強村莊間互聯互通。鄉道7.1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至溫州至諸暨市至常安鎮完善交通服務設施,實現城鄉客運公交全覆蓋鄉域交通設施規劃圖圖例公交樞紐現狀停車場規劃停車場規劃加油站公交線路PP公交車站 保留現狀湖源公交首末站。按照居民不同服務需求完善公交線路,實現城鄉客運公交行政村全覆蓋。停車設施 設置8處公共停車場,其中現狀保留5處,規劃新增3處。鼓勵利用公共綠地、廣場、物流設施、旅游服務設施、村莊開敞空間布置停車設施。加油站 新建加油站1處。位于湖源鄉新一村北端的環金線南側,占地0.26公頃。7.1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社會管理 鄉鎮級:保留湖源鄉鄉政府。22、派出所、司法所分別與常安鎮、場口鎮共用。村級:保留提升9處村委,依托村委大樓完善便民服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等設施;石龍村村委規劃搬遷至原村委西側球場。落實上位規劃及相關規劃要求,根據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規定(試行)因地制宜構建鄉鎮生活圈和鄉村生活圈,形成全域覆蓋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公共教育 小學:保留湖源鄉中心小學;窈口小學存量盤活為商業設施。幼兒園:湖源鄉中心幼兒園規劃搬遷至湖源鄉中心小學西側停車場處;保留湖源鄉窈口幼兒園。文化體育 鄉鎮級:保留湖源鄉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以及多功能球場。落實上位專項規劃,在鄉鎮政府南側規劃新增文體中心。村級:提升保留各行政村文化禮堂10處,老年23、活動中心10處,燈光藍球場5處,室外健身廣場13處。醫療衛生 鄉鎮級:保留湖源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級:按照村(社區)行政區域布局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 20 分鐘醫療服務圈。規劃共設置村級衛生站9處,其中新增村級衛生室3處。社會福利 鄉鎮級:保留湖源鄉示范型居家養老中心及殘疾之家。村級:遠期形成農村社區步行20分鐘的居家養老服務圈,保留10處村級居家養老中心。各行政村設置1處社區食堂面積不少于80,條件限制下設置助餐服務點,面積不少于40。商業服務 鄉鎮級:保留湖源鄉農貿市場和窈口農貿市場。保留提升現狀綜合超市、農村信用社、郵政支局、物流配送站等社區服務設施。村級:保留各村莊便民超市以滿足村民24、的日常生活需求,補充完善快遞服務站等設施,有條件或有需求的多個村莊可合設村莊集貿市場。7.2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體系7.2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體系因地制宜完善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7.2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體系重點提升鄉鎮級公共服務設施社會管理 湖源鄉鄉政府(保留)派出所與常安鎮共用(保留)司法所與場口鎮共用(保留)公共教育 湖源鄉中心小學(保留)窈口小學(盤活為商業設施)湖源鄉中心幼兒園(遷建)湖源鄉窈口幼兒園(保留)醫療衛生 湖源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留)社會福利 湖源鄉示范型居家養老中心(保留)湖源鄉殘疾之家(保留)商業服務 湖源鄉農貿市場(保留)窈口農貿市場(保留)湖源25、鄉郵政支局(保留)文化體育 湖源鄉綜合文化站(保留)湖源鄉文化廣場(保留)湖源鄉多功能球場(保留)鄉集鎮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落實上位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要求,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完善市政基礎設施,補齊基本短板,提升市政設施運行效能和抗風險能力,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給水工程排水工程 實行聯村供水,保留潘家塢山塘,新建南坑塢水庫、菩提塢水庫、鐘塔堰壩和后塢山塘4處水源。完善給水管網布局,全面提升水廠、輸水、配水環節的安全保障水平。湖源鄉位于南部山區排水分區,污水量較小,不利于依托場口污水系統進行處理,全鄉規劃自建污水處理設施32處。雨水根據26、分片、合理、就近排放的原則,分別排入附近河道或已建道路雨水管。電力工程燃氣工程 保留現狀35KV湖源變。設置33座10千伏開閉所。保留220KV甘浦變(場口鎮)至35KV湖源變(湖源鄉)的現狀35kV線路。35KV高壓線主要采用架空線。規劃期內采用液化石油氣作為過渡氣源。遠期采用LNG氣源,由場口高中壓調壓站供應。較偏遠或分散農居點根據戶數靈活選擇以LNG瓶組氣化站或LPG瓶組氣化站發展供應。信息工程環衛工程 保留1處綜合接入局。保留26處5G基站,規劃新增1處5G基站。保留湖源郵政所、郵電所,逐步完善鎮區內郵政服務網點布局。建設全光纖網絡和寬帶無線接入網絡,建立完備的應急通信網絡。完善“固廢27、分類、高效循環”的環衛收運系統。保留1處鄉級垃圾中轉站。設置村級垃圾收集點10處,其中新增7處。設置村級公共廁所16處,其中新增5處無害化公廁。7.3安全韌性的市政設施體系給水工程7.3安全韌性的市政設施體系給水工程規劃圖排水工程規劃圖電力工程規劃圖燃氣工程規劃圖排水工程電力工程燃氣工程8.1 健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8.2 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08山毛塢口村關帝廟山毛塢口村珠坑庵路東臧氏宗祠上南塢汪氏宗祠新二李氏家廟童氏宗祠冠形造紙作坊牛頭塢造紙作坊遺址窈口潘氏宗祠潘氏友于堂2處歷史建筑8處市級文保單位東臧氏宗祠李氏家廟潘氏宗祠山毛塢口村關帝廟8.1 健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全鄉物質文28、化遺產共10處新二李氏家廟冠形造紙作坊牛頭塢造紙作坊遺址窈口潘氏宗祠潘氏友于堂路東臧氏宗祠童氏宗祠上南塢汪氏宗祠山毛塢口村珠坑庵山毛塢口村關帝廟圖例文保單位歷史建筑8.2 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以人為本活態傳承整體保護真實傳承分級保護搶救瀕危保護優先協調發展竹紙制作技藝窈口板龍灰湯粽制作技藝索面制作技藝中草藥采摘技藝竹紙制作窈口板龍灰湯粽索面制作圖例國家級非遺區級非遺全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1項,區級4項9.1 農業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9.2 生態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9.3 城鎮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09耕地墾造工程科學測算補充耕地潛力,有序引導非農建設用地、其他農用地等整治為耕地。至2035年,29、湖源鄉墾造耕地面積共11.30公頃,以園地和其他用地為主。根據外業可實施性調查和規劃合理性分析,優先選擇即可恢復圖斑進行耕地恢復,采取工程措施對工程恢復圖斑進行耕地恢復。至2035年,耕地功能恢復合計57.34公頃。耕地功能恢復工程旱改水田工程優先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水源有保障的區域內組織實施旱改水整治工程,形成穩定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田。至2035年,推進實施旱改水面積7.95公頃。9.1農業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河道整治至2035年,湖源鄉完成河道整治面積147.19公頃,推進壺源溪重點流域綜合治理,進行清淤疏通、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30、護、防污控污、景觀人文等措施,保障江河骨干防洪安全,提升江河骨干生態環境,助力富春山居示范段打造。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至2035年,完成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3.78公頃,重點治理區域為新二村、常南村、石龍村的水庫水面。全面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水平。對村級供水站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全面落實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水源保護、水質監測評價制度。建立水質自檢、監測和監督體系。9.2 生態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工業用地整治盤活至2035年,規劃整治盤活工業用地面積2.31公頃。其中新綠村盤活工業用地面積1.62公頃,規劃盤活為新綠村文旅項目用地。新一村盤活工業用地面積0.69公頃,規劃盤活為壺源生態旅游綜合體(富春山里旅31、游綜合體)項目用地。有機更新整治至2035年,湖源鄉實施有機更新整治0.65公頃,為分布于壺源溪龍鱗壩北岸的新綠村一類村莊宅基地。在實施改造時應注重與水系綠化公園相協調,以及對集鎮公共功能和綠化生態功能的修補。遠期結合北面龍鱗水魔方項目,打造原鄉特色精品旅游民宿組團。9.3 城鎮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10.1 加強規劃實施傳導10.2 布局近期行動計劃10.3 建立五大保障措施10區級國土空間分區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單元詳細規劃上級規劃傳導內容的落實本次規劃向下傳導約束性指標主導功能重要控制線重大設施1個鄉村單元四至邊界125.87平方公里單元面積立足壺源溪流域山水資源優勢,以生態保育為抓手32、,以歷史文化為內涵,全面打造集鄉村旅游、原鄉生活、山水養生于一體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上的“樂水湖源”美富鄉。功能定位即湖源鄉行政轄區范圍,包括新一、雙喜、新綠、常南、新二、新三、上臧、窈口、石龍、楊家塢十個行政村。10.1 加強規劃實施傳導城鎮能級提升工程 集鎮整體風貌提升工程 壺源溪流域風貌整治工程防災減災與安全工程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安全避災應急工程水庫增能保安工程品質宜居建設工程 農村居民點建設工程 安置房建設工程 公寓樓建設工程基礎設施與市政設施提標升級工程綠色出行與城鄉暢通工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提質工程基礎設施及綜合管廊建設工程“生活圈”全覆蓋工程綠道網絡建設工程生態修復與土地綜合整治工程33、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幸福河湖創建工程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工程森林雙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示范工程 工業用地整治盤活工程 集鎮空間有機更新整治工程10.2 布局近期行動計劃制定建設用地節余指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明確整理建設指標留鎮比例、結余指標交易收益與項目所在鎮村的利益分配等要求。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推廣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加強耕地保護,保障耕地占補平衡,高標準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完善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將規劃實施納入自然資源執法督查內容,實行規劃實施考核結果與實施主體責任、績效掛鉤的考核機制。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落實主體責任。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對已編制規劃的村莊優先安排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增減掛鉤等項目。探索鄉村規劃建設基層管理人員能力提升機制,建立鄉村規劃師、鄉村設計師等專業人才統籌制度。建立貫穿規劃編制、實施、監督、及鄉村治理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財稅政策健全發展投融資和利益分配機制產業準入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制度考核評估完善規劃實施考核評估機制獎懲機制納入績效考核政策體系多方參與構建專家團隊提升公眾參與制度10.3 建立五大保障措施樂水湖源樂水湖源共美共富共治共美共富共治感謝百度圖片、視覺中國提供圖片感謝微欽字體提供字體湖源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