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吳中分區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286
2023-08-10
40頁
77.11MB
1、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吳中分區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目錄最美吳中:描繪吳中未來圖景1.1 落實國家戰略1.2 促進市域一體化1.3 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1綠色發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2.1 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2 統籌三大空間格局2嚴控底線:塑造集約高效空間3.1 劃定三條控制線3.2 嚴格保護自然資源3.3 高效利用土地資源3創新驅動:打造科創產業強區4.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4.2 優化科創空間結構4.3 落實工業用地布局4文化自信:彰顯吳中人文氣質5.1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5.2推動美麗鄉村建設5品質保障:營造幸福宜居家園6.1 完善中心體系布局6.2 構建宜居生活圈6.3 提2、升城市空間品質6韌性支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7.1 構建高效交通網絡7.2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7.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7治理高效:強化規劃傳導實施8.1 規劃管控與傳導8.2 規劃實施保障8征求意見稿2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吳中區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2231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1486平方公里)規劃期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征求意見稿3最美吳中:描繪吳中未來圖景1.1 落實國家戰略1.2 促進市域一體化1.3 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01征求意見稿4最美吳中:描繪吳中未來圖景吳中區在長三角一體化格局中的位置吳中區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位置吳中區3、吳中區蘇州征求意見稿1.1 落實國家戰略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機遇,發揮吳中區生態、文化、產業優勢,把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作為吳中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建立跨區域政務通辦機制,加強數據信息資源對接共享。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好融入長三角城市群,打造長三角高端要素集聚承載地、生態文化產品供給地、產業協同發展目的地。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推動滬蘇同城化發展,主動對接上海、服務上海、融入上海,在科創、產業、經貿、金融、民生等領域深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共建產業聯盟,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與張江藥谷、蘇4、州(太湖)軟件園與上海浦東軟件園、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與上海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深度合作。51.2 促進市域一體化征求意見稿高站位服務構建市內全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推進與吳江區、工業園區、虎丘區、姑蘇區協同發展進程,圍繞“空間縫合、資源整合、發展聚合”要求,扎實做好規劃、產業、交通“無縫銜接”。向南:高水平建設吳中太湖新城數字經濟創新港,與吳江區聯袂打造世界級創新湖區;向東:高起點規劃建設甪端新區,與工業園區協同打造蘇州市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向西:高標準提升度假區太湖智谷產業能級,與虎丘區合力打造具備重要競爭力的太湖科學城 聯動區;向北:高質量推動運河兩岸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與姑蘇5、區合力推進板塊交界地區空間統籌提升。澄湖地區協同發展:圍繞產業發展、生態治理、要素整合,全力推動澄湖地區高質量協同發展。積極推進市域一體化發展61.3 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勾勒中國式現代化的吳中圖景2025以美麗吳中為引領,建設創新吳中、開放吳中、生態吳中、人文吳中和幸福吳中。到2035年,吳中區常住人口達到170-200萬,城鎮化水平由現狀77.09%提高到8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美麗吳中,國家級創新湖區和世界級生態湖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2035發展規模發展目標戰略定位圍繞“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的發展愿景打造特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標桿,做強生態湖灣、產業強區、文化高地。征求意見稿6、7綠色發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2.1 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2 統籌三大空間格局02征求意見稿8綠色發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2.1 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一軸一灣”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在現有生產力布局基礎上,圍繞太湖新城中心核、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軸和太湖生態文旅灣,形成“一核一軸一灣”的國土空間規劃結構,以度假區、經開區、高新區“三區三片”功能區布局為依托全面與周邊區域融合,差異化發展自身特色,提升整體形態、業態、質態。吳中區國土空間結構規劃圖依托太湖新城核心區擴容賦能,聯動越溪、橫涇,展現“未來之城、魅力吳中”的城市新中心。從太湖濱到澄湖畔,依托各類先進制造業載體,結合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7、業載體,構建蘇州中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軸。在太湖最美岸線,環繞太湖生態島,串聯光福、香山、胥口、臨湖、東山等,打造生態文旅服務載體和科技創新產業斑塊,共同構建環太湖生態文旅灣。一核一軸一灣征求意見稿92.2 統籌三大空間格局生態空間:“一核兩楔、三帶多點”的空間格局一核:太湖生態核。兩楔:對應大市四角山水,形成西南向環太湖淺丘山體屏障綠楔與東南向環澄湖生態綠楔。三帶:包括吳淞江、胥江、大運河。多點:即藍綠空間網絡上的重要生態源地,包括東山、西山、天平山、漁洋山、穹窿山、旺山、下淹湖、尹山湖、澄湖等。吳中區生態空間結構規劃圖征求意見稿10吳中區農業空間結構規劃圖2.2 統籌三大空間格局農業空間:“8、兩帶、三區、多點”的空間格局兩帶:環太湖生態農業觀光帶和沿澄湖特色農業展示帶。三區:多點:各具特色的水產與稻田綜合種養基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農業休閑體驗基地、生態農業基地等。東部“水八仙”精致農業樣板區、中部“種養殖”智慧農業示范區、西部“林果茶”休閑農業觀光區。征求意見稿112.2 統籌三大空間格局度假區聚焦綠色低碳,雙輪驅動,重點發展“文旅+科創”產業,保護古鎮古村落,充分利用太湖沿岸生態基底,建設生態湖區、創新湖區,深度參與環太湖科創圈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創新實踐示范區”。經開區聚焦區域一體化、滬蘇同城化,加強市域統籌創新合作,共同建設蘇州市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加快提升產業層9、次,優化城市功能,圍繞中心城市核建設,全力打造太湖新城數字經濟創新港,積極引入總部經濟,打造“產業高效協同發展增長極”。高新區以科創引領,加快推動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落位,高水平建設研發社區,緊扣“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兩大主線,提升城市產業能級和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打造“產城深度融合發展新高地”。吳中區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010302城鄉空間:以“三區三片”功能區布局為依托,完善多中心、組團型、網絡化的城鎮空間格局征求意見稿12嚴控底線:塑造集約高效空間3.1 劃定三條控制線3.2 嚴格保護自然資源3.3 高效利用土地資源0313嚴控底線:塑造集約高效空間3.1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控制線10、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1600.15 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 66.80 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面積 262.78 平方公里吳中區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征求意見稿143.2 嚴格保護自然資源統籌各類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水 域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嚴格飲用水源保護,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湖泊和河道等水域面積管控,控制水域面積總量不得人為減少,對水域面積、利用狀況等進行動態監測。耕 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 “三位一體”保護。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結合土地綜合整治,摸查復墾潛力,有序推進耕地集中連片改造,提升耕地質量。濕 地構建濕地保護格局,維護濕地生態11、系統的生態平衡和完整性。加快推進濕地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促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永續利用。林 地加強林地資源保護,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林地質量,優化林地結構和布局。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合理節約集約利用林地。山 體劃定山體保護范圍,建立保護機制,按照公園標準建好每座山。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山體保護修復,開展封山育林、公益林管護;禁止非法開山采石、采伐林木等行為。征求意見稿153.2 嚴格保護自然資源實施分類保護策略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保護蘇州東吳國家森林公園、江蘇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江蘇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等重要生態空間,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真實展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2、”的吳中實踐、蘇州樣板。江蘇東吳國家森林公園江蘇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一山一策推動全區山體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景觀風貌持續優化、功能空間有序利用。一湖一策推動太湖、澄湖等重點水體水環境治理。一島一案推進太湖生態島建設,為太湖上的每一座島制定保護開發方案。江蘇蘇州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征求意見稿163.3 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合理開發耕地后備資源通過農用地整治、土地復墾等方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耕地空間布局。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合理確定建新拆舊的規模、布局和時序,促進全區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調整,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綜合開展農用地整治13、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公共空間治理,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產業園區節約集約升級,老舊城區提質增效,切實解決閑置用地問題,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修復以太湖、澄湖、大運河等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為重點,維護生態系統,改善生態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目標。征求意見稿17創新驅動:打造科創產業強區4.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4.2 優化科創空間結構4.3 落實工業用地布局04征求意見稿18創新驅動:打造科創產業強區4.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構建3+3+3現代產業體系培育三個“大而強”的主導產業:機器人14、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發展三個“小而精”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著力布局三個“華而實”的特色產業:工業互聯網、檢驗檢測認證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強化主導產業的提檔升級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著力布局特色產業征求意見稿194.2 優化科創空間結構落實蘇州市“科創圈帶”,形成“Y”字型科創空間布局規劃布局十大科創園區:吳中區科創空間規劃圖太湖新城數字經濟創新港吳淞江科技城甪端新區寶帶橋國際研發社區臨湖生物醫藥科教創新集聚區胥江半導體產業園木瀆數字智造科技園太湖灣數字科技園太湖科技產業園太湖負碳型數字生態示范島征求意見稿204.315、 落實工業用地布局保障10萬畝工業用地空間為有效落實蘇州“雙百”行動計劃,促進工業集中布局,按照“產業基地-產業社區-工業區塊”三級分類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線,實施差異化管理,遠景結合戰略預控10萬畝工業用地空間。吳中生物醫藥產業園吳淞江科技產業園蘇州(太湖)軟件產業園太湖灣數字科技園太湖科技產業園吳中機器人產業園征求意見稿21文化自信:彰顯吳中人文氣質5.1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5.2 推動美麗鄉村建設05征求意見稿22文化自信:彰顯吳中人文氣質5.1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確立歷史文化保護目標與內容彰顯吳中歷史文化價值和風貌,引導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弘揚傳播吳(地)文化、環太湖湖島文化和江南水鄉文化等16、吳中地域文化特色。保護目標5個歷史文化名鎮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1處世界文化遺產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鎮大運河明月灣村寶帶橋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核雕玉雕國家級4項征求意見稿235.1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大運河:文化展示體驗金庭鎮:自動駕駛創新試驗東山雕花樓:沉浸式非遺體驗陸巷古村:鄉風民宿太湖畔:高端會議交往茶文化:本色美術館茶會征求意見稿245.1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構建全域性、整體性保護體系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兩湖兩帶支撐蘇州市“城-鎮-村”歷史文化聚落保護體系,加強吳中歷史文化空間格局和特色保護,構建“兩湖17、兩帶、五鎮五村”的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結構。環太湖文化景觀區、環澄湖文化景觀區大運河文化帶、胥江文化帶五鎮五村甪直鎮、木瀆鎮、東山鎮、光福鎮、金庭鎮陸巷村、楊灣村、三山島村、明月灣村、東村吳中區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征求意見稿25臨湖鎮石舍村柳舍5.2 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鄉村振興“吳中”樣板城鄉統籌和鎮村布局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科學確定村莊分類和布局,引導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全區農村居民點劃分為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拆遷撤并類和其他一般類5種類型進行分類指導。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建設落實蘇州市“兩湖兩線”跨域示范區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要求,吳中區環澄湖片區突出江南水鄉古鎮與特色田園鄉村雙重品18、牌,強化鎮村聯動,吳中區太湖沿線片區突出太湖生態保護與傳統村落更新,彰顯江南文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自然村為單元,構建由特色精品鄉村、特色康居鄉村、特色宜居鄉村三類建設標準組成的鄉村建設體系。26品質保障:營造幸福宜居家園6.1 完善中心體系布局6.2 構建宜居生活圈6.3 提升城市空間品質0627品質保障:營造幸福宜居家園6.1 完善中心體系布局完善中心體系布局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吳中“市級-片區級-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層級系統,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市級、片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承載區域大型活動和綜合性公共服務職能,按15分鐘生活圈布局鄰里中心等多元形式的社區級服務中心。19、構建符合地方實際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體系、完善便捷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公平全面的教育體系、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至2035年,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95%以上,進一步補充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提升高等級和特色公共服務設施依托吳中區獨特自然和人文資源,在環太湖、沿大運河等重點區域布局對外交流、國際運動、醫療健康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系列多類型、高標準、特色化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吸引力與活力。征求意見稿286.2 構建宜居生活圈打造便民城鄉生活圈構建城市15分鐘生活圈15分鐘生活20、圈的范圍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配置如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服務的常住人口約5-10萬人,人口密度宜1-3萬人/平方公里。補充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加快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發展,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引導各級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分級分類建設,鼓勵聯建共享,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市政基礎幼托養老便民服務醫療健康綜合服務停車及充電停車及充電垃圾轉運站居住社區十五分鐘生活圈商業設施綜合服務中心圖書館養老院社區醫院運動場館中小學校家銀行營業網點征求意見稿296.3 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打造高品質生態濱水環境,彰顯江南水鄉特色水系格局一灣太湖灣三湖澄湖、石湖、尹山湖四 21、橫香山運河-胥江蘇東運河京杭大運河-蘇申外港(友新路至獨墅湖段)吳淞江 四 縱木光運河-走馬塘西塘河京杭大運河(澹臺湖至吳淞江段)蘇申外港(獨墅湖至吳淞江段)吳中區藍網系統規劃圖征求意見稿306.3 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構建綠網系統,串聯開敞空間吳中區綠網系統規劃圖1.加強區域統籌,共同建構“四角山水”生態廊道延續蘇州市區“四角山水”傳統格局,保護“太湖畔”山水格局和“澄湖邊”江南水鄉環境,串聯生態空間和山水資源形成“兩楔、兩帶、多脈”的綠網體系。2.建設公園綠地體系結合吳中區豐富的山體、湖蕩、濕地等生態資源和城市綠地空間,構建由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組成的多級多類公園綠地體系。征求意見稿22、31韌性支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7.1 構建高效交通網絡7.2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7.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07征求意見稿32韌性支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7.1 構建高效交通網絡樹立綠色高效的交通發展目標交通發展目標構建區域一體、城鄉協調、以人為本的高品質生態綠色交通體系,打造城旅交融、快慢相宜的生態綠色交通發展先行區。15分鐘:各鎮區、街道基本實現15分鐘上高快速路;30分鐘:工作日居民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30分鐘:鄰近主要交通樞紐30分鐘可達;45分鐘:與上海、無錫、湖州實現軌道(含鐵路)45分鐘可達;45分鐘:45 分鐘通勤時間內居民占比達95%以上。交通發展指標高效便捷:15/3023、/45綠色宜居綠色交通出行比例:75%軌道站點800米人口和崗位覆蓋率:60%干線公交走廊高峰運營速度:20km/h城區全路網密度:8km/km2綠道網絡規模:400km征求意見稿33吳中區主干路體系網7.1 構建高效交通網絡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強化吳中區外通內暢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強化吳中區外通內暢通過如通蘇湖城際鐵路、蘇淀滬城際鐵路,融入長三角區域軌道交通網,在區內新設吳中站、甪直站,提升區域聯系服務水平。建設“兩橫四縱一聯”快速路網,服務機動車長距離快速出行兩橫:獨墅湖大道(含東延線)-南環快速路-蘇福快速路、東方大道快速路-吳中大道快速路(中環南線)-吳中大道;四縱:中環東線-蘇同黎快速路24、吳東快速路、友新快速路、中環西線蘇州彎隧道連接線(東山大道);一聯:子胥快速路。建設建設“兩橫四縱”結構性主干路+“七橫九縱”一般性主干路,強化區內順暢銜接完善“一橫三縱”高速路網、形成南北聯系黃金廊道一橫:滬常高速;三縱:蘇臺高速、常臺高速、常嘉高速。征求意見稿34積極推動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全面提升區域交通聯系積極推動都市圈城際鐵路建設,全面提升區域交通聯系“太湖藍”騎行公路五龍橋公園綠道7.1 構建高效交通網絡確立以軌道為主體,中運量與常規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支撐,水運交通為特色的綠色交通體系公共交通以城市軌道為依托,構建中運量公交系統。形成干線、支線、微線組成的多元化常規公交服務體25、系,吳中城區公交分擔率達3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95%,公交線網密度達3公里/平方公里。打造多樣化濱水特色交通,提升地區交通品質。慢行交通規劃至2035年,形成“一環、兩橫、三縱”的區域綠道網絡,綠道總長度不低于400公里,其中骨干綠道長度不低于340公里。包括區域生態綠道、地區文化綠道、社區生活綠道。征求意見稿尹山湖健身步道太湖新城數字經濟創新港休閑綠道357.2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健全城市安全保障設施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強化洪澇調度和風險管理。建立洪澇防治協調機制,統籌堤防護岸、排水管網、城市河道、調蓄水面等設施,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防洪排澇體系。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提26、升消防應急救援能力,以火災5分鐘內消防車能到達責任區邊緣為目標,完善消防站建設。消防救援5分鐘響應覆蓋范圍占城鎮規劃區面積達100%。提升消防安全水平提高疏散救災應急響應能力,強化防災減災空間布局保障,完善各類防災減災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災防空能力。人防工程規模按人均1.8-2.0平方米控制。加強抗震體系建設按需進一步增加急救站點布局密度,形成站點布局完善、反應靈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系。增強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征求意見稿367.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安全完備、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水利水務積極推進高品質供水,保障飲用水安全和提升供水品質。建立完善的環狀骨干管27、網供水系統,供水保證率達97%以上,管網漏損率不大于8%。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污水處理系統,建成區城市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不低于90%(按生化需氧量因子核算),農村污水治理率達到100%,污泥規范化處置率達到100%。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城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中納入蘇州城市中心區范圍的達到200年一遇),蘇州市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區核心區(席區浦以東)和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中心區域達到100 年一遇,其它地區達到50年一遇,治澇標準達到20年一遇。供熱燃氣構建多氣源可靠供應體系,大力發展城鎮燃氣設施建設,完善管網建設,與周邊地區實現互聯28、互通互保,提高區域應急保供能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熱電廠合理供熱范圍內應逐步完善供熱管網,以適應區域城市化、工業化及產城融合發展的需要,達到節能減排目的。環衛工程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完善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實現垃圾源頭減量、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為100%。推進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理處置。生態環境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強化設施協同高效銜接,建成布局合理、支撐有力、運行高效的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電力通信堅持“清潔替代,外引內增”的發展思29、路,穩步提升清潔能源占比,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積極發展智能配網和微網,夯實能源互聯網建設基礎。建設面向未來的智慧數字城市,全力推進5G和下一代信息網絡及傳感設施建設,每平方公里基站數達到3.4個,市政通信管道覆蓋率達99%。征求意見稿37治理高效:強化規劃傳導實施8.1 規劃管控與傳導8.2 規劃實施保障08征求意見稿38治理高效:強化規劃傳導實施8.1 規劃管控與傳導管理單元劃定與管控根據吳中區“三區三片”的功能區布局,將全區劃分為三個單元進行規劃引導,分別為度假區管理單元、經開區管理單元、高新區管理單元,從戰略引導、剛性管控、系統指引等方面進行規劃引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城鎮、鄉村、生30、態管理單元,細化優化規劃管控傳導。規劃銜接與傳導落實上位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傳導吳中區的內容。完善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之間的互動和傳導,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服從總體規劃;明確專項規劃目錄,通過國土空間”一張圖”進行核對整合,專項規劃經依法批準后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8.2 規劃實施保障健全統籌協調領導機制圍繞區域定位全面改革創新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要素配置建立規劃實施評估監督機制積極融入國家戰略設立區域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多層次對接聯系機制編制國土空間單元規劃建立高效功能區管理模式打造精準現代產業招商平臺深化全區域產業發展合作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土地利用方式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加強全周期信息化管理 建立規劃動態評估調整機制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執法監察 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征求意見稿39天 堂 蘇 州 最 美 吳 中 如涉版權問題 請與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吳中分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