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20
2023-08-10
47頁
12.77MB
1、公示稿慶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QINGCHENG,2021-2035慶城印象地處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陜甘寧三省區交匯地帶,東鄰合水,西瀕鎮原,南與西峰毗鄰,北與環縣、華池接壤。青蘭高速、福銀高速、銀百高速、延九高速及西銀高鐵交匯于此,國道309線、211線,省道202線貫通全境,距離慶陽機場40公里,為區域交通樞紐。縣城三面環山,兩水繞城,形似“飛鳳”,故又稱鳳城。慶城古稱慶州,是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特征可概括為“黃、綠、紅、黑”。“黃”即5000年來的岐黃中醫藥文化,“綠”為4000多年周祖2、農耕文化;“紅”指近百年紅色革命文化;“黑”是50多年的石油工業文化。慶城縣國 土 面 積:269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規模:23.52萬人全縣生產總值:78.90億元城鎮化水平:40.57%注:數據來源自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經濟統計調查數據。前言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甘肅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及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踐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區建設目標,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等重大決策部署,結合慶城縣實際,組織編制慶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慶城縣在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融3、入新發展格局,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慶城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奮力譜寫慶城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重要支撐。規劃以落實甘肅省、慶陽市發展戰略要求為前提,立足慶城縣資源稟賦和人文特征,明確全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與發展定位,積極融入西銀城鎮群和平慶城鎮群,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區職能與空間布局,并指導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及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是慶城縣面向203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目 錄01總則General Principles02發展愿景與戰略目標Development Vision and4、 Strategic Objectives0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Optimize the overall pattern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04保障量足質優的農業生產空間Ensure su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05營造青山綠水的生態保護空間Create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pace with green mountains and waters06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發展空間Building an inte5、nsive and efficient urban development space07塑造彰顯歷史的魅力人文空間Creating a Humanistic Space Embodying the Charm of History08增強國土空間設施支撐體系建設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system for land and space facilities09打造品質宜居中心城區Create a high-quality and livable central urban area10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Improve the pl6、anning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P01P04P07P12P17P22P27P31P35P4201總則1.1 總體思路1.2 規劃范圍與期限PART0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甘肅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生態脆弱與資源富集是慶城縣的主要特點,隨著外部交通條件變化,受限于地形地貌影響下的用地矛盾愈發突出,如何推動保護與開發雙軌并進路線,是本次規劃的核心問題。規劃編制始終以“圍繞一個統領,把握兩條主線,堅持七大原則,協調四個關系”為根本思路。一個統領1.1 總體思路兩條主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區建設7、七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品質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底線思維,安全發展;堅持節約集約,高效發展;堅持區域協調,融合發展;堅持文化傳承,特色發展;堅持公眾參與,共享發展。四個關系處理好國土資源保護與能源基地建設的關系,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空間布局的關系,處理好城鎮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關系,處理好區域中心城鎮建設與西銀、平慶城鎮群內其他城鎮的關系。1.2 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 劃 范 圍:慶城縣行政區轄9鎮6鄉2街辦,國土總面積2690.41平方公里。規 劃 期 限: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展望至2050年。02發展愿景與戰略目標2.1 愿景展望2.2 城市性質2.3 8、發展戰略2.4 發展目標PART042.1 愿景展望中華尋根問祖地、能源產地后花園、生態康養示范區堅持以“文化、生態、宜居”為主要抓手,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時尚旅游新城現代宜居綠城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做好展示、活化、利用、走歷史文化名城之路。借助現代交通設施落地,構建大慶城旅游綜合體,走時尚旅游新城之路。破縣城與長慶空間壁壘,造濱水、綠地開敞空間、走現代宜居綠城之路。國家能源儲備與轉型利用示范基地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生態示范點西 北 農 工 旅 融 合 發 展 先 行 區西銀-平慶城鎮群區域中心城鎮2.2 城市性質2.3 發展戰略近期2025年遠期2035年愿景2050年全面建成黃河流域生態保9、護與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全面改善全域脆弱生態本底,國土空間結構效率與人居環境品質大幅提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成國家能源轉型利用示范基地、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生態示范點、西北農工旅融合發展先行區、成為西銀-平慶城鎮群區域重要中心城鎮。以建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目標,逐步改善脆弱生態本底,推動能源轉型發展與農工旅融合發展,穩步提升國土空間結構效率與人居環境品質,落實區域交通樞紐地建設,有效融入西銀城鎮群發展帶和平慶城鎮群功能板塊,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全域形成美麗國土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目標,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底蘊和現代文明兼容并蓄,富強10、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鎮。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空間質量提升戰略集約高效開發戰略能源轉型升級戰略特色農旅融合戰略主體功能協同;區域生態協調;區域產業聯動;交通便捷通達;城鄉設施共享強化水資源安全與綜合保護利用;嚴守耕地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森林資源布局結構;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重點對廢棄礦點開展生態修復。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構筑中心強化、組團集聚城鎮體系;強化產業與城鎮集聚效應,夯實新區建設,加強老區改造;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投入產出比。石油精深產品創新研發;新能源,新材料和精細化產業鏈延伸;能源產業清潔生產及高效利用;閑置資產盤活利用。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種植;兌現11、中草藥文化價值;農旅結合;優質農產品,品牌營銷,價值體現。2.4 發展目標0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1 推進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3.2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新格局3.3 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PART073.1 推進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 以 流 域 生 態 保 護 治 理,建 立 流 域 生 態 合 作 機 制 順 應“一 帶 一 路”戰 略,融 入 向 西 開 放 合 作 新 扇 面 積極融入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慶陽慶城”一體化發展 發揮自身優勢,探索西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完 善 構 建 以 中 心 城 市 為 引 領 的 網 絡 化 城 鎮 空 間 格 局落實生態安全屏障12、區域功能定位共建國家防風固沙固土生態屏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與青海、陜西、寧夏協同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生態保護促進石油能源化工產業改革,打造隴東國家級能源基地結合區域自然優勢,打造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區建設隴東地區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工出口貿易基地打造彰顯中華文化的旅游目的地落實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國家戰略,打通區域能源輸送通道統籌協調三線劃定與設施廊道建設需求,保障項目落地結合大型交通設施建設,推動區域交通互聯互通依托區域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區域共享服務區 域 生 態 協 調區 域 產 業 協 調區域交通和設施協調3.1 推進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與西峰區共建慶陽城鎮發展核心區打造慶陽市城鎮功13、能一體化建設區隴東地區新型城鎮化重要承載空間融入慶陽市核心發展區,打造慶陽副中心城市響應區域能源戰略轉型,打造國家級能源基地融入“國家能源金三角”發展板塊建設隴東地區國家大型能源基地長慶石油開采和轉化的重要承載地3.2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新格局構建“一屏三區,一核兩心三帶四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屏三區:筑牢安全屏障,加強水土保持一屏:子午嶺水土保持生態屏障三區:西部丘陵水土保持區、南部塬面水土保持區、東北部河谷水土保持區一核兩心兩帶多點:協調人地產關系,引領高質量發展一核:中心城區及高鐵站片區兩心:驛馬鎮、馬嶺鎮及卅鋪鎮兩帶:“西銀”城鎮發展帶“平慶”城鎮發展帶(蘭定平慶延太)多點:玄馬鎮、桐14、川鎮、白馬鋪鎮、赤城鎮、高樓鎮、南莊鄉、蔡家廟鄉、翟家河鄉、太白梁鄉、土橋鄉、蔡口集鄉、葛崾峴辦事處、熊家廟辦事處3.3 統籌農業、生態、城鎮空間落實上位指標要求、統籌保護與發展、嚴守“三條控制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全縣劃定耕地保護面積100.7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84.18萬畝,分別占縣域面積的24.97%、20.86%。全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07平方千米,占縣域面積的0.11%。全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0.715、1平方千米,占縣域面積的0.77%。優化農業、生態空間格局04保障量足質優的農業生產空間4.1 構建農業生產空間格局4.2 落實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4.3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4 分類引導鄉村振興發展PART12農副產品加工帶一帶塬 上 蘋 果 種 植 區川 道 瓜 菜 種 植 區中 藥 花 卉 種 植 區山 區 畜 草 種 植 區四區4.1 構建農業生產空間格局構建“一帶四區”農業生產空間格局將慶城縣25 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 度坡耕地納入退耕還林范圍,有計劃逐年實施退耕。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16、標考核,推動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耕地保護離任審計制度。嚴肅執法監督,對違法違規占用、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的行為要嚴厲查處、重典問責。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和引導,嚴格控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4.2 落實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格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合理推進生態退耕從嚴管控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切實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4.3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業生產空間嚴控耕地非農化推 進 耕 地 質 量 提 升加 強 農 田 水 利 建 設推 動 高 標 準 農 田 建 設農村建設產空間盤 活 農 村 閑 置 建 設17、 用 地嚴 控 建 設 用 地 增 量 發 展提 高 建 設 用 地 集 約 水 平加 大 村 莊 人 居 環 境 建 設4.4 分類引導鄉村振興發展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拆遷撤并類其他類提升居住環境,集聚產業優勢,完善公服配套,建設宜居宜業的規模化村莊。依據近鄰城鎮職能分工,合理確定自身發展方向,與城鎮基礎設施共享共建。利用村莊特色資源,形成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完善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實行分期有序拆遷,與周邊規模化村鎮聯合,對村莊原址進行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盤活低效用地,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分類引導全域153個行政村特色有序發展優化農業、生態空間格局05營造青山綠水的生態保護空18、間5.1 構建全域生態安全格局5.2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利用5.3 推進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5.4 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PART17子午嶺水土保持生態屏障一屏慶城縣周祖陵國家森林公園一核柔遠河、環江河流域生態廊道兩廊東北部河谷水土保持區西部丘陵水土保持區南部塬面水土保持區三區5.1 構建全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一屏、一核,兩廊、三區”的生態安全格局水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良性循環。林加強植樹造林及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修復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草強化草原監管機制,進一步落實草原監管措施,做好草原防火預警。礦產嚴格開采規劃準入管理,合理調控開采總量,提高19、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全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體系。濕地進行濕地生態廊道建設,豐富濕地游憩方式。5.2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利用 保護永久基本農田 全面提升耕地數量與質量 全力提升農村建設用地效率 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嚴控建設用地增量發展 提高建設用地集約水平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提升城市藍綠空間品質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構筑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構建綠色生態保護廊道 加大礦山環境監管力度 加強重點流域治理水平5.3 推進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態空間形成高質高效協同互補的城鎮空間打造綠色安全特色明顯的農業空間重點治理片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20、因害設防,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實行配方施肥。大力進行梯田建設,完善坡面水系建設,減少坡面土壤侵蝕,提高土地生產力。整體推進,分年實施,采取工程造林、農戶造林、義務植樹、撫育改造和生態修復保護等措施。5.4 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水土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化土壤治理森林生態維育改造06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發展空間6.1 構建集約高效城鎮空間格局6.2 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空間布局6.3 打造多元共享城鄉服務體系PART226.1 構建集約高效城鎮空間格局構建“一主兩副,軸線引領”的城鎮發展格局形成”縣域中心縣域副中心重點鎮一般鄉鎮”四級21、城鎮體系1 個縣城中心:慶城縣主城區。2個縣域副中心:驛馬鎮、馬嶺鎮。4個重點鎮:卅鋪鎮、玄馬鎮、桐川鎮、白馬鋪鎮。10個一般鄉鎮:高樓鎮、赤城鎮、南莊鄉、蔡家廟鄉、翟家河鄉、太白梁鄉、土橋鄉、蔡口集鄉、葛崾峴辦事處、熊家廟辦事處。6.2 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空間布局品質農業、創新工業、口碑服務業致力于產業體系的結構性改革和均衡性調整,以地域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為基地,以大景區帶動全域全產業旅游為特色,以傳統資源的創新以及清潔生產、高效利用為轉型,構建品質農業、創新工業、口碑服務業,三軌并進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的農業種植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種植,打造優質農業發展示范區能源化工產業改革響應區域能源戰略轉型,22、打造隴東國家級能源基地全域農旅融合發展歷史文化旅游、鄉村休閑旅游及工業文化旅游融合目的地優質農業全產業鏈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基地6.2 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空間布局“一核引領、兩極輻射、三帶貫穿、四點輔助、四區協同、集群支撐”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一核中心城區兩極驛馬鎮、馬嶺鎮產業發展極三帶:能源工業加工帶、農副產品加工帶、油氣開采及山區養殖聯動帶。四點:卅鋪鎮、玄馬鎮、白馬鋪鎮、桐川鎮。四區:塬上蘋果種植區、川道瓜菜種植區、中藥花卉種植區、油氣能源開采及山區畜草種植區。集群:始祖文化旅游集群、中醫康養旅游集群、工業遺產旅游集群、鄉土田園旅游集群。6.3 打造多元共享城鄉服務體系構23、建“縣域中心鎮(鄉)中心中心村(社區)基層村”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覆蓋全域的城鎮生活圈。基層村中心村(社區)鎮(鄉)縣域中心基本生活圈:半徑500-1000米,幼兒、老人徒步15-30分鐘界限;傳統生活服務點,針對幼兒和老人福利設施,基本服務設施和環衛設施。一級生活圈:半徑2-4千米,小學生徒步1小時界限;均衡網絡服務點,居民為獲得幼兒園、綜合超市等,面向更廣泛人群的公益性服務點。二級生活圈:半徑4-8千米,中學生以上徒步1.5小時界限,自行車30分鐘;鄉鎮共享服務點,較高等級的綜合性服務設施。三級生活圈:半徑15-30千米,機動車行駛30分鐘界限,城市共享服務點,其空間布點多位于縣城,24、更高等級的綜合性服務設施。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完善縣域教育設施建設,提升學前教育普惠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提升中心城區教育設施。強化全民健康衛生體系建設推進鄉鎮衛生院改擴建,村級衛生室改造等,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城區醫療服務水平。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全域體育設施建設,完善體育場館、體育公園、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優化中心城區體育設施布局。健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覆蓋全域的“縣級-鄉鎮級-社區級(村)”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等設施,規劃至2025、35年,全縣實現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100%。全面完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的養老服務保障模式。建立健全老年養護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設施。學有優教病有良醫文有惠民體有健康助有保障07塑造彰顯歷史的魅力人文空間7.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7.2 搭建文化展示利用格局7.3 營造地域特色風貌魅力PART277.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重點保護縣域各級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明確周邊建設控制地帶控制要求;建立歷史建筑檔案、設置保護標志,歷史建筑的建筑立面、平面布局、院落、牌坊、樹木等不得破壞,其改建、擴建在高度、體量26、風格、材料、色彩等方面應當與原有建筑相協調。歷史文化名城空間格局的保護;明確慶城歷史城區的保護重點為“一城、兩軸、四巷、多節點”。同時,加強歷史城區傳統街巷格局、傳統建筑風貌及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歷史城區內部水體及環江河、柔遠河兩岸景觀保護、古城輪廓保護、歷史軸線保護、歷史街巷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視線通廊控制。古城內重要歷史地段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在歷史地段保護區范圍內保存盡可能多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傳統風貌,延續城市文脈,激發街區活力,促進慶城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和協調發展;縣域范圍內歷史文化遺產和特色相對集中的慶城鎮、玄馬鎮和馬嶺鎮、慶城鎮封家洞村、慶城鎮西塬村,建議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7、,并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具有黃土高原特色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柔遠河、環江河水系及其兩岸自然水系及景觀保護;古城傳統風貌景觀區(歷史城區保護區)控制,歷史城區風貌協調區控制;歷史文化景觀主軸線控制及視線通廊控制;縣域范圍內建筑景觀保護及周邊區域景觀控制要求。建構“五個層級、九類遺產”的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框架五層縣域歷史城區歷史地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類自然山水格局文化遺產廊道歷史城區歷史地段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自然山水格局和環境柔遠河古遺址保護帶、環江河及自然生態景觀帶慶城“鳳城”古城小南門巷、鵝池洞巷、普照寺巷、鐘樓巷等歷史地段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28、慶城鎮封家洞村和西塬村古城城墻整體、周祖陵、鵝池洞等文物保護單位185處周舊邦木坊、普照寺大殿、慶城三八五旅舊址、慶一井等近現代建筑周祖祭典、慶城徒手秧歌、馬嶺黃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12類39項慶城鎮、玄馬鎮、馬嶺鎮歷史文化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健全非遺名錄和資料庫,鼓勵和支持其開展帶徒授藝等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載體,構建產業運作體系,實行生產性保護,同時,與旅游產業相結合,保護和發展傳統商業和傳統工藝。7.2 搭建文化展示利用格局“一心”是慶城古城,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核心。“三帶”是指西南自然景觀文化帶,環江河流域自然文化遺產帶,柔遠河歷史古遺29、跡帶。“四片區”指清涼山自然生態景觀片區、太和山自然景觀片區、工業遺產文化片區、生態農耕文化片區。“多節點”包括位于慶城縣縣域內不可移動的重大遺存及歷史文化景觀節點。搭建“一心、三帶、四片區、多節點”全域文化展示與利用格局7.3 營造地域特色風貌魅力黃土景觀、古城風貌,慶城韻味黃土丘陵溝壑風貌區塬面田園景觀風貌區黃土川地河谷風貌區塬 上 城 鎮 風 貌 區河 谷 城 鎮 風 貌 區08增強國土空間設施支撐體系建設8.1 構建通達便捷綜合交通體系8.2 提升城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8.3 強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PART318.1 構建通達便捷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兩線兩站”鐵路網與“兩橫、四縱、四環”的骨30、架公路網主通道,強化對外聯系的同時,改善縣域交通疏散能力兩線兩站西銀高鐵、延慶鐵路慶城站、慶城北站兩橫青蘭高速G309國道四縱銀百高速、延九高速(打慶高速)、G211國道、G244國道四環縣域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環路8.2 提升城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構建“城鄉一體、綠色低碳”的市政設施網絡推動市政基礎設施復合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給水工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嚴控用水總量,優化用水結構,加強區域引水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引黃工程、白龍江引水工程等,推進跨流域調水工程,增加城市中水利用量。排水工程完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高污水處理能力,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統籌“藍綠灰”設施融合,預留再生水廠用地,鎮、村結合31、自身特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電力工程統籌各類電源建設,增加110千伏、35千伏變電站布點,形成以110千伏公用變電站為電源點,110kV環網或雙輻 射網為骨干網架,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電力裝機比重。電信工程打造全域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全域骨干網、城域網擴容,加快布局5G基礎設施,加快構建慶城縣安全可控、智能泛在、數據互通的智慧通信基礎設施體系。燃氣、供熱工程結合縣域地下氣化工程項目爭取氣源,實現慶城縣多氣源供應模式,擴大氣化區域。建立多能互補,低碳綠色的供熱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郵政工程采取自辦與委辦相結合的形式,增加服務網點,擴大服務范圍。縣域內設置郵政中心局,各鄉鎮均設有郵政支局,健全農村32、快遞服務網絡。環衛工程規劃補齊設施短板,完善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置體系。優化設施布局,加快垃圾 處理設施達標提質,統籌城鄉資源,抓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程。8.3 強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救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系統安全建立“防抗救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對指柔遠河、環江河等河流新建生態護岸,打造生態濕地。抗震、人防新建、改建、擴建一般建設工程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設防,重要工程、生命線工程按8度設防,重大工程需做地震安全性評價并進行設防,同步加強人防設施規劃建設。城鎮消防至2035年,合理規劃城鎮消防建設用地及消防站布局,按規范規定覆蓋規劃建成區,消除城33、市消防的空白地區。森林防火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形成,森林火災防控能力顯著提高,實現24小時火災撲滅率達到95%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8%以內。地質避災對全市周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險地段進行勘查監測和工程治理,逐步解除對城市的威脅。危險品存放對位于人口密集區域的易燃易爆化學危險物品生產、儲存單位,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控制規模、技術改造、易地搬遷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衛生防疫建立“縣(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防疫應急體系,搭建應急聯合防控網絡,建立常態化疫情防控機構、聯合醫療機構等。09打造品質宜居中心城區9.1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9.2 打造高效便捷交通體系9.3 營建城景交融34、藍綠網絡PART9.4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9.5 營造活力多元社區生活9.6 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359.1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核二主三副 兩軸三屏六片”空間格局城景交融、雙軸驅動、綠廊穿接、組團發展一核以慶城古城和周祖陵-藥王洞片區構建城市發展核心。二主在北部長慶組團和北城組團形成兩個城市發展主中心。兩軸沿環江河形成城市發展主軸,沿柔遠河形成城市發展次軸。三屏利用慶城周邊山體空間形成三道生態屏障。三副在北部新區、東區組團和南區組團形成三個城市次中心。六區老城組團、長慶組團、北區組團、南區組團、東區組團、北部新城。9.2 打造高效便捷交通體系形成“223”快速對外聯系通道,兩站35、三出口便捷、高效對外交通樞紐構筑多環路、多通道內部道路網,強化與西環路銜接,分離新老城區對外通道,緩解老城2條鐵路西銀高鐵、慶陽至延安/靖邊鐵路2條國道211國道、244國道3條高速銀百高速、打慶高速、青蘭高速2站高鐵慶城站、普鐵慶城北站3出口銀百高速慶城出入口、打慶高速玄馬出入口、青蘭高速慶城出入口9.3 營建城景交融藍綠網絡構建“山水相望、城景相融、廊網交織、多元滲透”城景交融空間營建“結構完整、級配合理、均好分布、功能完善”城市藍綠網絡形成“郊野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公園游憩體系形成“三山環抱,兩水營城,綠地鑲嵌”的藍綠體系環繞鳳城、凰城、田家城三套城廓的公園綠地環,中心36、城區北面、西面和東面山體作為城市發展背景色,形成“三山環抱”的生態格局。沿環江河、柔遠河兩條河流打造的城市濱河水體空間。中心城區內分布于各片區的綠地公園。綠地鑲嵌三山環抱兩水營城9.4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明確保障住房建設標準 推動社區分類發展 提升改造老城改善型社區 推進發展產業配套型社區 優化完善新區提升型社區合理保障居住用地供給,優化提升居住品質打造特色宜居的保障性居住片區完善北區組團居住用地配置,承接人口轉移合理配置東區組團居住用地,加強產城融合引導居住用地合理布局完善多元人群住房供應機制多主體供應多類型住房完善住房租賃體系多元化人才公寓供給形式多渠道建設保障性37、住房老城改善型生活圈城市提升型生活圈特色引導型生活圈9.5 營造活力多元社區生活綜合考慮慶城縣各居住片區的設施短板和發展導向,引導城鎮社區生活圈按照老城改善型、新區提升型、特色引導型三類社區布局建設。規劃至2035 年,實現文教、醫療、體育、養老、商業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達覆蓋率100%。主要包含老城片區、南部片區。該區域結合城市旅游產業發展,重點引導城景服務設施融合,見縫插針布置。主要包含北城組團和長慶組團。該區域重點推動大型居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提質升級,利用存量用地集中布局。主要指重點規劃、設施完備、品質較高、特色明顯的城市組團,主要包含北部新城和東區組團。按照居住區生活服務需38、求,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形成服務簇群。9.6 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推進中心城區范圍內城中村、老舊小區、閑置廠區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競爭力,改善城市面貌。優先推進慶城老城區重點地區的更新改造,推動舊城復興,結合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和現代生活服務需求,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空間環境品質,活化慶城老城。老城區閑置廠區鼓勵長慶組團閑置廠區、辦公區升級更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引導工業、辦公等功能合理置換。著重抓好重點地區城中村的更新提升,完善城市空間整體結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中村優化農業、生態空間格局10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PART4210 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構建“兩級三類”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健全規劃管控機制合理制定近期行動計劃和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常態化城市體檢評估制度推進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強化規劃配套支撐0102030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