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29
2023-08-10
38頁
7.49MB
1、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2023年3月前 言PREFACE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大意義。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2、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抓兵團向南發展戰略機遇,落實師市“12345”總體發展思路,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規劃緊密結合十六團新開嶺鎮發展實際,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規劃實施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識別團場國土空間本底和資源稟賦,以落實兵團、師市重大戰略和區域協同發展為導向,明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空間戰略和目標定位,統籌優化三類空間、劃定三條控制線,明確規劃分區和優化空間結構,加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不斷提升國土空間品質,完善基礎支撐體系,制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任3、務,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提出規劃傳導指引和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為提升建設更加文明和諧、水秀人杰的十六團新開嶺鎮提供國土空間保障。目 錄CONTENTS06打造集約高效城鎮空間6.1 城鎮空間格局6.2 連隊發展模式05營造特色優質農業空間5.1 農業發展模式5.2 農業發展策略5.3 推進鄉村振興5.4產業發展策略5.5 產業空間布局5.6加強耕地保護07構建安全韌性設施網絡7.1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7.2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7.3 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網絡08保障機制8.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8.2 近期實施機制8.3 體檢評估機制01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4、圍與期限02目標愿景2.1 發展定位2.2 發展目標2.3 區域協同03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統籌劃定國土空間控制線04塑造地靈水秀生態空間4.1 生態保護4.3 生態修復4.2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01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與期限1.1 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次全會、二十大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黨中央關于兵團深化改革和向南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總目標,聚焦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十六團新開嶺鎮5、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加快轉變國土開發利用方式,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努力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建立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切實發揮好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全面提升十六團新開嶺鎮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十六團新開嶺鎮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履行“三大功能”、發揮“四大作用”提供空間保障。51.2 規劃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品質提升的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6、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要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貫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職工群眾意愿,真實反映職工群眾訴求,主動適應團場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優化團場人居環境,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不斷提高職工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堅持底線約束、節約集約的原則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底線,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嚴控城鎮開發邊界線,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預留空間。探索內涵式、集約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城鄉發展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兵地融合7、城鄉統籌的原則充分發揮團場特殊功能和作用,堅持兵地優勢互補、設施共建、資源共享,推動兵地深度嵌入融合發展。統籌城鄉空間和資源配置,優化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實現全域全要素規劃管理。61.2 規劃原則堅持綠色引領、開放共享的原則以科學保護為前提,創新開發利用方式,協調保護與開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構建兵地協同發展聯動機制,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布局,實現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堅持多規合一、全域管控的原則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區域協調、城鄉發展和兵地融合,充分吸收各項規劃成果,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形成團域“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實現國土空間規劃8、管理全域覆蓋、全要素管控,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對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堅持公眾參與、側重實施的原則堅持開門編規劃,強化規劃全過程公眾參與,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將共謀、共建、共治、共享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提升規劃科學決策水平。建立時序明確的分期實施計劃,落實近期各類項目用地安排,提升規劃操作性,確保團場級總規能用、管用、好用。71.3 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十六團新開嶺鎮轄區全部土地,總面積為461.83平方公里(69.27萬畝),其中:團部鎮區區塊位于7連、8連、9連與園林隊之間,區塊面積3.78平方公里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9、年,遠期至2035年,愿景展望至2050年87連8連9連17連6連11連10連13連2連16連4連5連3連1連4連14連12連15連14連上游水庫團部鎮區區塊目標愿景022.1 發展定位2.2 發展目標2.3 區域協同102.1 發展定位塔河源生態旅游名鎮十六團新開嶺鎮位于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交匯處,是塔里木河的源頭。塔河源以其獨有的資源稟賦和人文底蘊,先后被評為“兵團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和“全國200家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高質棉紡基地依托團鎮年消耗3.5萬噸皮棉的鑫泰源、榮欣、伯特利3家棉紡企業和渝澤源1家織布企業,積極與新疆農科院十六團新開嶺鎮試驗站開展優質高產棉花品種示范推廣,10、實現訂單棉花,打造高質棉紡基地。優質水產基地依托三河交匯區域資源,占據師市50的水產總量和工廠的養殖聚集區的優勢,不斷尋求科技之路,示范稻蟹500畝,打造優質水產基地。紅色教育基地依托團鎮“兵團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師市首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一營營部舊址,以“文化潤疆”戰略為機遇,大力弘揚軍墾文化,傳承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打造紅色教育基地。112.2 發展目標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中巴經濟走廊、中西亞經濟走廊和阿克蘇經濟圈建設,加快向西開放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成西部城鎮發展區域的核心城鎮。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生態環境11、持續改善,城鄉空間品質大幅提升,國土空間底線管控得到加強,空間總體格局得到優化,空間治理體系基本建立。發展倉儲電商、冷鏈物流、推動制棉生產基地建設、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將十六團新開嶺鎮打造成為南疆生態旅游名鎮、阿拉爾市區域中心團鎮。與兵團和阿拉爾市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塔河源生態文明示范鎮、南疆文化旅游名鎮,阿拉爾西部城區發展核心的核心城鎮。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加強,綠洲生態體系更加穩定;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及信息化空間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空間結構優化與品質大幅提升,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12、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2025年近期目標2035年遠期目標12 生態環境共治共保1.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保障生態安全、修復生態環境為首要任務2.可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3.以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為目標,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應積極加強與阿拉爾市的聯系,促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布局;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十六團新開嶺鎮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建立團場和地區之間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推動十六團新開嶺鎮與接壤地區形成兵地融合的發展格局。形成多層次、系統化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形成完13、整的日常服務網點系統。建設地區級高層次的特色服務設施,滿足周邊產業地區和團部旅游發展需要。城鎮協同建設規劃十六團新開嶺鎮處于新開嶺鎮-塔門鎮-甘泉鎮城鎮圈三級城鎮圈,規劃應堅持區域統籌發展的原則,強化十六團新開嶺鎮與阿拉爾市、第一師其他團場、阿瓦提縣多浪鄉的協同發展關系,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兵地合作機制,實現區域、兵地發展共贏。3.3 區域協同03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統籌劃定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以生態為底,中心強化,兩鎮互動形成“一心、兩軸、三帶、四片”的總體團域空間結構。一心:十六團新開嶺鎮團部綜合服務中心;兩軸:橫向區域聯動軸和縱向城鎮發展軸;三帶:沿阿克蘇河、葉爾14、羌河、和田河形成的三條生態休閑帶四片:“塔河源”旅游度假區、綜合服務區、現代農業產業區和生態旅游休閑區。14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構建“林水城田草”的總體格局153.2統籌劃定國土空間控制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數量總體穩定、質量有提高、生態有改善。健全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機制,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對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完成情況定期考核,實施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終身追究。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劃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分級管控。嚴控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15、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生態保護紅線應劃盡劃在已經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基礎上,以城鎮開發建設現狀為基礎,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形成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格局,管控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城鎮開發邊界合理劃定04塑造地靈水秀生態空間4.1 生態保護格局4.2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4.3 生態修復174.1 生態保護格局規劃構建“一核兩帶四區”的生態保護格局。“一核”:上游水庫生態綠心“兩帶”: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塔里木河生態廊道“四區”:公益林保護區、上游水庫生態保16、護區、農業生態保護區、城鎮建設區缺圖片184.2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統籌林草水田治理,促進生態體系良性循環。水資源保護利用根據新疆用水總量控制方案以及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工農業及城鄉生活用水結構,提高用水效率,實現農業用水的零增長、負增長,把水資源從農業部分轉移到工業、轉移到人工生態;在農業內部,水資源從低效農業轉移到高效節水農業。園林草濕地資源保護利用推進果業提質增效。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優化林地結構。加強人工綠洲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快綠色廊道、通道和農田防護林網建設,保障防護林生態用水,著力推進節水灌溉,逐步恢復地下水位,穩定綠洲生態。194.3 生態修復牢固17、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與地方共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施塔河源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十六團新開嶺鎮地處塔里木河源頭-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三河交匯處上游,當前流域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春旱缺水。由于受阿克蘇河、多浪河、和田河及南岸南干大渠的影響,其地下水位較高,水質礦化度較輕。水源不足時,近河邊的地下水可以利用。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造林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在保護好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實施人工造林,實施集雨保水造林,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進行無灌溉造林。需根據氣候、土壤和社會經濟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造林綠化林種結構、樹種結構18、林分結構。三河源綠洲生態防護工程恢復和重建十六團新開嶺鎮的自然和土地利用生態景觀,防止農用地退化為荒地、鹽堿地、沙地等,應結合流域水土治理、連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因地制宜確定生態修復地塊用途。三河源流域綜合治理工程204.3 生態修復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與地方共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十六團新開嶺鎮地處塔里木河源頭-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三河交匯處上游。沿岸分布的天然胡楊林是我國天然胡楊林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實施十六團新開嶺鎮塔河源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著力提高塔河19、流域胡楊林生態自然恢復力。以城鎮的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和道路綠地為中心,以各連隊居民區護宅林、小果園和小花園等綠化為輻射點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工程05營造特色優質農業空間5.1 農業發展模式5.2 農業發展策略5.3 推進鄉村振興5.4 產業發展策略5.5 產業空間布局5.6 加強耕地保護225.1 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打造“農業+5”發展模式傳統種植產業延伸棉花水稻小麥紅棗農業+科技農業+智慧農業+網絡農業+旅游農業+康養以“農業+”為策略,促進三產聯動。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創新,謀劃一產深加工,發揮農業動力轉化,培育觀光農業,實現三產聯動。形成品牌效應農20、業科技示范基地優質水產基地高產棉紡基地農文旅康養基地235.2 農業發展策略糧油高產示范區依托阿克蘇河南岸水資源和土質優勢,種植水稻、小麥、花生、大豆、紅棗等等糧油作物,打造示范區。定制棉示范區依托棉紡企業和科研院所,在阿克蘇河北岸推廣節本增效技術,優化棉花品種,體現勢頭企業+科研院所+基地的定制棉。農旅結合示范區依托十六連的一萬畝森林資源和三河交匯塔河源地域優勢,打造旅游服務,推進農業與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產業融合,催生農業觀光園、科普園和農事體驗采摘園等農業新業態。優質水產基地依托三河交匯區域資源,占據師市50的水產總量和工廠的養殖聚集區的優勢,不斷尋求科技之路,示范稻蟹500畝,打造21、優質水產基地。245.3 推進鄉村振興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兵團及師市戰略部署要求,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振興發展的目標、策略。按照特殊作用類、整合類、生產作業點、其他類等不同類型,優化連隊空間布局,制定差異化政策指引和建設標準。明確連隊用地集約節約利用要求,提出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的規劃目標和具體策略。新型農業優質高產示范區:以11連、10連、13連組成東部經濟開發片區,以新型農業生產為基礎,大力發展附加值和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種植。推行新的農業技術和科技,實行精耕細作,提高棉花的產量和品質。特色水產養殖示范區:這個區主要以四大家魚為主,大力發展小龍蝦,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22、特種養殖,同時積極建設水產+旅游發展模式,建設有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積極發展第三產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上游水庫用地和勝利水庫西面用地兩個經濟片區,此區域應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建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優質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25以“農業+5”為策略,促進三產聯動,進一步進行產業升級創新謀劃一產深加工,發揮農業動力轉化,培育觀光農業,實現三產聯動。二產方面,依托現狀棉花種植優勢,結合新疆服裝產業優勢,建議十六團新開嶺鎮打造“棉花種植棉花加工紡紗織布”全產業鏈,適當穩定十六團新開嶺鎮二產發展。5.4 產業發展策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5.5 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把整個團域分為:“糧油高產示范區23、優質水產基地、農旅結合示范區、定制棉示范區”265.6 加強耕地保護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履行占補平衡任務,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現象轉變補充耕地方式,拓寬補充耕地渠道,引導和鼓勵各地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嚴格補充耕地項目管理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穩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充分利用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加強對占用耕地和補充耕地的評價對補充耕地質量未達到被占耕地質量的,按照質量等級折算增加補充耕地面積。06打造集約高效城鎮空間6.1 城鎮空間格局6.2 連隊發展模式286.1 城鎮空間24、格局一主:以六連至十三連方向為主要發展軸;兩次:新開嶺鎮至十二連次要發展軸;新開嶺鎮至一連次要發展軸;團域城鎮體系發展空間形成“一主兩次”的空間結構296.2 連隊發展模式優化連隊生產布局堅持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高效利用國土空間。著力推進國土集聚開發,引導人口、產業集中布局。在總量鎖定、底線約束的前提下,以結構性優化調整為核心,從團域層面對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進行戰略調整,規劃形成由“中心鎮區 一體化連隊作業點”的團連體系。提升連隊生活品質開展連隊散亂、廢棄、閑置用地整理復墾,加強連隊人居環境提升改造,補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引導連隊用地合理利用與優化布局,改善連隊人居環境。特殊作用點25、:1個作業點:10個整合類:6個07構建安全韌性設施網絡7.1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7.2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7.3 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網絡317.1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落實師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公路、機場等重要交通廊道和交通樞紐設施布局和控制要求,銜接阿克蘇地區縣鄉公路、鐵路等綜合交通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團場綜合交通體系,將十六團新開嶺鎮發展城南疆邊境交通樞紐接節點。健全綜合交通體系,融入大通道,圍繞阿拉爾市打造南疆兵團中心城市、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的戰略定位,積極融入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阿拉爾市阿克蘇市大通道,增強輻身帶動周邊鄉鎮。強化大路網,進一步提升公路整體通行能力和服務26、水平;堅持兵地共建,促進兵地融合發展。完善交通網絡布局,擴大交通覆蓋范圍,形成多向放射、全面融合的對外運輸通道的思路,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對外聯系大通道。健全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高等級公共服務實現共建共享;社區生活圈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全覆蓋。至2035年,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康養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率基本實現全覆蓋。十六團新開嶺鎮依托“鎮級社區級中心連隊級”三級體系完善公服配置327.2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康養337.2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老有所養到2035年在團場鄉鎮建立敬老院、社會福利站,完善中心連隊居家養老27、服務體系,對孤寡老人居家養老或到團鎮養老院集中贍養,使連隊鄉村的老年人群里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學有所學規劃設施的規模數量和空間布局兼顧服務半徑與千人指標,落實上位規劃的布局原則,按照幼兒園服務半徑約300米,小學服務半徑約500米,中學服務半徑約1000米,每5萬人配建高中一所的要求設置鎮區基礎教育設施。每個團場原則上至少辦好1所公辦幼兒園,目前十六團新開嶺鎮甚至沒有托幼機構,2035年新建托兒所可以解決職工及新落戶家庭就業后顧之憂。病有所醫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網絡,加強對綜合醫院和中心連隊基層衛生室的投入力度,堅持以非營利醫療機構為主,建立健全以市級醫院為龍頭,團場衛生院和連隊衛生室28、(所)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至2035年,基本消除中心連隊基層衛生室空白情況,進一步完善連隊地區衛生基本設施配置,改善診療環境。健有所去著力構建市、團場(街道)、中心連隊(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體育健身工程和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全覆蓋。規劃至2035年,全市體育人口達到50%以上,適齡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達標達到90%。排水B供電C建設“綠色、智慧、可靠”的電網輸送體系,均衡配置,加強配電網系統建設水平。保留現有團域供電網絡系統,依托南疆國家電網構建強大安全的團域電網核心。規劃保留并擴建現狀電信局,交換機容量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多適時增容,用戶密集地區設置電信模29、塊局。規劃電信電纜采用管道沿道路敷設。通信D環衛G規劃以上門收集、轉運站轉運為主的收運方式。由環衛工人上門袋裝(桶裝)混合或分類收集,運至垃圾轉運站,再由垃圾轉運站壓縮轉運到垃圾處理場。347.3 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網絡供水A建設“安全優質、均等高效”的高品質水供給體系。強化水安全保護,重點保護瀟水飲用水源。燃氣E供熱F規劃對現狀鎮區供熱站進行保留擴建,位于鎮區東南角,采用燃煤鍋爐。管網采用樹狀布置方式,管道采用以聚氨脂為保溫材料、以高密度聚乙烯為保護殼的供熱保溫管道直埋敷設方式。規劃團域污水系統采用不完全分流制,不單獨設立雨水管網。規劃期末,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強與區域天然氣管網互30、聯互通互保,構建供需平衡、結構合理的氣源供應格局,實現天然氣全覆蓋。修建二級消防站,消防通道充分利用城鎮道路,街區內應合理規劃、建設、改造消防車通道的寬度、間距和轉彎半徑,使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對液化調壓站、瓶裝換氣點、加油站按有關規范要求,必須保證防護間距,制定防護措施。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規劃結合行政中心建設人防指揮中心。357.3 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網絡團部地震基本烈度七度。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進行抗震設防,建筑抗震設防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執行。加強對現有堤壩的管理和防護,提高現有防洪堤的設防等級。鎮區防洪標準按30年一遇設防。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在鎮區布置氣象監測站點,擴31、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沙塵天氣顆粒物防控。抗震避災防洪排澇氣象災害消防防護其他災害文字內容需替換08保障機制8.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8.2 近期實施機制8.3 體檢評估機制378.2 近期實施機制近期建設的核心:明確近期實施重點任務,明確新增建設用地規模。8.3 體檢評估機制8.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評估內容評估目的落實上位規劃傳導連隊規劃目標與重點任務近期項目根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分期實施要求,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部門專項規劃,提出分期實施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對重點項目布局和實施時順進行統籌安排,編制近期重大項目清單,明確近期實施重點任務及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為團場經濟社會32、發展提供支撐保障。從切實加強團場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角度,以降低區域發展和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以保障生態安全和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對區域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診斷,分析區域國土空間現有生態環境問題及原因,辨識規劃實施的資源、生態、環境制約因素等。指導專項規劃指引詳細規劃目標與重點任務近期項目十六團新開嶺鎮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河源頭,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條河流交匯處,是師市最年輕的團場。轄平原水庫上游水庫,是國家確立的全域旅游示范區、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和兵團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在師市被譽為“塞外江南”、“生態水鄉”。這里有塔克拉干沙漠起點入口,沿和田河岸進入沙漠腹地,可以欣賞到塔克拉干沙漠神奇景觀;塔河源頭三河交匯,原生態大漠胡楊林,匯集成塔河源奇特景觀;有南疆荷花種植面積最的大荷花主題公園,與干旱少水的戈壁大漠景觀形成鮮明反差;有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蘇式建筑一營老營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資源豐富。2035年,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十六團新開嶺鎮的發展和繁榮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