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39
2023-08-10
35頁
11.48MB
1、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寧縣自然資源局2023年3月目目 錄錄CONTENTS落實國省市要求,明確目標與戰略推動區域協同,建設隴東能源高地強化底線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功能布局,提升城鄉空間品質做優做強城區,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強化支撐系統,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完善實施機制,保障規劃落地實施前言寧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地處甘陜兩省結合部,屬黃土高原腹地,受關中平原城市群輻射,是慶陽市南通陜西、西達蘭州的交通要塞。同時也是新興能源大縣、蘋果和特色農畜產業大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的統一部署,堅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聚焦縣域發展與2、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謀劃縣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我縣編制了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寧縣未來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空間藍圖,也是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開展各類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活動的基本依據。行政區劃:縣域下轄14鎮4鄉幅員面積:2652.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63萬(“七普”)地區生產總值:71.11億(2021年)人均GDP:2.1萬元/人城鎮化水平:32.34%漫漫黃土塬 巍巍子午嶺PREFACE 規劃期限:2021-2035年,其中:近期目標年:2025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期限范圍 規劃范3、圍:寧縣行政轄區范圍,下轄14個鎮和4個鄉,總面積為2652.6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涉及新寧鎮“三區三線”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區域,面積約為4.29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圖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落實國省市要求,明確目標與戰略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戰略1.1發展定位目標愿景功能定位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承載地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示范區近悅遠來宜居宜業的魅力山水城市全面落實三條空間管制控制線,構建縣域空間新格局;形成中心城區山水城市新格局,夯實兩大工業主平臺。1.2 發展目標規劃期末建成隴東地區綜合能源化工高地,以特色產業引領的鄉村振興示范縣,宜居宜業4、宜游的魅力縣。2025年2035年構建空間發展新格局建成隴東能源化工核心全面融入陜甘寧毗鄰區區域中心城市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形成外聯內引、開放融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寧縣。2050年(遠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魅新寧縣1.3 發展戰略生態優先戰略 構筑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形成“一屏四廊三川四塬”的總體生態安全格局。實施生態治理工程。針對縣域地質災害、廢棄礦山和主要河道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加快資源開發和利用。加快開發煤炭石油資源。“建設大基地、發展大煤炭”,開發利用好新莊煤礦。加強工業平臺建設。以省級長慶橋工業集中區為依托大力發展煤電化工產業。提升和盛工業集中區能級。工業強縣戰略 強縣城5、。立足“一河兩岸”城市空間格局,完善新城區公共服務,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大力發展高鐵站片區。強化和盛副中心功能。優化提升重點城鎮。完善平子、長慶橋、早勝、盤克等城鎮功能。城鎮提升戰略 合理分類優化村莊布局。劃分為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集聚提升類和搬遷撤并四類進行分類治理。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做強做大蘋果、糧食、食用菌、中藥材、瓜菜、草畜六大農業產業。鄉村振興戰略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推動區域協同,建設隴東能源高地生態共保,共筑子午嶺生態格局強化聯通,融入區域發展格局產業聯動,打造能源化工基地生態共保,共筑子午嶺生態格局護林:與合水縣、正寧縣、華池縣協同共保子午嶺林6、自然保護區生態屏障,加強因水土流失受損的生態系統修復,加強造林和流域管理。治水: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與西峰區、合水縣、長武縣等周邊縣區共同推進涇河、馬蓮河、蒲河等流域的水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保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固溝保塬,突出特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打造全國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區。能源化工產業:利用隴東國家級能源基地建設的機遇,推動區域煤電化產業聯動,積極爭取省級開發區和化工園區認定,加快寧縣天然氣勘探開發。加快長慶橋、和盛工業集中區平臺建設:重點打造省級長慶橋工業平臺,發展天然氣加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區域現代物流等產業。和盛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新能源配套、生物制7、藥、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產業聯動,打造能源化工基地全面融入區域格局:加強與西安、蘭州、銀川等城市重大發展要素的對接及產業協調與合作。積極對接隴東、關中等周邊縣區,加強與涇川、長武、彬縣、旬邑等縣市產業協作,建設甘陜協作的橋頭堡。強化“雙高雙鐵”優勢:依托“雙高雙鐵”區域性重大交通設施,帶動縣域城鎮化和產業發展。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發展、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緊密結合。強化聯通,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強化底線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農業空間格局生態空間格局城鎮空間格局城鎮開發邊界3.1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3.78萬畝。嚴守永8、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和改變用途,嚴防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非糧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7.62萬畝。將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盤克鎮東北部重要生態科學評估區劃定為生態紅線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的破壞,維護生態安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64萬畝。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的理念,統籌城鎮發展格局,劃定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的區域。嚴格落實年度計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指標,優化用地結構。3.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屏四廊、一軸兩心三區多點“一屏”:隴東子午嶺水土生態保持屏障的重要組9、成部分。“四廊”:沿馬蓮河、城北河、涇河、蒲河生態廊道。“一軸”:以G244、G327為依托的縣域城鎮發展主軸。“兩心”:縣域主中心(縣城)、副中心(和盛鎮)。“三區”:西部產業發展區、中部特色農業發展區、子午嶺林區高價值生態保護區。“多點”:包括長慶橋鎮(長慶橋集中工業園區)、早勝鎮、平子鎮、盤克鎮等重點鎮和一般鄉鎮。縣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子午嶺生態屏障3.3 農業空間格局六大現代農業產業布局 六大現代農業產業蘋果產業縣域農業空間格局圖糧食產業食用菌產業草畜產業瓜菜產業中藥材產業3.4 生態空間格局一屏四廊三川四塬 一屏:縣域東部以甘肅子午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生態屏障。四廊:以馬蓮河10、城北河、蒲河、涇河構成的主要水生態廊道。三川:以湘樂川、平道川、九龍河-左家川構成的次要水生態廊道。四塬:以和盛塬(和盛、焦村)、早勝塬(早勝、平子)、南義塬(南義、瓦斜)、春榮塬(春榮、盤克)構成的黃土高原生態基底。縣域生態空間格局圖3.5 城鎮空間格局一主一副,四鎮多節點探索黃土高原組團型城市的發展模式,構建四級城鎮體系。縣域主中心:中心城區(縣城)縣域副中心:和盛鎮(和盛工業集中區)重點城鎮:長慶橋鎮(長慶橋工業集中區)、平子鎮、早勝鎮、盤克鎮 一般鄉鎮:焦村鎮、太昌鎮、春榮鎮、中村鎮、新莊鎮、良平鎮、米橋鎮、湘樂鎮、瓦斜鄉、南義鄉、金村鄉、九峴鄉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圖優化功能布局,提升城11、鄉空間品質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健全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加強生態保護修復4.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聚焦工業強縣,著力打造轉型升級主引擎 加快優勢資源開發。按照“建設大基地、發展大煤炭”的思路,開發新莊煤礦,推進九龍川煤礦開工建設。擴大油氣產能,全面加快“氣化寧縣”進程。加強工業園區建設。長慶橋省級園區,突出天然氣加工轉化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建設綜合能源化工基地,促進重點項目落地。和盛園區,發展裝備制造業,承接“東數西算”配套產業,建成中科通達產業園、隴東仁仁藥業、西部蘋果商貿港二期等重點項目。聚焦鄉村振興,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培育壯大現代農業。培育壯大“六大產業”(12、蘋果、糧食、食用菌、中藥材、瓜菜、草畜)。加快建設和美鄉村。以“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為引領,優化村莊布局和功能,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具有隴東黃土高原特色的鄉村風貌。著力擴大內需,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 完善商貿流通體系。依托專業物流園建設補齊商貿流通短板,改造提升老城區商業服務業態,建設重點鄉鎮專業市場,激發商貿活力。促進文旅融合。創建兩個4A級旅游景區,建設太昌“紅色小鎮”。通過老城更新,恢復寧州古城格局,建設石家及遇村遺址文化公園、政平古鎮等項目。培育新興業態。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培育電商經濟和消費新業態。4.2 健全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三類多要素”的保護體系保護國家級傳統村落113、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1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1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1處國家級文保單位5處省級文保單位13處市級文保單位4處縣級文保單位39處 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1項香包繡制隴東窯洞民居嗩吶剪紙石雕藝術皮影雕刻技藝戲劇頭帽制作等 國家級傳統村落政平村保持寧縣政平村傳統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推進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4.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合理優化村莊布局縣域村莊分類規劃圖 集聚提升類:共 204個,占比 79.3%。指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點。城郊融合類:共 41 個,占比 16.0%。指城鎮近郊區以及中心城區所在地的村莊。14、具備向城鎮地區轉型的潛力。特色保護類:共 6 個,占比 2.3%。包括王臺村、政平村、蓮池村、左家川村、永吉村、寨子河村。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自然景觀保護價值的村莊。搬遷撤并類:共 6 個,占比 2.3%。包括米家溝村、馬家村、溝圈村、白店村、任堡村和九龍村。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流失嚴重或因重大項目建設等原因需要搬遷。4.4 推動土地綜合整治農用地整治 增加耕地數量:保障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按照國、省、市的統一安排,完成每年的耕地恢復任務。建設用地整治 提升耕地質量:分時序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產值。優化永農布局: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優化15、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營造農田生態:通過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等工程構建農業生態網絡系統改善農業生態。提升農村建設用地效率:推進村莊整治,對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用地規模和內部結構進行綜合調整,提高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強度。助推鄉村振興,打造美麗宜居鄉村: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促進鄉村重點產業發展,建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體系,推進“三拆一治一排”工作,建設宜居美麗鄉村。盤活存量,高效節約利用資源:盤活低效存量用地,增加有效供給,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4.5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修復推進“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實施森林保護與修復項目、中幼林撫育、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人工造林、國16、土綠化、一村萬樹等工程。水環境和濕地生態修復實施流域防洪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溝道水土流失治理、淤地壩建設、固溝保塬等水流域生態修復及水環境治理工程,白吉坡水庫清淤及白吉湖水庫上游濕地改造等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焦村、和盛、南義、新莊等地人工濕地建設工程。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推進資源開發區生態治理工程,實施廢棄礦山復綠復墾、油區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油田廢棄物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項目。農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降低農田土壤污染,提高農田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做優做強城區,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城市空間結構強化公共服務推動有機更新提升城市風貌5.1 城市空間格局一河17、兩岸,新老輝映 以馬蓮河為依托,構建“一河兩岸,新老輝映“的雙城空間格局。形成“兩心三軸八組團”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兩心”:老城文旅服務中心、新城綜合中心。“三軸”:沿寧州大道-高鐵連接線主軸、老城輯寧路發展軸、沿高速連接線發展軸。“八組團”:馬坪三期組團、教育文化組團、公服生活組團、行政辦公組團、職教園區組團、老城服務組團、高鐵組團、南部生活組團。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5.2 強化公共服務構建“一主一副多級”的服務體系建設以老城綜合服務中心、新城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城市級、片區級、社區級為主體的高標準、覆蓋城鄉、便捷共享的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十五分鐘便民城市生活圈 建設便民利民的十五分鐘18、城市生活圈共劃定4個15分鐘城市生活圈,包括2個居住社區生活圈和2個產業社區生活圈。十五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為800米,配備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服務、體育健身服務、養老服務、商業服務、市政公用等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服務精準的十分鐘社區生活圈打造8個十分鐘生活圈,十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為500米。力求社區資源精準匹配需求,增加體育健身、養老、文化等配置,提升衛生、商業、教育等品質。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5.3 推動有機更新更新策略 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推進商業轉型升級 優化交通設施布局 完善公服設施配套 補齊市政設施短板 推進公園綠地建設更新重點城市更新重點片區為馬蓮河東岸老城更新片區,以19、老舊小區等低效用地改造為抓手,推進城市更新。更新目標將老城區改造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商業完善、生態宜居、配套齊全的城市生活空間。5.4 提升城市風貌管控城市空間形態 山水格局突出寧縣”一河兩岸、四山環抱“的山水城市特色,保護城鎮水岸線、山脊線、天際線。臨山體的建設盡量減少山體開挖,臨水的建設應突出親水性。天際輪廓線臨近山體的建筑高度應保證山體的三分之一不被遮擋。臨近水體(馬蓮河、城北河、九龍河)的建筑高度應根據總體城市設計和風貌管控要求予以控制。景觀通廊縣城沿重要水體(馬蓮河、城北河、九龍川)兩側規劃綠地,形成4條主要景觀廊道。沿重要道路形成五條主要視線通廊。管控城市建筑風貌 建筑色彩應當延20、續歷史文脈,協調建筑色彩,契合時代風貌,展示城市個性和特色,建筑色彩應與建筑功能、造型和體量相協調。建筑立面臨水空間、城市公園綠地、主要道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及重要公共空間和公共場所周邊的居住建筑立面應進行公建化處理。建筑屋頂十八層及以下的居住建筑屋頂宜采用適宜的屋頂形式;高層公共建筑屋頂應當結合功能優先采用退臺、收分等方式。低、多層平屋頂建筑宜采用屋頂綠化等形式美化建筑第五立面。強化支撐系統,增強城市安全韌性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靈敏高效的防災救援體系6.1 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形成“一高三普”鐵路格局“一高”:銀西高鐵帶動寧縣全面融入全國和區域發展21、格局。“三普”:構建以西平鐵路、規劃慶長貨運鐵路和慶陽黃陵鐵路及其站點為體系的普速鐵路網。完善高等級區域路網結構 高速公路:以銀百高速和青蘭高速形成區域聯系的快速通道。國省道:構建以G244、G327、G211、S319和S504為骨架的縣域公路網,實現中心城區至各鄉鎮的半小時交通圈。建設網絡化交通體系,實現“鐵路運輸連成網,高速公路通縣城,國省干線達鄉鎮,油路進到鄉村組”的總目標。縣域綜合交通規劃圖6.2 優質均衡的的公共服務體系數量標配構建“縣級+社區級+農村和新型社區”的三級公共服務體系 縣級:規劃縣域形成“三心三區多節點”簇群發展的公共服務結構體系,縣級公共服務設施向縣城、長慶橋工業集22、中區、和盛工業區集中區集中。社區級:圍繞中心城區、各個鎮區以及鄉政府駐地結合居住社區中心布局。農村和新型社區:以一村或多村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覆蓋面廣的公共服務設施。特色增配 長慶橋集中工業區:配置服務礦區和工業園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盛集中工業區:依托縣域副中心配套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性服務設施。園區生活設施區域醫療設施生產性服務設施質量高配 中心城區:圍繞山水宜居城市定位,配置高標準公共服務設施。縣級醫養設施縣級文化、體育設施縣級福利設施教育綜合體6.3 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給水積極推進馬蓮河水利樞紐工程、白龍江引水工程、小盤河水庫引水入寧工程,進一步配套建設水廠、調蓄水池、泵站等工程。排水通過23、對現狀污水處理廠改造或新建污水處理廠,滿足城鎮污水處理的需求。遠期實現中心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各鄉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供電科學預測地區用電負荷發展水平,提高電網受電、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合理規劃布置變電站用地,控制高壓走廊布局及用地,促進電網發展與城市建設相協調。燃氣提高管道天然氣供氣普及率,遠期實現城鎮供氣普及率達95%。有條件的鄉鎮應進行管道天然氣置換,農村用戶可視當地情況,選擇液化石油氣或電力等清潔能源。通信建設高速泛在、暢通便捷、質優價廉的信息網絡和服務體系,規劃實現無線網絡覆蓋率達95%,主要公共場所WLAN達99%,廣播電視實現數字化率達100%。環衛全24、面實施垃圾分類運輸、中轉、處理。實現寧縣中心城區和各鄉鎮鎮區生活垃圾清運率達到9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供熱積極推進熱源和熱網建設,提高集中供熱比例,改善供熱質量和效率。結合熱電廠、集中供熱鍋爐房的改造和建設,逐步優化熱源,提高供熱能力。6.4 靈敏高效的防災救援體系 地質災害治理采用工程、生物和搬遷避讓等措施,治理崩塌、滑坡、地裂縫、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強監測,完善救災制度,預防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抗震設防根據中國地動參數區劃圍(GB18306-2015),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抗震設防烈度等級為6度。城市防洪縣城采取5025、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長慶橋工業集中區落實涇河河道管理劃界要求建設防洪工程。完善實施機制,保障規劃落地實施健全傳導管控體系制定近期建設計劃7.1 健全傳導管控體系構建“兩級三類”的規劃體系“兩級”為縣級、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三類”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寧縣縣域中心城區鎮總體規劃村莊區域鎮區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工業園區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鎮區中心城區村級片區專項規劃生態修復支撐要素開發利用公共安全特色風貌行動實施.構建縱向的傳導體系 對下層次規劃和專項規劃進行傳導與指引,確保約束指標和管控要求在各級國土空間規劃中逐層傳遞落實。控制線管控單元管控地類傳導指標傳導三條控制線城市五線中心城區片區控制單元一級地類(鎮域和鄉村地區)二級地類(中心城區和鎮區)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7.2 制定近期建設計劃近期實施計劃根據國家省市重大項目布局,把握區域重大戰略方針,完善基礎設施,有序安排近期建設計劃,確定近期建設項目規模、范圍及布局,列舉項目清單。按照民生優先、市政基礎設施優先,銜接“十四五”規劃,分類分級排定項目實施。縣級以上重大交通設施縣級以上重大公共服務、市政、安全設施鄉村振興重大產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