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荔浦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44
2023-08-10
19頁
35.89MB
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公示稿荔浦市(2021-2035)1規劃概述目 錄規劃概述1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層級和期限目標戰略2.1 目標愿景2.2 城市定位2.3 發展戰略2.4 區域協同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優化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2 構筑“綠色”的生態空間3.3 開展“全域”的國土整治3.4 打造“高效”的農業空間3.5 建設“新型”的城鎮空間支撐體系4.1 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4.2 外聯內通,統籌城鄉交通系統4.3 提標擴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4.4 綠色韌性,筑牢基礎設施體系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實施保障機制5.1 規劃實施傳導5.2 近期實施計劃5.2、3 規劃實施保障5.4 數字平臺建設23451.3 規劃層級和期限規劃層級:市域范圍:荔浦市行政轄區,市域總面積 1760 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 10 個鎮、3 個鄉。中心城區范圍:包括荔浦城市建成區、新坪鎮中心區、長水嶺工業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面積約 182 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近期規劃至 2025 年,遠期規劃至 2035 年,展望至 2050 年。市域范圍中心城區范圍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區域協同提高站位民生為重品質宜居傳承文化彰顯特色管理導向共建共治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3、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五個扎實”新要求和“四個新”總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格局,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聚焦“三個新荔浦”建設,緊緊圍繞“打造廣西縣域中等城市、提升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總目標總要求,加快推進“工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奮力爭創”西部百強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高質量發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改善人居環境治理和城鄉風貌品質。2.1 目標愿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創新發展集聚區和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全國民營經濟示范縣、桂林4、南部交通樞紐。2.2 城市定位“三個新荔浦”“富裕文明”荔浦“幸福和諧”荔浦“生態宜居”荔浦產業振興科教振興 鄉村振興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一個建設三個振興2目標戰略2.4 區域協同 由“兩頭在外”轉變成“內外兼修”,形成穩固的“傘”型戰略空間格局,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支點”城市。融入桂柳發展軸:發展大旅游、大工業 助推桂廣發展軸:發展大科技 拓展桂灣發展軸:發展大物流 站穩柳賀發展軸:提檔柳賀輕工業帶升級為綠色產業帶 輻射周邊區域:作為桂林市南部副中心城市,引領相鄰區縣2.3 發展戰略集群競爭產城鄉融合綠色發展 保護本底,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優化利用,建立綠色產業體系 效益轉化,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5、融入現代工業產業鏈,做細門類,壯大新興產業 整合國內外市場資源,做強商貿,提升傳統產業 提高本地自主創新能力,做精產品,振興輕工業 加入桂柳旅游經濟區,做大旅游,拓展區域市場 產城融合,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產鄉融合,以新型農業產業化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城鄉融合,構建產城鄉一體化聯動格局要素融通城市品質 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共筑山水畫卷 保護文化基因,豐富文化內涵,彰顯城市個性 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創造幸福生活 優化創新生態圈的政務環境 突破空間載體的供給壁壘 別出心裁,聚集“能工巧匠”培養典型,營造“雙創”氛圍3.1 優化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構建“半山屏障,三區一軸”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生6、態空間以架橋嶺、大瑤山余脈,構筑“半山”城市生態屏障,構筑全域生態功能區域。農業空間百萬畝良田,作為農業主產區農業核心功能空間,作為省級農產品主產區的核心功能空間。城鎮空間構筑“一軸、一區、多點”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開發保護+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構筑“綠色”的生態空間構建“一屏、一廊、三核”生態安全保護格局以架橋嶺、大瑤山余脈構筑城市外圍生態屏障一屏沿荔浦河構建1 條河流生態廊道一廊銀子巖生態綠核豐魚巖生態綠核城區生態綠核三核3.1 優化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除滿足國家特殊戰略需要的有關活動外,原則上禁止開發性、7、生產性建設活動。統籌優化基本農田保護線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非農業建設不得“未批先建”。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執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控方式,對城鎮用地規模、建設容量及重要指標進行嚴格管控,城鎮建設涉及占用耕地的,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4 打造“高效”的農業空間一核:指現代城郊休閑農業發展核心。以荔城鎮為核心,以規劃建設的環城公路為軸線,結合周邊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打造環荔城都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核心圈。四區:指西部生態康養農業區、南部生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東部優質生態農業區、北部生態休閑農業區。四帶:指荔陽8、農業發展帶、荔平農業發展帶、荔鹿農業發展帶、荔蒙農業發展帶。多點:指多個田園綜合體和農業示范基地。以優勢集中連片耕地為依托,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提升農業空間的綜合價值:構筑“一核、四區、四帶、多點”的農業生產格局3.3 開展“全域”的國土整治修復嶺南桂西礦山生態修復荔浦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小河流流域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桂賀江生態綜合治理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天然林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土壤環境監測與修復溶巖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綠色礦山建設公益林提質改造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維育礦山環境綜合整治與修復生態保護與修復耕9、地提質改造宜耕農用地與未利用地開墾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廢棄廠礦用地整理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土壤污染預防與修復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農田保護與整治城鎮土地整治3.5 建設“新型”的城鎮空間構建三級鄉鎮序列,打造職住平衡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中心鎮重點鎮一般鎮238城市功能綜合服務中心承接市區產業、旅游和社會服務等專項功能的疏解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服務中心3.4 打造“高效”的農業空間 集聚提升型: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城郊融合型:應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10、,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特色保護型: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提升村莊產業發展活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利用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搬遷撤并型:需從自身實施條件出發,以保障農民生計與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通過實施城鄉增減掛鉤、村莊拆遷歸并、引進扶貧產業等形式,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條件。以分級為抓手,約束村莊發展規模,提升集約度以分類為抓手,提升農村居民點的宜居度集聚提升型 75 個城郊融合型 21 個特色保護型 19 個搬遷撤并型 8 個36 個中心村87 個基層村 3.5 建設“新11、型”的城鎮空間外疏內聚,重塑城市空間結構中心疏解、組團發展、多點發力、職住平衡,形成“一核、兩帶、五片區”的空間功能結構“一核”:指以五里為核心,形成具備景觀、游憩、生態多種功能的生態綠心。“兩帶”:指 G321 產業發展帶和東二環產業發展帶。“五片區”:指荔北傳統老城區、荔南都市新區、中央文化核心區、新坪科創產業新城和長水嶺現代產業園區。3.5 建設“新型”的城鎮空間打造產業新空間,形成“一區,兩城,多點”產業空間布局長水嶺現代產業園區:以衣架家居、食品藥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引進特碳等新材料產業,打造荔浦市衣架家居特色產業園新坪科創產業新城:以光電科技、醫藥康養、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為主,12、打造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 個產業新城中央文化核心區:以五里地區為核心,形成具備景觀、游憩、生態多種功能的生態文化新區1 個特色新區一鎮一品:各鄉鎮以田園綜合體為重要產業空間載體12 個特色小城鎮構建“3-4-0”農業產業體系打造全國特色品牌農產品生產基地 傳統產業:全力確保糧食供給安全,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勢產業:提質升級傳統荔浦砂糖桔、荔浦芋、馬蹄等“水果蔬菜”傳統種植業;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特色種養殖業,花卉苗木、羅漢果及修仁茶“新三寶”。三主導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 農業+工業+商貿+服務:打造“荔芋品牌”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完善流通設施網絡布局;大力推動農業+教育+文化+康養+旅13、游的深度融合。四融合做足“農業+”大文章 進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壤固碳能力;開展綠色防控技術及綠色食品認證建設,繼續推進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強化農業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零增長促進農業碳減排4.1 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4支撐體系4.1 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兩級一環、兩心多點”全域旅游體系打造桂柳賀黃金旅游驛站和特色旅游節點北部的馬嶺旅游核心帶,南部的荔浦國家生態休閑度假區兩級打造連接馬嶺河-蒲蘆河-荔浦河和特色旅游節點的綠色旅游環線一環荔浦旅游集散中心(一級),馬嶺旅游集散中心(二級)兩心田園綜合體、自然公園、郊野公園、旅游特色村、文旅項目多點4.1 轉型14、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引進智能化生產線,不斷優化生產工藝,推動衣架向家居制造產業拓展 健康食品:產業發展方向是預制菜、保健食品、冷凍冷藏食品、調味食品、罐頭食品、方便食品,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荔芋品牌”體系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向是中藥、獸藥、生物藥、化學藥和醫藥服務,打造“桂北健康腹地“重點發展光電顯示和半導體照明等電子信息產品,同時積極引進光伏板、電子信息材料類及精細化工材料類、特碳新材料等高端新材料,打造“桂北光谷”保稅物流中心 綜合物流樞紐 專業物流站點 商貿交易市場、鄉鎮級農貿市場 電商物流節點 城鄉物流通道 重點發展金融商貿、電子商務、會展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建設特色街區,引社區15、商業下沉,抓“最后一公里”消費黃金帶,培育新型生活性服務業“兩支撐”“三主導”食品藥品衣架家居光電科技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構建“三主導+兩支撐”工業服務業產業體系4.2 外聯內通,統籌城鄉交通系統環網銜接,搭建中心城區道路交通骨架構建城鎮公交線路網,規劃多個公交首末站;配置公共停車場,滿足城鎮停車需求;加快配建充電樁、城市充電站等設施,新建住宅停車位安裝充電設施比例應達到 70%,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車場比例不低于 10%。主干路網形成“一環、三橫、三縱”結構公共交通及靜態交通系統一環是指北環路、南環路、東二環路組成的城市外環路;三橫是指荔柳路、荔塔路、匯金路-G323;三縱是指荔濱路、荔桂路-16、中園路、東環路-荔蓮路。4.1 外聯內通,統籌城鄉交通系統從無到有構建對外立體交通體系完善市域公路網絡 構建“十”字形鐵路骨架,建立柳州經賀州至永清廣高鐵聯絡線、懷湛鐵路及兩個高鐵站 高速公路“丁”字拓展 國省道“環網”升級 縣道提升為二級公路標準,實現 30 分鐘交通圈全覆蓋 4.4 綠色韌性,筑牢基礎設施體系保障用水安全,以大江水庫和荔浦河為水源,形成城鄉統籌的供水體系。中心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 100%,形成城鄉污水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配置格局。城鄉一體的給排水體系構建低碳安全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綠色智能能源保障體系生態可持續的固廢全過程管理新建 220 千伏和 110 千伏變電站各 117、 座,完善中心城區內中低壓供電網絡,保障供電可靠性。中心城區以天然氣供氣為主,其余鄉鎮使用液化石油氣,規劃到 2035 年,天然氣氣化率為 80%。垃圾近期收運至東昌垃圾填埋場,遠期運至陽朔垃圾焚燒發電廠。規劃生活垃圾壓縮轉運站、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 95%。4.3 提標擴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協同基層治理單元與公共服務單元一致構建“市級-街道-社區”三級健康生活圈完善 市級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公共衛生設施教育設施社區社區社區社區社區街道市級公園綠地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綜合商業設施 市級生活圈:以市區為中心輻射全市域,提供全市性綜合服務 街道級生活圈:以街18、道、重點鎮鎮區為單元,建立 6 個城鄉街道生活圈:荔北老城、荔南新區、新坪產業新城、馬嶺鎮、青山鎮、修仁鎮生活圈,提供生產生活性服務 社區級生活圈:以社區、一般鄉鎮鎮區和中心村為單元,建立城鄉社區生活圈,主要針對老人和兒童,提供日常短距離出行的服務 構建優質均衡、全齡友好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至 2035 年實現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圈履蓋率達90%。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梳理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構建全域魅力空間網絡中國傳統村落歷史特色村屯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旅游景區自然公園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4.4 綠色韌性,筑牢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堅韌穩固的安全19、防災體系建設應急指揮管理平臺和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結合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學校操場等開敞空間,規劃各級應急避難場所,并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體系規劃各鎮新建鄉鎮消防救援站一個,共 10 個;各鎮共建設市政消火栓約 300 個,輻射周邊村莊構建城鄉一體化消防體系。消防體系規劃荔浦市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 20 年一遇設防,鎮級段和村級段分別按照 10 年和 5 年一遇進行洪水設防。防洪體系規劃工程抗震設防烈度達 6 度,新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均按照 7 度設防。抗震防災體系規劃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構建綠地系統凸顯生態之美建立“外圍生態空間+網格生態廊道+多級公園綠地”的城市生20、態綠地系統郊野公園生態廊道城市廣場濕地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規劃建設綜合公園、專類公園、城市廣場、郊野公園,并按生活圈配置街道級和社區級的小游園和口袋公園。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梳理風貌格局探尋韻律之美 劃分五個風貌分區,形成多元變化的空間形象 針對每個風貌分區,從總體形象、空間肌理、建筑風格、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確定三級管控強度,剛彈有序管控重點 確定最嚴格管控、一般規定、建設指引三級管控強度,剛彈有序管控重點。傳統老城風貌活力都市風貌中央文化核心科創產業新城風貌現代產業園區風貌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打造特色空間營造人文之美景觀軸線打造“荔浦河和荔桂路21、-中園路”2 條景觀軸慢行綠道打造“公共開敞”的 2 條慢行綠道天際輪廓線打造“韻律起伏”的 2 條天際輪廓線荔浦河北岸高低起伏,平緩有序荔浦河南岸高層聚集,突出地標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打造特色空間營造人文之美塑造“點、線、面”特色空間體系特色節點打造“荔浦新八景”8 個城市特色節點景觀視廊打造“眺山望水看園”若干條景觀視廊河畔蓮花 文塔晴云 鵝翎應禱 青山晚照 時代之窗 城市之門 荔江映翠 環道掩綠看山水青山綠水看城市古今特色5實施保障機制4.5 特色彰顯,塑造全域魅力空間打造特色空間營造人文之美特色街區打造“歷史文化、民俗特色”2 個特色街區協調街區風貌灰瓦灰磚墻文化符號融入22、細節街區融入民族建筑風格保持半山民居風格 五里民俗特色街區 文塔特色文化街區5.3 規劃實施保障5.4 數字平臺建設 建立規劃實施和管控體系 建立規劃實施體檢評估機制 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 構建治理統一的信息平臺,加強與政務服務“一張網”的銜接,為城市精治奠定技術基礎。打破當前信息化孤島,以規劃為龍頭,構建服務于規劃、建設、管理的綜合信息化網絡平臺,為國土綜合治理提供精細化治理的技術保障。5.1 規劃實施傳導邊界管控+發展指引+名錄管控+指標管控結構、指標、邊界 分區、名錄、位置和規則,七類傳導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開發邊界外為村莊規劃)專項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5.2 近期實施計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城市排水專項規劃住房保障規劃 建設用地布局 重點項目計劃 重點推進重點產業建設,同步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補足、優化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突出重點鎮建設;優化提升村莊地區設施保障水平和環境品質。明確近期建設重點目標任務,統籌考慮全市實施成本和資金平衡,為后續規劃實施預留條件和彈性,謀劃重大產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