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49
2023-08-10
30頁
3.38MB
1、虞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OFYUCHENGCOUNTY2021-2035年(草案公示)虞城縣自然資源局01 規劃總則描繪愿景目標新畫卷02 全域統籌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03 要素配置完善縣域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4 品質提升建設幸福生活新城區05 實施保障完善規劃落地新機制目 錄公元前21世紀,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號有虞,后稱虞國。秦設虞縣,隋置虞城縣。作為虞舜故里、木蘭之鄉,虞城人杰地靈、英才輩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奴隸出身的宰相,湯藥、烹飪鼻祖伊尹;被后人尊稱為字圣的造字鼻祖倉頡;最早發明秫酒的酒鼻祖杜康;替父從軍、至忠至孝、大勇大義的平民女英雄花2、木蘭等歷史名人都載入史冊,光昭后人。虞城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家、河南省、商丘市重大戰略部署安排,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治理導向,謀劃全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本次規劃是對虞城縣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期人口與經濟發展需求提供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的國土空間格局,提升現代化空間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前 言概況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范圍為虞城縣行政轄區,總面積為1543.57平3、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56.49平方公里。本規劃期限為2021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經濟發展虞城縣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0.83億元,同比增長4.2%,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縣、區)第一位。三次產業結構19.4:41.9:38.7。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縣常住人口97.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17萬人,鄉村人口56.04萬人。行政區劃虞城縣下轄鄉鎮街道29個,包括民安街道、平臺街道2街道,11個建制鎮,16個鄉。虞城縣國土總面積1543.57平方公里。自然地理虞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黃河故道南側,豫、魯、皖三省交界處,隸屬商丘市。東與夏邑縣接壤,4、西與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相鄰,南與安徽省亳州市、東北與安徽省碭山縣毗鄰,北與山東省單縣隔黃河故道相望。人口規模概況011.1 城市性質1.2 規劃目標1.3 發展規模1.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規劃總則描繪愿景目標新畫卷1.1 城市性質商丘中心城區東部組團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五金裝備制造基地、豫東食品制造基地水綠融通、文化彰顯的生態宜居城市1.2 規劃目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城鎮集聚開發,生態和農業空間集中連片、功能顯著提升,空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各類空間更加協調,適度有序的空間格局體系基本形成。國土空間格局更加協調,空間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國土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中心城區建5、設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城區。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得到滿足。城市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生態宜居魅力城市。2025年2035年1.3 發展規模底線思維,限定容量科學預測,預判增量全域整治,控制流量摸清家底,框定總量有機更新,挖掘存量 全域常住人口105萬人。城鎮化率54%。中心城區城鎮人口34.7萬人。2025年人口規模 全域常住人口112萬人。城鎮化率67%。中心城區城鎮人口43萬人。2035年人口規模以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為基礎,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合理控制全域國土空間開發強度。41.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1保護藍綠交織的農業生態基底。構建高質6、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建立宜居宜業的全域城鄉體系。探索高水平治理的空間規劃和政策體系。2302全域統籌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2.1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2.2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3 優化清新綠色生態空間2.4 保障安全穩定農業空間2.5 建設集約高效城鎮空間2.6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2.1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將三線作為實施嚴格管控、夯實永續發展的基礎。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科學評估、應劃盡劃,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合理劃7、定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協同緊湊布局,城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2.2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打造“一心一區兩軸兩帶四鎮多廊多節點”耕地為基、生態成網、城鎮集聚的總體格局以中心城區核心,通過對外交通聯系軸,向西與商丘一體發展,縣域內與各鄉鎮構建一個功能復合、地域聯合小型城市。一心除縣城、建制鎮鎮區、鄉集鎮區以外的農村均值地區,推進以糧食生產和耕地保護為主,穩步、持續推進鄉村振興。一區西接商丘東聯夏邑的東西向區域城鎮發展軸,聯系南北兩個重點鎮、并復合中心干渠生態功能的縣域城鎮發展軸。兩軸黃河故道生態帶,響河生態帶。兩帶2.3 優化清新綠色生態空間構建“一心、一帶、藍綠雙網”的生態保護格局8、。周商永運河國家濕地自然公園。黃河故道生態修復保護帶。商碭、連霍、永許洛、濟廣高速、國道310和省道208兩側防護林形成的綠色林地生態網絡;對接商丘市生態河流廊道,形成洪河、柳公河、響河、東沙河、包河、虬龍溝和楊大河河流水面及河流生態網絡。一心一帶藍綠雙網2.4 保障安全穩定農業空間構建“多區融合、空間聯動”的發展格局,打造節水節勞動力現代農業。以優質集中耕地、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為基礎,以耕地保護目標、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生產為核心,因地制宜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整治提升重點區域、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小麥糧食生產功能區、“小麥+大豆、小麥+玉米”復種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9、等“多區融合、空間聯動”的農業空間保護格局。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2.5 建設集約高效城鎮空間構建“一心、兩軸、四鎮、網絡連多點”的開放式、網絡化、集約型、生態化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通過對外交通聯系軸,向西與商丘一體發展,縣域內與各鄉鎮構建一個功能復合、地域聯合小型城市。一心西接商丘東聯夏邑的東西向區域城鎮發展軸,聯系南北重點鎮、并復合中心干渠生態功能的縣域城鎮發展軸。兩軸兩個重點鎮,分別為北部利民鎮,南部的杜集鎮。兩個特色鎮,分別是稍崗鎮和站集鎮。四鎮在高速、鐵路、水運、公路基礎上,連接中心城區、兩個重點鎮、兩個特色鎮、21個一般鄉鎮和縣域居民點,形成開10、放式網絡化的城鎮體系。網絡連多點結合虞城縣自然條件、產業發展、農村文化傳承和村莊人居環境改造等情況,將虞城縣村莊劃分五種類型。2.5 建設集約高效城鎮空間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整治改善類搬遷撤并類對位于虞城中心城區及外圍500米范圍內、鎮區及外圍500米范圍內村莊,按照縣總體規劃、鄉鎮總體規劃,結合城市更新和棚戶區改造,形成城鎮社區。對于中心村,要按照農民生活和農村生產區域性服務中心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對于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具有較大人口規模,擁有規模化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或特色企業的村莊,除對村莊環境、基礎設施整治以外,應積極引導土地流轉,集中土地發展特色產業。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村11、自然生態風貌特色村、美麗鄉村示范點和特色產業的村莊劃入特色保護類村莊。除對村莊環境、基礎設施整治以外,并加強旅游設施的配套,形成旅游型特色村莊。主要位于縣城及鄉鎮規劃區以外,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基礎的基層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村容村貌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產業業態較單一,空心村現象較明顯,村莊發展動力不足,亟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位于文保單位核心保護區、受地質災害或其他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村莊,以及區位條件不好、生存環境質量差、規模小、公用設施及基礎設施難以配套建設的不宜居住型村莊,應進行控制,引導人口向其他人口規模較大、基礎設施相對較齊全、發展條件較好的中心村或城鎮區轉12、移,引導人口合理集聚。2.6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區大侯鎮、劉店鄉、田廟鄉3個鄉鎮45個行政村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農用地整治重點區規劃期內確定的農用地重點整治區域位于喬集鎮、大楊集鎮、鎮里堌鄉、張集鎮、稍崗鎮等22個鄉鎮(街道)的324個行政村。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農村建設用地重點整治區域位于利民鎮、稍崗鎮、城郊鄉等22個鄉鎮(街道)的83個行政村。水土流失重點整治區與商丘市“黃河故道與大運河生態保護長城”大格局相銜接,開展虞城縣北黃河故道沙化土地修復,加大造林綠化進程。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周商永運河國家濕地自然公園為核心,對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濕13、地原有的結構和功能。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區城區內十字河和運糧河、包河、響河、洪河、虬龍溝、東沙河、柳公河等河流。黃河故道生態修復保護帶石莊、王安莊水庫擴容。以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風固沙林為重點,對黃河故道林帶進行提升,通過新建和更新,實行常綠與落葉搭配、喬灌結合,積極發展優良鄉土樹種,加大喬木混交林比例。03要素配置完善縣域基礎設施支撐體系3.1 內通外暢的綜合交通體系3.2 便捷均等的公共服務設施3.3 綠色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3.4 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3.1 內通外暢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內聯外通、區域協同的綜合交通體系。優化區域性高鐵銜接,提升線路互聯互通能力,融入立體綜合運輸14、大通道,形成2小時直達周邊省份省會城市,4小時直達國家級城市群的高鐵交通圈。隴海鐵路京九鐵路邢商永鐵路南商濟鐵路鐵 路濟廣高速永單高速連霍高速商碭高速永城至靈寶高速公路高 速S314 G310S207 G343S316 S317S319 G105S208 S517S504 S206公 路沱澮河航道航 運3.2 便捷均等的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縣級-鄉鎮級-社區(村)級”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縣級公共服務設施鄉鎮級公共服務設施社區(村)級公共服務設施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以提供縣域服務功能為主。完善提升縣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等綜合性服務功能,增強縣城對縣域的服務帶動作用。加強各鎮綜合服務中心15、的建設,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中小型養老院等設施。完善各中心村綜合服務中心的設施配套。重點配置幼兒園、室外綜合健身場地、老人照料中心等設施。完善城鄉生活圈配置,提供便捷宜居的城鄉公共服務構建30分鐘城鄉生活圈和15分鐘鄉村生活圈。結合城鄉發展格局分區指引,因地制宜精準施測。構建便捷宜居的城鄉生活圈,強化基礎保障,品質提升彰顯高質量生活,確保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3.3 綠色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綠色高效、保障有力、服務均等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科學確定給水、排水、雨水、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環衛等設施的規劃目標、規劃標準、空間布局以及管控要求,滿足城鄉基本公共服16、務均等化、資源優化配置、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要求。強化水源安全供給,構建城鄉一體、覆蓋全域的供水系統。積極推進區域供水工程,保障虞城縣供水安全。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排水能力。推進低影響開發建設,建設海綿城市。科學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進能源電力產業鏈升級,加快落實“雙碳”戰略,保障虞城縣供電安全。大力推進5G、物聯網等通信設施建設,構建高標準的信息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能力,補齊城鄉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構建“供需協調、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燃氣供應系統,提高供氣保障性。統一規劃、全面安排、遠近結合、分期實施。集中供熱,熱電結合。以區域鍋爐房供熱為主,工業余熱為輔。生活垃圾分類17、收集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100%。給 水排 水電 力燃 氣通 信供 熱環 衛雨 水3.4 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構建防治結合、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化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提高城市整體防災抗毀和救助能力,確保虞城安全。防洪排澇人防工程消防安全抗震救災優化防洪排澇通道,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虞城縣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不受淹。響河為防洪骨干河道,規劃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對河道進行適當拓寬,沿河修建防洪堤。最大限度減輕地震造成的傷害,保障18、遭遇相當基本烈度的地震時生命線工程和公共建筑能夠具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城市不發生較大的破壞,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虞城縣中心城區一般工業、民用建筑抗震措施按照度標準設防,城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基礎設施,按規范要求提高設防標準。強化消防安全布局,完善消防站建設。統籌安排縣域公共消防設施,優化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加強森林火災防控。到2035年,實現消防救援5分鐘可達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防護、重要目標的防護;加強人防建設與城市地下空間相結合,積極利用早期工事。中心城區新建民用建筑按照國家和省、市規定的標準建設人防工程。04品質提升建設幸福生活新城區4.1 空間結構與發展規模4.2 城19、市道路交通體系4.3 優化公共服務體系4.4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4.1 空間結構與發展規模構建“一帶引領,軸向生長;三心輝映,組團發展”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一帶引領”為依托響河和周商永運河構建“響河-運河生態景觀帶”,引領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格局。“軸向生長”指依托木蘭大道大同路、漓江路十字河形成“一橫一縱”的城市發展主軸;依托倉頡大道、國道343形成聯系多個組團的城市發展次軸。“三心輝映”指依托老城區商貿中心的提升和改造、新城綜合服務功能的完善與優化、南部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的強化與推進,形成商丘東部組團城市的核心功能,三大綜合服務中心交相輝映,構建城市發展的三心格局。“組團發展”指依托主要的20、交通走廊及綠色廊道將城市劃分為五大功能片區,分別為老城發展片區、西部新城片區、南部產業集聚區、北部生態宜居區、文化產業休閑區。4.2 城市道路交通體系構建集約高效的城市骨干交通體系,規劃主干路形成“井”字型+三橫三縱”骨干路網。嵩山路、工業大道、倉頡大道、黃河路“井”字形北環路、木蘭大道、江浙大道。三 橫科迪大道、伊尹大道、漓江路-至誠八路。三 縱規劃S207、規劃S208、G343、規劃G105一 環4.3 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構建15分鐘步行全覆蓋的,全年齡友好、全社會共享的社區生活網絡。至 2035 年,基本實現城鎮社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到90%。幼有所育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應學21、有所教完善全年齡層教育設施體系文有所享完善現代公共文化設施體系體有所健完善全民健身體育設施體系病有所醫完善公共醫療衛生設施體系老有所養完善社會福利設施體系4.4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構建“一核、三心、四帶、十廊、多點”的藍綠空間。利用虞城縣優越的自然生態本底,以響河和周商永運河為依托,利用十字河、牛河、運糧河和中心干渠等水系串聯城市各個功能空間,結合城市綠色隔離帶,形成生態水網。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2平方米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90%以上05實施保障完善規劃落地新機制5.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5.2 保障近期項目實施5.3 完善實施保障體制5.2 保障近期項目實施5.1 明確規劃傳導22、落實5.3 完善實施保障體制對轄區鄉鎮提出規劃指引,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落實縣級總規確定的規劃目標、規劃分區、重要控制線、城鎮定位、要素配置等規劃內容。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結合城市體檢評估,對規劃近期做出統籌安排,制定行動計劃。編制城市更新、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防洪排澇工程等重大項目清單,提出實施支撐政策。鄉鎮指引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對空間開發保護利用做出專項安排。專項規劃指引保障機制完善技術保障機制;執行年度計劃制度;強化邊界管控機制;落實用途管制制度。調整機制建立規劃評估監測與修改制度;探索建立永久基本農田動態調優機制。監管機制建立“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管理公開制度;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城鎮開發邊界內編制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編制村莊規劃。確定建設規模、設施、開敞空間等剛性指標。詳細規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