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85
2023-08-10
36頁
7.42MB
1、TERRITORIALSPATIAL PLANNINGOF H A I B O W A N I N WUHAICITY2021-203520352035烏海市自然資源局海勃灣分局2023年3月征 求 意 見 版 前言海勃灣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是海勃灣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城市轉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目標的關鍵舉措;是保障重大戰略實施、推動全面振興的重要手段;是銜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全區空間資源調配的重要平臺。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是對自治區與市2、域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落實和深化,是對海勃灣區行政轄區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作出的具體安排和部署,是對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側重實施性和操作性,是編制轄區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開展各類保護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目錄規劃總則1.1規劃目的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與期限01戰略與格局2.1機遇挑戰2.2戰略定位與目標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4堅持底線思維02筑牢生態安全屏障3.1嚴格耕地保護,構建高效農業發展格局3.2水資源優化配置,創建節水型城市3.3全要素生態治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03構建城鄉宜居城市4.1構建現3、代城鄉體系4.2塑造城市宜居品質4.3完善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體系04展現“山河漠城”國土魅力5.1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5.2塑造城鄉特色風貌05建設安全韌性城市6.1構建高效暢達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6.2建設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6.3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06提升空間治理能力7.1規劃傳導7.2實施保障7.3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7.4實施保障機制071.1規劃目的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與期限1.2 規劃原則1.1 規劃目的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烏海市海勃灣區各級4、各類空間規劃的整合和融合,編制一個能用、好用、管用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是促進城市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全區戰略有效實施、促進全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 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安全韌性,構建更加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指導海勃灣區、鎮相關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指導海勃灣區未來15年內的各類建設活動,科學編制了海勃灣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5、35年)。1.3 規劃范圍與期限為烏海市海勃灣區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用地,總面積48709.54公頃。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1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2035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規劃范圍規劃期限2.1機遇挑戰2.2戰略定位與目標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4堅持底線思維2.1新階段新特征新挑戰烏海市海勃灣區自然資源類型豐富,山水漠城等大地要素共生共存的塞上奇觀景觀格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烏海市海勃灣區位于黃河重點生態區;以荒漠植被生態系統為主,植被稀疏、植物群落生產力水平較低,生態環境脆弱。生6、態環境敏感脆弱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烏海市海勃灣區城區呈現西新東舊、北強南弱的空間特征;建城區東側多以2010年以前建成的老城區為主,西側為2010年以后的新住宅社區為主。城區城區西新東舊西新東舊、北強南弱北強南弱烏海市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有37 種,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 30 多億噸,以優質焦煤為主,占全自治區已探明焦煤儲量的 60%左右。“因礦而興因礦而興”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2.1新階段新特征新挑戰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資源資源融合弱融合弱如何借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如何借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破解山河城分隔式的舊有空間格局破解山河城分隔式的舊有空間格局民生服務民生服務發展不均衡發展不均7、衡如何構建高質量發展民生服務體系,如何構建高質量發展民生服務體系,整體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質整體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質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潛力待挖掘潛力待挖掘如何深入挖掘城區、園區低效潛力用地,如何深入挖掘城區、園區低效潛力用地,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產城融合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產城融合體系2.2戰略定位與目標建設海勃灣區成為轉型成功發展典范城區,完善新老城區配套服務供給,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全區融合均衡提質,不斷推進產業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最終達成“生態和諧融城、民生均衡促城、產業持續興城”。高質量發展的具有沿黃區域影響力的發展目標全市行政、文化、金融商務服務中心、烏海主城區,區8、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節點城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區域性綜合性服務中心城區職能內蒙古能源和化工轉型示范城區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發展引領城區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區內蒙古對外能源經貿合作示范城區建設示范建設成“生態和諧融城、民生均衡促城、產業持續興城”的生態文明城區和轉型典范城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全面健全,生態和環境質量更加優良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配置日趨完善,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城市吸引力持續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提質提效,資源粗放利用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強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格局更加合理區域中心地位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更加優良,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海9、勃灣區是烏海市政府駐地,環山環湖發展城市主城區,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發展引領城區,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區,以及內蒙古對外能源經貿合作示范城區。城區性質保護目標2.2戰略定位與目標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山河連城發展新格局 山河連城發展新格局,將山水林田水草沙生態資源融入城市。完善山河廊道串聯人文旅游資源,串聯不同類型的探索興趣點,強化城區發展新格局。沿山河廊道建設城市生態游憩慢行徑,山河連城,秀外慧中的“塞外明珠”。城市建設更加幸福宜居 對中心城區低效利用的各類用地進行梳理分析,篩選并挖掘潛力閑置用地。依托閑置地推進“南拓、北進、東連”,優化功能布局,加快老城區綜合提質。棚戶區改造更加穩步有10、序,運用“政府引導、市場改造”為主導的改造模式,促進城市管理更高效。結合現有公園綠地,完善公園綠內部配套設施,注重全齡友好。對全區口袋公園潛力用地進行梳理,識別適合口袋公園布點落位的地塊,優化公園綠地布局。增加口袋公園建設覆蓋全區,構建海勃灣區公園城市,完善城市“一刻鐘”生活圈。公園體系更加系統完善 注重工礦物流園區發展導引。優化工業空間載體。通過對低效利用產業用地處置與收儲,持續引進促進能源和化工轉型發展的企業入駐。完善產學研創新體系,搭建區域科技創新載體,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對全區產業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制定三產服務布局優化集聚發展策略與方案。擴大城市三產服務11、區域協調格局。統領“小三角”、聯動巴彥淖爾、鄂托克旗構建三產服務區域協調體系。強化農業農村土地保護利用,促進農業農村更加綠色和美。依托現有特色農業基礎,驅動農文旅 深度融合。落實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任務,實現海勃灣區適度的蔬菜自給任務,發展四季蔬菜。農業農村更加綠色和美工業物流更可持續發展三產服務更加區域協調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打造“一心引領、一軸縫合、兩帶十片、三景六廊”的總體格局一心引領圍繞烏海湖布局生態、商務、文化、居住等功能,構建生態活力湖區。一軸縫合機場路、人民路位于海勃灣區居中位置,形成從生態生活生產服務業等功能銜接融合的線性空間。三景六廊三景為烏海湖景區、甘德爾山風景區、金沙灣旅游12、風景區,六廊為四條山河綠廊,一條城北商貿走廊,一條都市生活走廊。兩帶十片兩帶為沿河生態景觀帶和山城產業發展帶,十片為生態農旅區、海勃灣工業園區、空港服務區、高鐵商貿區、加工園產業轉型升級區、中心城區、濱河新區、濱河二期、三廠物流修配園及沿卓子山礦區。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保持永久基本農田緊湊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4 堅持底線思維劃定控制線圖例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3.1嚴格耕地保護,構建高效農業發展格局3.2水資源優化配置,創建節水型城市3.3全要素生態治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3.1 嚴格耕地保護,構建高效農業發展格局城鄉融合先行區為總攬,全力打造“一主一副多13、點支撐”的農業發展空間格局“一主”主要指千里山國家農業產業強鎮“一副”主要指城郊農業區。“多點支撐”指以多個新業態農業載體為支撐3.3 全要素生態治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一屏三區、一帶多廊、一心多點”的生態安全保護格局一屏三區:西桌子山生態防護屏障金沙灣、龍游灣、四合木片區一帶多廊:黃河生態涵養帶河流生態廊道一心多點:烏海湖為生態綠心3.2 水資源優化配置,創建節水型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以資源環境承載狀況為基礎,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生態功能、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問題,實施生態環境分區修復。加強沿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劃定河道管理范圍。加強對城市山體自然風貌的保護,構建生態保護屏障。持續推進國土14、綠化,建設農田園區防護林等全域生態綠化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建設,鞏固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編制轄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結合自然資源稟賦、農業生產特征和農田基礎條件,同時,完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動農業高效節水建設,至2035年,實現永久高標準農田建設;遠期,將一般耕地布局優化方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礦山生態修復以消除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重塑地形地貌景觀、恢復損毀土地功能、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為目標。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恢復植被,實現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推進露天采坑內排和井工礦回填,提高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標準,因地制宜進行修復治理,最大限度恢復礦山原生態。水資源利用15、和濕地保護嚴守水資源紅線,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優化水資源配置,持續推進農業、工業節水和再生水回用。以黃河沿岸、龍游灣濕地生態功能修復為重點,強化河流河岸帶修復、濕地生態空間保護,實現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3.3 全要素生態治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山|礦山生態修復水|創建節水型城市優化用水結構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田|構建全域農業格局 分區引導農業空間兩面環山礦山生態修復桌子山 甘德爾山沿黃河城市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1個濕地公園:龍游灣濕地公園2條河流:黃河、甘德爾河水源涵養防風固沙主要集中在海勃灣區北部田園城市嚴守基本農田底線環湖沿岸沿黃生態廊道建設2個水源保護區:千里山水庫、海勃灣區水源保16、護區風吹草低保護生態草地資源甘德爾山自然保護地沙城奇景沙漠防護植被建設1處金沙灣國家沙漠公園4.1構建現代城鄉體系4.2塑造城市宜居品質4.3完善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體系4.1 構建現代城鄉一體化體系海勃灣綜合服務核(主)站城商貿服務中心(副)東南門戶風貌片區(副)濱河二期居住片區(副)活力中心城區(一主三副)優化城鄉發展格局構建“活力中心城區-城鄉產業升級改造區-新型農村社區”現代化城鄉體系,實施分類引導轉型路徑,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海勃灣產業園城鄉產業升級改造區千里山鎮特色鎮團結新村新豐村集聚提升類巴音烏素村王元地村特色保護類新地村其他類4.2 塑造城市宜居品質中心城區空間結構海勃灣城區以北延17、南展、軸帶聯系、中部提升、城市更新為發展方向,形成“兩帶四軸、三區多核心”的功能布局。打造環山環湖生態文明核心,區域門戶城市服務中心。兩帶沿黃生態宜居帶城市品質提升帶四軸城市公共服務軸老城生活區四區濱河活力區北部提升區產業轉型升級區植物園景觀核心老城商業中心多點城北商務商業中心濱河新區行政文化中心濱河新區休閑中心健全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建立健全包括商品住房、共有產權住房、棚改安置房、公租房等多種類型的住房供應體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完整居住社區以居民步行5-10分鐘到達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為原則,構建0.5-1.2萬人口規模的完整居住社區。4.3 完善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體系住房保障體系優化住房18、空間布局與環境重點推進老城棚戶區更新改造,適度降低老城區人口密度,改善居住環境;4.3 完善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體系生活圈與公共服務體系在各街道、鄉鎮按照15分鐘生活圈標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在各城市社區、村莊按照5-10分鐘生活圈標準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幼有所育發展托育服務設施,推進托育設施新、改、擴建,提供普惠托育服務。老有所養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學有所教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向城區聚集,強化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居有所樂發掘文化特色,科學合理布置各類文體設施,增加文化內涵,延續歷史文脈。病有所醫提高城鄉衛生資源共享度和綜合利用率,形成市-社區(鄉鎮)19、-村醫療保健網絡。弱有所扶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提升康復設施質量,推進城市無障礙設施改造。05展現“山河漠城”國土魅力5.1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5.2塑造城鄉特色風貌以城市空間為載體,形成“兩帶、兩區、多點”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兩帶黃河文化帶卓子山古巖畫文化帶5.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兩區特色文化區甘德爾山歷史文化區多點傳統文化:東風墓群黃河文化:海勃灣水利樞紐書法文化:烏海書畫院工業文化:煤炭博物館奇石文化:召燒溝巖畫博物館其他文化:葡萄酒博物館 加強對黃河文化帶及沿黃水利工 程、卓子山古巖畫文化帶的保護與管控,適度開發旅游產品。城市文化區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品質和功能,打造成為廣大市民文化休20、閑的重要場所、對外宣傳海勃灣區的城市名片。管控細則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堅持“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的總體原則。積極開展文化遺產搶救發掘,與市場上的文化旅游公司合作,規劃游覽路線,結合海勃灣區旅游規劃線路的布局,挖掘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閃光點。通過合理開發全面提升文化遺產游客體驗。大力推動旅游文創產業的發展,通過創意轉化形成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創新途徑。5.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滿巴拉僧廟甘德爾山甘德爾山雀兒溝巖畫海勃灣水利樞紐煤炭博物館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塑造多樣化的城市風貌,打造9個特色城市風貌片區5.2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體現新、老城區城市發展印記,展現具有地域特色的市井生活面21、貌。老城區突出現代宜居的生活氛圍;老城公園鄰里風貌區集樞紐、金融商務、品質居住、零售貿易于一體的綜合現代發展區站城商務風貌區中部片區基于山湖生態本底,以保護為主,兼顧山地觀光功能。金沙灣生態涵養風貌區北部片區突出田園氛圍,打造近郊科技農 業形象。和美農旅風貌區新建工業園區 應體現綠色、低碳理念,打造高品質、國 際化現代工業園區風貌。創新產業集群風貌區新城區塑造簡潔、新穎的活 力都市形象,體現新城區城市發展印記。濱河綜合服務風貌區集樞紐、金融商務、品質居住、零售貿易于一體的綜合現代發展區科創新城風貌區東部片區以綠色礦山建設為主題,展示獨特礦山地質地貌。延續工礦城市記憶,打造具有工礦城市特 色的生22、產和服務片區風貌。工礦文化風貌區南部片區突出草地廣袤特點,塑造自然原野風光,沿黃河兩岸打造特色景觀帶。甘德爾山歷史文化風貌區6.1構建高效暢達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6.2建設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6.3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6.1 構建高效暢達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對外交通網絡,構建多方式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兩橫:兩條東西向交通走廊,分別為S33與S318四縱:四條貫通南北的交通走廊,分別為G110、S217、G6、新地至西來峰運煤公路。6.1 構建高效暢達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以烏海市海勃灣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目標為指導,建立與城市空間相協調的城市交通系統。完善市域骨干交通系統,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23、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構建“高效暢達、互聯互通、綠色品質”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城鄉客貨運體系發展策略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構建高效對外交通體系。完善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暢通海勃灣對外聯系通道,依托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構建多方式、立體化的高效對外交通體系,實現海勃灣與周邊區域的互聯互通。優化貨運交通組織,加強與貨運樞紐的銜接規劃貨運廊道,優化貨運交通組織,完善貨運節點,加強與周邊區域重要貨運樞紐的銜接,引導產業用地的聚集與發展。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加強公交場站規劃與建設,增設公交專用道,提高公交線網覆蓋,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建立舒適便捷的公共交24、通體系。依托市域干線通道,建立與各區的快速公交線路,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交客運體系。6.2 建設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6.3 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構建以黃河防洪和山洪防治為主的防洪(防凌)體系提升抗震減災能力防洪治澇安全保障體系綜合消防應急體系抗震避難與公共衛生防護體系綠色智能電網信息基礎設施固廢處置環境衛生體系供水系統排水系統天然氣輸配系統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供熱體系7.1規劃傳導7.2實施保障7.3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7.4實施保障機制分級分類的規劃體系信息平臺建設規劃實施評估機制規劃協調機制部門聯動機制公眾參與機制1324567.1 規劃傳導構建上下協同傳導機制7.2 實施保障全國國25、土空間規劃注重戰略性,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注重協調性,市區層級的國空側重實施性。指標規模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的方式,實現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指標的逐級傳導。分區規劃與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同步編制,形成編制成果后納入市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村莊規劃“五級三類”規劃體系全國“三級三類”規劃體系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分區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烏海烏海單元規劃(城市更新)村莊規劃專項規劃開發邊界內開發邊界外鎮規劃專項規劃7.3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7.4實施保障機制建設全覆蓋、全過程、全系統的 空間規劃綜合應用平臺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建立城市時空感知系統,促進智慧城市建設 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 規劃管理監督考核問責機制 建立規劃評估和維護機制 社會參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