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455
2023-08-10
42頁
23.81MB
1、小安溪宣平溪好溪甌江松蔭溪前言前言PREFACE流珠濺玉甌江水,爭奇競秀括蒼地。蓮都,時稱括蒼縣,屬處州府治,是麗水市唯一的市轄區。其依山傍水,在環山之中,形如蓮瓣。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攝影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蓮都區是長三角經濟圈和大海西經濟區的結合地帶,金義、溫州兩大都市區的連接地帶,浙江省大花園核心區中心城市。未來,蓮都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麗水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如此”重要囑托,創新實踐“兩山”理念,用好“問海借力、跨山統籌、創新引領”三把金鑰匙,2、以“蓮都作為”落實“麗水之干”擔綱“麗水之贊”,系統謀劃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將蓮都區建設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綠色發展和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窗口、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對蓮都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修復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實施全域國土空間治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蓮都蓮都概況概況三山擁城 甌江帶城空間本底地處浙江省西南部,甌江中游,地型屬浙南中山區,以丘陵山地為主,間有河谷平原。國土總面積1493.46平方公里,呈現“八山一田半3、水半城”的自然地理格局。人口規模2020年常住人口56.22萬人,戶籍人口42.1萬人。2020年城鎮人口42.95萬人,城鎮化率達76.4。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6.97億元。2020年,人均GDP達72777元。經濟發展包括縣域、中心城區兩個層次縣域面積1493.4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724.0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規劃范圍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中心城區0303農業空間3.1 構建農業生產格局3.2 加強耕地保護利用3.3 建立村莊分類體系3.4、4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目標戰略 1.1 發展目標1.2 發展定位1.3 發展戰略1.4 區域協同0101總體格局2.1 優化總體格局2.2 統籌三線劃定02020404生態空間4.1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4.2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4.3 創新“兩山”轉化通道4.4 推進生態保護修復0606支撐體系6.1 打造綠色現代產業體系6.2 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6.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6.4 健全安全韌性基礎設施6.5 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0707實施保障7.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7.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7.3 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7.4 建立規劃“一張圖”0505城鎮空間5.1 構建城鎮空間發展格局5.5、2 構架城鎮等級體系5.3 優化中心城區格局5.4 強化三城特色5.5 建設“三江口”協同發展區5.6 推進碧湖新城大建設快發展目錄目錄CONTENTS目標戰略目標戰略 發展目標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發展定位發展戰略發展戰略區域協同區域協同011.1 1.1 發展目標發展目標至2025年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與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基本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框架,浙西南科創中心初步建成;碧湖新城發展格局基本建成;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城鄉協調發展,城市整體競爭力、綜合實力與能級領先全市。至2035年至205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全面建成浙西南科創中心,全面接軌長三角一體化,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與開放6、型經濟體制持續優化;城鄉發展高度融合,城市吸引力與競爭力、綠色與美麗經濟發展、人民幸福感與獲得感躋身全省全列,成為麗水市發展核心帶的核心帶動級和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時代山水城區。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現代化。節約集約,綠色高質量的發展方式全面形成,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與科技創新形成前沿驅動力,創建長三角地區的綠色發展典范和美麗城鄉示范,建成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福地。1.2 1.2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詩畫浙江最美大花園首善之區浙西南科創中心核心區和青年創業目的地城市新時代山水花園城市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主窗口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1.3 發展戰略1.3 發展戰略區域協同戰略創新發展戰略生態保護7、戰略以“融長開放”為重要保障,用好“問海借力”金鑰匙,加快城市能級提升。立足區域,強化優勢,運用“跨山統籌”金鑰匙,加速“一帶”同城化、一體化發展,強化市區統籌,推動中心城區形成“一脈三城”的發展格局。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生態價值轉化實踐創新基地。以“創新引領”為根本動力,增強高質量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形成創業創新生態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發展生態工業、數字經濟,構建綠色高效、集聚集約、要素協同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嚴格保護各類生態要素,守護甌江生態本底。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全域全過程發展,打造詩畫浙江最美大花園首善之區。保障價值轉化,積極探索“生態+”系列改革創新模式,系統構建以“生態8、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為顯著特征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中心城區做優做強,鄉鎮做富做美。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尊重城鄉發展客觀規律,以城帶鄉,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優化城鎮空間布局,高水平培育特色小鎮,高品位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城鄉融合戰略1.4 區域協同1.4 區域協同加速“一帶”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生態產業集聚攀高,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接入長三角立體交通網,穩步推進衢寧、衢麗鐵路、杭麗高鐵等的建設;對接長三角科創發展,合作共建科創平臺,主動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彰顯“大花園”生態資源稟賦,守住長三角生態底色。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發揮省域城鎮網絡體系中的重要9、節點城市作用借勢山海協作大背景,打造山海協作發展帶上的節點城市。在區域城鎮體系層面,依托金麗溫、杭麗交通廊道,強化蓮都區與金義衢的空間聯系,打造浙西南銜接滬昆發展走廊的樞紐,以交通連接帶動產業協作,促進生態旅游一體化。加強蓮都區“一帶”的核心作用,發揮對市域其他縣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蓮都區發展空間向兩翼輻射,促進三地之間相向發展,推進功能互補、產業互助、交通互聯、設施互通,形成分工協作、互為支撐的發展新格局;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加強對市域的輻射與服務能力。02總體格局總體格局 優化總體格局優化總體格局統籌三線劃定統籌三線劃定全域構建“一脈聚三城、兩軸帶三片”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脈10、甌江人居主脈:干流大溪三城北城、南城、碧湖新城兩軸縉云-云和城鎮聯動發展軸、松陽-青田城鎮聯動發展軸三片北部生態經濟片區、中部城市發展片區、南部生態保護片區2.1 2.1 優化總體格局優化總體格局北部生態經濟片區中部城市發展片區南部生態保護片區嚴格保護優先劃定合理劃定 2.2 2.2 統籌三線劃定統籌三線劃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03農業空間農業空間構建構建農業生產格局農業生產格局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加強耕地保護利用 11、建立建立村莊分類體系村莊分類體系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土地綜合整治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1 3.1 構建農業生產格局構建農業生產格局構建”一帶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精品水果種植示范區精品水果種植示范區平原蔬菜生產示范區仙渡食用菌精品園老竹白蓮精品園麗新茶葉精品園畜牧養殖精品園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碧湖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高山蔬菜生產示范區茶葉種植示范區甌江農旅融合休閑體驗帶一帶平原綠色科技農業主產區低山丘陵特色農業示范區高山優質精品農業發展區三區1個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個 省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 主導產業示范區4個 特色農業精品園多點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12、(2021-2035年)3.2 3.2 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范圍線。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實行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進出平衡。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推動耕地布局優化大力推動“百千萬”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探索實施農業“標準地”,推動土地連片流轉、集約利用。形成土地資源盤活、畝產效益提升、糧食穩產保供的多贏格局。推進耕地質量提升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蓮都區國13、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優化人居環境,提高村莊綜合配套水平,激活產業,提振人氣。示范引領為規模較大且繼續保留,需整治提升的村莊。以改造提升為主,開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整治提升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所在地的村。注重承接城鎮人口和功能外溢。向城市社區轉變,采取多種方式,將農民納入城市社會服務體系。融合發展為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保護村莊特色,加大配套建設,提升品質,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傳承利用為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重大項目建設、人口流失嚴重、點狀零星分布的村。嚴格控制新建、擴建,逐步14、有序引導搬遷騰退。異地搬遷3.3 3.3 建建立立村莊分類體系村莊分類體系 160303人口集中 產業集聚要素集約 功能集成中心村完善職能改造提升一般村【兩級】【五類】建立“兩級五類”村莊體系。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3.4 3.4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土地綜合整治 16n 深入開展農用地整治n 有序推進村莊整治n 大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l適度推進宜耕后備資源開發l多措并舉全面提升耕地質量l因地制宜引導耕地功能恢復l大力推進美麗清潔田園建設l有序推進農村居民點撤并復墾l加強村莊閑置低效用地盤活 l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l探索土地綜合整治模式 生態保護修復、生態農業發展、特15、色保護提升、城郊融合發展、全域旅游帶動等模式。l開展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鼓勵碧湖-大港頭-聯城-峰源、老竹-麗新等鄉鎮街道開展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04生態空間生態空間構筑生態安全格局構筑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創新創新“兩山兩山”轉化通道轉化通道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一廊甌江生態廊帶兩環城區周邊林帶環、水源涵養生態環三脈小安溪、宣平溪、好溪生態綠脈多斑塊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源地4.1 4.1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構筑生態安全格局構筑“一廊、兩環、三脈、多斑塊”的生態空間格局。10構建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為主的“1+3”自然保護地體系。浙江麗水蓮都峰源省16、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白云國家森林公園浙江麗水大山峰省級森林公園浙江九龍國家濕地公園4.2 4.2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一處自然保護區三處自然公園4.3 4.3 創新創新“兩山兩山”轉化通道轉化通道以中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將蓮都區劃分為七個小流域片區,打造小流域綜合治理樣板,加強“兩山功能片區”的主體功能傳導。1、大溪城區段上游流域(碧湖新城):碧湖鎮、大港頭鎮;2、峰源溪小流域:峰源鄉;3、宣平溪小流域:麗新畬族鄉、老竹畬族鎮;4、小安溪小流域:雅溪鎮、太平鄉、仙渡鄉;5、大溪城區段右岸流域(南城):南明山街道;6、大溪城區段左岸流域(北城):白云街道、萬象街道、紫金街道、巖17、泉街道、聯城街道;7、好溪小流域:黃村鄉。以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兩山”轉化主要路徑打造國家級甌江風情旅游度假區。以甌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夯實“兩山”轉化生態資源本底。建立“一軸兩屏三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總體格局。一軸:甌江干流綜合整治軸;兩屏:北部仙霞嶺生態綠屏、南部洞宮山生態綠屏;三片:南部森林發展提升區、北部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區、中部美麗鄉村建設區。系統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l以甌江大中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白云森林公園、九龍濕地、黃村水庫等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飲用水水源地上游為重點開展綜合治理。4.4 4.4 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推18、進山體生態修復l推進重要山體生態保護修復。l加強老竹鎮西子山采石場等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及利用。l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森林生態功能修復l重點對括蒼山、仙霞嶺、洞宮山和甌江沿線實施國土綠化。l重點開展美麗林相建設、林分改造、森林定向培育等森林質量提升工程。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l推進大溪、小安溪、宣平溪、好溪等中小流域綜合治理。l加強黃村水庫、雅一水庫、玉溪水庫等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l加快九龍國家濕地公園等重點濕地修復與治理。05城鎮城鎮空間空間構建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構建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構架構架城鎮等級體系城鎮等級體系優化中心城區格局優化中心城區格局強化三城特色強化三城特色建設建設“三江口三江口”協同發19、展區協同發展區推進碧湖新城大建設快發展推進碧湖新城大建設快發展形成雙圈層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核心圈層包括中心城區一脈三城范圍及臘口鎮協調區,承載麗水核心功能;協同圈層作為外部專業組團,以蓮都區的老竹-麗新、北部三鎮和其他鄉鎮作為特色功能節點。5.1 5.1 構建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構建城鎮空間發展格局核心發展圈層協同發展圈層聯系通道南城北城聯城碧湖新城智谷萬洋高鐵新城臘口北部三鎮老竹麗新板橋畬鄉章村??谑鏄蚝O逶?505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的三級城鎮等級體系。5.2 5.2 構架城鎮等級體系構架城鎮等級體系北城、南城、碧湖新城老竹畬族鎮、麗新畬族鄉、太平鄉中心城區重點鎮(鄉)一般鎮(鄉)20、雅溪鎮、仙渡鄉、黃村鄉、峰源鄉0505優化形成“一脈一軸三城”的中心城區空間格局。一脈甌江城市功能主脈,麗水山居圖的載體。引領激活甌江沿線板塊,融合山水格局。一軸城市功能主軸,麗陽街-桐嶺路-東七路-秀山路西延線,串聯城區綜合服務中心。三城北城、南城、碧湖新城。5.3 5.3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5.4 5.4 強化三城特色強化三城特色引導三城城區能級匹配、特色互補。統籌謀劃、甌江為脈,建設活力北城,提升智創南城,開發碧湖田園智城,精致建設新時代山水花園城市。【北城高鐵新城】【南城七百秧中心】【碧湖田園】北城活力城 南城智創城碧湖田園智城5.5 5.5 統籌建設統籌建設“三21、江口三江口”協同發展區協同發展區都市服務的新載體聯城花街板塊創智孵化的新高地大小白巖板塊“兩山”轉化的新平臺四都板塊美麗經濟的新磁極白橋板塊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聯城路灣、白巖四都、碧湖白橋“三江口”協同發展區綜合開發,將“三江口”協同發展區作為加快構筑“一脈三城”發展格局的標志性區域。5.6 5.6 推進碧湖新城大建設快發展推進碧湖新城大建設快發展以“五區五景”引領碧湖新城發展豹變,打造未來都市實踐區、未來產業引爆區、未來科創先行區、未來生態樣板區、未來生活示范區,形成魚躍之地-白橋、魚翔之地-高溪、魚樂之地-西鄉、魚美之地-畫鄉、魚火之地-九龍的未來魚城。29創新產業業態模式生態營城模式智慧未22、來體驗模式新社會治理模式詩意棲居模式未來產業+未來科創創新業態與浙江基因相結合未來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水與城鄉有機融合未來生活智慧技術與未來生活場景相結合未來都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意境相融合未來生活積極有為精準作為制度創新06支撐體系支撐體系 打造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搭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健全安全韌性基礎設施健全安全韌性基礎設施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0606培育發展裝備制造、大健康、數字經濟、新能源、半導體、時尚輕工,形成蓮都區六大主導產業。聚合麗水經開區與蓮都經開區,形成“雙核多點”的規劃產業結23、構。6.1 6.1 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6大主導產業水閣片區白橋板塊白巖創智谷甌江雙創港山水活力未來城麗水經開區雙核麗水經開區、蓮都經開區多點綠谷信息產業園、天寧園區、山水活力未來城、白巖創智谷、甌江雙創港、高鐵新城片區、水閣片區、空港片區、富嶺生命健康區、蓮都區經開區(白橋、高溪、碧湖鎮區)、古堰畫鄉板塊、臘口生態工業區蓮都經開區高溪板塊碧湖鎮區板塊空港片區富嶺生命健康區高鐵新城片區綠谷信息產業園天寧園區裝備制造大健康數字經濟半導體新能源時尚輕工古堰畫鄉板塊臘口生態工業區210606以甌江大溪為基底,全力打造甌江休閑旅游功能集聚帶。建設北城、南城、碧湖新城三處特色服務24、核心。三心一帶差異化引導特色鄉村旅游,打造紅綠康養旅游區、畬族風情體驗區、桃源旅居發展區、甌江古堰畫鄉體驗區、高山康養避暑旅游區。五區以“全域統籌布局、區域差異化發展”為目標,構建“一帶三心五區”特色發展的全域旅游空間總體布局。6.1 6.1 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打造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北城特色服務核心甌江古堰畫鄉體驗區畬族風情體驗區高山康養避暑旅游區紅綠康養旅游區岱后村紅色旅游基地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明山景區桃源旅居發展區天堂山景區通濟堰大山峰森林公園九龍濕地東西巖風景區南城特色服務核心碧湖新城特色服務核心230606加強鐵路建設,接入區域大交通廊道。建設三大交通門戶,構筑立體化交通,形成“25、公鐵空”聯運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6.2 6.2 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麗水南站麗南鐵路以麗水站為核心的高鐵-公路客運樞紐以麗水南站為核心的高鐵樞紐以麗水機場為核心的空港樞紐230606構建“兩橫兩縱”高速公路網,“兩橫三縱”普通國省道網。6.2 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6.2 搭建立體多元交通系統橫一:縉云至江山高速橫二:溧寧高速、溧寧高速樂永青高速連接線縱一:長深高速縱二:溫麗高速橫一:637國道橫二:S209奉化至慶元省道縱一:330國道縱二:S210仙居至景寧省道縱三:S219臨安至蒼南省道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網0606推進教育均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郊區等薄弱地區延伸,26、實現城鄉教育共同體全覆蓋。引導科研院所機構向浙西南科創走廊集中布局,助力麗水建成浙西南科創中心。推動醫療機構升級提質 推動醫療機構升級提質,提升整體的醫療服務水平,發揮區域性醫療服務職能,新增2所綜合醫院,建成集醫療衛生服務與健康療養等于一體、在浙西南乃至浙江有較高知名度的醫療衛生中心和健康養生基地。完善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優化城鄉公共文化資源布局。結合南明湖濱水休閑空間及南山景區等中心城區重點板塊,布局相關文化設施,實施文化設施補短工程,推進紅色資源系統性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高地。構建全民十分鐘健身圈形成城鎮社區和農村“10分鐘健身圈”,實現城市公共體育設施27、服務均等化。建成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以護理型為重點、助養型為輔助、居養型為補充的養老機構發展模式,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以行政村為單位形成全覆蓋。6.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6.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0606統籌應急體系建設提升災害防治能力推動城市安全體系建設,優化防災減災空間布局,提升生命線工程的保障能力,建立多災種聯防聯控應急體系。提升現代水災治理能力,將蓮都區城市防洪標準提升至50100年一遇。健全地質災害風險防控體系,優化消28、防、人防、抗震安全設施布局,系統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整體構建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實現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規模部署和充分應用,率先在碧湖田園新城布局智慧城市3.0建設。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布局多源、多向、多點能源設施,建設高彈性電網,完善天然氣設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謀劃大港頭徐山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控用水總量,優化用水結構,提高用水效率,構建城鄉一體、全域覆蓋的供水保障體系。保障蓮湖水庫、嚴溪水庫新建、雅一水庫擴容等江河源頭控制性水庫工程落地。設臘口、水閣、桐嶺坑等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健全從源29、頭到終端的垃圾處理體系,新建麗水垃圾綜合處理中心,深入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確保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強水資源管理強化環境管理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優化能源結構保障水資源與能源供應,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升災害防御能力6.4 6.4 健全安全韌性基礎設施健全安全韌性基礎設施涵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文化線路、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全要素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保護體系。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3處;省級12處;市縣級36處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雅溪鎮西溪村省級:老竹鎮曳嶺腳村歷史文化街區蓮都區醬園弄、蓮都區劉祠堂背、蓮都區高井弄3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農30、業遺產通濟堰世界水利和灌溉工程遺產 文化線路遺產通濟古道、梅田古道、曳嶺古道和括蒼古道等傳統村落國家級13個,省級7個歷史文化名鎮蓮都區碧湖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非物質文化國家級1項、省級9項、市級項目35項,區級名錄項目125項6.5 6.5 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實施保障實施保障明確規劃傳導落實明確規劃傳導落實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建立規劃建立規劃“一張圖一張圖”07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1 7.1 明確規劃傳導落實明確規劃傳導落實7.2 7.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制定近期實施計劃7.3 7.3 31、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建立規劃體檢與評估機制傳導傳導目標指標定位+指標主導功能控制線+用途管制省市級縣級鄉鎮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編制年限+目標+重點管控內容總專有序安排近期建設計劃。按照平臺優先、民生優先、基礎設施優先,銜接“十四五”規劃,分類分級排定項目實施。l“一年一體檢”l重點對城市發展運行和規劃實施總體情況進行全面體檢監測,對違反 規劃管控要求的行為進行及時預警。l“五年一評估”l重點對規劃階段性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作為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重大平臺 重大交通設施民生設施&重大公服基礎設施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鄉村振興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4 7.4 建立規劃一張圖建立規劃一張圖0707建立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覆蓋全區、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監督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監測監管、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有效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現狀一張底圖評估基礎評估現狀評估規劃一張圖各級各類規劃編制管控支撐規劃實施監管監督實施蓮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蓮都202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