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佛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4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539
2023-08-10
49頁
26.10MB
1、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佛坪縣編制了佛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佛坪縣發展階段特征,以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為統領,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注:本公示稿為草案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010203040506070809總則規劃基礎定位目標與總體格局培育優質增效的農業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國土空間支撐保障佛坪概況l 縣域總面積:1266.86平方公里l 行政區劃:下2、轄六鎮一辦l 常住人口:2.65萬人l 生產總值:118813萬元 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東北部,東接安康市寧陜縣、石泉縣,北臨西安市周至縣和寶雞市太白縣,西南連洋縣,距漢中158公里、西安212公里。古有儻駱、子午道,今有108國道和西漢高速公路穿越縣境。佛坪是“大熊貓的家園”和“中國山茱萸之鄉”。1總則1.1 1.1 規劃目的規劃目的1.2 1.2 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范圍及期限1.1 規劃目的落實上位規劃要求 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關于主體功能定位、剛性管控要求和約束性指標的內容。落實上位規劃要求 縣級國土3、空間總體規劃核心指標向7個鎮(街辦)進行分解,確定各行政單元主體功能定位,并指導編制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向下傳導約束指標編制鎮級國土空間規劃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保護、開發、利用和整治,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共同締造高品質生活,促進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構建形成安全、和諧、開放、協調、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美麗國土,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立并監督實施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施意見等要求,探索建立佛坪縣空間規劃體系,統一4、管控和高效利用國土資源,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和空間治理能力,促進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國土利用、環境保護、城市安全等部門規劃的統籌和協調,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實現全縣空間治理“一張圖”,特編制佛坪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1.2 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期為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2020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近期目標年2025年。佛坪縣下轄六鎮一辦總面積為1266.86平方公里2規劃基礎2.1 2.1 基本地理特征基本地理特征2.2 2.2 國土空間現狀國土空間現狀2.3 2.3 發展機遇與存在問題發展機遇與存在問題2.1 基本地理特5、征 佛坪縣位于陜西省漢中地區東北部,地處秦嶺山脈中段南坡山巒腹地,秦嶺山脈主脊橫亙縣境北部,境內山巒重疊。東接寧陜;北鄰周至、太白;西依洋縣;南連石泉;距漢中市區158公里、西安市區212公里。佛坪是秦嶺山脈中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認定的革命老區縣和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上沙窩紅軍舊址入選“陜西100處最佳紅色旅游地”。縣內西北部有陜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分布密度居全國之首,建有陜西省唯一的秦嶺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素有“大熊貓的家園”之稱。全縣有野生中藥材10大類1000余種,是名貴中藥材山茱萸的優質產區,素6、有“中國山茱萸之鄉”之稱。佛坪縣野生動物植物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生物基因庫”;縣域有金水河、椒溪河、蒲河三大河流,均屬漢江水系的一、二級支流,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居漢中市第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紅色土地,革命老區秦嶺南麓,東北門戶物產富饒,生態宜居熊貓家園,茱萸之鄉2.2 國土空間現狀2020年末,全縣國土總面積126685.73公頃佛坪縣國土空間用地現狀圖(2020年)2.3 發展機遇與存在問題中省市多重戰略交匯疊加,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持續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等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推動7、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五新戰略”,支持陜南發展循環經濟旅游內需擴大,全域旅游有望迎來突破性發展機遇國家大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市委市政府堅持一縣一策、做強縣域經濟,鼓勵佛坪旅游一業 突破、建成全域旅游強縣發展機遇存在問題u 耕地質量總體不高、碎片化程度較高。u 農業灌溉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u 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災害易發區覆蓋范圍較大。u 水土流失現象嚴重。u 綜合防災體系不建全,抗風險能力較差。3定位目標與總體格局3.1 3.1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3.2 3.2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3.3 3.3 總體格局總體格局3.8、4 3.4 重要控制線劃定重要控制線劃定3.5 3.5 規劃分區規劃分區3.1 戰略定位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秦嶺南麓鄉村振興樣板區全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示范區3.2 規劃目標20203 35 5年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靜美佛坪、熊貓家園”全面建成。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壯大,建成漢中融入大西安的橋頭堡。經濟穩步增長,社會和諧穩定。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壯大,建成漢中融入大西安的橋頭堡。20202 25 5年年常住人口規模為 3 萬人城鎮化率達到 66%至2035年3.3 總體格局構建“一廊三區、一主兩副、兩軸多點”的國土空間新格局 一9、廊:金水河生態廊道 三區:北部特色農業種養區、東部林果優生區、南部糧食主產區。一主:即縣城,包括袁家莊街道辦、長角壩鎮和西岔河鎮三部分,位于縣域中心。兩副:即陳家壩鎮和大河壩鎮兩個縣域中心城鎮。兩軸:以108國道和345國道沿線作為縣域城鄉發展的主軸帶。多點:包括其余城鎮(岳壩鎮、石墩河鎮)以及全縣現有建制村。3.4 重要控制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 全縣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822.98公頃,均為穩定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布局于縣域東南部的大河壩鎮、陳家壩鎮和西岔河鎮等鎮。全縣生態保護紅線面積83298.97公頃,占國土總面積65.75%。10、主要分布在北部秦嶺山地生態屏障保護區中的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陜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南部佛坪縣椒溪河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佛坪縣沙窩河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三河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56.85公頃,均為集中建設區。3.5 規劃分區 將全域空間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5類分區。4培育優質增效的農業空間3.1 3.1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優化農業空間格局3.2 3.2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3.3 3.3 優化現代化農業生產空間優化現代化農業生產空間3.4 3.4 優化鄉村空間布局11、優化鄉村空間布局4.1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構建“一帶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一帶:休閑農業發展帶。三區:南部糧食主產區、北部特色農業種養區、東部林果優生區。多點:包括茱萸花海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冷水魚養殖產業基地、黑豬養殖示范基地,中蜂養殖基地、獼猴桃種植業示范基地、中藥材產業園區。4.2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穩定耕地總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保持穩定。至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小于1200.6公頃。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規劃期內,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822.98公頃,通過“攔蓄灌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道路通達”“灌排結合+道路12、通達+生態防護”建設模式,保障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布局。提升耕地總量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規劃期內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流域治理,加固堤綆,提高泄洪排澇能力,建立高標準的排灌體系;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耕地基礎地力;控制化肥農藥,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減少農膜殘留,循序漸進地改坡地為梯地,間接減小耕地坡度,達到蓄水保肥效果,提升耕地質量。4.3 優化現代化農業生產空間建設糧食主產區建設優質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基礎和優質種植業基地。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糧食生產,擴大綠色高效高質示范面積和優質糧食種植規模。南部糧食主產區,重點建設稻谷、小麥、玉米豆類、薯類13、油菜籽、蔬菜及食用菌等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北部特色種養區,重點發展山茱萸、天麻等特色中藥材與中蜂養殖、林麝養殖、冷水魚水產養殖等。同時優化養殖結構,創新池塘低碳高效養殖,打造國家級陜西省現代漁業園區;東部林果優生區重點發展設施果蔬生產規模,推進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和獼猴桃種植園。推進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佛坪縣山茱萸示范園、豬苓示范基地、獼猴桃采摘觀光園、休閑垂釣園;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農產品加工示范園、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創建多類型農業園區集聚提升類村莊33個城郊融合類村莊8個特色保護類村莊3個4.4 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 嚴格14、控制農村宅基地規模,積極引導村莊集中布局,提高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模經濟效益,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用于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到2035年,村莊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620.31公頃以內。分類引導鄉村有序發展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鞏固提升,實現行政村公共廁所全覆蓋。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改善村莊公共環境,充分利用閑置地、廢棄地、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4.4 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優化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在滿足鄉村生活圈配置要求的基礎上,各村莊可根據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分布、15、村民住宅布局等情況,采用新建、擴建等多種方式靈活布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農村水、電、氣、路等設施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水源保障,提升供水網絡,確保飲水安全。科學確定污水治理方式和技術。加快鄉村能源革命,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推動供氣儲氣設施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5保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5.1 5.1 筑牢生態安全格局筑牢生態安全格局5.2 5.2 強化生態功能修復強化生態功能修復5.1 筑牢生態安全格局構建“雙廊三區串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結構椒溪河生態廊道與金水河生態廊道生物多16、樣性保護區、生態控制區、水源生態涵養區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地。雙廊三區多點5.2 強化生態功能修復 持續推進引漢濟渭庫區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全面開展坡改梯、造林、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加大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強坡面、河溝道及村莊等重點治理區的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提升水土保持監管現代化能力。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體系,加大對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的查處力度。持續增強生態系統功能開展礦山環境生態修復 以全域建設森林公園為統攬,深入推進森林化戰略17、和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重點區域綠化,完善山區綠屏、平川綠網、縣域綠景三大生態體系。加強森林生態保護,推行林長制,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鞏固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成果,優先實施國土綠化、退化林分修復和低效林改造,大力開展生態修復、森林經營和森林撫育,提升森林植被質量。堅持綠色循環發展之路,著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對佛坪縣內礦產資源進行整合,加大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學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礦山。強化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修復6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6.1 6.118、 優化城鎮發展格局優化城鎮發展格局6.2 6.2 合理安排城鎮職能合理安排城鎮職能6.3 6.3 提升城鎮發展等級提升城鎮發展等級6.4 6.4 營造集約高效的產業空間營造集約高效的產業空間6.1 優化城鎮發展格局構建“一主兩副、兩軸多點”的城鎮空間格局一主:即縣城,包括袁家莊街道、長角壩鎮和西岔河鎮三部分,位于縣域中心。兩副:陳家壩鎮、大河壩鎮兩個縣域中心城鎮。兩軸:沿108國道和345國道形成的縣域城鄉發展的主軸帶。多點:其余城鎮及鄉村形成的差異化風景、特色化產業、便利化生活的新型生態型鄉村旅游景點。6.2 提升城鎮發展等級規劃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美麗鄉村”四級城鄉等級體系中心城區重19、點鎮一般鎮美麗鄉村綜合型城鎮,以發展生態旅游、大健康產業為主,包括袁家莊街道辦、長角壩鎮、西岔河鎮三部分。人口規模1.5萬人。大河壩鎮:工貿旅游型城鎮,以發展工業貿易、倉儲物流、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及相關旅游工貿服務。陳家壩鎮:商貿型城鎮,以發展特色種養殖、商貿旅游為主。重點鎮人口規模約1500人。(袁家莊、西岔河、長角壩)(大河壩、陳家壩)(岳壩、石墩河)岳壩鎮:生態旅居型城鎮,以生態保護為主,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康養居住。石墩河鎮:商貿型城鎮,以發展特色種養殖、商貿旅游為主。一般鎮人口規模約600-1000人。(44個)在尊重現實和不實施大拆大建的前提下,按照“小組微生”的發展理念,因地20、制宜地規劃布局和分類推進建設一批獨具“靜美佛坪”山水魅力的鄉村社區。鄉村人口規模約300人。6.3 營造集約高效的產業空間構建“一核、三區、一飛地”的產業空間結構。一核:中部旅游服務核心。圍繞旅游產業配套發展商貿物流、旅游服務、特色餐飲、特色民宿、養生度假、綠色工業。三區:西北部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加強森林與野生動植物保護;東北部生態旅游核心區,重點發展以自然探秘、科普考察、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戶外運動等生態旅游產業;東南部田園風情體驗區,重點發展濱水旅游、山水田園觀光、休閑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展示等特色旅游業。一飛地:在縣域外建設佛坪“飛地園區21、”。6.4 塑造景色怡人的文旅空間旅游發展定位大秦嶺原生態旅游發展高地國際科普考察探險旅游目的地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示范縣6.4 塑造景色怡人的文旅空間旅游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軸、兩翼、三環、四區”的旅游空間結構。“一軸”:沿108國道依托椒溪河形成的旅游發展軸。“兩翼”:岳壩、陳家壩兩個生態旅游發展翼。“三環”:依托現有道路,形成國寶探秘環線、秦嶺國寶主題環線、三河口水庫景區環線三條旅游環線。“四區”:秦嶺國寶主題旅游區、國寶探秘主題旅游區、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濱水主題旅游區。7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7.1 7.1 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綜合整治7.2 7.2 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修復7.1 國土22、綜合整治n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期間,強化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控工作,主要布局在縣城東南地區的椒溪河與蒲河中下游兩岸,以陳家壩鎮、大河壩鎮及西岔河鎮布局較多。n低效農用地改造和地力培肥工程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依托佛坪縣地形地貌條件,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優先選擇坡地改梯田,小田并大田,配套進行水利、道路和生態林業建設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全面改善生產條件;加強耕地地力培肥工程,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積極倡導使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防止農業面源污染。農用地綜合整治n城鎮建設用地整治:規劃期間完成佛坪縣建筑公司二期棚戶區改造和縣城中醫巷棚戶區改造等3個重點建設項目;23、通過改善消防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沿街立面、整治環境等措施更新改造老舊小區47個。n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通過用地指標控制、空心村改造、遷村并點并結合移民搬遷規劃確定的生態、工程移民點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優化村鎮用地布局。建設用地整治7.1 國土綜合整治n規劃期間,可開發的宜耕后備資源總面積88.80公頃,新增耕地40.95公頃。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項目主要涉及陳家壩鎮、大河壩鎮、西岔河鎮等鎮辦。規劃期間,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以宜農荒草地開發為主,本著“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穩步進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規模開發和適度推進的原則,24、對適宜開發未利用的地塊,采取先進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通過相應的地力改造工程,配套完善生產設施,確保新開發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保障耕地占補平衡。宜耕后備資源開發7.1 國土綜合整治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修復三大綜合整治佛坪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圖(2020年)7.2 生態保護修復n規劃期間,安排水生態修復項目5個。n加強流域生態環境整治,實施資源管控、岸線建設、環境治理和景觀打造等措施,確保金水河、椒溪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類標準。水生態修復n人工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推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n中幼林25、撫育:在幼齡林中實施透光伐,在中齡林中實施生態疏伐。并對遭受病蟲害、風折、雪壓的林分開展衛生伐,并對一些林分實施修枝和割灌措施。林業空間修復7.2 生態保護修復n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以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和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保護、修復和擴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建設生態廊道。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專項行動,建設秦嶺野生大熊貓救護繁育中心,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生物多樣性修復8中心城區空間規劃8.1 8.1 城市性質與規模城市性質與規模8.2 8.2 空間結構與功能分區空間結構與功能分區8.3 8.3 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8.1 26、城市性質與規模中國熊貓第一縣以生態旅游、大健康產業為主,小而精小而美的宜居宜游宜養之城.城市規模人口規模規劃中心城區總用地面積11149.76公頃,其中,城市建設用地規模168.57公頃。規劃到202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08萬人,到203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5萬人。8.2 空間結構與功能分區形成“一核兩翼、一軸一帶四片“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一核”城市綜合服務核,中心城區集商業、行政、教育、醫療、體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核心。“兩翼”長角壩、西岔河兩個新的增長極。長角壩依托其旅游資源優勢,打造佛坪縣旅游服務中心;西岔河利用佛坪天然氧吧的自然資源優勢,醫養結合,打造佛坪高品質的康養中心。27、“一軸”沿108國道形成的城鄉融合發展軸。“一帶”沿椒溪河兩岸生態景觀帶。“四片”長角壩片區、老城片區、高鐵新區、西岔河片區。8.3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構建“一帶兩屏多點”綠地景觀體系“一帶”以椒溪河為基礎,強化濱水綠地景觀,打造椒溪河景觀生態帶。“兩屏”依靠佛坪中心城區兩側山體,打造兩條貫穿三教殿至教場壩的高標準綠色景觀屏障和生態防護屏障。“多點”以自然景觀為依托,結合人工景觀,以社區人口聚居區為單元,打造多處休閑公園及節點。8.3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構建綠色宜居的三級公園體系完善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建設。到 2035 年,中心城區城市綠化覆蓋率不低于 41.6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8平方28、米,公園綠地、廣場步行 5 分鐘覆蓋率達到 80%。形成“郊野公園 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公園體系。建設“三分鐘見綠、五分鐘見園”的生態城市。構建“山水相望、城景相融、廊網交織、多元滲透”的綠色空間。9國土空間支撐保障9.1 9.1 綜合交通體系綜合交通體系9.2 9.2 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9.3 9.3 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9.4 9.4 安全與綜合防災安全與綜合防災9.1 綜合交通體系以綜合交通系統與空間協同發展為導向,構建城際間高效互聯、區域間快速通達、城市內外高效轉換、城鄉間便捷連通的全域全要素交通一體化發展格局,形成布局合理、高效便捷、智慧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29、系。構建內通外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公路鐵路城市道路構建“三橫三縱四環”的整體公路網布局結構。完善干線公路建設,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規劃完善提升現狀西(安)成(都)鐵路配套設施,規劃期內不在新建鐵路。優化城市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完善道路系統,規劃形成“兩縱六橫”的路網體系。9.2 公共服務設施到2025年,初步實現教育資源全縣互通,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地標,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縣域的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現代化社會公共服務綜合體系,實現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均等30、化。建立“縣鎮辦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全域體育設施建設,構建縣、鎮辦、村(社區)三級體育設施網絡。建設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優化中心城區體育設施布局。體育建設覆蓋全域的縣級-社區級(鎮辦級)-小區級(村級)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規劃至2035年,全縣實現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100%。文化健全全域醫療設施建設,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城區醫療服務水平。至2035年規劃醫療床位數取8張/千人。醫療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縣域養老服務格局。建立健全老年養護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設31、施。規劃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為40張。社會福利完善縣域教育設施建設,到2035年,共規劃中小學及幼兒園26所。優化提升中心城區教育設施。教育9.3 市政基礎設施構建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全縣燃氣工程設施建設,加快引城固-洋縣-佛坪燃氣支線至佛坪,完善佛坪燃氣供應保障。燃氣通信打造佛坪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布局5G基礎設施,建設智能5G物聯網西北運營基地。給水建設節水型社會,嚴控用水總量,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排水完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統籌“藍綠灰”設施融合,系統推進城市內澇治理。供電形成以32、110千伏公用變電站為電源點,110kV環網或雙輻射網為骨干網架,布局合理的輸電網架結構。加快推進佛坪抽水蓄能項目建設。供熱建立多能互補,低碳綠色的熱力供應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環衛健全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系統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9.4 安全與綜合防災全面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加強防洪、消防、人防工程以及各類防災設施建設,建成完善的城市綜合防災防御體系。防洪排澇消防安全人防安全地質災害應急避難河流兩岸防洪標準按照1030年一遇設防;中心城區及建制鎮防洪標準分別按照20和10年一遇設防;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強化洪澇調度和風險管理。完善消防設施布局,堅持分區分級設置。中心城區形成一級消防站一座,二級消防站兩座的格局。鎮辦形成小站點、多布點的消防格局。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放射狀疏散干道系統,平戰結合,擔負戰時人口疏散和物資集運的任務。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運用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多種手段,有效規避災害風險。到2035年,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科學規劃城市應急避難疏散通道。到規劃期末,全縣應急避難場所面積應達到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的基本目標。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1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