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569
2023-08-10
12頁
30.97KB
1、重慶兩江新區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8月目 錄一、規劃背景- 1 -(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 1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3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4 -(一)指導思想- 4 -(二)基本原則- 5 -(三)發展目標- 6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8 -(一)落實國家戰略,推動群眾體育健康發展- 8 -(二)聚焦人才引育,提升競技體育實力- 11 -(三)踐行體教融合,加快青少年體育發展- 13 -(四)擴大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6 -(五)完善場地配置,實現體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18 -四、保障措施- 20 -(一)加強2、組織領導- 20 -(二)提供政策保障- 20 -(三)加快體育科技創新- 21 -(四)落實體育資金投入- 21 -(五)擴大體育人才規模- 21 -重慶兩江新區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兩江新區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體育特色強區的重大機遇期。為此,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設體育強市的實3、施意見重慶兩江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結合我區體育發展實際情況,特編制本規劃。一、規劃背景(一)“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1.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十三五”時期,兩江新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成功舉辦了三屆兩江新區全民健身運動會、六屆兩江新區“兩江杯”青年足球賽等一系列群眾體育賽事,舉行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362次。現有草根體育組織、民間健身組織等自發性群眾體育團體102個,社區健身點157個,群眾體育規模不斷壯大,體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2%,市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94%,位居全市前列。兩江新區直管區共有公共運動場136處,樓宇健身房59個,營業性4、體育場所131個,社會體育指導員910名,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5名,全民健身基礎不斷夯實。2.競技體育水平持續提升。“十三五”時期,兩江新區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基本完成競技體育“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我區運動員在國內大賽共獲得冠軍30余個,獲得國家級、市級獎項共計1000余項,充分展示我區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成功舉辦2018年全國室內跳傘(風洞)錦標賽、世界滑板沖浪亞洲巡回賽中國站及亞洲巡回賽總決賽、2018國際馬聯(FEI)青少年場地障礙賽暨城市系列菁英賽重慶站、2019年全國國際跳棋特色學校比賽等各級各類重大賽事。3.青少年體育欣欣向榮。兩江新區各中小學堅持以學生5、興趣為導向,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目標,體育教學項目豐富、形式多樣、師生參與度高,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基本建立。全區中小學生體質合格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學生體質合格率為94.8%,小學生體質合格率高達98.35%,體育特色學校覆蓋率達60%,全區專職體育教師369人,兼職體育教師11人。4.體育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十三五”時期,全區體育產業全面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和智慧體育關聯企業總數超過300家。體育彩票銷售逐年攀升,體育彩票公益金利用率逐年提升,2020年體彩總銷售達1.22億元。2016-2020年,體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6、健身經費共694.22萬元,對體育公益事業助力大幅提升,2018年、2019年,兩江新區獲評市級體育彩票銷售管理優秀獎。5.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夯實。兩江新區已規劃體育用地42.33公頃,已建體育設施占地30公頃,體育設施用地存量12.33公頃,現有體育場地1762處,場地面積210.57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達到2.0平方米。8個街道已經實現商業小區100%安裝健身路徑,公租房、安置房小區已配健身路徑88套、健身器材465件。一系列重大體育基礎設施工程開建或建成,重慶龍興足球場即將竣工,區級公共體育設施加快推進,城市公園配建體育設施、學校場地、社會場館統籌建設效果顯著,15分鐘居民健身圈逐步形成7、。(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研判“十四五”時期兩江新區體育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編制本規劃的基本出發點。面臨的挑戰:國際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逆全球化升溫提升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勢必受到一定的阻擊。從國內看,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時期,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體育產業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任務艱巨;國內新區自身方面,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需進一步提升,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創新不足,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偏弱,青少年體育“家校社”聯動體系尚未構建,體育場地設施布局有待完善。面臨8、的機遇:1.頂層設計不斷推高體育戰略定位。自黨的十九大開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全民健身掀起新熱潮,建設體育強國進一步明確。新發展格局下聯動互補、共生共榮的“大體育”生態加速構建,體育發展將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新格局。2.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全民居家健身抗疫,扭轉了人們過去對健康的片面理解,凸顯體育與健康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后疫情時期,人們對運動技能、體育鍛煉、健康知識的需求將迅速大幅提升,追求更加綠色健康、潤澤生命的運動生活方9、式。3.新定位新名片提供體育發展新機遇。未來新區將緊扣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兩大定位,圍繞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兩高”“兩區”目標,抓住用好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機遇,努力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4.科技創新助力體育發展。兩江新區正以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政策支撐,打造一流科技創新生態。依托兩江協同創新區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給體育插上智慧翅膀,為打造體育事業新格局按下“快進鍵”、為體育優勢資源要素聚集跑出“加速度”、為體育產業發展交出“高質量”答卷。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一)10、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體育強市和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統一部署,緊扣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兩大定位”。(二)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做好體育工作的根本保證,是體育發展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所在。必須始終堅守、毫不動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提高構建體育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體育治理體制,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11、持人民在體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做到體育發展為了人民、體育發展依靠人民、體育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持續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發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從場館供給、組織建設、健身指導、賽事安排等方面著手,構建從學齡前到中老年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力爭實現體育的全區域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人群共享。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兩江新區體育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剖析、科學施策,切實轉變體育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12、加安全的體育發展目標。堅持改革開放。強化改革開放對體育發展的推動作用,堅定不移地以創新促改革,堅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發展。大力推動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強規劃、標準的制定,破除制約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壁壘和利益格局,確立“大體育”“大健康”的發展理念。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體育發展動力和活力。(三)發展目標全力實施兩江新區“1525”體育發展戰略,為實現建設“兩高”“兩區”目標提供體育新動能。“1525”體育發展戰略內涵:錨定“1個定位”:打造高品質體育生活示范區,努力建成特色體育強區。聚13、焦5大重點領域。聚焦“全民健身”,構建惠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聚焦“人才引育”,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聚焦“體教融合”,共建青少年體育協同發展體系;聚焦“體育消費”,做大做強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聚焦“智慧體育”,優化升級體育場地設施布局。落實25項特色工程。按照“體育發展既是政治任務,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的思路,依據“固根本、補短板、揚優勢、抓特色、出實效”的原則,從體育發展的5個重點領域中,各遴選出5項體育特色工程,共計25項工程,作為打造高品質體育生活示范區,努力建成特色體育強區的主要抓手。“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8名,經常參加14、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7%以上,體育特色學校覆蓋率達到100%。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50%以上,體育產業年營業收入達到50億元。競技體育“基礎大項”實力全面躍升,國際跳棋等優勢項目在國際、國內賽事取得新成就。人均體育場地設施面積達2.2平方米以上。屆時,群眾體育實現新跨越,競技體育開啟新篇章,青少年體育邁入新征程,體育產業成為新引擎,體育場地設施完成新布局,夯實體育特色強區建設基礎,勾勒出高品質體育生活示范區的雛形。2035年遠景目標: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進一步躍升,力爭為市級、國家級輸送一批高水平運動員,競技體育項目布局更全面、管理體制更科學、運行機制更高效、人才培養更多元。青少年體15、育素養大幅度提升,體質狀況顯著改善,“家、校、社”聯動體系成熟完善。體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跨界融合范圍更廣,體育消費潛力全面釋放,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全面完成新區場地設施智慧化升級,基本形成場地設施多供給模式,人均體育場地設施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體育強市和推動兩江新區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統一部署,緊扣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兩大定位”。著眼五大主要內容:16、一是落實國家戰略,推動群眾體育健康發展。編制重慶市兩江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著力推動群眾體育發展“六邊”工程,積極組織區級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扶持各類民間體育團體發展,大力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宣傳推廣科學健身方式,普及全民健身理念,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深入探索“體衛融合”模式。二是聚焦人才引育,提升競技體育實力。調整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引進、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實施“金牌教練員”輪訓進修制度,提升全區教練員專業素質和業務水準。進一步提升競技體育實力,補齊競技體育短板。三是踐行體教融合,加快青少年體育發展。充分發揮街道、社區的體育服務管理功能,構建家、校、社“三位17、一體”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模式。完善中小學高水平體育人才引進機制,利用課外體育活動、各級聯賽、體育冬夏令營等方式加強家庭、學校、社區的聯動互通。進一步完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監管體系,鼓勵中小學創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并給予扶持推廣。四是擴大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通體育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打造更為開放、更具活力、更加全面的體育產業發展體系,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多領域的體育消費需求。進一步繁榮體育競賽表演業,打造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品牌,引進5-8個國內品牌賽事落戶兩江新區。五是完善場地配置,實現體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大體育基礎設施供給,努力完成“一場兩館”建設。18、依托兩江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集中、數字信息技術完善的優勢,率先完成體育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工作,并依托大數據公共體育服務平臺、體育場館智能監管平臺,實現區內體育場館、體育公園互通互聯。四、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體育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謀劃和推進。充分發揮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完善體育發展相關部門、單位的工作聯動機制,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管辦分離、內外聯動、各司其職、靈活高效的體育發展新模式。(二)提供政策保障全面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體育基礎設施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19、2)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嚴格落實重慶市體育發展“1+5+1”行動計劃,根據兩江新區體育發展實際出臺上下連貫、協調統一的政策文件。(三)加快體育科技創新大力支持現代科技成果向體育產業領域的轉移與應用,鼓勵企業以群眾健身需求為目標,增加體育科研投入,創新研發體育產品。加大對體育科研創新平臺扶持力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四)落實體育資金投入通過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強化政府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穩定的體育發展投入機制,支持新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增加體彩公益金對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的支出。(五)擴大體育人才規模以高水平應用型體育人才為目標,完善引才、育才機制。健全體育發展人才引進制度,依照體育發展需求,高標準引進高層次復合型體育人才。完善體育教師、教練員培訓進修渠道,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完善人才保障制度,落實薪酬待遇,積極舉辦教師職業技能大賽,激發創新活力。確保人才引進程序公平公開。-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