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572
2023-08-10
36頁
6.83MB
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綿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02月綿竹市綿竹概況綿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背倚龍門山脈。是全國著名的年畫之鄉、名酒之鄉、生態旅游之鄉,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綿竹年畫蜚聲中外,劍南美酒享譽神州,德孝文化世代傳承,秀美山水遠近聞名,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綿竹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十三五”多規合一試點城市、資源成熟型城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城市、工業強縣示范縣(市)、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縣重點縣、第四批天府旅游名縣。行政區劃:下轄2個街道和10個鎮幅員面積:1246.2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354.05億元戶2、籍人口:49.28萬人常住人口:44萬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統攬,貫徹落實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德陽市委九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綿竹市委十四屆四次全會部署,聚焦“建設富裕繁榮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綿竹”發展定位,全面深化“三五三三”發展思路,推動城市整體競爭力、產業核心競爭力、區域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開創綿竹現代化新局面。規劃原則保護優先,堅守底線人民至上,提升品質全域統籌,城鄉融合集聚提升,創新高效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為綿竹市行政轄區,面積1246.2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3、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指導思想1.落實國省戰略,明確戰略目標定位2.遵循發展態勢,融入區域協同發展3.優化空間格局,統籌劃定三區三線4.完善城鄉配套,提升城鄉環境品質5.優化城市布局,建設宜居公園城市6.建強基礎設施,保障城市安全韌性7.強化實施保障,提高空間治理效率目錄落實國省戰略明確戰略目標定位11.1 總體定位成都平原北部先進制造業基地成都都市圈面向川西北開放發展前沿區龍門山生態文化魅力城市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堅持以水定城,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引導國土開發重心向中心城區4、集中。堅持以水定人,根據水資源約束,預測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63萬人,城鎮人口4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1%;考慮人口流動性和人口發展的不確定性,按照規劃城市人口上浮10%配置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發展規模1.22遵循發展態勢融入區域協同發展融入區域協同發展2.1成都重慶南充萬州綿陽德陽遂寧資陽內江自貢瀘州宜賓樂山眉山廣元雅安西昌康定綿竹松潘茂縣成德綿阿開放發展軸成德綿第二發展軸沿龍門山度假旅游帶構建“兩軸一帶”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兩軸構建“成都-德陽-綿竹-阿壩”開放發展軸,支撐成都都市圈面向川西北生態示范區聯動發展。構建“成都-綿竹-綿陽”的成德綿第二發展軸5、,推動區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一帶支撐構建“沿龍門山度假旅游帶”,推動沿龍門山度假旅游產業成帶成鏈發展。2.2 內承成渝、外聯西北,德綿互動,暢通沿山強化德陽市域內聯動協同發展,依托綿竹良好的制造業基礎,積極承接德陽新材料產業轉移,筑強新材料產業鏈,支撐共建德陽市世界級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造強市的目標。德綿互動,承接德陽新材料產業轉移全面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城市融合發展,積極主動對接和融合成德同城化發展,支撐成都都市圈建設。內承成渝,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天府冰雪世界等沿山重點文旅項目,塑造沿龍門山的品6、牌景區,強化沿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貫通成德綿雅的沿龍門山度假旅游帶。貫通沿山,共建沿龍門山度假旅游帶主動融入成都都市圈面向大西北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開放格局,依托蓉歐通道,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通向西面向國際舞臺的重要窗口,并形成聯動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發展的重要節點。外聯西北,構建面向西北地區新窗口3優化空間格局統籌劃定三區三線構建“一屏一壩兩軸帶一核兩翼”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優化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圖龍門山生態屏障3.1一屏一壩平壩現代農業發展區一核綿竹中心城區兩翼新市、漢旺兩軸帶市域城鎮發展主軸沿山休閑旅游觀光帶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7、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全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72.24平方公里,推進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足,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布局穩定。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把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97.3平方公里,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控要求。城鎮開發邊界時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8、界。全市共劃定城鎮開發邊界76.21平方公里,防止城鎮無需蔓延、優化城市結構、提高空間效率。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構建全域現代農業發展格局3.3構建“三區一帶”的現代農業空間格局市域農業空間圖三區平原現代農業片區沿山休閑農業片區山區養生度假農業片區“三區”固本,建設現代優質糧油基地,保障全域糧食安全。一帶鄉村振興示范帶“一帶”提質,以現代精品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為引領,促進農文旅融合提質發展。山區養生度假農業片區平原現代農業片區沿沿山休閑農業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嚴格耕地保護,打造成都平原北部優質糧油產區3.4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穩步9、推進耕地有序恢復、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嚴控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補劃,鞏固提升耕地質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農田生態系統、改善耕地生態功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合理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堅持農地農用,積極引導耕地主要用于糧食、油料作物、蔬菜等農產品種植,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著力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構建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激勵機制,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種植動態監測。構建全域生態安全格局3.5構建“一屏多園一帶四水”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市域生態空間圖重點強化龍門山生態屏障保護。主保“一屏”協同“多園”構10、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多個自然公園協同保護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控“一帶”嚴格管控沿山生態功能帶。管制“四水”重點管制石亭江、綿遠河、馬尾河、射水河沿線生態廊道。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綿竹清平-漢旺國家地質公園四川云湖國家森林公園四川云湖國家森林公園四川綿竹清平-漢旺國家地質公園四川安州海綿生物礁省級自然保護區實行林地總量管控,嚴格實行林地用途管制,積極開展造林綠化、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西北山區生態修復工程。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強化天然林中幼林撫育,加強退化天然林和公益林修復。強化生態資源保護3.6強化林地資源保護,構筑生態屏障對石亭江、綿遠河、馬尾河、射水河及多個水庫等沿岸濕地資源,開11、展水源地保護、河道庫岸治理、涵養林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規劃重要河湖水庫水質達標率100%。嚴格保障濕地生態空間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河庫生態空間管控。明確水資源利用上限塑造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格局3.7構建“一城一軸五支三區”的城鎮空間格局市域城鎮空間圖強化突出綿竹中心城區作為全市發展核心區。突出“一城”依托“一軸”以綿竹中心城區-漢旺-新市形成市域城鎮發展主軸。聯動“五支”聯動漢旺、新市兩個重點鎮和麓堂、孝德、富新三個特色鎮,形成市域重要支點城鎮做強“三區”做強做優新市產12、業功能區、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等三大重點產業功能區清平九龍廣濟什地玉泉富新漢旺麓堂新市孝德綿竹中心城區新市產業功能區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4完善城鄉配套提升城鄉環境品質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4.1統籌綿竹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輻射全市的區域綜合公共服務中心城區半小時生活通勤圈分級分類配置各類公共配套設施,建成覆蓋城鄉、體系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城鄉基本功能,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市域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以中心鎮為主,推進中心鎮與周邊一般鎮和鄉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共享城鎮15分鐘生活圈推進城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13、活圈建設,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社區15分鐘生活圈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利用4.2市域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規劃圖加強對綿竹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古樹名木以及酒文化、年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建立完善的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立完善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重點激活以綿竹歷史城區、漢旺鎮、年畫村、年俗村為核心的空間節點,策劃展示路線,打造特色片區,講好綿竹酒畫故事。重點突出綿竹年、酒文化的展示構建綿竹市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體系,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管控要求,強化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塑造全域自然人文魅力空間4.3市域自然人文魅力空間格局圖構建“一廊三片兩心多點”的全域14、自然人文魅力空間格局綿遠河-馬尾河生態人文景觀廊道一廊龍門山生態魅力景區沿山休閑觀光魅力景區平壩生態田園魅力景區三片綿竹城市魅力核心大熊貓國家公園兩心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天府冰雪世界、金色清平童話小鎮、漢旺地震遺址公園、年畫村、年俗村等多個魅力景區景點多點漢旺地震遺址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創新示范區天府冰雪世界推進鄉村振興4.4統籌城鄉發展,優化鄉村格局,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堅持協調、聯動、融合發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科學統籌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綜合謀劃市域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布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加強糧食安全保障,構建現代農業產業15、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充分挖掘與轉化生態人文價值,提升小城鎮集鎮承載能力,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建設,逐步構建生態系統健康、生活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和美的生態幸福美麗宜居的鄉村新面貌。構建鄉村振興格局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強土地綜合整治4.5推進農用地整治,優化農用地布局,落實耕地管控政策。提高中低等級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適度進行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有效增加耕地數量積極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新增與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設質量并重,統籌連片規劃,集中規劃打造。發揮高標準農田的規模效益,推16、動農業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以農村宅基地整治為重點,以地質災害避險、促進適度聚居、改善人居環境、保障產業用地為導向,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加快田水林路村全要素綜合整治對鄉村農業、生態、建設空間進行優化布局,加快對田、水、林、路、村全要素綜合整治,為全域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全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保障優勢農業空間推進生態修復4.6結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理念,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構建濕地監測體系,保障濕地水源補給,完善濕地保護體系,提高濕地在涵養水源、凈17、化水質和維護水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林地修復、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管護、重點區域綠化造林、林業生態建設與修復等工程,加強森林防火管制和森林病蟲害防治,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森林資源保護與修復針對礦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土地損毀和環境破壞等問題,按照國土空間用地管制要求,采取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綜合整治相結合的修復策略。礦山生態修復推進市域主要河流的小流域綜合整治,推進沿岸生態林帶和生態濕地建設。加強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綜合整治建設。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修復5優化城市布局建設宜居公園城市優化城市空間結構5.1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構建“一廊三軸18、四片一心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馬尾河生態人文景觀廊道一廊馬尾河綜合片區、城東綜合服務片區、江蘇高新產業片區、名酒食品產業片區四片綿竹城市中心一心多個片區級公服中心多點南京大道發展軸蘇綿大道發展軸成青路發展軸三軸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圖構建“兩廊五園多楔”的綠地與開敞空間結構馬尾河生態廊道干河子生態廊道“兩廊”貫城馬尾河濕地公園綿竹公園月亮泉公園蘇綿公園城南生態公園“五園”營城德天鐵路、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多條生態綠楔“多楔”繞城完善綠地與開敞空間5.2馬尾河濕地公園綿竹公園月亮泉公園蘇綿公園中心廣場南廣場體育中心馬尾河生態人文景觀廊道城南生態公園眾力水庫構建多元復合的地下空間利用體系5.3促進地19、上地下協調開發建設,推動地下空間功能從單一支撐城市運行向多元復合功能轉變,對城市中心、片區中心、公共節點與一般片區4級重點片區實施分區重點利用,推動城市中心、公共建筑等區域地下的空間分層利用,實現地下空間利用價值最優化。主要包括城市高強度開發的商業中心、商務中心、大型公建等重要公共功能區,采取“防空防災+地下停車+地下商業+交通集散+地下市政+公共通道網絡”的綜合開發方式。重點建設區除重點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以外的區域;主要包括居住區、產業區以其配套設施用地等地區;以人民防空和停車配建功能為主。一般建設區基于自然條件和城市發展要求,在規劃期內不得開發建設的區域,如地下水、地下礦產、地下文物埋藏區20、等地下資源蘊藏區和斷層等不良地質地段,此區域禁止一切開發建設。禁止建設區6建強基礎設施保障城市安全韌性構建“安全、開放、集約、便捷”的交通網絡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骨架,構建“3高4軌10快”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形成“安全、開放、集約、便捷”的交通運輸體系。6.1強通道優網絡提質量強化支撐西北向蓉歐通道強化與成德綿交通聯系優化市域交通網絡,支撐城鎮、重點產業功能區發展推進全市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形成市域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的重要支撐。加快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基建”為契機,全21、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打造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6.2形成以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探索推廣新能源利用。能源系統形成“縱橫聯通、多源互濟”的供水安全格局,提升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04億立方米。供水系統構建集約高效、環境友好型排水體系,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城市污水處理達標率到100%。排水系統建設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實現深度覆蓋。通信系統構建全面分類、固廢高效循環的環衛系統,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環衛系統建設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6.3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水安全。綿竹中心城區防洪標準不低于50年一遇,22、中心鎮不低于20年一遇。防洪排澇抗震規劃公共衛生 構建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監測預警、疾病預防控制、應急醫療救治、社會治理等“五個體系”。應急體系 構建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現代化的應急救援體系;統籌建設城市、鎮(街道)兩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地震基本設防烈度為-度,重大設施及生命線工程應提高度設防;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和疏散通道。7強化實施保障提高空間治理效率建立市政府組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相關部門橫向協調配合,市、鎮(街道)上下聯動的工作組織機制,強化高效推進規劃實施工作。實現功能傳導、格局傳導、底線管控、用途管控、指標傳導、清單管控等。加快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編制,分解落實、深化細化總23、體規劃的目標、指標及各項管控要求,確保規劃內容有效傳導、方向一致、相互協調、科學有序。專項規劃經依法批準后,納入縣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將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現狀調查成果,各級國土空間規劃成果,接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構建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統一信息監管平臺,做好用途管制監督管理。建立國土空間動態監測指標體系,完善預警和動態監測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7.1構建綿竹市兩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統籌各級各類空間規劃,嚴格底線管控、分解約束性指標。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由縣、鎮兩級構成,開展相關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編制詳細國土空間規劃,城鎮開發邊24、界外編制村規劃。以控制線管控、用途管控、指標管控為核心,確保剛性管控內容逐級傳導和落地落實。完善規劃傳導體系規劃傳導與管控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指引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7.2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建立城市發展重大問題和重大項目規劃咨詢機制,引導各領域專家和公眾在規劃編制、決策和實施中發揮作用。探索建立多方協商、共同締造的社區治理方式,引導和鼓勵市民、企業等參與規劃制定、決策和實施。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市域層面實行分級審批強化規劃對接,重點統籌協調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文化傳承、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等。強化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向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傳導。完善規劃協調機制統一基礎標準,確保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各部門在同一個平臺上協同工作。完善項目生成決策機制,提高審批效率,使審批流程更加科學、合理、高效。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導和考核,提高違法成本,完善規劃管理機構設置,健全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各鎮(街道)、各部門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對規劃實施的監督作用。建立監督考核問責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并提出改進規劃管理意見,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適時向社會公開城市體檢評估報告。建立規劃評估維護機制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