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605
2023-08-11
38頁
46.45MB
1、0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M A S T E R M A S T E R P L A N O F W U WP L A N O F W U W E IE I武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版)2023年1月1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等精神,2、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武威市組織編制了武威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嚴格落實中共甘肅省委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肅的決定和中共武威市委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武威的決定,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努力構筑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武威新篇章。規劃是武3、威面向203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武威在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并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武威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2武威市行政轄區,包括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國土面積3.23萬平方公里。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3 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重要節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贊譽:“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4、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武威市荒漠走廊平原祁連山山地北固風沙中保綠洲南護水源41 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2 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4 重實施: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1.1 目標愿景1.2 國土空間戰略1.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1.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1.5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2.1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2.2 生態修復2.3 水資源約束與保障3.1 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體系3.2 推動綠色工業高質量發展3.3 保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3.5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3.6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3 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5 目標愿景 國土空間戰略 國土空5、間開發保護策略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武武 威威全局6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1 目標愿景 戰略定位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要節點城市 城市性質 發展愿景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國家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西部通道經濟重要樞紐甘肅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甘肅新能源產業基地絲路文化旅游名市河西走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橋頭堡7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2 國土空間戰略 戰略1:建立面向區域的開放開發格局 以河西走廊整體發展為依托,向西引領大通道、大旅游、大能源的開發建設。以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6、,引領內陸河流域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以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目標,構建西出東連、北接南通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武威金昌酒泉嘉峪關慶陽平涼天水蘭州銀川西寧敦煌8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2 國土空間戰略 戰略2:以主體功能區為引導,建立“3+1”空間發展格局堅持底線思維,將省級主體功能定位細化到99個鄉鎮單元,形成“單一功能主導地區+過渡地區”的主體功能區體系,建立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和魅力空間“3+1”的空間發展格局。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魅力空間9 安全保障推動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為抓手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7、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 區域協調實現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以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劃定城鎮及園區開發邊界為抓手 資源整合提高國土空間效能以生態修復和土地整治為抓手,形成合理資源利用結構 協同治理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以構建規劃傳導體系、自然資源管理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交易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為抓手 空間提質做優三大空間,建設美麗家園以提高城市建設品質和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為抓手10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南山北沙:堅守南部山區、中部綠洲、北部荒漠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本底。兩屏一廊:穩固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石羊河下游生態治理區為主體的兩大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部石羊8、河生態廊道。三帶四區:建設“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和涼州、民勤、古浪、天祝四個縣域特色農業區。一核三軸:打造以武威中心城區為核心,S316、蘭新鐵路、S55為軸線的城鎮集聚帶。南山北沙兩屏一廊三帶四區一核三軸11謀全局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1.5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適度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97.43平方公里(629.6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3508.72平方公里(526.31萬畝)確保到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9684.04平方公里(1452.61萬畝)統籌劃定城鎮9、開發邊界面積208.36平方公里(31.25萬畝)12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 生態修復 水資源約束與保障武威的使命與擔當武武 威威生態13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1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凸顯武威“山地綠洲荒漠”自然生態本底,構建“兩屏一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威。生態保護格局以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石羊河下游生態治理區為主體的兩大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兩屏以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金強河和大通河等河流為主的重要生態廊道。一廊以紅崖山水庫、西營水庫、南營水庫、黃羊水庫、大靖峽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青土湖濕地、白堿湖濕地、鄧馬10、營湖濕地、馬牙雪山等濕地資源以及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海藏公園等為主的生態節點。多節點14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1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武威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包括祁連山國家公園和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自然公園、1個省級自然公園。序號自然保護地名稱類型級別所在縣區1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甘肅省片區國家公園國家級天祝縣、涼州區2甘肅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民勤縣3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天祝縣、古浪縣、涼州區4甘肅天祝毛毛山草原公園自然公園國家級天祝縣5甘肅民勤黃案灘國家沙漠公園自然公園國家級民勤縣6甘肅民勤石羊河國11、家濕地公園自然公園國家級民勤縣、涼州區7甘肅涼州九墩灘沙漠公園自然公園省級涼州區15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1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補償:加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轉移支付力度;建立黃河、石羊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損害賠償: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提高生態環境違法成本。綠色金融:加大綠色金融服務創新與綠色市場投資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綠色產業能力。生態修復及價值提升:通過生態修復,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生態價值實現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合理利用生態控制區(荒漠、草地)發展風光電新能源助力減碳,基于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青土湖等濕地12、空間,在規劃風光電場中預留全球候鳥“中亞遷徙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通道空間,保護生物多樣性。16加強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區保護加強森林草原水源涵養區建設加強冰川環境保護推進生態移民遷出區復綠還綠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1 生態格局及保護系統 構建生態保護系統促進河湖濕地生態走廊建設加強河湖濱岸帶保護與利用優化水空間和水網絡改善和維護水生態強化濕地保護促進流域共治共保推進防風固沙生態治理區建設推進防護林帶建設推進荒漠化防治積極開展沙區資源開發利用17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2 生態修復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武威片區)建設工程、水源涵養提升工程、13、重點區域林草修復工程、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北部防風固沙區治理工程。實施河湖生態治理工程河道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河湖水質提升工程、水庫治理工程。加強濕地生態治理與修復石羊河下游濕地保育與恢復工程、石羊河流域涼州-古浪段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黃河上游濕地保育與恢復工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18固生態武威的使命與擔當2.3 水資源約束與保障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極限節水,堅持節水優先,還水于河。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推動城鄉節水降損、推進工業節水減排、鼓勵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優化水空間和水網絡,構筑區域內水系連14、通、加強水資源配置與保障工程建設統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改善水質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高水資源規模內部水資源挖潛水資源空間均衡的使用積極爭取外流域調水實施國家節水行動以水四定流域擔享共治,完善補償機制(上下游)水空間強約束以水定城:水形、水景、防洪以水定地:建設用地、耕地、林地以水定人:人口規模以水定產:節水型產業結構,制定負面清單19 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體系 推動綠色工業高質量發展 保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武武 威威發展20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1 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新體系落實“核心引領、軸帶串聯、片區15、聯動”思路,在全域構建“一核三軸、三區四點”的城鄉發展空間結構。城鄉發展空間結構武威中心城區一核以S316為依托的中部平原城鎮發展軸;以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為依托的南部山區主要城鎮發展軸;以S55為依托的南北城鎮發展軸。三軸中部平原城鄉融合承載區;南部山區城鄉融合承載區;北部沙區城鄉融合承載區。三區民勤縣城、古浪縣城、天祝縣城、大靖鎮區。四點21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2 推動綠色工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綠色工業突破行動產業園區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甘肅武威工業園區甘肅武威黃羊工業園區武威天祝金強工業集中區涼州工業園區武威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武威古浪工業集中區新能源、奶產業、特色農產16、品及食品、非金屬材料、醫藥五大優勢產業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示范基地、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優質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河西地區重要的新材料生產基地和特色醫藥制造基地五大產業基地產業倍增、梯次培育、提檔升級、創新提升、數字賦能、綠色轉型六項行動武威工業園區、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涼州工業園區三個百億級園區新能源及裝備制造、奶產業、特色農產品及食品、新材料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構建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生態工業體系,加快形成產業集聚、項目集合、政策集成的園區發展新格局。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奶產業鏈、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文化旅游產業鏈、數字產業鏈、特色醫藥產業鏈、生態環保產業鏈七條產業鏈22促17、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3 保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三帶四區多園”農業空間格局以農業新型業態發展與特色安全農產品生產為支撐,加快農業功能區布局和產業集聚,打造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優質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沿山特色產業帶、沿川特色產業帶、沿沙特色產業帶涼州城郊農業區、民勤沙地農業區、古浪寒旱特色農業區、天祝高原農牧業區。四區集種養生產、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閑觀光、創新示范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和田園綜合體。多園三帶23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3 保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耕地加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97.43平方公里(629.618、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3508.72平方公里(526.31萬畝)。多措并舉提升耕地產能和質量。通過推進耕地休養生息,控制耕地面源污染,發揮農地復合景觀功能來強化耕地生態功能。農業建設優質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 至2035年,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4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2萬噸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良種率達到95%以上。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和戈壁農業特色優勢集群。提高奶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甘肅乳都和百億級河西走廊黃金奶源基地。依托以“牛羊豬禽果菜菌草”為主導的“8+N”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深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農村適度集聚和功能性保護下的村莊布局優化 因村施策,19、引導不同類型村莊差異化發展:城(鎮)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和其他類。24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強化區域城鎮化中心職能依據不同產業功能,合理確定生活及生活配套、生產及生產配套,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構筑“一城、一港、四組團”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涼州城區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東部產業組團北部工業組團武南綜合組團黃羊綜合組團一城一港四組團25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建立中心城區快速交通體系強化“一城一港四組團”快速聯系通道建設,形成以繞城高速環、G312、S316為主的連接主城區與組團片區的快速通道。加強城區20、各個片區與機場、高鐵站、火車站等客運樞紐的快速聯系,構建“四橫六縱”的交通性主干道。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達到100%公交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40%最大出行時耗控制在30分鐘以內公交場站面積不小于240平方米/標臺26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涼州城區:方城格局,一河兩岸以歷史城區為發源,方形古城仍將是涼州城區乃至全市的綜合服務中心,經緯縱橫的古城軸線延伸拓展形成棋盤格局。依托天馬湖形成城市主要景觀、人文活動軸線,緊密聯動兩岸功能片區。清前期涼州府城圖方城格局一河兩岸27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完善高品質公共服務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副21、中心組團中心市級中心城北市級文化行政中心天馬湖東區商貿中心城北服務中心城西服務中心高鐵站服務中心武威火車站服務中心臺莊服務中心武威工業園服務中心學有優教病有良醫文有悅享體有康健老有頤養弱有眾扶聚焦城市服務能級和核心功能提升,把人文關懷落實到“衣食住行育教醫養”細微處,規劃形成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28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4 建設活力宜居中心城區 營造多元人居空間串聯各級公園綠地構建“一核多點、五廊疊翠”的涼州城區生態空間結構。為兩湖公園城市綠核,由天馬湖、清水河交匯處的濱水綠地和生態綠楔組成。為點狀分布的綠地開敞空間,由多種類型、不同主題與規模的城市公園綠地組成。“五廊疊翠”由3條22、南北向沿河綠地以及2條東西向生態綠化廊道層迭組成,串聯各級公園綠地形成城市藍綠脈絡。一核多點五廊疊翠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到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04平方米29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5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 構建山水人文魅力格局立足武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多樣的自然景觀本底,構建“一城一脈、兩廊四區”的魅力國土空間格局。四區:天祝高原藏鄉風情魅力區古浪戈壁綠洲文化魅力區涼州都市現代農業魅力區民勤荒漠草原生態魅力區一城:涼州歷史城區一脈:祁連山脈兩廊:綠洲中部文化廊道、石羊河南北生態廊道30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5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 構建公園體系釋放自然魅力價23、值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包括祁連山國家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武威段、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武威段。在中心城區及各縣城建設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和游園等公園綠地,各鎮建設中心公園、游園等公園綠地。構建全域三級公園體系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區域公園城鎮公園區域公園位于城鎮集中建設區之外,具有城鄉生態環境及自然和文化資源保護、游憩健身、生態安全防護、物種保護等功能的各類自然公園及生態治理示范區、紀念園及部分旅游景區、郊野公園等。城鎮公園31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5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 健全歷史24、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釋放人文魅力價值市域山水形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市域山水形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文廟歷史文化街區古鐘樓歷史文化街區羅什寺歷史文化街區1030處不可移動文物13處歷史建筑涼州歷史城區及大靖鎮保護自然山水中反映武威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歷史環境32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5 塑造魅力國土空間 文旅融合發展和空間保障促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開展經依法批準的考古調查、勘探等文物保護活動,以及適度的參觀旅游和相關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促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合理利用。加強文旅融合發展以創建25、銅奔馬5A級景區為龍頭,“鏈”通天祝雪域高原、古浪紅色旅游、民勤沙漠風光大環線,加快推進“5+N”旅游產業鏈點位建設。加大保障旅游業發展空間實施點狀供地,落實差別化用地政策。加強優質旅游目的地建設集中力量打造雷臺文旅綜合體、涼州會盟紀念地等重點項目,培育武威市現代旅游目的地體系,建設全省旅游業發展高地。33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3.6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打造通道物流樞紐 完善區域快速交通網絡打通“甘青寧蒙”戰略通道,不斷完善甘肅(武威)國際陸港“一中心兩口岸”建設,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著力打造“四橫兩縱”的運輸通道。建設“暢通東西、貫通南北”的綜合交通網絡。依托26、航校打造軍民合用機場加快蘭張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建設和武威至金昌至張掖段前期工作構建“一環六射三聯”的高速公路網34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障 提升能源水利設施保障能力 推進“隴電入浙”、“疆電入渝”、“隴電入滬”等特高壓工程建設。建設西氣東輸四線、五線、六線及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武威段工程。打造“風光水火核”多能互補、“發輸儲用造”一體發展的新能源格局。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南水北調西線調水工程。景電三期向石羊河流域生態補水工程。建設東西互濟、南北調配的“兩橫八縱”水網體系。統籌區域能源廊道建設強化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提升水資源調配保障水平3.6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35促發展高質量發展下的空間保27、障3.6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 建立安全韌性的城鄉基礎設施體系提高污水處理率以及再生水利用可靠電網清潔能源供暖高標準環衛建立安全韌性的城鄉基礎設施體系供水安全加強綜合防災體系建設應急消防醫療應急指揮應急避難森林草原防護地質、氣象災害防治應急物資、運輸 加強綜合防災體系建設36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武武 威威實施37重實施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加強規劃剛性約束強化區縣規劃傳導保障近期建設有序推進開展規劃體檢與評估完善規劃政策機制 建立健全空間規劃體系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 提高空間規劃的嚴肅性 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障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評估制度 建立公開、透明、制度化的動態調整完善機制 建設統一的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和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建立規劃實施監管機制 加強規劃政策保障 加強市級規劃對區縣級、鄉鎮級規劃的傳導和管控 建立縱向市級,縣級、鄉鎮級三級的規劃傳導體系 強化橫向對專項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指導約束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