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榆中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3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606
2023-08-11
38頁
14.38MB
1、2023.03榆中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YUZHONG(2021-2035年)【公示版】前言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戰略部署,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榆中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榆中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榆中縣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制定空間發展政策、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和基礎。明思路貫徹新發展理念0305020406070801目錄定目標明確戰略發展定位謀2、布局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促聯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塑特色構建多元魅力空間保安全建設韌性城市優中心建設高品質中心城區重實施完善規劃實施保障制度明思路,貫徹新發展理念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榆中縣行政轄區,面積3294.7平方公里;2020年(七普)常住人口47.39萬;規劃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規劃層次包含縣域及中心城區,縣域為榆中縣行政轄區,中心城區為生態創新城范圍縣政府所在地鄉、鎮政府所在地縣域中心城區 戰略引領,全域統籌 底線思維,保護優先 人民至上,提升品質 傳承文化、彰顯特色 明晰事權,優化管控規劃原則定目標,明確戰略發展定位在我國整體構建新發展格局,蘭州市全面建3、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等的背景下,編制本次榆中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國家層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發展新要求“一帶一路”:蘭白自創區、絲綢之路信息港、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陸海新通道的節點,一帶一路的絲路重鎮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障黃河生態安全的屏障,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 蘭西城市群:新興增長極規劃背景省級層面落實四強行動的轉型新需求 強省會:蘭州市轉型發展的功能疏解承載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強縣域: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縣 強工業:全省工業體系的重要引擎 強科技:黃河(甘肅段)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重要節點蘭州市層面落實四強行動的轉型新需求市域副中心城市區域科創4、中心,全省創新驅動新引擎產業服務、科研服務、區域性公共服務完善的綜合城區戰略定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使命擔當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生態創新城主要任務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城市副中心西部領先的創新產業集聚新高地西北重要的物流與供應鏈樞紐西部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區西部先進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西北富有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區西部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先進區西部數字經濟建設示范區一中心一高地一樞紐五區戰略定位一中心、一高地、一樞紐、五區國家西部生態創新示范城市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專業技術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創新孵化與服務聚集區、“一帶一路”科技教育交往中心蘭州城市副中心科創研發引領區、功能疏解承載區、高質量發展5、示范區宜居宜游的田園品質城市山城相依的生態城市、便捷舒適的宜居城市、城鄉和諧的田園城市、特色美麗的旅游城市以生態文明發展新理念為引領,落實甘肅和蘭州新要求與新使命,結合榆中發展基礎條件,提出到2035年榆中總體城市性質為:積極承接蘭州功能和人口疏解,引導和促進人口集聚,至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85萬人左右,常住城鎮人口60萬人左右城市性質與目標愿景202520252035203520502050愿景愿景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經濟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產業架構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色、榆中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模式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質量、產業競爭力、6、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生態優美、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初步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更加開放、創新的姿態,成為黃河流域共抓大保護、綠色特色發展、美麗宜居的縣級典范謀布局,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按照應保盡保、量質并重、集中連片的原則,劃定永久基本農田816.5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55.09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內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7、的各類開發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堅持反向約束與正向約束相結合,避讓限制性要素,框定總量,限定容量,推動城鎮緊湊發展和節約集約用地,劃定全域城鎮開發邊界88.05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一脈三區,一軸兩核一脈:以宛川河水系為基礎的水系及生態脈絡三區:中部城鎮發展區,北山水土保持區、南部生態屏障區一軸:依托復合交通走廊支撐的榆中盆地東西向城鎮空間發展軸兩核:生態創新城、和平定遠組團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根據榆中縣“南北兩山宛川河,中部淺丘與田園”的生態特征,構建“一脈、三區、四廊”的生態保護格局。一脈:以宛川河水系為基礎的水系及生態脈絡三區:北山水土保持區、南部水源涵養生態保護區、中部川塬河谷綠8、色發展區四廊:溝通北山地區、南部山地的四條生態綠化廊道強化生態保護空間綜合考慮榆中縣農業資源特色和鄉村振興要求,加強與外圍農業地區的聯動發展,構建“一園輻射示范、五區支撐共建”的農業發展格局。一園五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北 部 旱 作農 業 示 范區東 部 馬 鈴薯 和 設 施農 業 集 聚區中 部 都 市觀 光 和 高原 夏 菜 產業集聚區南 部 冷 涼型 蔬 菜 產業集聚區青 城 生 豬和 果 蔬 產業集聚區保障農業發展空間立足城鎮空間格局現狀,結合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引導“一軸雙核多節點”的城鄉發展格局。一軸:榆中中部盆地東西向城鎮發展軸雙核:生態創新城、和平定連綜合城區多節點:青城9、貢井、高崖、甘草店、金崖重點鎮及一般鄉鎮謀劃城鄉發展空間促聯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度融入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積極融入蘭州市域發展格局強化與定西市的特色農業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協同互動提升榆中區域交通樞紐地位推進榆中夏官營機場加載通航功能構建多向通達的公路鐵路網絡強化與蘭州中心城區直連直通秉承綠色低碳、以人為本的交通建設理念,對接國、省、市重大交通設施謀劃,形成空港、高鐵、軌道交通、干線公路、城市道路“五位一體”的區域一體化、復合化、立體化、現代化交通網絡。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構筑全域產業格局:發揮生態創新城、榆中園區、和平園區產業集群的引擎作用,強化創新產業鏈,打造輻射西北地區的G30科創10、走廊和平組團定連組團生態創新城 發揮緊鄰蘭州主城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主城區外溢功能 完善倉儲物流功能 依托教育資源培育技術產業人才 拓展產業創新中心 拓展以生物醫藥為主的核心產業鏈,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物流等產業 重點培育通用航空、健康養生、現代農業、人工智能、“雙碳”經濟五大創新產業 夏官營重點布局未來前沿產業,以及航空、文創等產業 縣城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5G等創新平臺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充分尊重、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縣域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美優化11、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旅融合休閑旅游型31個生態農業蔬菜種植型60個城市配套產業服務型19個種養結合有機農業型158個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集聚提升類村莊163個城郊融合類村莊57個特色保護類村莊3個搬遷撤并類村莊20個其他類25個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設立“中心城區縣域副中心重點鎮一般鄉鎮村莊”五級公共服務中心,以中心城區、縣域副中心和重點鎮為主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推進較高層級公共服務城鄉共享,完善一般鄉鎮、村莊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覆蓋健全城鄉12、公共服務塑特色,構建多元魅力空間完善以”2217”為主體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實現文化遺產應保盡保。2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中國傳統村落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省級文物保護單位n17處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80處未定級文物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遵循“攬秀入城、田園滲透、理水成廊”的策略,塑造“山、水、城、田、園”相依相融的總體空間格局。攬秀入城以興隆山、鳳凰山、白虎山為主景,打造特色景觀廊道,將山體景觀引入城市。田園滲透構建“田園郊野公園+城市級綜合公園+片區級綜合公園+社區公園”的多層級、多類型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理水成廊以宛川河及其支流大夾溝河、興隆河等水系濱水綠地與綠道為骨架,構建覆蓋榆中盆地的城13、鎮藍綠空間網絡。構建山水田園城市一線黃河風情線 聯系黃河沿線景觀風貌,與其他區縣共同打造黃河風情景觀塑造全域以歷史、人文、自然景觀資源為載體的魅力空間。梳理中心城區及鄉村風貌特色,分區分類建設美麗榆中。四帶四個三產融合帶 都市農業觀光帶 鄉村旅游示范帶 紅色文化旅游帶 古鎮文化體驗帶三區三個魅力景觀區興隆山自然景觀區宛川河文化景觀區青城文化景觀區塑造城鄉風貌特色保安全,建設韌性城市規劃至2035年,每萬元 GDP 水耗(含火電冷卻用水)控制在16立方米以內,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1立方米/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0以上。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保護持續治理地下水超采區14、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持續改善河湖水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水資源支撐保障強化水資源保障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責任,以宛川河水系為脈絡,統籌全域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構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南部宛川河谷北部以北部山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為主要范圍,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侵蝕溝綜合治理。實施宛川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恢復3條內河與宛川河干流的連通性。保護天然林,改造次生林,增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森林山體修復保護天然林,改造次生林,增加人工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大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生態保護力度有序開展退耕還林、生態搬遷等生態恢復工程水修復實施宛川河流15、域水生態修復,補充河道生態水量足額以興隆山國家森林公園為龍頭,打造城區內水系循環系統結合水污染防治,開展重點流域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礦山修復以廢棄礦山治理為重點,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優先治理城鎮集中建設區內的廢棄礦山對已關閉礦山進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以引洮水、蘭州自來水、三角城電力提灌水為主水源,其中,引洮水為生產生活主水源,蘭州自來水為輔助水源,三電提黃水為生態用水水源。供水系統規劃期末縣域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35%以上,同時統籌推進縣域污水資源化利用排水系統積極推進分散式風電項目建設,在生態創新城加快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開展“光伏+農牧業16、”生態產業示范工程建設,促進光伏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智能電網加快推進 5G 網絡基站建設和網絡部署,加快以5G網絡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布局,至2035年,全縣域實現5G網絡全覆蓋。通信系統建立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儲存和分類處置的垃圾處理系統。建設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兼備的交投點、中轉站、終端處理設施。環衛系統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對榆中縣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事故災害的安全短板進行防治,構建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提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覆蓋縣、鄉鎮兩級的應急指揮中心體制;以干線公路網和城市干道網為主通道,建立疏散救援通道系統;建設生命線工17、程,保證城市的供水、供電、通信和油氣安全;統籌醫療救治優勢資源,形成平戰結合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構建綜合防災應急體系建立抗震、消防、人防、防洪治澇、地質災害防治、危險品防御、公共衛生安全七大安全設施防御水平。提升七大安全設施防御構建協同綜合、靈敏可靠的城市感知體系,實現各感知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實時共享建立韌性城市和風險感知體系強化韌性城市建設優中心,建設高品質中心城區構筑“一軸兩心兩片”的中心城區總體結構重塑城區空間結構科創產業、夏官營樞紐建設近期建設的重點片區打造夏官營科創核心夏官營片區榆中縣城片區存量更新、人居環境改善近中期建設的重點片區打造縣城綜合服務核心城鎮綜合發展軸“興隆山大道科創大道18、”城鎮綜合發展軸加強空間要素聯通構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級道路體系形成與蘭州城區“三廊兩聯”快速通道格局支撐榆中生態創新城發展,推進4號線一期建設利用榆中聯絡線建設榆中站-蘭州站-蘭州西站市域鐵路,實現縣城與蘭州城區的30分鐘通達強化蘭州城區直連直通支撐蘭州副中心建設加快軌道交通建設融入蘭州軌道交通網絡強化組團聯系構建多層次城市道路網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優化路網結構堅持“小街區、密路網”結構,全面推進以支路為主體的微循環道路體系建設 四山五水:興隆山、白虎山、北山、青龍嶺自然山體及夾溝河、興隆河、宛川河、龕谷河、徐家峽河水系 兩廊多園:以夾溝河、南河濱水公園為核心生態廊道,以城市綜合公19、園為重點,郊野公園、社區公園、街頭游園為補充的生態園林綠地網絡四山五水兩廊多園塑造藍綠開敞網絡積極承載省會功能,加強省級醫療、教育、文化功能建設,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以5-10-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單元,打造城區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推進機關團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設施的共建共享。構建5-10-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務品質重實施,完善規劃實施保障制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傳導明確近期建設加強規劃監督 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加強縣級規劃對鄉鎮規劃的傳導和管控,強化與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強化對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強化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保障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建立空間規劃監測監督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評估機制;市縣統建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